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0 页
2019 年 11 月
绵阳南山中学 2019 年秋季高 2018 级
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组成,共 9 页;答题卡共 2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
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
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
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孟了梁惠千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
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管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图时期的礼崩乐杯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
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
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3.战国时期一位儒者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
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最接近的
是
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
C.孟子的“性善论 ” D.荀子的“性恶论”
4.管仲认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孟子指出“天无二日,民无二
王”;墨子主张,“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第 2 页 共 10 页
之礼……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
之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众多学术流派思想趋同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C.等级森严追求国家统一 D.重建秩序成为社会诉求
5.“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
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
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
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6.“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
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
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④ 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
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
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 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8.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9.陆贾是西汉初年力倡儒学的名臣,为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提出了“行
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由此可知陆贾
A.否定了法家的基本主张 B.代表了汉代儒学发展方向
C.背离了汉初的治国理 D.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10.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与爱浑然一体;而南宋的朱熹在
《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由此可知,宋代理学旨
在
A.提出内心自省的探究方法 B.揭示儒学道德修养的本原
C.构建纲常伦理的社会结构 D.阐明伦理道德的一般规范
11.有学者认为:“理学既具有超越的理性,又都带有情感的色彩。他们推崇《论第 3 页 共 10 页
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
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格物致知”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存天理,灭人欲”
12.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
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13.佛教主张出家,本悖于“孝”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忠孝之
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 佛教开始动摇儒家的正统地位 B. 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14.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
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
15.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
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
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16.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
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
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活字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17.民间有许多关于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
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第 4 页 共 10 页
1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
《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
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 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19.《诗经·幽风》之《七月》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四季之中凡耕田、养织、狩
猎、祭祀等各种物候农事活动。学者方玉润说:诗歌吟咏的是一种体现生活之趣的
农耕生活,“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另一学者蒋立
甫认为:“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
矛盾。”对此,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诗经》是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
B.《风》是研究西周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重要资料
C.历史认识和历史结论受史观的制约具有主观性
D.后一学者的观点更能体现史学研究的价值
20.《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
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
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材料可知唐代
文学人才
A. 由北方向南方不断地迁移 B. 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 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 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22.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23.宋代绘画特别注重形体刻画,追求“穷形”,如画花要“以一株花置深坑中,
临其上而目取之,则花之四面得矣”。由此可知,宋代绘画
A.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 B.注重刻画人的情感世界
C.具有风俗画的突出特征 D.深受理学格物思想影响
2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第 5 页 共 10 页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25.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
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26.《瀛寰志略》是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的一部世界地理志。作者徐继
畲在初版中,将“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放在了“亚细亚”之后,但最终在好友的建
议下,将其调整到卷一的卷首。这一变化
A.有利于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 B.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旨
C.说明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是对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27. 1873 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
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
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
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 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28.著名学者葛兆光指出,从明末清初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大体都是坚持在
“传统中变”。可 1895 年以后,在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
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材料中“在传统外变”指的是
A.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B.突破器物,学习制度
C.以日为师,全盘西化 D.追求民主,提倡科学
2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
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
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30.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 1840 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 年同样是一个
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 1840 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其说明 1860 年代
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31.1890 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
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第 6 页 共 10 页
“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32.1901 年,在戊戌政变不到三年后,曾经坚决反对和镇压过变法的慈禧太后宣布
要实行“新政”,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学习西方已然
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说明维新变法的重大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革命
C.促进西学东渐 D.引领思想解放
3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
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
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人们发动了
A.文艺复兴 B.维新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4.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
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
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思想自由的政治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5.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
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
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
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
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右图是 1985 年 9 月 23 日《时代》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根
据邓小平两侧不同的画面,对这期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正确分析是
A.中国开始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B.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为中心道路
C.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苏联模式
37.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上思想共
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 7 页 共 10 页
38.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
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
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39.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40.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 分)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 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尚书·立政》 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
扬式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
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春秋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
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
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義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
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第 8 页 共 10 页
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
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
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四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
章的部分标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
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5 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
景。(10 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
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
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
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
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
第二十三章 天下、 国家与价值重构:
启蒙的历程
一、“天下”的破灭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
中国不“中”
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第 9 页 共 10 页
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
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
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
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
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
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
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
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0 分)
绵阳南山中学 2019 年秋季高 2018 级
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ABDDA 6-10 DDCBB 11-15 CABAC 16-20BCADB
21-25 CCDDD 26-30CBBDB 31-35 CDCBB 36-40DCCAD
非选择题:
41.(20 分)
(1)内容:天下主要是指古代王朝统治的中原区域,延伸到周边地区;王权至上;
华夏为中心。(3 分)影响:为秦朝和西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历史文化
基础;(2 分,或: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或:西汉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第 10 页 共 10 页
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含义: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
主专制。(4 分)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6
分)
(3)变化: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或:形成
近代国家观念;或: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1 分)背
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2 分)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
世界的发展形势。(2 分)
42.(20 分)
(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
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任答两点 4 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
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任答三点 6 分)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
(4 分)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
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