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八校”202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
一、选择题部分
1.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
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
A. 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B. 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C. 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 D. 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华夏”包含的主体随着西周统治的确立和扩展而扩展,因此有助于形成
大一统的心里文化认同,故选 C 项;A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华夏”概念的变化并不是周
朝实行宗法分封的政治前提,排除 D。故选 C。
2.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
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A. 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 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 纸币 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 政府有限介人利于金融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
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
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民间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出现良性发展,故 D 项符合题
意;ABC 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 D。
3.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
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A. 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B. 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
的【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不仅设置专门的贸易机构,而且提供船舶,鼓励海外贸易,
这说明当时的政府中时海外贸易,故选 C 项;经商利益分配和官员注重经商技能不存在必然
的因果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商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未涉及政府对商人
的盘剥,排除 B;仅从对外贸易一个方面不能推知元初的社会经济就走向开放,D 项排除。故
选 C。
4.王夫之出人理学,又能超越理学;排斥佛老的世界观,又吸取其方法论;注重对人类知识和
思维成果的积累,但更加强调创造精神。王夫之这样的思想特点
A. 凸显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B. 受君主专制强化的
C. 是文化发展到高峰的体现 D. 对少数民族政权较排斥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的理学走向僵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王夫之既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念,
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不全面,C 项中的“高峰”无从体现,D 项以偏概全,没有全面涵盖题意
主旨。故选 A。
5.光绪末年,河北高阳地区大多数农民,从商人手中购买原料,“为原料不致缺乏计,不得已
只有仰商人的鼻息,替商人织布而赚取工资”,商人则收取成布,运销各地,其他行业也有类
似现象,这表明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C. 社会分工星现专业化特征 D.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包买商制度,即商人向小手工业者贷给或供给原材料以至生产工具,给
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在这里,商业资本已经转变成为工业资本,
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故选 A 项;列强的侵略方式、
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等内容均为体现,排除 BCD。故选 A。
6.结合下图中 数据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的A. 贸易逆差的局面有较大改善 B. 对外贸易额呈迅速发展趋势
C. 棉纺织业发展进程曲折艰难 D. 棉纱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 1912 年至 193 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有一定的
起伏,当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时,民族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但整体上中国是列强的商品和资
本输出市场,这使得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艰难,故 C 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棉产品的进口数据,A
项无从体现;B 项无法才能够材料信息中心推理得出;虽然棉纱进口数量逐步减少,但无法说
明棉纱质量得到提高,排除 D 项。故选 C。
7.1942 年 10 月 24 日,晋绥边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开幕,参加会议的包括参议员及各界人士共
400 余人,大会参议员共 145 人,各界当选为参议员的共产党员有 47 人,不及大会参议员的 1/3。
这表明晋缓边区政府
A. 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B. 践行联合政府主张
C. 属于工农联盟政权 D. 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参议会与会人员来源广泛,且共产党员不超过参议员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贯
彻执行了“三三制”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全民族抗战的策略,故选 A 项;《论联
合政府》是毛泽东在 1945 年提出来的,排除 B;晋绥边区政府是各阶级联合的政府,故 CD
错误。故选 A。
8.1979 年,国家计委对原定的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如下表
这一调整A.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B. 体现了经济思想的拨乱反正
C. 受到了“两个凡是”的影响 D. 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稳步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表格数据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调低国民经济增长率,并且减少农业和工业的
差距,工业内部也重视轻工业的发展,故 B 项符合题意;ACD 项由表格数据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 B。
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宜扬安贫禁欲的宗旨,
介人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说明
A. 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 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 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 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批判宗教特权,教会组织不得不改变以前的
说教方式,这充分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组织面对社会的变革做出了重大的调整,D 项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的权力仍然大于王权,A 错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局限于社
会上层,并不是深入人心,排除 B;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依然信仰上帝,并且材料没有体现上帝
权威的变化,C 错误。故选 D。
10.所密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其原因是:第一,分工能使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得到
提高;第二,分工使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有关的直接劳动时间;第三,
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斯密的理论
A. 从根本上否定了英国传统重商主义政策 B. 促进了专业技术工人经济地位的提高
C. 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扩大生产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斯密认为“分工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势必重视生产工具的
发明,从而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分工”来提高“生产率”,增加商品总量,因而适应
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商品生产的需要,故选 D;材料没有涉及与重商主义的比较信息,排
除 A 项;“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公认经济地位得到
了提高,排除 B;材料未涉及外贸问题,排除 C。故选 D。11.从 1789 年大革命开始到 1814 年波旁王朝复辟的 20 多年间,法国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换以致
宪法频繁更迭,宪法的形态也大起大落,这场热闹的制宪运动最后以阁剧式的结尾面告终材
料主要说明法国
A. 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 B. 近代宪政思想尚未成熟
C. 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 D. 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以致宪法形态不断更换,
故选 C 项;材料中的宪法并不是封建性宪法,无法说明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A 错误;材
料旨在说明法国政治斗争、政权更迭以致频繁更换宪法形态,并非是由于宪政思想所致,排
除 B;材料现象说明民主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故 D 项中的“逐步发展完备”的说法错误。故
选 C。
12.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美国宜布取消将德国变成“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摩根索计划,取
而代之的是“目的应该是恢复有效运作的全球经济,营造自由机构能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条
件”的政策,这一政策
A. 根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发展 B. 客观上助推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C.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冷战”局面 D. 以维护“世界和平”为政治目标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目的应该是回复有效运作的全球经济,营造自有机构能够出现的政治和社会
条件”体现冷战思维,根据材料中的“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指的
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为西欧走向联合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
故选 B 项;ACD 项都和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B。
二、非选择题部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得违背和
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
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来之
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
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日家监
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四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
——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唐代司法》
材料二 1906 年,中央官制改革上谕规定: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
大理院,专掌审判。据此,都察院退出司法领域,司法权被划分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
集中由法部与大理院行使,传统的司法与行政不分模式为之一变。大理院与法部基于原先大
理寺与刑部的班底,调整了内部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内部机构重组。改革方案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部院在权限划分上争拗不休。部院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从争权到相互
协调、终于实现明确各自权限、分工合作的过程。清亡之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以司法独
立原则为依归,部院自身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院之间也按照近代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了
比较明确的分工。
——摘编自张从容《晚清中央司法机关 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天下之法”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国家法制难以约束封建皇权;唐代统治者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初经济有
待恢复发展;意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对法权的侵夺;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相对独立;有
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促进了古代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
治;推动了唐初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特点:新旧机构的设置原则不同;部院的过渡性特征鲜明;部院矛盾尖锐,呈现出将艰
巨性和复杂性。影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拉开了近代中国近代司法的序幕;确立了“司
法独立”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性的进呈;为民国时期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意义的
诉讼审判制度的缔造,提高了重要基础;改革旨在维护清朝统治,改革中权力斗争不断,以
致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并结合所
学内容可知相关背景主要是国家法制难以约束封建皇权;唐代统治者汲取隋亡的教训,唐初
经济有待恢复发展。意义:根据“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来之下,在司法行政
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可知唐代“天下之法”
提出的意义在于制约皇权、有利于司法审判的独立,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促进司法
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
的(2)特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晚清司法机构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设置原则、部院的过渡
性、矛盾尖锐和艰巨性以及复杂性上。影响:根据“清亡之前,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以司法独
立原则为依归,部院自身转型的任务基本完成,部院之间也按照近代司法体制的要求进行了
比较明确的分工”等内容可知晚清司法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司法独立”
原则,为民国时期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意义的诉讼审判制度的缔造,提高了重要基础,
但改革旨在维护清朝统治,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等方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
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 1923
年 10 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
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
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
个比一个“左”。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
——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绕“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论述:20 世纪 20 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
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
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 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
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
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总之,苏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
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
示例二:
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
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
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
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
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
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
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
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
总之,苏联在 20 世纪 20 年代 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
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的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确定
论点,如根据“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
得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的论点,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停止和进行论述即可;如根
据“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
‘左’为荣”可得出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根据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进行论述。言之成
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英钱,”吕后二年,
由国家铸造八铢钱。六年,国家实行货币减重政策,铸“五分钱”。文帝改铸四铢钱,其文仍
为丰两,同时废除了盗铸令,使得私铸符合国家的法律,汉初的几次货币改革,始终没能避
免私铸和盗铸现象,给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际进行围积居奇提供了机会。汉武帝采取了“上
收铜,勿令布”,禁止郡国铸钱,专门命令上林三官铸钱,并且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钱不能流通,
对于国以前所铸造的钱币全部进行销毁,并且把铜输给上林三官。新铸造的五铢钱质量较高,
重量适中,携带方便,使用了七多百年。
——摘编自徐宁《西汉初期币制演化与经济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初币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汉初币制较为混乱;地方拥有铸币权危及中央;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改革
提供了条件。
(2)历史意义:统一铸币权有利于防止伪币,维护商民利益;有利于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
的央集权,有利于扩大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汉初的几次货币改革,始终没能避免私铸和盗铸现象,给商人们利用币制
改革之际进行围积居奇提供了机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主要是汉初币
制较为混乱;地方拥有铸币权危及中央;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条件。
(2)根据“新铸造的五铢钱质量较高,重量适中,携带方便,使用了七多百年”可知汉武帝货
币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防止伪币,维护商民利益,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市
场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
1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1943 年下半年,盟国开始创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美国强调要建立一个以美苏、
英、中等几个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大国要在战后维
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的作用。丘吉尔称应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下设几个区
域性委员会:一个是太平洋地区,一个是美洲,还有一个是欧洲。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主张
建立一个包括美、英、苏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欧洲委员会处理欧洲大陆的安全问题。1943 年
10 月 30 日,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永认有必
要在尽速可行的目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追性的国际红织,
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5 年,在雅尔塔会议上最终达成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实质性问題。
此后,国际安全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
——摘编自卞秀瑜《二战战时美苏英三大国对战后世界和平的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盟国准备创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国际和平组织在运行中面临的挑战。
【答案】(1)原因:国际联盟的维和功能十分有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推动战后经济恢复
和发展;世界大国企图借此划分势力范围,谋取世界霸权。
(2)挑战,大国分歧较大,矛盾重重;民族解放运动冲击殖民体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
剧;部分地区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交织。
【解析】
【详解】(1)根据“建立一个普追性的国际红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因
主要是国联功能有限,意图维护战后国际和平,推动战后经济发展,世界大国也企图借此划
分势力范围,谋取霸权。
。(2)根据“国际安全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但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并结合所学可知面临的挑战
主要是大国分歧。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剧,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和
宗教矛盾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2),21 岁中举,34 岁中进士。他勇于评论时事,
喜怒多形于色,常被人称为“狂奴”,万历二十四年,明朝为了弥补浩大的军事开支和修复被
焚宫殿,直接派遣亲信太监往各地征税。汤显祖写信给友人说:“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以
宁,将恐裂。”汤显祖到北京述职时就向吏部告辞。回到故乡后,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戏曲
创作,尤以《牡丹亭》意趣訢奇,享誉文坛。在万历年间文化思想转型期,汤显祖曲论及剧
作中的性情说,一方面继承了我国诗词艺术重情感的优良传统;但更多的是受明代心学和启
蒙思潮的影响,以其戏剧活动抒写内心哀情,用以抗击封建礼教和文化专制统治。汤显祖的
戏曲理论在前人论曲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在明代中叶心学思潮泛起,以及文坛
复古与革新的激烈斗争中,汤显祖担起了文学界破旧创新的职责。
——摘编自陈永标《汤显祖的戏曲观与晚明心学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辞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对晚明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个性率直,不恋权位,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热衷于戏剧创作。
(2)影响:掀起了反对封建道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学革新浪潮;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更
新,以及文学观念和理论批评的发展;推动了晚明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丰富和发展了一系
列文艺审美创作范畴。
【解析】
【详解】(1)根据“他勇于评论时事,喜怒多形于色”、“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以宁,将恐裂”
等内容可知汤显祖辞官的原因主要是个性率直,不恋权位,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热衷于戏
剧创作。
(2)根据“在前人论曲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在明代中叶心学思潮泛起,以及文坛
复古与革新的激烈斗争中,汤显祖担起了文学界破旧创新的职责”可知汤显祖对晚明文学创作
的影响主要是掀起了反对封建道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文学革新浪潮;推动了文学创作更新,
以及文学观念和理论批评的发展;推动了晚明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文
艺审美创作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