福建莆田九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莆田九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 一、选择题:(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 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 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 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 反映出( ) 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3.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 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 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4.下表反映出汉初( ) 皇帝 相关记载 高祖时 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 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 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 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5、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 19 位,其中先后有 9 位 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 治的出现( )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6.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 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 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 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7.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 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宋时( ) A.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 B.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 C.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 8.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 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 宋 会 要 辑 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 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 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 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9.《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 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 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10.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文种。“寄 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这 一创新( )A.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B.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D.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11.学者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 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部 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其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B.对地方行政制度建设的历史价值 C.优于单纯的地方分权 D.注重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 12.雍正七年(1729 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 年),改称“办理军机 处”;1735 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 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 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B.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 C.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D.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 13.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 地丘陵之域出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农业技术的提高 C.高产农作物引进 D.生态环境的破坏 14.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 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瓦解宗法制度 D.防范地方割据形成 1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 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 ) 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 D.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 16.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 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 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 A.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 17.从 1894 年,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宗 旨;到 1905 年成立的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这反映出孙中山( )A.改变了社会变革手段 B.近代民族观念的根本变化 C.革命目标的巨大进步 D.丰富了近代民族国家构想 18.20 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民国 初年认为其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 年时认为它是资本主义侵略之 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这一认识过程的变化,可以推断主要是因为( ) A.民族意识的空前增强 B.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C.鸦片战争的影响深远 D.民族矛盾成主要矛盾 19.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 时间 活动 结局 1928 年 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执行 1941 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42 年 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 未果 1943 年 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 执行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20.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 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 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21.1920 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 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 黑暗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 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 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A.提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23.1904 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 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 一举措意在( ) A.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 C.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 D.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 24.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 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 “自觉”( ) 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 C.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25.下面为 1913~1920 年国内棉纱消费情况统计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 A.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B.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某些特点 C.反映出棉纺织业实现了独立自主 D.表明中国棉布出口呈增长趋势 26.据统计,从 1919 年 5 月到 1920 年 12 月,前后有 20 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 1900 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 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 A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27.1953 年 7 月 27 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 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 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的出现 B.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 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28.下图反映了 1983—2008 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29.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 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 5 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 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C.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30.在罗马法的变迁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宗教法学的世俗化使宗教仪式渐趋消失; 商业的发展则提出减少对交易的束缚,增进效率的诉讼。这些变化反映出罗马法 A.提升交易安全性 B.追求公平和正义 C.形式主义的衰退 D.注重保护商人利益 31.“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以下正确体 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的是( )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 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 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 32.公元前 357 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 1/20,10 年后又把原来的利率减半,公元 前 344 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 326 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 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贷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二、非选择题:(3 小题,33 题 20 分,34 题 20 分,35 题 12 分,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 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 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 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 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 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 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 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 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 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 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 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2 分)宋、明 时期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5 分)效果如何?(8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2 分)并请 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3 分)34.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 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 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 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 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 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 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 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 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 制文 明的演进》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2 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 “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4 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4 分)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6 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2 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中国进口商品构成比重(%) 年份 鸦片 棉 纺 织品 呢绒 五金 棉花 食糖 米 海 产 品 煤油 燃料 机器 火柴 其他 1867 46.1 21.1 10.7 2.4 7.4 1.2 1.6 20. 0.1 7.4 1877 41.3 25.7 6.6 5.9 2.0 2.2 2.2 2.6 0.4 11.1 1887 27.3 36.2 5.3 5.7 1.4 1.4 2.7 3.7 1.3 0.8 0.4 0.7 13.3 1894 20.6 32.1 2.2 4.6 0.3 0.3 3.2 3.2 4.9 0.7 0.7 1.0 17.8 ——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整理 上表能够反映 l9 世纪中后期中国进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 历史原因。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A C C C A D B A B A B A A D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C B D B C D D C B C B D C C C B 二、非选择题:(3 小题,33 题 20 分,34 题 20 分,35 题 12 分,共 52 分) 33、(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 分)对策:宋: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 财政。(3 分) 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2 分) 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4 分) 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4 分) (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2 分) 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 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3 分,答一点得 2 分,答两点得 3 分) 34、(1)“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2 分)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 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 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君主立宪制), 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4 分) (3)共同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6 分) 说明:1982 年修订宪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 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2 分) (4)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应 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 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5、(12 分)【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 鸦片进口日趋减少、棉花进口日益减少、机器进口从无到有,但增长缓慢等,根据史实对变 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1:趋势: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商品品种日趋丰富;中外商品流通网络的改善;中国近代化 工业的发展;民众因消费观念变化产生新的需求。 示例 2:趋势:机器进口从无到有,但增长缓慢。原因:政府政策的限制: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出现较晚,发展缓慢;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充分阅读和提取材料中的相关联的信息,并拟定 出一个主题。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中国近代进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商品进出口 的结构方面切入,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进口商品日趋多样化。论述时可从西方工业革命对中 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角度进行论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