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
1.“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
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
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
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3.《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
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
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4.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
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5.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
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
发性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
6.1861 年,奕诉上书:“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
制我……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攘外必先安内 B.两只拳头出击 C.远交近攻 D.和平外交
7.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
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
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
明当时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8.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9.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
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0.公元前 5 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
便成为法律。公元前 5 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
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这反映了
A.立法规则受到破坏 B.民主政治逐步建立 C.公民大会权力强化 D.法律权威得到提高
11.有学者指出:若把《十二铜表法》看作罗马法史的开头篇章,则公元 6 世纪时,登上了
罗马法的巅蜂的《民法大全》就是罗马法史完美的最后一章。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法
A.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B.是古代法律的巅蜂
C.体系繁多、内容丰富 D.开始于《十二铜表法》
12.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
子、诸侯亦行宗法制。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
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
A.需要进一步进行史料实证 B.拓展研究视角定能得出真相
C.传统看法更接近历史真相 D.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
13.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
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
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14.下表为 20 世纪 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中国各行业内迁工厂数及其分布表。单位:个
行业地区 机器 冶炼 电器 化学 纺织 其他 合计
重庆区 159 17 23 120 62 48 429
川中区 16 23 3 100 31 14 187
桂林区 17 4 8 8 23 7 67
昆明区 11 6 7 25 18 13 80
贵阳区 6 1 0 7 1 3 18
这说明西南地区
A.社会经济结构有所改变 B.出现部门协调发展的格局C.躲过了日军的武装侵扰 D.找到了工业近代化的捷径
1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
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
途同归
16.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
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17.美国学者普拉提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中国恢复其在 19 世纪时
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透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
港和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由此可知,该学者
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 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
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 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18.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
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19.摩根说:“《权利法案》显然打破了世袭的权利,这种世袭权利是旧政体复辟的基础,
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将它看作是彻底否定了关于政府的概念的历史转
折点,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权利法案》
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彻底否定了英国的君主政体
20.在明清时期的徽商心中,谋生和求利是有所区别的,谋生在当时不单是谋取个人的生存
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家人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这表明当时
A.徽商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 B.以义为上成为徽商的基本准则
C.利义兼顾成为商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D.传统经济政策受到严重的冲击
21.19 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社会反抗多起自农村,城市不仅是被动的承受者,而且常常成
为农村反抗的对立面。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中,占相当比重的反抗却发自城市。这种变化
说明
A.农村革命不适应形势需要 B.西方列强侵略进一步加剧
C.革命党人发挥了领导作用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
22.纵观美国总统制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美国总统及其行政部门和国会的权力关系随着时
局的变迁呈现“钟摆现象”,即在和平时期,国会的权力处于核心地位,而在危机时期,总统及
其行政部门的权力则较大。这表明
A.总统权力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 B.实践中难以真正的分权与制衡
C.国家权力体系围绕总统制设计 D.总统施政总是倾向于政党利益23.如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 21 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
国际会议拟定的入会条件(部分):
①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②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③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④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 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24.1933 年 7 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
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 B.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
C.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D.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
25.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山西 平陆枣园
山东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内蒙古 和林格尔(2 幅)
江苏 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
A.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B.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
C.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 D.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6.1953 年,一位中央领导人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
有道理的。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这一认识
A.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
C.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的同步发展
27.在雅典城邦的早期阶段,世袭君主“巴赛勒斯”未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力。继而兴起的贵族寡
头势力也不能长久的把持城邦的大权。下列各项,与雅典城邦的这种政治趋势有关的是
A.公民自备武装的重装步兵决定城邦的安危 B.组成城邦的四个血缘部落政治上举足轻
重
C.贸易的发达使工商业者成为城邦中坚力量 D.民主政治的深厚传统和民主思想深入人
心
28.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 1991 年所做的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说,世界所展示的机遇,
使美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体系。”这一设想的实施
A.造成了冷战政策和美苏的对抗 B.推动了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
C.加剧了区域性和小规模的冲突 D.激化了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29.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
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
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 ShAnghAiLAnder 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
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30.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
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
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
程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
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和发行,
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这些举措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 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 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32.1950 年 7 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 7.5 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这一预备队后
被改编为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
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这说明
A.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 B.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 C.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 D.美国调整亚
太地区战略
33.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说,当时解决粮
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
一起的。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 B.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
34.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 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
抱着我……”下列对于让他产生“幸福感”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起集体农庄,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进化 B.取消义务交售制,用市场经济取代计
划经济
C.实行实物配给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允许私有制存在,使国家完成经济恢
复工作
35.《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
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36.元光元年(前 134 年),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
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
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这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儒学发展为官方哲学 B.读书人的思想遭到禁锢
C.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D.实现了思想界的大一统
37.康有为治学,不拘泥于“书法义例之小节”,而是讲求“微言大义”,“即何休(东汉时
期的儒家学者)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这反映出
A.维新变法的理论准备不充分 B.康有为的学术研究较为严谨
C.学术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倾向 D.康有为的思想让人难以理解
38.1950 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 26%,到 1954 年上升到 80.55%。对这一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 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9.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 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
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
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是缘于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议会改革的实行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内阁制度的
确立
40.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分成“进步的”和“反动的”,蓄意分裂不结
盟运动;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苏联把自己打扮成不结盟运动的“朋友和战友”。导致这种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国际影响增强 B.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
C.美国与不结盟运动联系密切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占联邦税收总额 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
1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受到第三产业的影响 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受新经
济发展的影响
42.周代,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
来干预朝政。史料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郑子产作丘赋(军赋制度),国人谤之”。这反
映出该时期
A.统治者都很重视社会舆论导向 B.国人的意见左右了国家的决策
C.原始民主对当政者有制约作用 D.政治体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
43.1943 年:三八”妇女节,延安的妇女领袖蔡畅发表文章,认为妇女的解放要鼓励妇女从
事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劳动。这一看法
A.说明了核心的问题是大生产的需要 B.反映出经济的独立促进了妇女解放
C.体现了妇女解放的时代需要和特色 D.说明了农业生产中妇女撑起半边天
44.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
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
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A.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C.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
45.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
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
规定。这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46.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但从本质上看它
是封建制度内的自我调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肇端。此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思想有进步性 B.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主观目的背离历史潮流
47.如图是 20 世纪 40 年代外国资本在我国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图。从中可以得出,中国A 应允许民间投资实业
B.需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C 对外资的利用程度很高
D.应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
48.如表为美国、苏联武器数量的对比情况表,这说明
A.苏联国力已经超过美国
B.核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49.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 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50.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 2000 余斤,一日出铁 6 次,共需矿砂
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 6 人拽拉。这反映出当时
A.雇佣劳动的盛行 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C.手工业得到发展 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
51.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
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52.下图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枚
858 枚洲际导
弹 1978 1054
枚
1400
枚1968 850 辆 32400
辆坦克
1978 10500
辆
50000
架1968 5200
架
4000
架飞机
1978 4500
架
4600
架1968 360 艘 320 艘
战舰
1978 172 艘 240 艘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工业生产技术发展 C.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D.居民消费结构完善
53.“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它开创了民
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材料描述的是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C.颁布《临时约法》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54.某一主题展览中,展出了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的三幅图片。下列有关解说
正确的是
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
果
C.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
因
55.1862 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
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
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
化
56.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 年 1 月 28 日的法国《世
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57.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 19 世纪 20 年代有 14.5 万人离开欧洲,19 世纪
50 年代达到了大约 260 万人,1900 至 1910 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 900 万;其中 1846 年到 1932
年间,超过 5000 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
的不断增加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58.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
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女性地位提高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已经正式形成了宗法制和分封制
C.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皇权
59.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
A.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60.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61.20 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
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62.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
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
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63.1871 年 4 月 1 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
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这一举措( )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 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 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64.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 年三八妇女节那
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
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 27 日晚,起义的工人、士
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65.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
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
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66.“9 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
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67.1928 年至 1929 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
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 1929 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
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 1937 年加入集体农庄的
农民达到 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68.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
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 450 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
A.重视公民公平参政 B.议事会职权的下降 C.政治机构人员众多 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69.1694-1697 年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罢免了内阁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
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威廉此举
A.推动了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 B.削弱了英国内阁的职权
C.体现了国王与议会权限不明 D.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力
70.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这主要是因为
A.自然科学尚未完全成熟 B.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 C.哲学革命是运动的目标 D.批判宗教
神学的需要
71.掌握各种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年之后 10 年是辛亥年 B.公元前 6 世纪初罗马共和国建立
C.康熙 50 年康熙皇帝 50 岁 D.中华民国 25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72.1957 年 5 月 10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 25 个中央部和 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撤
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73.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
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
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
联(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74.有学者指出,赫鲁晓夫在改革过程中感悟到“冷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但他又无力自觉
地把握住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
的体制。他只能是个过渡性的人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 )
A.不能担当领导苏联的重任 B.无力推动苏联社会的进步
C.没有尝试突破传统经济体制 D.在改革上具有表面化特征
75.“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
苏联 70 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76.1976-1980 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 1961-1965 年增加 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
率为 4.4%;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
联的改革( )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77.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
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 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 15 倍)维持的,如果
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 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 )
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
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
78.“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
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79.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
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80.在《共产党宣言》1890 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
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
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81.俄国某学者指出: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
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观念”
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该学者旨在
A.强调俄国革命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B.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
C.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
82.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仅同 1789 年和 1793 年相比,而且同 1871 年相比,俄国
无产阶级在自己的革命中都达到了极高的高度。”“达到了极高的高度”是指十月革命
A.采取了暴力斗争的形式 B.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 C.缔造了新型的社会制度 D.由无产
阶级政党领导
83.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
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
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84.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
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85.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 1957 年,把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
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 1961 年,又把全国分为 17 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
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 1963 年,把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 47 个,设立苏联部长
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86.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 1990 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
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
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
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 B.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
C.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87.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
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 年是 19.8%,1966—1970 年为 23.4%,1971—1975
年则是 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D.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88.1852 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 1848 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
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 年 6 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
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
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A.《共产党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指南 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工人运动中逐步完
善
C.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没有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指导
89.图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往往能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史实。观察下列两幅
图片,与之相符合的主题是:……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90.1928 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 7 公斤小麦,至 1962 年,要卖 14 公斤小麦,1965
年 2 月则要卖 15—16 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长期优先工业建设 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91、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10 分)历史答案
1---5 BBACB 6--10 ADCCD 11--15AACAB 16--20DABAB 21--25DCBCC
26--30CACDA
31-35ADDDD 36-40ACABA 41--45CCCBB 46--50DBDBC 51--55BCBCD
56--60DBCCD
61--65BDADD 66-70CCADD 71--75ADBDB 76--80CABCD 81--85DCABB
86--90BCBAA
91、特点: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