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
山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8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
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反
映了
A.权利实现高度集中 B.该制度下中央对地方实施垂直管理
C.诸侯要对周天子履行相应义务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割据称霸的现象
2.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王
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育能力的刑罚。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限制贵族特权 B.法外特权的普遍化
C.宗法伦理的法律化 D.量刑定罪的随意性
3.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
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 B. 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 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4.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 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
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等级制度被废除 B.分封制度被破坏
C.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D.贵族特权被废除
5.如下表,与表中所述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分封制度
C. 军功爵制 D. 察举制
6.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
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线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线式’的省
级组织”是指
A.分封、行省并行 B.郡县、封国并存第 2 页 共 8 页
C.州郡县交错管理 D.行省制度
7.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
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
这表明宋代
A.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B.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C.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8.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
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9.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
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
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 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 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 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 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10.范仲淹公元 1015 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 1043
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通判负责监督 B.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11.明太祖时,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与官吏交通,并立下祖训:“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永乐元
年,内宫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明史·宦官传》载,宣宗设立内书院,以提高宦官的文
化素质。上述变化
A.体现了明朝政治清明 B.原因是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C.根源于皇权的高度集权 D.反映了内阁权势逐渐缩小
1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
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
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 1000 人以上。这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C.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D.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13.“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
这首诗在封建社会十分流行,反映了
A.学子读书考取科举功名的价值取向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D.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第 3 页 共 8 页
14.中国古代,“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
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这一观点
A.认为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历史教训相符合
C.主张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D.强调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15.下表为 1843 年与 1858 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 匹 14.25 4.98
袈裟布 匹 10.68 4.98
棉纱 匹 6.94 4.86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16.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
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
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不懂得国际公法 D.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1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
的
A.贸易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自主权 D.外交主权
18.一般来说,英国把“鸦片战争”叫作“英中战争”。英国历史承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并逼迫中方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
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 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部分。这表明
A. 中英学者缺乏应有的沟通 B. 挖掘史料有助于消除偏见
C. 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 D. 官方意志影响历史的认知
1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
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这反映了清廷
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 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
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 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
20.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
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第 4 页 共 8 页
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21.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
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
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
A.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B.对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C.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D.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监禁、流放和处死 100 多人
22.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
情革命的與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导致该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庚子事变后
A.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D.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23.如图是何剑士在 1911 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品把腐朽的清朝廷比作“石
磨”,将人民比作“芝麻”。同时,一个清朝官员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清朝官员正
用力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却漏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下列选项,对此漫画解读
最正确的是
A.担负起了宣传民国政府的责任 B.揭露了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C.暗示清政府对内拼命压榨人民 D.展示帝国主义无法满足的贪欲
24.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 月 10 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
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
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25.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
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第 5 页 共 8 页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6.1919 年 5 月 31 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
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
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此可推知
A.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B.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C.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D.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27.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
为
A. 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斗争纲领 B.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召开八七会议,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28.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
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
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9.1932 年,日本威逼利诱我国优秀短跑健将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当年的奥运会,遭刘长
春严词拒绝。在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孤身一人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 10 届
奥运会。刘长春严词拒绝日本的理由是
A.伪满洲国复辟帝制,背离历史潮流 B.伪满洲国为虎作伥,镇压抗日军
C.中国人不应该代表外国参加奥运会 D.满洲属于中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0.1937 年 10 月 19 日凌晨,担任主攻的第 3 营顺利渡过滹沱河,潜入机场,发起攻击,毁伤
日军飞机 24 架,歼灭日军 100 余人。这一胜利,使日军在忻口战场上一时失去了空中力量。八
路军各部队的积极作战,切断了敌后方运输线,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量,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
正面防御的压力,起到了暂时稳定晋北战局的作用。材料反映了
A.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第 6 页 共 8 页
31.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
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
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
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2.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注:1941 年 12 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符合其主题的
是
A.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D.日本实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33.1942—1943 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
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 25 万涌入边区的灾民。
这主要反映出
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 B.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
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 D.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
34.1947 年毛泽东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
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
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为此中共制定的战略部署是
A. 进攻中原解放区 B. 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C. 挺进大别山 D. 战略大决战
35.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
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土、领
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B.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C.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D.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二.材料解析题(共 30 分)
36.(1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
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第 7 页 共 8 页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
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
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
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但大赦须经参议
院之同意。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中书、门下两省的职能。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
时约法》的进步性。(9 分)
37.(13 分)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
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 2 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
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
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
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
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
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
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
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材料二中“兄弟
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4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9 分)第 8 页 共 8 页
山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
求。)
1-5 CCCBC 6-10 BBDDB 11-15 CDACC
16-20 DBDCA 21-25 BDBDC 26-30 CBCDC
31-35 ACDCD
二.材料解析题(共 30 分)
36.(17 分)
(1) 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4 分)影响:提高行政效率:
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4 分)
(2)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
武职员、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等领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和国务员。(6 分)
阐述: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3 分)
37.(13 分)
(1)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2 分)国共合作,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2 分)
(2)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
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
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
常任理事国之一。(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