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元明清时期的政治课时检测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元明清时期的政治课时检测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其政策措施是对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没有起到防止丞相专权的作用,反而出现相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三省归一,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相权的扩大,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解析:选A 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制发展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全面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错误。‎ ‎3.《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B.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D.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 解析:选D 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强调因为任职久容易与当地联合,威胁中央集权;为解决在地方官“久任”‎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产生的弊端,省官互迁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4.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解析:选B 明朝废丞相, 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 ‎5.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解析:选B 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6.明代票拟制度建立后,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疑难者由皇帝召阁臣一起商议决定,如果皇帝不经阁臣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这表明(  )‎ A.内阁有独立行政权 B.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C.皇权受到内阁制约 D.内阁负责军国大事 解析:选C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皇帝与内阁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类文书全归内阁票拟……如果皇帝不经阁臣发布手诏,内阁可以奉行,也可以拒绝”,表明皇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内阁的牵制,故C项正确;内阁有票拟权,说明内阁权力有所扩张,但最终决策权仍归皇帝所有,故D项错误。‎ ‎7.(2018·沧州质检)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选D 材料强调了科举制下士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对教育风气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科举制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可知,无论科举做官,还是科举未做官者,都积极参与政治,故D项正确。‎ ‎8.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 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表明明朝(  )‎ A.开始实行“海禁”政策 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 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 解析:选D “海禁”政策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禁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体现了明朝对周边国家怀柔的一面,故D项正确。‎ ‎9.(2017·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这说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封建制度完备 C.内阁作用突出 D.君主集权加强 解析:选D 在危急之际,太后和大臣们并没有直接用“朱批”,说明皇权是不能代替的,说明了皇权的强化,而非衰弱,故D项正确。‎ ‎10.下图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运行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机构论述正确的是(  )‎ A.属于中央一级决策机构 B.它是内阁的上一级机构 C.其长官需定期觐见皇帝 D.造成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选D 根据示意图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军机处。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仅仅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错误;军机处只是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内阁,并不是内阁的上级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见,故C项错误;军机处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 ‎11.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  )‎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 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 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解析:选C 军机处与明代内阁一样,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了皇帝如何加强自身权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添设军机章京”、“恢复军机处”可知,军机处是皇帝加强权力的重要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2.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  )‎ 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 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清两朝的监察制度,主要针对监察官员,而不是针对相权,故B项错误;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是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与监察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永乐帝迁都之举,后人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解释,丘濬说朱棣“自北平(即北京)入正大统,遂建都于此”。袁表说:“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郑晓说:“京畿负重山,面平陆地,饶鱼盐谷马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利,足制诸胡。”‎ ‎——摘编自朱子彦《论永乐帝迁都北京》‎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燕京作为帝都已历660年之久,当初选择燕京是因为它“握辽漠华夏之中,便于驾驭”‎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然而现在已时过境迁,辽蒙已同内地。京城也已失可扼守之隘,列强欲以武力相胁迫,扬帆即可入津沽。况且现处海通之世,各国皆争海利,都城靠海便于与各国往来。所以康有为提议迁都至沪苏一带。‎ ‎——摘编自倪侃《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帝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迁都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康有为迁都主张的认识。(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三人的解释归纳迁都原因,并据此分析其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的迁都主张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便于抵御蒙古。影响:有利于明王朝政权的巩固;有利于保障边境的安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对外友好往来的开展。‎ ‎(2)因素:历史传统;地理位置;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政治需要等。(任答三点即可)认识: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具有爱国性;主张与各国往来,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进步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 时期 ‎ 录取数量或方式 ‎ 考试内容 ‎ 考试程序 ‎ 唐代 ‎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 宋代 ‎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 明代 ‎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的论述题,从材料表格中唐代至明代“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方面进行作答,如“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然后辅以相关的史实论据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阐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