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共 8 页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四次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 1.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 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然而《春秋》对此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 表述体现了 A.孔子的价值评判 B.历史记载的客观性 C.《春秋》旨在叙事 D.历史评价的公正性 2.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 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的思想观念 B.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大 C.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D.中国农耕经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3.《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 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 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 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 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 4.董仲舒提出“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 能善”,必待“王教化之”。董仲舒这一思想 A.关于人性的观点和孟子一致 B.赋予君主以圣人的教化特权 C.继承孟子王道霸道兼施观点 D.政治理念服务于思想大一统 5.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等绘画“六法”,成 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理论。宋代书画家承袭其思想,苏轼曾自谓:“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追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描绘 B.着重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 C.注重利用画面表达主观意境 D.主张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6.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 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印刷术的普及 B.市民文化的兴起 C.道教的正统化 D.书法艺术的发展 7.《家礼》为南宋朱熹所作,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婚、丧、祭等 现实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南赣乡约》是明王守仁在巡抚南、赣、 汀期间,以南赣乡民为适用对象,制定并颁布的民间规约。二者制定的礼仪规范 A.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实现了理学对乡村的自主管理 C.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D.践行了儒家通俗化的价值理念第 2 页,共 8 页 8.“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先秦,流行于西汉,北宋初正式形成。明朝中后期以来, 民间广为流行、祭祀。雍正帝以帝王和国家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 映了古代中国 A.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B.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伦理由帝王喜恶决定 D.主流价值观念的强化 9.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10.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 者特多。”材料反映了清初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对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 C.文人不再追求读书入仕 D.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 11.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 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中外纪闻》 D.《庶民的胜利》 12.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 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13.1877 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教,清廷只是按照 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神斯履书,充当公使”,而补版国书未署 副使名,英国便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传统外交理念受到冲击 B.清政府缺失近代外交机构 C.清朝政府意在建立平等外交 D.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 14.《郑观应集》记载: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 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 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材料表明租界 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张的结果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 15.梁启超述其师:“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改制之义立, 则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遵法 治,此南海之言也。”在梁启超看来,其师改制之旨趣在于 A.终结君威 B.立宪共和 C.全盘西化 D.启蒙维新 1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 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第 3 页,共 8 页 A.政治的民主化 B.思想的自由化 C.经济的工业化 D.救亡图存 17.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 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A.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B.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8.1895 年到 1898 年,全国报纸数增加了三倍以上,而资产阶级维新派成为办报主体,先 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中国出现了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据此可知,当时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通俗性报刊深受普通民众喜爱 C.民众的整体素养有了较高提升 D.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19.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 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 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A.消极对待变法维新 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 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 20.孙中山把西方的“博爱”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加以揉合,并将两者与“世 界大同”一起视为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粹主义 D.民生主义 21.1905 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 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22.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 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 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资本主义 2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 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 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 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24.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 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井冈山道路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 B.毛泽东的思想认识 C.三大起义的失败 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第 4 页,共 8 页 25.实践证明,中国革命要成功,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一论段最早是在什么时期提出的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6.“中国共产党走过 90 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 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独立、富强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27.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在报告中指出:“党对于学术性质和艺术性质的问题,不 应当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自己的领导,而要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 发展。”这一方针 A.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有力贯彻 B.促成了科学文化的拨乱反正 C.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D.放弃了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28.1953-1957 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 在 1953-1955 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 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9.“倒计时,‘读秒到零,起爆!’刹那间,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 烧起来,太阳都变成灰色了。随后就是一声巨响,向外扩展……火球在翻滚,在升高,在 膨胀,橘红、靛蓝、绒白地变换着,终于,它定格成一朵直竖在空旷的天地之间的蘑菇云。 令人恐怖的美丽!”材料记载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 C.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30.宋德金在《: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 1979 年起,《历史 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 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3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 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彻底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 D.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3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第 5 页,共 8 页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33.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格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 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构建资产阶级的政治蓝图 D.都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 34.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 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 ——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理念是万物本源 35.14~16 世纪,罗马经历了 40 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 教堂进行华丽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这些措施 A.说明人文思想和教会冲突激烈 B.侧面反映了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C.表明人文主义发展归功于教会 D.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开挑战 36.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 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 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37.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在法语中找不到 一个专指启蒙或启蒙运动的名词或动名词,通常是用 Lumieres(光—复数)来表述。这种 表述很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近代自然科学 B.西方工业化 C.人文主义思想 D.宗教信仰 38.一部反映启蒙思想的著作这样写到:“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 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论 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部著作的作者是 A.伏尔泰 B.卢梭 C.狄德罗 D.孟德斯鸠 39.“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 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恩格斯此段话赞扬的 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社会主义 40.史学家认为,正如牛顿因发现支配宇宙中物体的定律而闻名于 17 世纪的科学界那样, 查尔斯·达尔文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 19 世纪的科学界。两人贡献的相似 之处是第 6 页,共 8 页 A.都统治科学领域 B.都冲击着旧观念 C.都达到科学顶峰 D.都得到普遍认可 41.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 明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A.手工工厂大量增加 B.市场的迅速扩大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劳动力严重缺乏 42.19 世纪初期英国诗人约翰·济慈写道:“除了心灵情感的神圣性和想象力外,一切都 不可靠。啊!来到这个世上首先是为了感情而非思想。”与其理念最接近的作品是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海燕之歌》 D.《日出·印象》 43.19 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 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44.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 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画 家的绘画风格是 A.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印象派 45.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 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 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46.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一书写道:“1870 年以后物理学不断有新的发展,经过 一场范式的危机,进入 20 世纪以后,物理学由量变进入质变,开始了革命性变革。”这主 要体现在 A.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47.“它除了应用到原子、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微观体系外……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材 料是绝缘体,有些是导体,尤为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材料是半导体。”这里的“它” 应该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万有引力定律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48.每年元旦的傍晚,CCTV 音乐频道都会现场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并邀请专家 做客直播间对音乐会的演奏作品做赏析指导。以电视为媒介,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人类的 艺术精粹已不再是幻想。这体现了电视使 A.资讯便捷化 B.娱乐形象化 C.艺术大众化 D.艺术多样化 二、非选择题(52 分) 49.(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1904 年)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 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第 7 页,共 8 页 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 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愚弱的国民,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二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 妹子恰恰死了,大哥也可能在饭菜中和了妹子的肉,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在无意之中, 不吃了妹子的几片肉。现在轮到了我自己┅┅有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 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留学日本时中国的社会背景。(7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狂人日记》发表的背景、意义。(8 分) 5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 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 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 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 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 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 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 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 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 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 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 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 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 1914 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 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 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 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 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第 8 页,共 8 页 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 傍、不盲从。而 1919 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 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 从“五四”前后到 1932 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 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 分) 5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党史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口号 20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工 农武装割据”、“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争取民主”。 20 世纪 40 年代 “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和平”、“民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一 70 年代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 放”。 20 世纪 80 年代年 以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中国梦。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 写出主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第 9 页,共 8 页 山西大学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四次模块诊断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48 分) 1-5 ABDBC 6-10 DCDBD 11-15 ABAAD 16-20 DADBD 21-25 AACAC 26-30 ACBAB 31-35 DBDAB 36-40 CADCB 41-45 BADAB 46-48 DDC 二、材料分析题(52 分) 49.(15 分)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西 学传入、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日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 一步壮大,民主革命渐成潮流。(每点 2 分, 4 点 7 分) (2)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反对尊孔复古。(任答 2 点 4 分)意义:《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 的典范;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起猛烈的进攻,具有解放 思想的作用。(2 点 4 分) 50.(25 分) (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 性、参政议政。(任意 3 点 6 分)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 时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 解放。(每点 2 分,任意 4 点 7 分) (2)特点: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 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任意 3 点 6 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 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 迭;留学风气盛行。(任意 3 点 6 分) 51.(12 分) 论题:1978 年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深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2 分) 论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恢复高 考制度和全国科学大会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与教育的理念, 有利于为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提供人才储备;70 年代以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新中国突 破了外交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小 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自发探索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开辟了新路,也体现了人民迫切改变现状 的强烈愿望。(8 分)第 10 页,共 8 页 综上,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 键点,这一转变有赖于之前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发展。(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