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
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
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
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
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
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
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
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
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
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
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
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
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
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
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
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
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
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
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
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文化背
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映,
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
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
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记忆,
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行批
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所
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
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
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由
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铜茶壶
黄孝纪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
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
镶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
把铜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
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
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
亲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
茶壶,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荼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
膛口的火子上煨着。
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
手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
当然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
时,一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
的生计,自兹而始。
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
痛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
了,也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
自己的病一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
喝。每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
们打招呼:“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
浓茶。
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
要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
每年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
的良药,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
交从田间地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
菊花茶,每年秋冬,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
水,金黄透亮,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
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
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梁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
品,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
亲情,暖了乡音。
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
饭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也是用滚茶冲洗一
番,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
才能缓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
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
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铜茶壶”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借此表现母亲的
种种美好品质。
B.文章以“铜茶壶”为题旨在告诉读者,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事,从而显示
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平易通俗、俗巾有雅,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感受到作品的平凡
人的平凡生活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文人气息。
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这也是文学
作品对社会对现实的功能所在。
5.根据文中内容,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两?(6 分)
6.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
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
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
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
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
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
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
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
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
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
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
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
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
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
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
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
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
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
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
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
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
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
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
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
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
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
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
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
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
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
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
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
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
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
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
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
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每小题 3 分.共 19 分)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
秋》。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
乃上疏曰: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且南方暑湿,
障毒互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
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又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
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
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校书郎班固等,以终深晓《春秋》,
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
为十余万言。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
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传,以道其志。
汉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故有亡国之祸,而乏嘉善之称。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
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终兄凤为郡吏,
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
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
(选自《后汉书•杨终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
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B.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
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C.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
/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D.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
/先帝所建/不宜回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疏是指古时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疏作为一种文体,指臣子给皇帝的奏议。
B.《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经传分别指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也泛指比较重要的、有权威性的古籍。
D.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要按礼听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终天性聪慧,为官敢于直言。他为太守赏识,年仅十三岁就被派往京城求学,研习《春
秋》;建初元年,他上疏直言皇帝要考察民情,体恤百姓。
B.杨终博学多识,论考经书异同。他建议依旧例研究探讨经书,得到朝廷认同;他因事入狱,
在他人求情和自我申诉后被释放,最终能参与研讨经书。
C.杨终见识长远,规劝友人教子。他认为要按照《礼》制,以书计使孩子明智,以经传引导
其志向;以前车之鉴告诫马廖注意子女教育,但未被接受。
D.杨终为人说情,反而殃及自身。他受兄长杨凤所托,向太守廉范游说,结果被罚流徙北地;
皇帝东巡时,他赞颂嘉瑞并上述祖宗功业,才被赦罪。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5 分)
(2)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5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9 分)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
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
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
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
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15.“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醉翁亭记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写出了“山间
之四时”中秋天和冬天的情景。
(2)《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
子:“ , ”
(3)《赤壁赋》用 , 。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
移动,逼真传神。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
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
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
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
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
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
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 16 年后的 57 岁时写成
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
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
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
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
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
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
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
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20.下面是小张收到了二叔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后写给二叔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
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 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
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
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
物,希望您喜欢!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
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
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
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沙
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期末答案
1 D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需
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油画这
种艺术形式能够包容它的国际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内在民族记忆的冲突,不是说两者没有冲
突。B 项,“……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错误,从文中
来看,只是“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具有相同进程,另外,“油画艺术”应为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油画艺术”。C 项,“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形式不一样”错误,文中
说的是“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故选 D 项。
2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
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阐述中国写实主
义油画形成的原因是革命胜利后,革命胜利前,阐述的不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故选 B 项。
3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由此可知,外国文
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错误,该推理不严密,说法过于绝对化。虽然中国的写实主义
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素,但不能就此推导出“外
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这一结论。故选 D 项。4.B(“本文侧重点在于记叙铜茶壶的故事”不当,本文是借铜茶壶来回忆母亲。)
5.①母亲爱喝茶,铜茶壶陪伴她大半辈子;②铜茶壶造型十分漂亮;③刻有父亲的名字,
充满对父亲的感情;④是母亲花了很大的代价换来的。
评分细则: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大意对即可。
6.①勤劳能干:每天很早就起床煮茶,自己上山采茶,把茶壶洗得很干净;②热情好客:
亲友乡邻来了,用正茶招待;③顽强坚韧:生病时,只用夹痧或刮痧以及喝茶的方式处理;
④纯朴多情:米饭少时让给家人吃,以茶壶纪念父亲;⑤俭朴节约:隔夜馊饭母亲不舍得倒
掉,生病时不舍得打针吃药。
评分细则 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大意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 C【7 题详解】
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段只是说“在
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选项曲解了文意。
8. AD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
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
起到引领的作用”。
9.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2)传
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
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考查考生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化”“几种方式”,从文中找
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
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
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
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
对民众的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10.C【选项分析】“下其章”意为把奏章交给臣子,主语应为前面的“肃宗”,句子结构完整,
二者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B、D。“同”为同意,作谓语动词,“终议”意为杨终的意见,
作“同”的宾语,“同”与“终议”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A 项。11.C【选项分析】“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作”错,“经指儒家经典”正确,“传”则
指为解释儒家经典所作的重要典籍。
【回归教材】考查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首先要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如 B 项,《太
史公书》即《史记》,高中教材中《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皆选自《史记》,考
生应当对此有所了解。再如 C 项,“经传”,可参考教材《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对
“传”的注释,即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2.D【选项分析】“向太守廉范游说”错,应该是为太守廉范说好话。
13.(1)当前天下太平无事,求学的人能够完成学业,然而那些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
章句的儒生(或“人”),破坏了(原本)重要的原则。
(“章句”(“章句”的翻译不一定要完全和答案一致,译出大意即可)“徒”“大体”
各 1 分,大意 2 分)
(2)现在您地位尊贵显要,为天下人所仰望,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这作为
最值得警戒的事!
(“尊重”“临深履薄”“至”各 1 分,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杨终字子山,是蜀郡成都人。十三岁时,任郡中小吏,太守对他的才能感到很惊奇,派
他到京城从师学习,学习《春秋》。建初元年,大旱,谷价昂贵,杨终认为广陵、济南的案
件,被流放的人上万,又聚居在边远地区,吏民长久怨恨,于是上疏道:从前般商的百姓就
近迁到洛邑,尚且还怨恨、不满,何况离开肥沃的中原土地,寄居在不长草木的极远之地呢?
而且南方湿热,瘴气丛生。(希望)陛下您能够留心考察,来教济百姓。奏章呈上后,肃宗
将他的奏章交给大臣讨论。司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奏议。校书郎班固等人诘难第五伦,认
为(移民之法)施行已久,孝子没有改父之道,先帝所建制度,不应改变。杨终又说:“宣
帝广泛征召群儒,在石渠阁商讨修订《五经》。当前天下太平无事,求学的人能够完成学业,
然而那些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或“人”),破坏了(原本)重要的原则。
应
照石渠旧例,永为后世的法则。”于是下诏召集众多儒生在白虎观讨论考察(各经书内
容的)异同。恰巧赶上杨终因事获罪被囚禁于监狱,校书郎班固等人,以杨终对《春秋》很
有研究、学术上多独特见解为由,上表请求放人,杨终又上书替自己申诉,当天便被赦免放
出,于是得以参与白虎观(的讨论)。后来受诏删削《太史公书》为十多万字。当时,太后的哥哥卫尉马廖,谨慎笃实,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教导他的儿子们。杨终与马廖交情不错,
他用书信告诫马廖,(信中)说:《礼》规定,君主之子八岁时,为他设少傅,教他写字计
算,以启蒙他的心智;十五岁时设太傅,教他经传,以引导他的志向。汉朝兴起,诸侯王不
致力于教诲,多触禁忌,所以有亡国之祸,而缺乏嘉善的称誉。现在您地位尊贵显要,为天
下人所仰望,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事!马廖不接纳(他的意
见)。他的儿子马豫后来因张贴文书诽谤而获罪,马廖因此回到封地。杨终的兄长杨凤是郡
吏,太守廉范被州府考察,派杨凤问候杨终,杨终替廉范游说,因此获罪被流放到北部地区。
皇帝向东出行视察,凤凰黄龙一起会集出现,杨终赞颂这是祥瑞之兆,(向皇帝)陈述祖宗
的宏图大业,共十五章,奏章呈上之后,皇帝下诏赦免他也并让他返回故郡。永元十二年,
(朝廷)征召任命为郎中,后因病去世。
14.C(矛盾的情感以“只怕”二字委婉道出。)
15.“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1 分)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
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2 分)词人以花自喻,(1 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
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 分)
16.(1)风霜高洁(秋),水落石出(冬).
(2)万类霜天竞自由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7.B(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
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
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
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
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18.D(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
的理解认知”。A、B 两项主客体颠倒,C 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
19.D(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
一种人生哲学”,排除 A、C 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
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 B 项。)
20、(5 分)①“笑纳”改为“收到”(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②“爱戴”改为
“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③“您的令郎”改为“弟弟”(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重复,同时对三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
体)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⑤“惠赠”
改为“送”(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
21. 【答案】 (1). 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2).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3).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
上文确定答案,第一处是总括全文的句子,整个语段是阅读并且分为两类,所以此句应为“阅
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第二处谈论的是“创造性阅读”,所以应该和前面的“盲从书本
知识”对应,填写“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第三处注意前面的“质疑”和后面的“分
析根源”填写衔接句“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22.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是一首诗歌。
首先应该读懂诗意。这首以《沙》为题的小诗寓意丰富,哲理深刻。“世上好像--只有沙最
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普通”“平凡”应该是我们
从这两句诗中提炼的内涵。“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
“沙”里面。“金”代表的是伟大,代表的是富贵。整个小诗内涵就是:伟大寓于平凡;富
贵蕴藏普通。另外诗歌还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要掌握去粗取精、去伪成
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的、不加判断地作出行动,沙里淘金,是个浅显的道理,在诗人的笔
下,却得到了升华,它揭示世间万物有其必然的联系,是矛盾的统一体。因而,我们不能摒
弃一切,不能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所在,才能通过去其糟粕,取
其精华。然后分析文体,这则材料既适合写记叙文,也适合写议论文,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
长的文体进行作文。如写议论文,则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如写记叙文,
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
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
化主题。
参考立意:
甘于平凡,乐于平淡,默默奉献
平凡中孕育伟大,平凡铸就成功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美丽的人和事情,甚至真理人们越善于淘细自己的缺点,优点就会越见光亮,在日积月累之中,人们便会成为一颗闪闪
发光、价值充足的金子
普通的事物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朴素外表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平凡事业往往有着伟大
意义,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贵与贱也是辩证统一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例 文】平凡中的伟大
生命是一种奇迹,没有人是平凡无奇的。
跳蚤跳跃能力极强,它貌不惊人,却能跳过自身长度的数十倍距离,相当于一个人一步跨越
一个美式足球场。这真令人匪夷所思,像过街老鼠般令人厌恶的它们居然有着打破记录,令
世界冠军汗颜的异禀,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值得人肯定的一面。
其实任何渺小的事物都有它自己伟大的创造,它们带着使命出生,带着或重或轻的责任
来到人间,默默地耕耘着,伟大的,渺小的,朝着他们命运的轨迹一步步慢慢走出,因为有
了他们,世间才会构成完整有序的鸿图。但我们习惯性的只是瞻仰伟人,却让平凡在茫茫的
时间中一层层被冲刷掉。平凡人因为他们的平凡默默无闻下去,可另一方面正是许许多多的
平凡人才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成就。
在那一次次交织着痛苦与屈辱的岁月中,我看到了平凡的伟大,中国的百年国耻是一篇道不
尽的血与泪史诗。皇帝救不了他们,因为他自身难保。治国大臣也不能把人们从水生火热中
拉出来,因为他也已经束手无策了。当中国的国土丧失在屈辱中一次次被侵入者践踏得面目
全非的时候,人们英勇而无畏地站了起来,有多少倒下就会有多少再站起来。平凡的力量是
可以撼动人心的。
这让我再次想到了那堆浴火而出的蚂蚁的韧性。一定听过关于蚂蚁团们互相拥抱闯出火场而
获得新生的故事吧。仓皇地各奔东西,可能早早就被大火吞噬了。而它们,出人意料地拥抱成一个蚁团,越来越大,冲出了火焰,一层层被烧焦的蚂蚁像炭粉般纷纷脱落,巨大的蚁球
在冲出火焰后已所剩无己了,一向勤奋的蚁族几乎受了灭顶之灾,地平线上只剩下大火烧过
的疮痍,但也留下了他们蚁群种族延续的希望。
生物对于灾难的承受力之强不禁令人心生震撼,它们的一生只是劳作,早出晚归,遵循
自然规律过完无语的一生。它们伟大吗,不,它们很普通,对于天地而言,它们只是一颗颗
不起眼的螺丝钉,但它们在那刻爆炸出的生命力却烧亮了整片天空。
有时候,平凡中也正蕴涵着一种不平凡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