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C•解析版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
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
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后于蓟,帝舜
之后于陈,大禹之于杞。”又把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武王把古代帝王的后代、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说明西周推行分封
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
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春秋时期出现郡县制,排除D。
2.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下图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产生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魏晋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由图片中牛的数量可知,该耕作技术为一牛挽犁,结合所学
知识,其出现于东汉时期,故本题案为C。
3.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 ④自耕农要承担国家的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①符合题
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②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家庭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③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家庭生产出来的产
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自耕农要承担国家的赋税,④符合题意。因此C项正确。
4.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
是
①都属于唯心主义 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答案】C
【解析】宋明理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
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成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思想,①③正确,C符合
题意。
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洋纱洋布涌入中国东南
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
为B项。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
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在此,梁启超主张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
C.因循守旧
D.变法革新
6.【答案】D【解析】材料“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
了梁启超的变法革新思想,故D正确;A、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7.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
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这份诏书宣告了
A.中华民国的诞生 B.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反封建革命任务完成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溥仪皇帝发布退位诏书,该诏书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
制度的终结,故B正确;中华民国诞生于1912年1月1日,是在溥仪皇帝颁布退位诏书之前,故A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不能说是彻底胜利,故C、D错误。
8.“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在这一
誓词激励下的革命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
C.是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D.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成功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故B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故A错误;南昌起义是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C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失败了,故D错
误。
9.某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
‘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是劳而无获的。”
此“政治局扩大会议”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三大”
B.中国国民党“一大”
C.遵义会议
D.政协会议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结合所学可知,遵
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纠正了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故C正确。
10.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
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从这一思想出发,毛泽东撰写了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十大关系》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可以判断出该
著作发表于1956年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因此C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A项排除;《论联合政
府》是在1945年七大上发表的,B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
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的,D项排除。
11.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
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
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主义国家,这说
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选C项;A项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下图是1979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截图,下列表述与这期头版内容相符的有
①宣布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②提出了海峡两岸实行“三通”的建议
③阐明了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
④实现了两岸的真正停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答案】D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宣布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两岸实行“三通”的建议,并且大陆方面停止炮击金门,真正实现了两岸停火,①②④表述正确,故选D;③是20
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故排除。
13.出现图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A.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13.【答案】B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与1960年相比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国家
对国民经济发展采取调整政策,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故答案
为B项;A项不是政策因素,排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排除C
项;D项是“一五”计划的内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4.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
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
是③②①④,C项符合题意。
15.新中国成立后,国人拜神意识普遍消退,财神崇拜进入短暂休眠状态;20世纪80年代,财神信仰又
被唤醒,商家普遍供奉财神赵公明的神像或牌位。这说明
A.社会环境影响思想观念
B.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恢复
C.“双百”方针的恢复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5.【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国人拜神意识普遍消退。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国人追求财富成为时尚,故财神信仰又被唤醒,故A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
障宗教信仰自由,但供奉财神不属于宗教信仰,故B不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
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故C不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16.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后的第一项改革是
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材料中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
A.提高下层公民的参政热情
B.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顶峰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16.【答案】B
【解析】材料“拔除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是梭伦改革中的废除债务奴
隶制。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废除债务奴隶制,不是提高下
层公民的参政热情,故A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故C错误;克利斯提尼改
革使典民主政治确立,故D错误。
17.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费奇诺认为,灵魂作为宇宙中介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功能,宇宙符号从灵魂那
里穿过,再折射到其他事物之上,灵魂尽管与人有所区别,但灵魂与“爱”必须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
能发挥作用。这一思想
A.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
B.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冲破了神创人的谎言
D.肯定了宗教的价值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费奇诺认为灵魂只有通过人才能以爱连接万物,这提高了人的主体地
位,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上帝,且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
和罗马教皇,并未否定上帝;C项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材料并未提及;D项错误,材料只是
肯定了人的作用,并没有肯定宗教的价值。
18.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
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传入非洲使非洲人口易于
获得食物,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不是影响
了非洲气候环境,故A排除;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玉米成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
惯改变,故D排除。
19.1376年,英国议会取得了弹劾政府大臣的权力。“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由盛转衰,1805年
后,英国议会再未实施任何弹劾。“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弹劾权逐渐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分权制衡体制的形成
B.君主立宪政体的完善
C.议会政党政治的实施
D.责任内阁制度的确立
19.【答案】D
【解析】在责任内阁制下,内阁首相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形式上批准后方可组阁,
内阁成员和首相共进退,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议会对政府大臣的弹劾权失去了意义,D正确。
20.启蒙思想家在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以理性的眼光为未来社会勾画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提出了
很多社会学说,其中,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被真正实践的学说有
①三权分立学说 ②君主立宪学说 ③自由平等学说 ④人民主权学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20.【答案】C
【解析】德国是君主立宪国家,美国按照三权分立组织联邦政府,故①②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国
家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③④不可能真正实践。
21.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相对论出现于信息时代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于电气时代
C.铁路出现于蒸汽时代 D.进化论出现于科学时代的开始阶段
21.【答案】C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铁路,故C正确;相对论产生于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A错
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时间是17世纪,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第二次工业革
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错误;进化论出现在19世纪中期,当时是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过渡阶段,排除D。
22.“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
国崛起》(美国篇)这一解说词中的“新模式”是指
A.计划经济体制
B.自由资本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
D.垄断资本主义
2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美国篇”等信息可知,材料评论的是20世
纪30年代美国实行的罗斯福新政,这一新模式是指开创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模式,故C正确。
23.“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
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为此,美国
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B.推行了“马歇尔计划”
C.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可
知,该措施是美国在西欧实行的经济上的措施,“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西欧采取的经济措施,故B正
确;“杜鲁门主义”是冷战中美国政治上的措施,故A错误;组建北约属于冷战中美国军事上的措施,
故C错误;“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北约采取的对策,故D错误。
24.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经济,对这种经济分析正确的是
A.提升了第一产业比重
B.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均衡增长
C.标志着信息技术诞生
D.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24.【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基因技术”“微软”“因特网”均与知识经济有关,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经济”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新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故答案为D项。
25.2017年特朗普上台至今,美国先后向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发动了贸易战,退出了多个经济区
域合作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并扬言还可能退出WTO。这反映出
A.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仍然很稳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C.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
D.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程陷入停滞
2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的这些措施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映出世界经济全球化进
程面临新挑战,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逆全球化措施,不能体现其世界霸主
地位的稳固;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不是美国;D项错误,世界经济的
多极化进程并未因美国的逆全球化措施而陷入停滞。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6.(1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
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
遵奉……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
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
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分析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2分)26.【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2分)
(2)关系: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1分)“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1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1分)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1
分)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盛赞不已”的是全面推
行郡县制。
(2)由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元行省制
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由材料从“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
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以看出,行省制“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
响,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来分析。
(3)由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
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是指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
变的主要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
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
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
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
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
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
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5
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从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得到的历史启示。(3分)
27.【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2分)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2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
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3分)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
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分,任意答三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
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可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根据材料“更为
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可得出大量使用
童工;根据材料“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
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可得出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
出了报告”,可得出加强政府监管;根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
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可
得出通过立法治理。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
(3)依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及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