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 12 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5 小题,每题 1 分,总计 55 分。在下列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中。)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
天子
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
而言,
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
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
的婚
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
不问
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3、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
体
4、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
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这实质上表明
A. 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
抽五之
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
二到
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 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 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6、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清
废帝
溥仪复辟等事件,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
念。
这些留给后世的借鉴意义是
A.军阀割据是中国进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民众启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C.民众的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 D.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是经济的现代化
8、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
单纯
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
这个
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
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
衷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9、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
是类
似于布尔什维克在 1917 年 7 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
至多
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10、毛泽东在 1954 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
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
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11、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
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
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
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2、2019 年 1 月 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 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
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
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1979 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
方针
13、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 世
纪 70 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14、公元前 6 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 10 个地域部落取代了 4 个血缘部落。公元前 3
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了贵族政治 B.建立了官僚政治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改变了社会
性质
15、《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强暴行为的,处 25 阿斯的罚金。”随着时间的推移,
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固定罚金的数额,而
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罚金数额作出不同的判定。材料表明当时罗马
A.裁判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B.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C.法律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 D.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16、17 世纪 40 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
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
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
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17、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
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
原则
18、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
繁。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19、《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
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20、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
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
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爆发具有偶然性 B.失败具有必然性 C.意义具有深远性 D.教训具有深刻
性
21、俄罗斯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
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
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战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B.“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
C.“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 D.“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
制措施。1948 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
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形态斗争加剧 B.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23、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
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
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
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
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6、从 1540 年到 1644 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
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
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27、17 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
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
高低
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
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表 1 是某学者统计的 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
是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4%
合计 491 10855.6 100%
表 1
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30、1948 年 8 月,某人写到“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
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31、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
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
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32、1953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
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 年 9 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
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33、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
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
明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34、“17 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
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 和 17 世纪在
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35、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
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6、1901 年 3 月,摩根以 4.8 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
根于 1901 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
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摩根现象”的实质
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厂制度的形成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生产关系的
调整
37、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
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38、“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44 年,美、英、中等 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
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
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39、1979 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
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
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
是
A.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 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40、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
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
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
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 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
41、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42、1990 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
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 70 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
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
联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43、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之下进行的,仅是“资
本运动的全球化”,其结果也只是“资本的胜利”,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
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从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正
态分布。”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A.加快了资本运作的全球联系 B.拉大了全球的贫富差距
C.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正态发展 D.阻碍了经济的区域发展4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
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5、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
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46、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
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47、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 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 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48、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 “体”、“用” 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
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
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49、孙中山曾指出:“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
外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
独享其利。”这一言论的主要含义是
A.“平均地权” B.“节制资本” C.“耕者有其田” D.“扶助农
工”
50、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
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
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51、现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打破“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
拜”,每一次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与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相关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52、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
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
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否定专制王权 C.提倡人性解放 D.追求科学理性
53、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
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B.分权制衡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说
54、“浪漫主义”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不仅表现在文学
领域,还影响了音乐、美术、哲学等众多领域。以下作品符合该风格的是
A.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B.司汤达《红与黑》
C.柴可夫斯基《睡美人》 D.凡·高《向日葵》
55、梭伦改革时,有意将某些法律条文含糊化,以使争执双方“既然不能从法律得到满足,
结果就总是要由陪审员来裁决,既然每一争执都要提到陪审员们面前,他们也就可谓法
律的主人了”。由此可知,陪审法庭的设置
A.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C.使立法权受到公民的监督 D.促进了雅典直接民主的发展
第Ⅱ卷(共 3 题,总计 45 分)
二、主观题(共 3 大题,56 题 12 分,57 题 17 分,58 题 16 分,共 45 分)
56、(14 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
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
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
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
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2 分)
57、(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
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
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
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
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
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
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 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
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
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
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斯多
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5 分)
58、(18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
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
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
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客于
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
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
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
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
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10 分)玉溪一中高 2021 届高二上学期 12 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
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
系,故 B.C 项错误;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
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
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
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可见是主持政权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其根本是组成政权的基
础发生了变化,故选 C 项;“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
根本改变”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主流观点的变化,人才选拔制度只是表现形式而已,排
除 A 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联,封建时代经济的
发展方向取决于政治方向,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排除 B 项;“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
尚阀阅”与抑商不能直接联系,排除 D 项。
3、【答案】C
【考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析】图表中各朝代地方区划都有县一级,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各朝对地方
管理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所以政区层级不会促进地方自主性
增强,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州是地方高层政区,隋至明是统县政区,清代县
级政区中有州,可知州的地位不断下降,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图表可知秦汉和隋
唐地方实行两级制,其他朝代实行三级制,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锦衣卫直接受皇帝控制,“就近设置”便于皇帝传召和控制,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
化,三法司是国家正式的司法机构,“就远设置”说明皇帝重视不够。
【答案】C
5、【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
【解析】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是材料中清政府接受英国核定关税的理由,但不是材料本
质的体现,故 A 项错误;天朝上国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蛮夷”
的“中心大国”,与材料英国核定关税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
的是中国爽快接受英国的核定关税要求,与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无关,故 C 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中国仅仅因为英国提出的税率比清政府原有的关税高,就爽快接受,可以看
出清政府没有意识的由外国核定中国关税是侵犯主权的行为,反映的实质是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表格反映的是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无法反映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 C 项
错误;日方统计数据是站在日方角度,不一定可信,故 B 项错误;中日方报道的伤亡情况
不同,说明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故 A 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战役有共产党领导的,也
有国民党组织的,不能说明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的是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国人中的影响力及对政治
民主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军阀割据,故 A 项错误;也没有涉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
化的关系,故 D 项错误;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说民众的
皇权思想导致民主共和制度全面失败,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
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清废帝溥仪复辟等事件,
反映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得出民众启
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故 B 项正确。
【答案】B
8、【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材料中无论是李敖还是胡适,都未表达此
种观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转变、扰乱”等关键词,说明不是继承初衷,故 B 项错
误;半殖民地意思是被列强所控制,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1915—1919 年的新文化
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在胡适看来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但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马
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并演变成政治运动,故 C 项正确。
【答案】C
9、【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可见苏联领导人仍然坚持中国革命要以城市为
中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 A 项错误;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
作的实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
与城市中心道路是相反的,故 C 项错误;这种认识坚持城市中心道路,忽视敌强我弱的
实际,为中共“左”倾错误埋下了隐患,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故 A 项错误;国家的立法机关是人大,政协在 1954 年第一届人大之前是代行人大的职责,
人大执行后,政协不在行使人大的职责,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
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充分肯定了政协的作用和意义,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充分肯
定了政协的作用和意义,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
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
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 B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
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
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2、【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40 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坚持“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选 D 项;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
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排除 A 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 1987 年,排除 B 项;1992
年时就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 C 项。
【答案】D
13、【考点】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解析】“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播下的种子”指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
针,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开花结果”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得到亚
非国家的支持,故 A 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万隆会议关系不大,
故 BC 错误;中国至今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D 项错误。
【答案】A
14、【考点】克利斯提尼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行政区
代替 4 个血缘部落,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
族政治,打击了贵族势力,故 A 项正确;B 项只适合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克利斯提尼改革
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并未改变社会性质,故 D 错误;C 项只符合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排
除。
【答案】A
15、【考点】罗马法;
【解析】题干“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罚金数额作出不同的判定”体现对受害者权利的维
护,说明罗马法能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故选 C 项;裁判官“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作
出判决,排除 A 项;题干没有体现是平民还是贵族,排除 B 项;法律体系已经完备到公
元 6 世纪《民法大全》颁布,排除 D 项。
【答案】C
16、【考点】17 世纪东西方对比
【解析】东方文明未能及时跟上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转型,但不是“衰亡”,故 A 项错误;
不仅是“经济实力”,以偏概全,故 B 项错误;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而东方封建专制加强,故 C 项正确;不仅是“军事力量”,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7、【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结合 1787 年宪法可知,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
三予以确定”,这说明 1787 年宪法没有给予印第安人、黑人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
种族歧视的烙印,这违反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
干信息无关,故 A.C.D 项错误。
【答案】B
18、【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可知法国 1875 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政局更迭
频繁,1958 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
的局面,故 A 项正确;法国 1875 年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故 B 项错误;议会的
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故 C 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这一变化与两党制无关,故 D项错误。
【答案】A
19、【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兴起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工业
革命前后共产主义运动都受到各国的压制,与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
转移”不符,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
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与时
俱进,故 C 项正确;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不会相同,工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0、【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根据材料“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它
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即可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需
要必要经济、社会条件,否则必然遭到失败,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失败
具有必然性,爆发具有偶然性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意义
具有深远性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教训具有深刻性符合史实,但不合题
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1、【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依据材料“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可以看
出是社会主义者的革命,不是对外的克里米亚战争,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战争注定
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依据材料,此处的
新的民主制度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
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
民众的控制。”可以看出此处的受教育阶层指的是资产阶级,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社
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可以知道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妄图称霸世界,但遇到了强劲对手苏
联,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距,美国实行对苏“冷战”,对日政策也有极力压制到
扶植,目的是把亚洲的日本拉到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上来,故 A 项正确;二战后的,作
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凋敝,亟待恢复和发展,战略地位无从谈起,故 B 项错误;二战
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需要,故 C 项错误;美国是实行
两党制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的标准是国家利益,不存在亲日派,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3、【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根据题目中“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
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得出,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73 年是实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时间,
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苏联
的经济措施,战后世界经济秩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所
学知识,主导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是美苏,是经济实力,马歇尔计划仅仅是一项措施,
故 D 项错误。【答案】A
24、【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
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C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
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
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A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
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_
【答案】C
25、【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朝;唐宋元变革(26 题)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 A 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
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
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6、【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
因,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不意味着
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 B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
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
泵”,故 C 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7、【考点】“海禁”政策;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 A 项正确;清中央集权空前
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 B 项错误;清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
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海军实
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8、【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 A 项错误;
1853 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
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 C 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
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的顽强抵抗,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9、【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解析】“1895—1911 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中“商界”“官商合办”占了很大
的比重,由此可得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 C 项;“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
况”没有涉及与农业所占比重的比较,无法判断小农经济的情况,排除 B 项;表格中没
有涉及到对民族资本主义干预的信息,无法体现“夹缝”,排除 A 项;“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没有与外商所占的比重比较,无法得知外国的情况,排除 D 项。
【答案】A
30、【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日本侵略时间是 1937—1945 年,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1948 年,是国民政府统治
后期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社会混乱,故 B 项正确;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材
料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故 C 项错误;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也不是材料反映直接原
因,故 D 项错误。_
【答案】B
31、【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
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 A 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
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
冲击了传统习俗,故 C 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2、【考点】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根据所学 1953—1954 年仍处于建国初期,经济尚不发达,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
极大丰富的情况,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 1953—1957 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 1953—1954 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
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
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78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
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 1949—1952 年,
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3、【考点】走向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是从 1984 年,故 A 项错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是在 21
世纪,故 B 项错误;90 年代国有企业打破“三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故 C 项正确;到 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4、【考点】新航路的开辟;第 6 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是通过工业革命,故 A 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
殖民扩张的需要,故 B 项错误;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英国打败法国,故 C 项错误;
“17 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
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这是由于新航路
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5、【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 A 项
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
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 B 项错误;随着 18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
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 C 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
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
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 D 项正确。【答案】D
36、【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企业兼并和收购,没有体现出殖民扩张和掠夺,故 A 项错误;工厂
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故 B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企业兼并和收购,
没有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C 项错误;从材料“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
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
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因此“摩根现象”
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7、【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材料讲述了罗斯福理论上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
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没有体现政府立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强调
了罗斯福理论上是为了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但是并不能说明这就是经济发展核心,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以改善普通大众生活为出发点的罗斯福新政却带动了各个阶层的蒸
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拉动了大众消费,活跃了市场需求,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之
只讲到了罗斯福是改善普通大众的生活,并没有体现压制了特权阶层,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8、【考点】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
【解析】美元贬值能够使美国在对外贸易中更加具有优势,更加有利于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故 A 项正确;美元与黄金的挂钩是在 1944 年,故 B 项错误;货币贬值主要有利于刺激国
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故 C 项错误;1933 年美国尚未确立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9、【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材料“抑制通货膨胀”,解决的是物价持续上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撒切尔夫
人的改革措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滞涨”,即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故
B 项正确;C 项只是撒切尔夫人改革解决的具体问题之一,不够全面,故 C 项错误;材
料中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滞涨”,即经济发展缓慢,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0、【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得出苏联无法
加快农业社会改造步伐,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
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
联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列宁提出”不符,故 D 项错误。_
【答案】B
41、【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
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 A 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 B 项
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 C 项错
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2、【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1990 年的时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
模式,故 A 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 B 项错误;1990
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的领导地位,出现反对:“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
十月革命和苏联 70 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
度”故 C 项正确;此题侧重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故 D 项
错误。
【答案】C
43、【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材料反映出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区域是不均衡的,传统上具有经济优势的国家
往往受益更大,故 A 项错误;资本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利益并未出现正态分布说全球贫富
差距拉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扩国公司分布状况,故 C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推
动了经济的区域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4、【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
养子的权利问题,故 A 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
子血缘关系淡化,故 B 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
益,故 C 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
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 D
项正确。
45、【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可知王学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
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故选 D 项;根据
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可知王学打破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
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未涉及反专制倡民主,排除 A 项;倡导民主、自由和
平等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 B 项;程朱理学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排除 C 项。
【答案】D
46、【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明朝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
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故 A 项正确;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不是明代
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小说的发展繁荣不能说明诗赋就没有市场了,故 C
项错误;明清小说并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7、【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当时朝野大都存在浓厚的华夷观念,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时
期”,林、魏受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冲击,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C 项错误;林、魏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8、【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评判东西方文化标准的变化,而“中体西用”思想不仅仅是指文化
方面的标准,故 A 项错误;民主科学思想与题干无关,故 B 项错误;把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故 C 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9、【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从材料“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大实业……皆归国有,不
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可知反映的是防止资本家扩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解决土地问
题的纲领,故 A 项错误;节制资本是孙中山防止资本扩大,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
民生,故 B 项正确;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解决农民生计主张,故 C 项错误;扶助农工是
孙中山联合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0、【考点】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
【解析】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说明毛
泽东意在强调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选 C 项;材料“中国与俄国的
不同之点”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 A 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
不是资产阶级,排除 B 项;材料“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
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说明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批判左倾不是右倾,排
除 D 项。
【答案】C
51、【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与问题中打破
“计划经济崇拜”不符,故 A 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打破计划经济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先后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错误认识,
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故 C 项正确;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与材料中打破“计划经济崇拜”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2、【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题干所提的是文艺复兴,他们依然信仰宗教,只是反对教会禁欲,故 A 项错误;
文艺复兴时期,他们主张加强王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
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
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推知文艺复兴者主张解放人性,故 C 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科学理
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他们(行政富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
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体现的是社会契约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社会
契约思想,不是分权制衡说,故 B 项错误;“他们(行政富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
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体现的是社会契约思
想,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契约思想,不是三权分立学说,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4、【考点】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解析】《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为纪念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
由所学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知识可知,该画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故选 A 项;
《红与黑》出版于 19 世纪 30 年代,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 B 项;《睡美人》创作于 19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排除 D 项。
【答案】A
55、【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陪审法庭的作用非常大,它的目的是要使公民受到最公正和最无
私的审判,保证他们的权利不受法院专制作风的打击,从而促进了雅典民主的发展,故
选 D 项;A 项是解负令的作用,不是陪审法庭的功能,排除 A 项;材料反映许多问题有
陪审法庭来解决,不是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司法受到监督,
没有体现立法问题,排除 C 项。
【答案】D
二、主观题
56、【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得
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据材料得出“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
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
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得出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出现商帮。
【答案】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
晋商)活跃。 (12 分,每点 3 分)
57、【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亚里士多德;先秦;法制建设
主题
【解析】(1)相同点,根据材料“他(韩非)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
与“他(亚里士多德)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可知两人都主张实行法治;根据
材料“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
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与“亚里士多德说,……在法律面
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知两人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他(韩非)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
益和意志的体现”与“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
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可知两人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
益。不同点,根据材料“他(韩非)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
意志的体现”与“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
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可知两人法治思想的立法与执法主体不同:韩非之法由
君主制定,体现君主利益和意志;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体现全体公民或统治
阶层的整体意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人法治思想的本质不同:韩非之法仍是人治(君主
专制);亚氏之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两人法治思想在实施上公
平程度不同:韩非之法君主拥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亚氏之法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
律平等。
(2)由韩非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属性出发考虑韩非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①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成长,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
益反对传统德治与礼治,主张法治;②诸侯国争霸战争迭起,“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形成;③由于社会动荡与变革,儒家“礼治”“德
治”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因而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一种法律形式来维护所得利益。由亚
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背景考虑其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①雅典民主政治虽走向没落,但
其民主政治传统和法治理念影响深远;②根据材料“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
图的‘人治’而提出的”可知柏拉图的“人治”观(哲学王)无法实行,为亚里士多德的法
治思想提供经验与教训。【答案】(1)相同:①都主张实行法治。②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
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6 分)
不同:①立法与执法主体不同: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体现君主利益和意志;亚氏之法
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体现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意志。②本质不同:韩非之法仍
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人治;亚氏之法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③公平程度不同:韩非
之法君主拥有不受法律制裁的特权;亚氏之法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6 分)
(2)原因:
韩非: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成长;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国争霸
战争迭起,“士”阶层的活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儒家“礼治”“德治”缺乏实施的社
会条件,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一种法律形式来维护所得利益。(3 分)
亚里士多德: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没落,但其民主政治传统和法治理念影响深远;柏拉图
的“人治”观(哲学王)无法实行。(2 分)
58、【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1)据材料“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
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可分析得知宗法制度影响变弱,大家庭变为小家庭,
家庭成员变少,关系简单。
(2)第一小问可行性,从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方面以及打击宗法贵族势力方面考虑。第
二小问意义,小户经营促成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管理,比如兵役、
赋税、编户等。
【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
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6 分)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
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4 分)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
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
制。(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