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课时检测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通史版高考历史复习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课时检测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课时检测(三十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应对前线的战争,因此不是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解析:选A “统一分配市有住房”强调政府主导分配,这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 ‎3.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纲要》中说:“余粮收集制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这表明列宁(  )‎ A.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B.全面否定了余粮收集制 C.认识到余粮收集制弊端 D.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解析:选C 材料中列宁认为余粮收集制是“一种痛苦的和可悲的需要,相反的看法是危险的错误”,说明他认识到余粮收集制的弊端,但是并不代表列宁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故A项错误,C项正确;列宁并没有全面否定余粮收集制,他认为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必要的(保证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故B项错误;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后,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而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D项错误。‎ ‎4.以下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年份 发展状况 ‎1922~1923年 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 ‎1924~1926年 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 ‎1927~1928年 农产品收购危机 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 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 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是在1922年之前实施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1922年到1928年,苏俄(联)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这一期间产生的问题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故B项正确;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1922年到1928年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D项错误。‎ ‎5.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新经济政策最终遭到了废止 B.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C.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解析:选C “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采取的政策,图表中上升趋势表明A、B两项错误;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这种合同的总数总体没有下降,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模式依然有效,故C项正确;“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总体的上升表明西方与苏联的联系依旧存在,故D项错误。‎ ‎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解析:选B 材料中“十月革命四周年”应是1921年,此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21年斯大林模式尚未确立,农业集体化尚未开始,故C、D两项错误。‎ ‎7.(2018·沧州质检)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解析:选C 根据所学,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为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 ‎8.(2018·成都摸底)下表是苏联不同类型的商业在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  )‎ 商业流转额中所占比重 私营商业 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 ‎1922年 约73%‎ ‎18%‎ ‎9.5%‎ ‎1926 年 ‎25%‎ ‎57%‎ ‎18%‎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明显效果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C.苏联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 解析:选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时间是1918~1921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是在193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营企业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故C项错误;1922~1928年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故D项正确。‎ ‎9.《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选D 材料中提及的苏联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在当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A、B两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之下,国家并没有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 ‎10.(2018·洛阳期中)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  )‎ A.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总值增加和农业的发展,并未说明当时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比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农业仅仅增长了5.1%”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导致斯大林时期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材料反映的时间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工农业生产总值都有所增长,说明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 ‎11.1932年大约有2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 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2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可知,经济建设并不缺乏技术人才,故A项错误;1932年,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形成时间是在1936年),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20世纪30年代,直接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1932年”正处于西方经济大危机时期,苏联通过“一五”计划,成功地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故D项正确。‎ ‎12.“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解析:选D 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与材料中“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相符,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 解析:第(1)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背景;结合两国各自的国内环境以及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特点。第(2)问,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二段话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影响;抓住材料二第三段话分析苏联“二五”计划的影响。‎ 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影响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青蛙现象:‎ 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1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有关近现代史的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如,19世纪末,广阔的殖民地束缚了英国的重工业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再结合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示例一 观点:19世纪末,广阔的殖民地束缚了英国的重工业化。‎ 论述:18世纪中期,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使英国进行技术革新,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19世纪后期,当以美德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积极开展新的技术革新时,英国资本家由于满足于殖民地带来的丰厚利润而把大量资本投放海外,并因此忽视了新的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终被美、德超越。‎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示例二 观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论述:20世纪3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国力迅速增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模式也被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轻工业发展缓慢。用行政命令指导经济发展,束缚了生产力,阻碍了经济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虽经二战后的一系列改革,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