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
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在 1933 年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
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件耻辱的事,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叉,
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
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
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
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
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
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
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
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
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
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
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源于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
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
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艾青的忧
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和坚定信念。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
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
心等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歌
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
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
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所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
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
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D.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
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
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
D.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的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
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大堰河”这一形象来表现真挚深切的情感,并大量使用排
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自由体诗的特点。
B.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
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 在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艾肯诗歌才得以广泛吸取了政治抒情诗、小诗、格律诗
等现代新诗的营养,成长为现代新诗的新成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
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
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
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
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
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
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
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
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
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
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
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
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
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
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
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
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
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
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
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父亲的石头宫殿
宋词
回望我坐落在黄河口平原上的故乡,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那两间石头小屋。
那个当年温馨的小院子而今已荒凉;那排当年高大的土坯房而今已破败;那高高的房台,
如今已被更高的路基覆盖;那婉蜒曲折的黄泥小路,现在已是柏油罩面,小车飞驰。
当然,院子东南角上,那两间石头垒就的小屋、这大平原上的奇怪建筑,也早已没了影踪。如今,那里是一片菜园子,枝叶茂盛,花木葱茏。
父亲对此毫无伤感,他曾慨然道:“本来就是牛棚嘛!”
当然,老牛也早已不在。父亲视之如命的老牛,与时光一起走入了记忆深处。
而那些石头,后来也送给村里的邻居们盖房用了。那是整整一卡车石头,当时花了父亲
多年的积蓄。说起来惭愧,这本来还是预备给我娶媳妇的。在农村,家有男孩必要早做准备,
置办下新房才有姑娘肯嫁。而在我们这大平原上,石头做基础的瓦房要比土坯房的档次高许
多。所以,石头,就成了重要的资产储备。可是,新房一时半会儿盖不了,石头一直堆着也
碍观瞻。后来又有算命先生说,石头太重,会压下孩子的前程。那时我正在读高中,这让母
亲分外担心。父亲一辈子坚持马列不信鬼神,但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禁动摇了。他说:“要不
就垒个牛棚得了,也让牛享受享受。”
父亲心里,除了我就是牛。
父亲属牛,与共和国同龄,也像牛一样执拗刚烈不通融。而我属羊,我出生的时候,祖
国这艘大船正在转舵。我的童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有了拖拉机,也有了白面馒头。而
父亲那时候,牛是家里最主要的劳动力。父亲把牛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农忙早晨喂麦糠,夏
天晚上打蚊烟。让牛住个石头宫殿,在父亲心里不算啥。
说干就干,当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正是黄河口汉子最精壮的时候。他抱起一块又一块椅
子大小的石头,把它们垒成石头墙,垒成石头房子。路过的乡亲们看到刚刚卸任的生产队长
的惊人之举,都不禁停住了脚步。
父亲从十三岁务农,十六岁就干生产队长。那时候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父亲就
和他的队员们一铁锨一抬筐地改天换地,深入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在蒿草没人的百里荒原修
水利、开荒田。领导看中了他的实在肯干,问他“吃公家饭咋样?”父亲闷着头吭哧半天,
回说还是想回村里。“你不是说在哪里都是干革命嘛"!
领导被问住了,只好随他。
生产队改村委会了,父亲又回头继续当农民。他牵着心爱的黄牛,一垄一垄地流下
辛勤的汗水,换来孩子们的衣食。孩子们的嬉笑打闹,他从不过问。“树大自直”,他说。收
罢了秋,他也会把我扛到脖子上去看马戏。我一直记得那年的马戏,狗熊、魔术、杂技、奔
驰的骏马,那是多么美妙的世界呀!忘记了是整整一上午还是一下午,我始终在攒动的人头
上空看着。
父亲的石头宫殿落成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参观。逢到赶集,邻村人也都停下车子,
指指点点。后来,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志。人们说起来的时候,都说“在石头屋哪里哪里”。毕竟,这里是大平原嘛,方圆千里无山无石。
老牛住得倒很坦然。干活归来,它便急切地奔进石屋歇乏。我放牛回来,缰绳随意搭在
牛背上,它也能穿过村街,经过院子,直接走进石屋里去。牛在这里生儿育女,步入晚年。
我接父亲离开的时候,牛已经很老了。牙口也像父亲一样已经不行了。父亲把它送给了邻村
的老光棍。那天是我陪他去的,父亲又给牛顺一遍身上的毛,嘴里哪哝着:“我属牛,你妈
身体不好,这辈子也多亏了牛。”不知道是说给我听还是给牛听。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
看见牛眼里滚出了花生仁大小的泪珠。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父亲没有收老光棍的钱。我们选择给他,是觉得他无亲无伴,也许会给老牛一个善终。
石屋拆除的时候,我正在忙着装修城里的楼房,好把父亲接出来。石屋拆了,院子卖了,
他最后的脐带断了,父亲成了一个普通的进城老人,开始变得多话,絮叨,惶恐,木讷,魂
不守舍,现在越来越像一段呆木头。
在不合时宜的年代,父亲却曾发出过耀眼的光亮,像暗夜里的一道闪电,虽然在转瞬之
间就消逝了。就如同那莱地上曾经耸立过的石头宫殿,仍然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然,
也仅仅是在记忆里。
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照应标题“父亲的石头宫殿”,为全文叙事、抒情张本,同时突出“石头小
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位置。
B.文章描写“石头宫殿”,多从正面着墨,如“很多人都跑来参观”“停下车子,指指点点”
等,让人感触到“石头宫殿”的奇特。
C.文章对“牛”的描写不惜笔墨,父亲属“牛”,爱“牛”,与“牛”一起“耕种”生活,父
亲对“牛”具有深厚情感。
D.文章写“牛”用意深远,通过“牛”与人的亲密关系,表现农耕文明时代,人们对自然的
敬重、善待。
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 分)
(1)父亲走在前面,用手擦着眼睛。
(2)石屋拆了,院子卖了,他最后的脐带断了。9. 请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父亲的石头宫殿”这一标题的妙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
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
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
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
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
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
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
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
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
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
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
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努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
消亡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既是辅佐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师,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
保)”之一。 此文中的“太傅”是指燕太子丹的“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
B.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它又是对
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孔子”。在文中,它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足下,表示尊敬对方,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D.《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C.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
愿先生勿泄也”。
D.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①水国:水乡。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②离梦:离人的梦。
14.下列对这首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二句写晚景。诗人登山临水送别友人,秋天月夜之下,水边蒹葭苍苍,山色苍茫,
月照山前,明亮如霜,令人不禁有悲凉、凄清之情。
B.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
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
C.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第四句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
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
D.全诗诗情的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以宽作结,“首尾相衔,开合尽
变”。
15.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哲理上有
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湘江静中有动、舟船往来的场景的句子是是: ,
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 , 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易水送别之
际,音乐为“慷慨羽声”时同仇敌忾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
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
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 ,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
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
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 。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
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
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
中国诗人的诗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和
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B.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实践
和理论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和
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他的理论
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创立的。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
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五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班固写《汉书》,将
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① ,即本纪、列传、志、表,这使得纪传体史书更加严整。
《汉书》成为皇朝断代史的范本。然而,此后的正史并不是 ② 。有的有志而无表,有的表、志全无,有的用“载记”写少数民族政权。但无论如何变化, ③ 。因此,这种体
裁被称为纪传体。
21.下面是一首题为《雨余小步》的七言律诗,请依据相关知识把标有序号的四句诗分别填
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合乎要求的七言律诗。(5 分)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冠轻容雪鬓, 。
, 。
,鹁鸠恰恰向人啼。
①垂虹疑饮双溪水 ②不拟孤山闲放鹤 ③桃枝杖滑困春泥 ④砌草新添一寸荑
四、写作(60 分)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波,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不
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