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七校联考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
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
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概地_______,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
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
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惋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_______。
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率,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
目睹生命凋弊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
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_______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
的死亡形式。
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祯被定格的胶片。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动人心弦(xuán) 存储(chǔ) 慷概(kāi)
B.耗散殆(dài)尽 辉煌(huáng) 接踵(zhōng)而至
C.凄惋(wǎn) 触(chù)目惊心 节率(lǜ)
D.凋弊(bì) 濒(bīn)临 一祯(zhēn)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倾洒 怅然若失 持续
B.挥洒 茫然若失 持续C.倾洒 茫然若失 延续
D.挥洒 怅然若失 延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建立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加大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
单位干部交流力度,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决定开展我市2019年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工
作。
B.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预测,今年中秋假期选择拼车、包车出游的情况将会明显增多。有关
部门也提示,假期出行务必要乘坐具有合法营运资质的车辆和人员,确保出行安全。
C.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9日,摩纳哥成为欧洲以至全世界第一个实现5G全覆盖的国家,这是
该国主要运营商摩纳哥电信基于华为的技术为基础实现的。
D.201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展望2019年中国投资趋于合理和稳定,消费形势相对乐观。有
望从2019年开始进入平稳回升的新阶段。
4.惊蛰,在每年的公历3月5日或6日,我国古代将其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
鸣;三候鹰化为鸠。”下列古诗词句与此三候最接近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
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
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
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
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
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
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
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
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
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
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
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
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活动既加强了
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
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
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
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
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
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
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
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
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追溯到对祖父、曾
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
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的“礼”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
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6.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B.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建筑装饰)与静文化(祭祀)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透着祠堂的功能。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但它对现实的意义不大。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C.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D.如果没有“宗”,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便不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属于“血
缘-社会”团体。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
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①,帝曰:“汤、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
土;令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
②’,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令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
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
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
自朔土,徒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
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
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
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庚午,至洛阳。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
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
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
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
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
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
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注解】①革,革卦,变卦是万物运转的规律。②虎变:如虎身上的花纹斑斓多变,比喻因
时制宜,革新创制,斐然可观。③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
的虔诚。
(《资治通鉴》138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筮:占卜
B.弊卒一万 弊:疲惫
C.夫亦何伤 伤:伤害
D.逆谓之曰 逆:迎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主以平城地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顺乎天而应乎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而善遇之
D.今当更与卿论之 臣不知陛下独行,竞何之也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和策略的一组是
A.①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②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
B.①群臣莫敢言 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C.①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②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D.①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②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1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
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
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
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
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王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
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实施斧钺之刑来镇压群臣。
B.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
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C.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拓跋澄,另一方面他又
私下里推心置腹讲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任城王拓跋澄的理解与支持。
D.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谋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
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1小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2)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3分)
(3)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野望①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②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③。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④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当时诗人正在外漂泊求职。②越巂,指越巂郡。
属剑南道。③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射洪:位于涪江上游。④春酒:此指冬酒,因
冬酿而春成,故称春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金华山北涪水西”,杜甫此时流落在梓州东南六十里的射洪县,位于金华山北,涪江之西。
既交代了诗人此次出城“野望”的地点,也交代了他野望所见的山景与江色。
B.“仲冬风日始凄凄”一句,写诗人野望之地气候殊异。点明了诗人“野望”的时间,是在初冬一
个风起的日子,“凄凄”二字渲染出凄冷的氛围。
C.诗人触目伤情,自然想到要借酒销愁,因而引出最后两句:“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神伤谁
为携。”唐时美酒暖则绿,射洪寒轻,故冬天酒仍绿,照应首联中“始凄凄”三字。
D.尾联化用了《楚辞•招魂》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之句,大意是:射洪县冬天不太冷,酒仍
是绿的,可是有谁为我携酒而来呢?一个问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凄凉与怅惘。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采用哪种方法写景?请简析。(2分)
(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6)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
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
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
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
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
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
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
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
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
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
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
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
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
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
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
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
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
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
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
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
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
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
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
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
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
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
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
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
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
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
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
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
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
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
《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
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
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
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
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
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
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
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
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
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
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
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
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文章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
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这一段的描写为菩提树增加了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
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
D.文章第(9)段写到,在印度人聚居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聚
居区的印度人比喻为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以“亲人一样”,生动地写出了人和树互相依存的亲密
关系。E.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被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中曲
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甚至舍不得读完。
17.文章第(7)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5分)
18.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6分)
19.本文的题目是“迁徙的树”,请结合文本及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触。(6
分)
六、(10分)
20.根据所给上联,从《登高》与《琵琶行》中选择一首对出下联。要求:符合所选诗歌的思
想内容和对联基本格式。(3分)
上联:独立橘洲,毛泽东抒发凌云壮志
下联: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题目。(4分)
【材料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材料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材料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1)上述材料_______(填序号)与另外三则材料所传递的道德追求不一致。(1分)
(2)孔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评析。(3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启示,不超过30字。(3分)
“我只是雏菊丛中的一朵小花。”一朵雏菊伤感地叹息,“与这么多雏菊生长在一起,我的
美丽完全被淹没了,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我。”一个天使听见了雏菊的心声,规劝它说:“但是
你真的很美丽!”“我想成为唯一的一朵,身旁不要有任何同类!”不想再听到雏菊的埋怨,天使
把它带到了城市广场。
几天之后,市长带着一位园艺师来对广场进行改造。“把土壤翻一翻,种上天竺葵吧!”“等
一等!”雏菊大叫,“你那样做我会死的。”“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花,会对广场起
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园艺师回答,“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
成一座花园。”说完,园艺师把雏菊从地上连根拔起。
启示: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
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折,接受突如
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缺点。然后发自内心地去改变,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
一个人的状态挺好的,想看书了就看书,累了就睡觉,不想联系谁就自己安静一阵,出
去旅行或是宅在家。对爱情最好还是保持点儿洁癖,不要随便开始,不要急着妥协,真正值
得的东西都不会那么轻易。生活当中总有一段路是需要你独自前行的,人应该活得安静一点,
不妨就从拒绝开始。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
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