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度河南省高三阶段性考试(五)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左传•昭公七年》载单献公(春秋单国国君)弃亲用羁(寄客)。”结果单襄公、单顷公的
族人杀掉单献公而另立单成公。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宗法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C.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 D.宗法性家臣保持了政治稳定
2.荀子认为臣子应该“以道事君”,遇有君行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荀子这
一言论
A.旨在限制君主专制制度 B.显示了儒家的历史使命感
C.否定了君臣等级关系 D.蕴含了权力制约与平衡设想
3.秦汉两朝都鼓励老百姓分家,甚至强迫老百姓分家,规定老百姓“不得族居”“民有二男
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宗法制度的延续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减缓了土地兼并的危害 D.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
4.在断代史研究中,史学家吕思勉曾设“外戚功臣相诛”“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
三节来论述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其研究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春秋战国 C.西周 D.东汉
5.公元 818 年,唐宪宗讨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的叛乱后,将其管辖内的 12 州一分为三进
行处理,并由中央派员进行管理。这一举措
A.拓展了唐朝的统治疆域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6.据学者考订,宋代商人及其子嗣可通过与权贵联姻的方式取得政治地位,宋人婚姻论财风
气十分普遍,甚至出现“自五季(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习俗重视物质利益 B.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
7.张之洞说惟农事最疲,有退无进……其所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老所传,断不能考究
物产,别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积成贫困。”张之洞所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农耕技术源远流长 B.西方科技未能传人中国
C.农业缺乏技术更新动力 D.传统农业正在艰难转型
8.雍正五年(1727 年),浙江巡抚李卫奏道:浙省居民稠密,户口繁多,而杭、嘉、湖三府,
本地又多种桑麻, 是以产米不敷民食,向借湖广、江西等省外贩之米接济。这一现象从侧
面反映出清朝中叶江南地区
A.民间手工业发展繁荣 B.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C.农业生产力日益下降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9.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
筹饷权、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 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0.郑观应强调,在与外国协定税率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异邦客商,一
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与公法吻合”。郑观应的这一观点
A.体现了近代国家观念 B.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理论
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观念 D.开启了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11.1895 年,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评述意大利公众舆论强烈反对俄德法三国施压日本时,
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日本在最近的战争中为文明而战,打倒了野蛮,所有的文明国
家都会从中受益。”这一观点说明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D.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罪行12.
由上图可以得知这一时期
A.美国对华贸易发展最为迅速 B.英国对华贸易额开始急剧减少
C.英国对华贸易垄断地位下降 D.香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3.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
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14.1932 年年底,国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开始对粤汉铁路沿线的湖南湖北地区、津浦路沿线、
胶济铁路沿线等地进行调查,内容涉及煤矿的地点、交通设施、矿山公司的历史、组织、资
本、工厂设备等诸多方面。国民政府制定上述建设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 B.革命武装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
C.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考量 D.日本侵华致使民族危机加深
15.右面是 1955 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反映出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再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盛况
16.1982 年 3 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重镇塔什干发表讲话,称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勃列日涅
夫的主要意图是
A.巩固中苏同盟,应对美国霸权主义 B.缓和中苏关系,改善苏联外部环境
C.借鉴中国经验,深化苏联改革步伐 D.调整对华政策,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17.下面是关于古希腊官员任职资格审査的案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A.强化民众责任意识 B.重视官员政治立场
C.培育官员权利观念 D.民主主体范围狭小
18.布赖斯勋爵在评价《十二铜表法》时说不存在任何法学问题它没有涉及;罕有一个政治科
学的角落,它的光芒未曾照临。”布赖斯勋爵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十二铜表法》
A.调和社会矛盾,维系了帝国统治 B.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
C.条文明晰,公民权益得到了保护 D.重塑罗马政治秩序,影响深远
19.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费奇诺认为,灵魂作为宇宙中介的首要功能即连接功能,宇宙符
号从灵魂那里穿过,再折射到其他事物之上,灵魂尽管与人有所区别,但灵魂与“爱”必须
通过作为“中项”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一思想
A.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 B.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C.冲破了神创人的谎言 D.肯定了宗教的价值
20.19 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咖啡等贸易比重下降,纺织品的比重上
升,此外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影响国
际贸易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欧洲工业革命加速 B.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西欧农业快速发展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1.巴黎公社共选出的 86 名委员中,有资产阶级自由派分子 21 人(4 月初,这些人退出了
公社),蒲鲁东主义者 20 人,布朗基主义者 22 人,新雅各宾主义者 13 人,无党派人士 10
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巴黎公社
A.实行包容式的协商民主 B.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实现了社会各阶级联合 D.努力构建服务型的政府
2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等呼吁倡导建立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美苏阵营内不少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倾向,阵营主导国家的凝聚力、
影响力不断下降。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据此可知
A.世界多极化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B.美苏是世界多极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C.亚非拉地区区域化得到较快发展 D.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已基本形成23.1966 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_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我主张杂乱而有
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容许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建筑的二元性。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
意义丰富……我爱两者兼顾,不爱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黑白都要,或是灰的。”据此推
断,这一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25.右面是一幅关于 21 世纪初亚太经合组织的漫画。其寓意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排他性趋势明显
B.区域集团内部密切合作应对外部挑战
C.内部成员难以实现利益均衡发展
D.区域集团化趋势抑制经济全球化进程
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5 题〜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27 题〜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早在清朝统一西域地区之前,清朝就已经开始对维吾尔群体进行立法。大规模的立法活
动则始于清朝统一西域之后,将《大清律例》等一系列清朝颁行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天山南
路地区,同时,清朝针对天山南路地区的实际情况,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理
藩 院内增设了处理天山南路地区事务的机构。1842 年清朝颁布《回疆则例》,《回疆则例》
共八卷,收录了清廷为治理天山南路地区颁行的大量行政、司法、经济等法律条规。作为清
王朝 统治权力的体现,统一西域之后,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颁行的法律、法规自
然进入天 山南路地区,成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反叛的工具。其次,清廷考虑到天山南路地
区的特殊情况,对天山南路社会原有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
——摘编自王东平《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美国政治家们就对民族边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1787 年的《西北法令》
就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
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其后,美国
联邦西 部公共土地的政策规定当领地自由居民达 6 万人时(特殊情况除外),即可自由成立永久宪 法和州政府,它应被接纳为联邦正式成员,并在一切方面“享有与原有诸州平等
的权利”;在成为联邦正式成员之前,领地政府“将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邦联的一部分”,
领地和新州的政府必须实行“共和制”,在领地内“不得有奴隶或强迫劳役”存在,传统的
民主和自由必须保障,包括宗教和信仰自由等等。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与美国在民族边疆治理上的异同。(1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一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均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脱离
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不可能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真切的认识,更无法对研究对象作出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理解。
二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一种思
想、思潮或一位思想家往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
三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统一的、有联系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摘编自郑大华《优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得出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
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第 27〜29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张之洞自 1889 年底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便开始在湖北办书院、建学堂,在这方面的活
动一直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所谓“鄂省学堂学务冠于各省”。他不但新创了两湖书院,而
且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在书院课程中增加西学内容,按“中体西用”的模式把书院改造成
学堂;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一些专讲西学的新式学堂。但是,这些学校不仅数量有限,在学
制上既不成体系,又与近代教育所追求的普及化目标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湖北教育的进一
步发展 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制体系。1898 年前后,张之洞先后派人到日本考察
学校。显然,张之洞制定湖北学制是要根据赴日考察人员的报告而有意识地仿照日本学制。
1902 年,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会衔上奏《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和盘托出一个湖
北学制体系。这也是随后张之洞参与制定全国性的新学制的一个重要动因。——摘编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的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的影响。(9 分)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45 年 8 月 22 日,山田乙三率领关东军将领和校佐向苏军投降。细菌战罪行的审判成
为当事各国以及受害人所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操纵下,国际军事法庭压制了苏联提出的 对
日本细菌战犯的起诉。1949 年,苏联滨海军区军事法庭在伯力城举办了唯——次专门针对
日本细菌战罪行……审判庭审中,审讯人向山田乙三宣告了其所犯罪状,山田乙三分别承认
了直接领导第 731 和第 100 细菌部队并准备将其用于细菌战,以及准许、批准了对活人使用
细菌武器的实验。最终法院判处山田乙三等 12 名罪犯判处 2 年到 25 年不等的禁闭刑罚。伯
力审判专门调查侵华日军二战期间的犯罪行为,并将其罪行明确划分为建立特种部 队来准
备和进行细菌战、在活人身上进行罪恶实验、在对华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加紧准备对苏联
的细菌战。同时,检察官还对各被告人的个人罪状进行了概括。
——摘编自杨军《战后国内法院对日审判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举办伯力审判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伯力审判的意义。(9 分)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755 年)后,唐王朝国力式微,内乱不止,河西之地大部分落入吐
蕃之手。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沙州(即敦煌)汉人张议潮私下联络当地豪强,顺应
民心,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张议潮出自沙州汉人望族,自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
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
功。成功 收复河西以后,张议潮归唐心切,第一时间向朝廷报捷。朝廷封张议潮为河西节
度使,之后,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蕃等部族的袭扰。
河西地区是一个汉人与各西北民族杂居的地区,农业、牧业和商业并存,兴修水利,发展农
业,治内出现了 “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的景象。74 岁时,张议潮卒于长安。
——摘编自徐水平《张议潮收复河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响。(9 分)2019〜2020 年度河南省高三阶段性考试(五)
历史参考答案
1. 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血缘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单
献公被杀,是因为背离“亲亲”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时期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故选 C
项;单凭单献公“弃亲用羁”并不能得 出当时“宗法制度已经名存实亡”的结论,故排除)
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认同,而非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故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政治稳定的信息,故排除 D 项。
2.B【解析】本题考查荀子学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荀子认为如果君主
的行为不符合君道,那么大臣可以违背君主的命令,这一主张体现了儒家对“道”的坚持,
显示了儒家学者的历史使命感,故选 B 项;荀子这一主张旨在实现儒家关于“道”的追求’
而不是为了限制君主专制’故排除)项;材料中荀子强调 的是君行不符“君道”,则臣则“从
道不从君”,这表明荀子并未否定君臣等级关系,故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
除 D 项。
3.B【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秦汉两代都强迫老百姓必须分家,“不得族居”,这一做法不仅
缩小了家族规模,而且削弱了地方大 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分家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土地
规模的缩小,这一做法必然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
经瓦解,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 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中国古 代封建土地私有制,
强制分家与减缓土地兼并无关,故排除 C 项;封建社会前期,政府主要税收来源是农业税,
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政府税收来源在不断增力卩,故排除 D 项。
4. A【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政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初外戚与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因分封制的推行皇帝与诸侯王之间
矛盾尖锐,从而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初“无为而治”,是典型的“休养生息之治”,故选 A
项;外戚、休养生息不符合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 期的历史特征,故排除 B、C、D 三
项。
5. 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唐宪宗在讨平地方藩镇叛乱后,将李师道的势力范围一分为三,这样就削弱了地方势力,有
利于加强中央对该地的控制,从而维护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 C 项;这些叛乱地区本身就
属于唐朝的版图,因此唐朝的疆域并未因此拓展,故 排除 A 项;B 项中的“消除了”不符合
史实,故排除 B 项;材料中的这一举措只是针对李师道叛乱的地区,并未涉及其他藩镇,故
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6. 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对婚俗观念的冲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宋代商人及其子嗣可通过与权贵联姻的方式取得
政治地位,宋人婚姻论财风气十分普遍”可知,宋代婚嫁习俗在受到商品经济冲击的同时,
出现了背离传统价值的现象,这表明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故选 C 项;材料中的“宋代商人
及其子嗣可通过与权贵联姻的方式取得政治地位”不能反映对物质利 益的重视,故排除 A项;材料侧重讲述婚姻论财风气,而非婚姻买卖现象,故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为宋代婚嫁习俗
的重财风气,而非财富对家庭成败的影响,故排除 D 项。
7.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中“所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老所传,断不能考究物产,别
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积成贫困”可知,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多是经验积累而成’不重
视技术革新’这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有关,即古代中国农 业发展缺乏技术更新动力,
故选 C 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落后性,不是农耕技术源远流长,故排除 A 项;B
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农业的艰难转型,故排除 D 项。
8. A【解析】本题考查清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清中叶,随着江南地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原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纷纷转向获利更
高的手工业部门,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故选 A 项;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 项;农业
产量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生产力下降,当时江南地区越来越多居民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故
排除 C 项;虽然当时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但材料信息并未反映,故 排除 D 项。
9. C【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治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的能力。咸丰年间,地方督抚获得筹饷权和募兵权,使得地方督抚的自主性增强,
这主要跟当时西方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关,反映出当时的内外部危机影响了晚
清的政局和权力结构,故选 C 项;A 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A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中
央集权的削弱,并不是君主专制面临危机,故排除 B 项;材料反映 了清政府地方权力的扩大,
但并不表明当时地方势力就能与朝廷分庭抗$L,故排除 D 项。
10. 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郑观应提出在对外 交往之时应独立自主,应该遵守国际公法,这实际上突破了传统上中国
的夷夏之防观念,反映出近代国家观 念的形成,故选 A 项;当时中国只是接受了国际外交观
念,没有认同西方的民主政治,故排除 B 项;材料并不能表明郑观应已突破“中体西用”的
观念;故排除 C 项;D 项中的“开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11. D【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媒体将日本对华的侵略,称之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这表明西方媒体试图掩盖日本的侵华罪行,故选 D 项;A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日本在
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并未试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排除 B 项;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C 项。
12. 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图中可知,英国及 其殖民地对华贸易额比重在下降,这说明英国对华贸易的垄断地位下
降,故选 C 项;美国对华贸易额虽有所 上升,但并不能说明发展最为迅速,故排除 A 项;英
国对华贸易比重下降并不等于对华贸易额下降,故排除 B 项;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故
排除 D 项。
13. B【解析】本题考查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对革命领导权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
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
领袖权”,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故排除 A 项;C 项与时代特征
不相符,故排除 C 项;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 年中共二大上
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排除 D 项。
14. D【解析】本题考查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中“1932 年”“国防委员会”及调査中国重要的铁路线和矿
产资源可知,随着日本侵华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国民政府着手抗日准备工作,故选 D 项;
国民政府的上述措施主要是应对外患,并非基于国内经济发展和中共武装威胁国民党统治中
心的考量,故排除 A、B 两项;国民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调査交通设施和主要矿产资源,与
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外部危机密切相关,并不是出于对改变传统工业布局不合理的考量,
故排除 C 项。
15. 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观察材
料图画可知,这是一幅写实画,描绘了拖拉机进人农村的场景,这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故选 B 项;图中的年画并未继承传统文人画“以形写神,强调意境”的特点,故排除
A 项;年画中的“社”指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社,而不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的人
民公社,故排除 C 项;作品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信息,故排除 D 项。
16. B【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苏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苏联‘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
行任何威胁(并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明苏联领导人关于赞扬中
国发展的言论有助于缓和两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成效不显著且在
与美争霸中居于守势,勃列日涅夫的此番讲话主要是为了改善苏联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来
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攻势,故选 B 项;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 初,中苏同盟
关系就已破裂,故排除 A 项;此时中国改革刚起步,“借鉴中国经验”明显与史实不符,此
外勃 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卜,不可能深化苏联改革步伐,故排除 C 项;20
世纪 60 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早就瓦解了,故排除 D 项。17.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曾
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乱政时逃离了雅典”可知,
上述三名被告都是参与了三十僭主时期的不当活动而被取消任职资格的,这说明古代雅典重
视审核官员的政治立场,故选 B 项;任职资格审査是针对官员的,其目的是要求官员积极维
护民主政体,强调官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民众的责任意识,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官
员权利的相关规定,故排除 C 项;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是指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与雅典
民主政治,而材料反映的是被告因政治立场问题而被取消任职资格,与民主范围狭小无关,
故排除 D 项。
18. D【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的能力。布赖斯勋爵认为《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这
是因为该法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体现了对罗马政治
秩序的重塑,故选 D 项;《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 27 年罗马帝国才建
立,故排除 A 项;“涉及领域众多,贵族权力受限”是对当时罗马社会的影响,只体现了布
赖斯勋爵关于该法评价的部分信息,故排除 B 项;贵族和平民都属于罗马公民,而《十二铜
表法》主要是调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公民权益得到保护”,故排除
C 项。
19. A【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费奇诺认为灵魂只有通过人才能以爱连接万物,这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故选 A 项;材料并
未提及上帝,且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并未否定上帝,
故排除 B 项;C 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排除 C 项;材料只是肯定了人的作用,并没有肯定
宗教的价值,故排除 D 项。
20. 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品、煤炭、钢铁、农业原料、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
增长均是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故选 A 项;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
展,但与贸易商品内容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B 项;西欧农业的快速发展无法体现“煤
炭、钢铁”等商品贸易的增长,C 项表述不准确,故排除 C 项;世界市场 雏形形成始于新航
路开辟时期,D 项与材料的时间点不符,故排除 D 项。
21. A【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巴黎公社选出的
委员中,有很多种不同的思想信仰,这反映出巴黎公社实行包容式的协商民主,故选 A 项;B
项中的“消除了”表述太过绝对,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 项;C 项中的“各阶级联合”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服务型政府 的信息,故排除 D 项。
22. A【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和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发展过程,各种政治势力的较量与变化,国际局势的变迁体现出多极化进程的长期性与复杂
性,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企图称霸世界,反对多极化趋势,故排除 B 项;
材料表明多极化趋势是由各种力量推动的,不能体现“亚非拉地 区区域化发展较快”,故
排除 C 项;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已基本形成”明显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23. D【解析】本题考查西方近现代艺术流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提及建筑师文丘里强调对艺术的追求杂乱胜过统一,主张两者
兼顾,这符合现代主义的风格,故选 D 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A、B、C 三
项。
24. B【解析】本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的能力。漫画中“乌云”“降雨”“海浪”代表亚太经合组织面 116 严峻的外部挑
战,撑起“雨伞”的寓意是成员国齐心协力, 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并非抑制经
济全球化进程,故选 B 项,排除 D 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区域集团 之间的冲突,无法体现“排
他性趋势明显”,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共同应对外部挑战,而非内部
矛盾激化,故排除 C 项。
25. (1)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
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9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同:高度关注;制定法律进行治理;因地因俗进行治理;尊重当地原有宗教信仰;巩固国家
统一。(8 分)
异:清朝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美国成立州政府进行管理;清朝对民族边疆进行直接控制,
美国给予地方自治权。(8 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美国近代民族政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
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的意义,学生可由材料“统一西域之后’以《大清律例》为
代表的清朝颁行的法律、法规自然进入天山南路地区,成为维护其统治、镇压反叛的工
具”“清廷考虑到天山南路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天山南路社会 原有的法律文化,表现出一
定程度的宽容和接纳”得出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第(2)问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可由材料中“早在清朝统一 西域地区之前”“建国初期的美国政治家们就对民族边疆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进
行立法”“1787 年的《西北法令》”“传统的民主和自由必须保障,包括宗教和信仰自由
等等”可以得出高度关注;制定法律进行治理; 因地因俗进行治理;尊重原有宗教信仰。“不
同之处”学生可由材料“在理藩院内增设了处理天山南路地区 事务的机构”“可自由成立
永久宪法和州政府,它应被接纳为联邦正式成员”可以得出清朝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美
国成立州政府进行管理;清朝对民族边疆进行直接控制,美国给予地方自治权。
26.示例一
观点: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分)
评析:辛亥革命之后,人们期盼的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并未建立起来,复辟与反复辟的斗
争反复发生,这使人们对民国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日渐感到失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
人激烈地批评儒学,这一批判是与当时袁世凯借孔教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密切相关,因此当
时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掀起了猛烈批判传统儒学、全面肯定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潮流
的新文化运动。(9 分)
结论:特定的历史条件导致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思想家们对儒家的彻底否定。(1 分)
示例二
观点: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2 分)
评析:“中体西用”最早是冯桂芬 1861 年在其《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来的,后来为李
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所继承和发展,成为洋务运动的文化观,但在洋务运动时期,它不仅
不具有保守主义的性质,相反还有其 积极意义。因为在当时整个社会对西学缺乏正确的认
识,以为学习西学就是“以夷变夏”,洋务派提倡“中体 西用”,一方面强调中学之“体”
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承认中学有“用”的不足,需要引进西学加以补充,从 而实现以
中学为本位的中西文化之间的调和或互补,这无疑是对传统的“中体中用”文化观的否定和
突破, 从而为学习西学扫清了道路。但是进入到 20 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中国所以贫弱、
西方所以富强之原因认 识的逐步加深,以及对西学的不断了解和“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出来。(9 分)
结论:中体西用思想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作用。(1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
论证和探究历史事物、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一是
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均置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脱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就不可能对历史问题产生深入、真切的认识,更无法对研究对象作出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的理解”可得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特定思 潮的产生与发展”的结论,学
生根据材料中的“二是要把研究对象——思想、思潮或思想家作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
研究。一种思想、思潮或一位思想家往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时期的作用及地位是不同的”
可得出“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地位及作用是不同的”的结论。学生从中提取任意观
点或整体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即可。
27.(1)内容:改造旧式学堂课程内容;建立新式学堂;创办系统的学制体系。(6 分)
(2)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传播了西方的文化;为清末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9 分)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学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
能力。第(1)问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材料“逐渐将旧式书院改章”“创办一些专讲西学的
新式学堂”“意识地仿照日本学制”可得出改造旧式学堂课程内容;建立新式学堂;创办系统
的学制。第(2)问的影响,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传播
了西方的文化”。由材料“张之洞参与制定全国性的新学制的一个重要动因”可得出“为清
末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28.(1)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掩护(国际军事法庭压制
苏联对细菌战犯的起诉);苏联关押了有关细菌战的战犯,细菌战罪行的审判成为当时国际
社会关注的热点。(6 分)
(2)意义:控诉了日本的战争罪行;揭露了日本细菌战的罪恶;伸张了人类的正义。(9 分)
【解析】本题考查伯力审判,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中的历 史背景,学生可由材料“山田乙三率领关东军将领 f n 校佐向苏军投降”“在
美国操纵下,国际军事法庭压制了 苏联提出的对日本细菌战犯的起诉”可得出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掩护;苏联关 押了有关细菌战的战犯。第(2)问的意义,
学生可由材料“分别承认了直接领导第 731 和第 100 细菌部队并 准备将其用于细菌战,以
及准许批准了对活人使用细菌武器的实验”“伯力审判专门调査侵华日军二战期间的犯罪
行为”可以得出控诉了日本的战争罪行;揭露了日本细菌战的罪恶;伸张了人类的正义。
29.(1)原因:个人威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当地豪强的支持;民心的归顺。(6 分)
(2)影响: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秩序,强化了中央政府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恢复和发展生产,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事业进步;为后世河西地区的管理提供了历史经验。(9 分)
【解析】本题考查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
事物的能力。第(1)问,学生可根据材料中“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汉人望族,自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
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功”等信息作答。第(2) 问,学生可根据材料“必定丰
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等信息,并结合第(1 )问中的管理措施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