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岀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类别 掘土工具 中耕工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镭、耒、锻、锹 锄、铲、耙 镰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A. 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B.重视对生产工具
的改进
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2. 史学大家钱穆认为,汉初政治,往往有较秦为后退者,如宰相必用封侯阶级,即其一例。如萧 何、曹参、
周亚夫、刘舍,皆功臣,其先亦军人也。武帝始相公孙宏,多布衣儒术进,既拜相又封 侯,此又汉廷政
制一绝大转变也。这一转变反映了汉朝
A.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B.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C.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型 D.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3. “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赋予川陕
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 行事''予以否
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丿 11 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
A. “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 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
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 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
4. 在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这种排序被认为天经地义,但在“三言”“二拍'‘中,这种观念却遭到唾
弃……读书人不想皓首穷经,干脆“凑些资本,买办货物”……“而今的世界,有什么正经?有 了钱,
百事可做。'‘这一现象
A.表明理学思想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B.说明传统四民界限已完全被打破
C.反映经济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 D.是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5. 明代中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幽淡意境的“吴家画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
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视。据此推知,该画派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6.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一方面指示两广总督叶名琛“熟悉夷情,设法驾驭,操纵得宜,勿 贻后
患,朕亦不为遥制”,又警示其不可“意存迁就”。据此可知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 “华夷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 D.统治者举棋不定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7.以下为 1873〜1910 年中国农产品输出表。(注:本表包括农产、渔产和畜产,唯丝、茶在外。)
年份 农产品输出额(千元) 指数(1910 年为 100) 占出口额总值的百分比
1873 年 2 866 1.2 2. 6
1893 年 28 423 12. 3 15. 6
1903 年 89 496 38. 6 26.81910 年 231 957 100. 0 39.1
据上表可以得出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
8. 近代西方国家电报行业的发展过程是先有国内线路,再有国际线路。在中国是先有国际线 路,后有国内
线路。造成中国这种不同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9,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 之后,马克
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
A.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B.说明欧美文明并不适合中国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
10.1937 年 7 月,蒋介石表示,“决心运用全力抗战''“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938 年,毛泽东也 说:“我
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 这表明当时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
C.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已经高度重合 D.国共之间的分歧已经基本消除
11. 这一外交方针是中国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当时两极对 峙的世界,
受自身革命逻辑及判断的影响,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权衡利弊做出的合理、主
动选择。据此推知,这一外交方针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C.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D.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2. 到 1956 年春,在农业初级社的优越性尚未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又掀起了小社并大社、初级社
转高级社的热潮。该现象反映出
A.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仿照苏联模
式
C.国家积极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3. 收藏品也充满了历史信息。下图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北京电视大学颁布的毕业证。据此可 知,当时
A.普及高等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核心 B.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B. 洋务运动在通讯领域决策失误
D.通讯事业近代化存在后发优势
B.民众急切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弊端严重C.中国在实践中已逐步完成教育的转型 D.国家积极探索国民教育的新形式
14.下表为邓小平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些讲话。据此可知,邓小平意在
时间 讲话内容
1977 年 5 月 科学研究方面的先进东西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为什么不接受?接受这些东西有什么可耻的?整
个国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学研究是先行官。
1977 年 9 月 14 日 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 也不符合现
实了。
1978 年 5 月 资本主义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都应当把它学回来。
A,论证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B,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思想
C.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全面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
15. 兰奇光在《重评“十二铜表法”》中指岀,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罗马平民采用“撤离、运动”等非
暴力形式,与罗马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这表明《十 二铜表法》
A.挨弃了习惯法的主要弊端 B.是平民与贵族妥协的产物
C.迎合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D.是罗马公民法发展的结果
16. 苏格拉底要人认识“真正的我”,强调这个真正的“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将哲学变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B,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
C.忽视对雅典现实生活的关注 D.主张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17. 16.17 世纪,人们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培根,都没有与现存的 政治秩序
发生冲突,甚至还公然向现存的政治权威表示敬意。18 世纪则不同,那时的哲学 家们考虑和讨论的都
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一转变
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主教的迷信 D.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18. 托克维尔考察美国民主时曾说过,“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在于它拥有不可 抗拒的力
量"。又指出“独立的报刊、自由的新闻、中立的舆论、出版物、政治结社、乡村自治组织、宗教和法
学家精神都是促成美国民主自由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托克维尔 意在
A.强调邦联制容易形成中央集权 B.注重以社会力量制约公共权力
C.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D.坚持贯彻孟德斯鸠的分权原则
19. 研究表明,1789 年阿克莱特的 3 个纺纱厂中有 1 150 名工人,其中 2/3 是童工。直到 1839 年,英国的
40 多万个工厂中,成年男工不到 25%。女工在棉纺织厂占 56. 25%;在毛纺织厂 占 69. 5%;在丝织工
厂占 70. 5%;在纺麻厂占 70. 5%。据此推断,当时的英国
A.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妇女解放 B.生产技术领域岀现革命性的变化
C.自由放任促进了劳动力流动 D.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妇女角色转变
20. 乔治-桑是法国著名小说家,曾被称为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女小说家。在其成名作《安蒂亚娜》中,她
既表达了对妇女屈从于男性社会的抗议,也表达了对上帝忠实信仰的乐观主义。 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
文艺作品是
A B D21.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岀,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 苏维
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的内 部斗争,使苏维
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
A.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 B.支持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
C.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 D 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2. 下表为 1961-1982 年苏联经济增长表(单位:%)。
1961〜1965 年 1966〜1970 年 1971〜1975 年 1976—1980 年 1982 年
社会总产值 6. 5 7.4 6. 3 4. 2 3. 3
国民收入 6. 5 7.8 5. 7 4. 3 2.6
工业总产值 8. 6 8. 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 2 3. 9 2. 5 1. 7 4.0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C.人民生活得到缓慢改善 D.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23. 在英国传统的福利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水平及项目。20 世纪 90 年代,布
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 设国家、社会、企业、
个人的责任机制。据此可知,布莱尔政府
A.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福利待遇 B.主张实现社会保障的多元化
24. 世贸组织建立和“9 - 11 事件”发生后,“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世人开始以 各种视
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这主要是由于
A.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与组合 B.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局势不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 食者,
应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 恤百姓,不
可一毫妄取于民……”理学将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口号,变成价 值信仰,反映
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理性主义、求真务实。理学家“格物穷理”的 思辨方式和学术追
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由张载、王安石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 唯物论思想,引导人们去探
索新奇的自然现象。
摘编自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精华部分》材
料二
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 想上一
切的黑暗根据历史和现实生活,他们指出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这些封建老敎条是 “奴隶之道德”,是同
“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的。他们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 圣人孔子,掀起了 “打倒孔家
店”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道德建设的内涵,并说明其影响。(1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强调新道德的原因。(9 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宋明时期和民国初期道德建设的共同因素。
C.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
C.美国失去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4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唯就王室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任■何大变动,只是 朝代
的更换,刘家换了李家,此等事并不重要。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政府中最 重要者为“相权
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 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
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需常开会议,来决定政府一 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
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 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
当时称为三省:一是中书省,二是门下省,三是尚 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
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制宪先贤们最关切的不仅是创建美国政府的架构以满足各州及人民所需,同时更欲避 免产生权力
过大的政府的危险。他们深切了解欧洲君主中央统治无可避免地导致集权与暴 虐政治,而联邦中央与
各州的分权将可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但是究竟要如何做,才能防止个 人或团体获取政府全部的权力 制
定法律、执行法律与仲裁法律等权力呢?先贤们参考 了法国大儒孟德斯鸠的学说。
摘编自[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美国政府与政治》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
中央政府机构的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美国创建中央政府机构坚持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中央政
府机构与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的本质区别。(9 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辉煌的葡萄牙帝国很快成为荷兰和英国的战利品;法国将大量殖民地割让给了英国;荷 兰的大量
殖民地最终也落入到英国的手里。在 18 世纪末,英国因为美国独立而失去了她在 北美洲的 13 个殖民
地;而在 19 世纪初,西班牙也以同样的方式失去了她在新大陆的所有属国。基于这些令人沮丧的经历,
欧洲各国对海外占领新的殖民地一时失去了兴趣。政治家 开始信奉一个原则,就是殖民地“就像水果,一旦成熟,很快就会从树上掉下来”。而英国首 相迪斯雷利在谈到英国的殖民地时曾经说:“这些可怜
的殖民地就是我们脖子上的重担。”
但是在 19 世纪末,由于对殖民地和附属国产生了兴趣上的复苏,彳艮多欧洲国家开始对 海外殖
民地展开激烈的争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唤醒和强化了对殖民地产生新的兴趣。
摘编自(美)迈尔斯《世界近代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 以概述和
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C 考查中国古代农业。从题干材料所列出的掘土、中耕和收割农具来看,楚国已具备较为完整的生产环
节 的生产工具,故 C 项正确。因为没有比较,所以无法推知楚国是否较早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样也无
法得知这些农具是否由改进而来,故排除 A、B 两项;此时楚国生产工具的出现是否是当时政府所为,仅凭
材料信息 无法得知,故排除 D 项。
2. C 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由汉初的功臣封侯为相到武
帝 时期儒家或儒者官居高位,联系史实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代董氏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因
而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型,故 C 项正确。A、B 两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
料没有涉及 察举制的完善问题,故排除 D 项。
3. A 考查宋朝的政治。由材料可知,南宋赋予地方官处理地方事务的自由权,但又通过“上奏”程序、设
置副 使等措施进行制约,这就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不至于对地方官失去控制,故选 A 项,排除其他三项。
4. C 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表明,明后期,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传统四民观念
遭到唾 弃,出现读书人弃文从商以及读书人追求金钱的现象,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违背。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一 现象主要是由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故选 C 项。明后期商业的发
展,对传统价值 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是并没有动摇理学的主流地位,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 项
“完全"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 D 项。
5. A 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由“注重笔墨表现、强调幽淡意境”“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视”可知,
“吴家画派”属于文人画派别。而文人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故 A 项正确。文人画是写意
画,B 项 不符合文人写意画的特征,故排除;C 项符合风俗画的特点,可排除;文人画注重写意传神,而不
是写实描绘, 故 D 项错误。
6. C 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熟悉夷情,设法驾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
丰皇 帝的谕旨体现了当时“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 C 项正确。屮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是在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排除 B 项; D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7. B 考查屮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表格数据变化来看,1873〜1910 年中国农产品输出额大幅度增长,说
明中国农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大为提高,故 B 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
生 的变动体现在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题干与之无关,A 项错误;早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已开
始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
的大小,D 项 错误。
8. C 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发展是服务于
侵 略者的,因此先有国际线路,再有国内线路,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与经济落
后”是造成 这种不同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而且它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排除 A 项;近代中
国第一条电报线 路是外国人架设的,并非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架设,排除 B 项。
9. D 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由“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可知,五
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这体现先进中国人从学习西方转向学习苏俄,救亡图存运动的道路
发展发 生了转折,故 D 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并非新文化运动必然结果,A 项错误;西方道路不适应中国,而非西方文明,故 B 项错误;C 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
非马克思主义 广泛传播的影响,D 项错误。
10. C 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时而生。自 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国共两党开始会商共同抗日问题,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毕竟达成了重
要的共识,那就是为了民族生存,必须捐弃前嫌,合作抗日。这个意义上讲,当时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
与爱国主义 已高度重合了,故 C 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始于 1331 年九一
八事变,故排除A 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故排除 B 项;国共之间的根
本分歧源于各自代 表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这个无法根本消除,故排除 D 项。
11. C 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这一外交方针指的是“一边倒''
的外 交方针,它奠定了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故 C 项正确。清除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 残余势力是“打扫屋子再请客”这一外交方针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
是新中国的 成立,故 B 项错误;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 D 项错误。
12. B 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材料中“又掀起了小社并大社、初级社转高级社的热潮"反映出,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工作过粗、急躁冒进的倾向,反映了民众急切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
强烈愿 望,故 B 项正确。“小社并大社、初级社转高级社”与苏联模式无关,故排除 A 项;大跃进运动
开始于 1958 年,而题干时间是 1956 年,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D 项夸大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
问题,故排除。
13. D 考查现代中国教育。图片中的时间是 1965 年,此时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广播电视
大学属于国民教育的新形式,故 D 项正确。题干时间 1965 年,此时中国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初等教育,故
排除A 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20 世纪 90 年代,故排除 B 项;现代中国教育转型是伴随着经济转型才得
以实现 的,故排除 C 项。
14. A 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及邓小平理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邓小平反
复 强调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管理方法,目的在于论证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故 A 项正确。
彻底纠正“左"倾错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且与主题不符,故排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始于 1972 年,
故排除 C 项;中国全面主动融入全球化始于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故排除 D 项。
15. B 考查罗马法。由“与罗马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可知,《十二
铜表 法》的出现是罗马平民与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产物,也是平民与贵族妥协的产物,故 B 项正确。材
料无法体 现《十二铜表法》与习惯法之间的关系,且《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做法,A 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处于 罗马共和国时期,C 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的一种,两者并非因果关系,
D 项错误。
16. A 考查古代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材料反映出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理智的人
才会明辨是非,正确认识世界。从而将哲学变成了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 A 项正确。智者学派开启了人
文主义先河,B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正是出于对智者学派思想影响下雅典城邦政治及人们生
活的 关注才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故 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岀来,故排除。
17. B 考查近代西方的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8 世纪实现这一转变关键事件是启蒙运
动,启蒙运动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制度,故 B 项正确。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产生于公元前 5世 纪中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故 A 项错误;C 项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D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
排除。
18. B 考查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克维尔十分担忧美国民主政治中的“多
数 人暴政",他认为这种不受限制的民主会压制个人自由。他主张人们通过组建利益相关的政治的社团
遷与 政治活动,从而形成一种较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即“强大的市民社会和相对收缩的政府从而形成一
种新型的 民主政治'',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岀来;故排除;
题干材料强调 的是运用社会力量制约公共权力,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则讲的是国家三种权力之间的
制衡,故排除 D 项。
19. D 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前妇女一生就是以男人和家庭为中
心,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工业化使复杂的工艺分解成简单、对体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对农村底层及移民
妇女 加入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就说明工业革命为妇女的角色转型提供了新的社会
生活与 工作的空间,这正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所
述的这种状况 的出现深受技术革命的影响,而非经济政策,故排除 C 项。
20. A 考查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材料“最具风情''“她既表达了对妇女屈从于男性社会的抗
议, 也表达了对上帝忠实信仰的乐观主义”可知,乔治•桑个人及其作品均具有追求个性解放与思想自
由的特 征,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家雪莱的代表作,
故 A 项正 确。B 项是现实主义风格,故排除;C 项是印象画派,故排除;D 项属于现代主义,故排除。
21. C 考查俄国的十月革命。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反对立即采取暴力革命的原因是“这样会同支持临时政
府的 苏维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发生对立",可见列宁的意图是减少社会主义革命的阻力,故
C 项正确。 列宁不主张立即暴动,不等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排除 A 项;列宁显然不支持临时政府的
对外政策即继 续参战的政策,排除 B 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
命转变的革命任务, 即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 D 项。
22. B 考査苏联经济。由表格数据可知,1961 年到 1982 年,苏联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几任领导人改革并未
使经济好转,反而导致滑坡,经济发展积重难返,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与史实不符。
23. B 考查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水平及项目
"“建 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可知社会保障的实施从中央政府统一规定到国家、社
会、企业、个人 多元负责,故选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入多元机制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但不能得出“极大提 高了民众的福利待遇”,排除 A 项;布莱尔政府的举措减少了政府干预,故排除 C
项;福利国家的弊端在当 今英国仍旧存在,故排除 D 项。
24. A 考查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材料强调世贸组织建立和 9 - 11 事件等事件对“单极世界”理论的挑
战,说明当时各种国际组织和政治力量的崛起,冲击着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从而
有 材料所述的认识,故 A 项正确。国际局势不稳定与多角度看待“多极化''世界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
项错误; C 项违背史实;D 项并非主要依据。
25. (1)内涵;重忠孝、讲廉耻、行仁义、立秩序。(4 分)影响;推动树立理想的人格;彰显儒家文化继承
者的家国 情怀,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体现了时代精神;理学科学创新的精神对中国科技文化的
发展影响深 远;但同时,它通过重塑封建伦理纲常,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8 分)(2) 原因: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和资产阶
级道德观念 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推崇新思想、新道德。(9 分)
(3) 因素;儒学地位的变化;统治危机;科技文化的影响。(4 分,言之成理即可)
26. (1)特征;皇权与相权分开;相权受制于皇权;汉代宰相独揽全国行政大权,权力较大,唐代三省长官共
同负 责行政事务,权力被分割。(6 分)
(2)原则:分权与制衡。(2 分)区别: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由最高统治者皇帝控制,是为君主专制
服务的; 近代美国中央政府机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7 分)
27. 示例一;
观点;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2 分)
概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在海外占领了大量殖民地,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殖民扩张成为
世界 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进一步对外扩张,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世
界市场基 本形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高速发展,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对海外市场的
需求更加迫切, 导致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斗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6 分)
评价;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而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动力。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
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列强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灾
难。 (4 分) 示例二;
观点:殖民霸权盛极必衰。(2 分)
概述;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各国在海外占领了许多殖民地,对殖民霸权的争夺十分激烈。由于
各国 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殖民霸权多次易手。最先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葡萄
牙最先掌握 世界殖民霸权;17 世纪荷兰靠商业优势取而代之;18 世纪以来,英国最终依靠工业革命的优
势,成为世界殖 民霸主。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及战争的影响,英国最终也失去了殖民霸主地位。(6
分)
评价;历史发展说明,霸权主义盛极必衰。西方国家对殖民霸权的争夺客观上了推动了世界市场的
形
成,但是也给殖民地带去了巨大灾难。(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