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 1 月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卷(B)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 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学时,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xiāo),瓤 (ráng)肉荧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B. 且不说其它的,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zhān)上去的, 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qū)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C. 可是我只愿意要我已有的东西:我的慷慨(kǎi)像海一样浩淼(niǎo),我的爱情也像海 一样深沉;我给与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D.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cuán)射中的时候,中国军人的屠 戳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chěng)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 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 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字形题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 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 本题: A 项“荧白如冰雪”中的“荧”应改为“莹”; B 项,全对; C 项“浩淼(niǎo)”中的“淼”应读为“miǎo”; D 项“屠戳”中的“戳”应改为“戮”,“惩(chěng)创”中的“惩”应读为“chéng”; 故选 B。【点睛】1、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 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 正确的可能性小。2、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 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3、常见字标音 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善用排除法。4、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 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 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 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要谈的是基因组研究的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 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甲】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 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乙】“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 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 人所知!……【丙】我很希望在这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 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于未然。历史将证明这样做的必要性。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于 B. 骇人听闻 C. 奥秘 D. 防患于 未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A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能力层级为 D 级。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 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 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本题: B 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语境“‘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 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这里不合对象,应用“耸人听闻”; B 错误。 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 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 才能用得准确。具体说有以下几点:弄清功用,分析结构,揣摩语气,理解文意,留意套用。 本题: 原句“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中“这 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是前面“不得不考虑”的宾语,自 己不能单独成句,所以此处“?”应改为“。” 故选 A。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 16 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 练,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 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 正确地使用和判断。2 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 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 能用问号。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 号、问号、叹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 言环境里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 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 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 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 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 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 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 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 种。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 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 删去。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 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加深了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不断开 创出和谐而优美的境界。 B. 许多情形虽然至今还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相信“自然 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C. 旧籍记载荔枝,说到有的品种皮粗厚,刺尖,唐代徐夤的诗“龙绢壳绽红纹粟”,就已观 察到这种结构。 D. 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常地有所发现、有所感动,在这样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中陶冶 情操,实现精神追求,是写作的真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 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 A 项,成分残缺。“不但加深了客观世界的认识”错,在“客观世界”前加“对”; B 项,语序不当。“许多情形虽然至今还不清楚”错,将“许多情形”和“虽然”互换; C 项,搭配不当。“唐代徐夤的诗”与“就已观察……”主谓搭配不当,“诗”不能“观 察”, “就已观察……”的主语是“徐夤”; D 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语病题解答时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 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 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 不当的问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猥以微贱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齐彭殇为妄作 ④群贤毕至 ⑤襟三江而带五湖 ⑥雄州雾列 A. ①④/②⑤/③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④/②⑥/③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 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和 例句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①猥以微贱,译为:凭我卑微的出身。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贱低微的身份。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译为:我的妻子死的那一年亲手种植的。手,名词作状语,亲自, 亲自。 ③齐彭殇为妄作,译为: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齐,意动用法,把……一样。 ④ 群贤毕至,译为: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⑤襟三江而带五湖,译为: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带,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⑥雄州雾列,译为: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由以上分析:①④/②⑥/③⑤为形作名/名作状/意动 故选 C。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而刘夙婴疾病 B. 彼且奚适也 C.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 是以见 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 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特殊句式的特点,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 句式特点。 本题: A 项,而刘夙婴疾病,译为:祖母刘氏被疾病缠绕。“婴”,被疾病缠绕。被动句。 B 项,彼且奚适也,译为: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奚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适 奚” 。C 项,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译为: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于”表被动,被动句。 D 项,是以见放,译为:因此被放逐。“见”被,被动句。 故选 B。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茘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 香味尽去矣。”_______________。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 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①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②早在 1800 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③在 21 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④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 载”(宋苏轼)。 ⑤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来。”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 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 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 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 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 本题: 此文段主要讲荔枝的贮藏。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③中“一二星期”顺承上文诗中的 时间词“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③句排 在第一位;①“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承接上文的时间,引出下文的“运输”;②⑤④ 依时间顺序确定;由此分析,正确的顺序为:③①②⑤④。 故选 C。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 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 神”的艺术传统。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 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对“以 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的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 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 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 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 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 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 的体会。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 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 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 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泉化艺术 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 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 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 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 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 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 考后的主观表达。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 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 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 启迪。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 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 ——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 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在技 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 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 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1 月 17 日,有删改) 8. 下列最能体现中国画“以形写神”特点的一项是( ) A. 画画要快速落笔,否则物象音容特点稍纵即逝。 B. 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C. 艺术家反复锤炼作品,多方搜集素材。 D. 作品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出物象的神韵。 9.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时 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有着显著优势。 B. 技法无比细腻的画作,如果只是照抄物象,也不是优秀作品;同样,技法粗糙但有选择、 有情感投入,也可以成就高水平的作品。 C. 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所以艺术家可以对不 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 D. 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而 突破这种惯性需要付出努力。 10.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背景下,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对当代艺术家提出 了哪些要求?分点概括。 【答案】8. D 9. B 10. ①深入生活(社会实践)②情感介入充分认识表现对象(用心体验生活)③创作过程对 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④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远离程式化) 【解析】 【8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 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 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 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 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 本题: A 项,“否则物象音容特点稍纵即逝”错误,原文是“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 和艺术感受”; B 项,结合原文“要想获得‘沾泥土’‘ 带露珠’‘ 冒热气’的艺术效果”来看,是艺术 效果,非特点; C 项,结合原文“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 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 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来看,这是创作要求,非特点; D 项,结合原文对“以形写神”解释在第 2 段,“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 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关键点是抓住物象的特点表现出物象的 神韵。所以除 D 外其他几项不妥当。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本题: B 项“技法粗糙但有选择、有情感投入,也可以成就高水平的作品”无中生有,在原文中的 意思是“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 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 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 结合原文第四段“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 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 界形象的主观意泉化艺术处理与塑造”来看,可总结出要求“深入生活(社会实践)”;结 合原文第五段“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 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 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 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来看,可总结出“情感介入充分认识表现对象(用心体验生 活)”和“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结合原文最后一段“要想获得‘沾 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画家创作时若拘 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 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 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来看,还要“勇于 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远离程式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纹》(节选) 周晓枫 ①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 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 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②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 惩罚。灾难不止于此,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从此,这终日 与尘土为伍、因残疾而匍匐的先知,累积了对天堂的仇恨。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那些惟 一能够来往天堂的飞翔使者。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因为没有四肢的阻 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明亮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 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 ③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 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 动物。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昡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 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④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 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 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 选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 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 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 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晩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 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 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 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 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⑤斑纹,对称设计。老虎,斑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 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螯针。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 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 后跟。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遇害者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 浅不一的刀伤,组成罪孽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衍接,像族徽,凝聚 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⑥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 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粒 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 ——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镰 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而冬天,大地光秃禿的,它深深 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 在窗户上描绘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 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开冰雪寻 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印,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印。河流冻结,主 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厚重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 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⑦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烧裂的陶碗,瓷器上的冰纹,碾砣上“巛”形的石质花纹。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我们甚至彼此 并不知,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⑧中学地理课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 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 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⑨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11. 简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语言特点。 (1)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 深浅交替的羽色。 (2)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12. 指出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本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试以第④段为例分析其艺术效果。 14. 简析“斑纹”的多重意蕴。 【答案】11. (1)名词短语独立成句,辞彩绚丽。运用排比,写出众多动物的斑纹特点。 (2)语言精练(句子简短;短句),富有诗意美;“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主语后用逗 号隔开,停顿强调,写出斑纹就是人类的存在状态;长短句使用,富有诗歌美(或者音乐 美)。 12. ①引入关于蛇的传说,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承接上文,为下文 写其他动物的斑纹作了铺垫。 13. ①简明扼要的说明。对自动物习性和自然规律做了介绍和解释,如“素食者的眼睛大多 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 狼、豹。”②生动形象的描写。准确,富有诗意。如“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 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 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 中开放的天上花园。”③富有哲理的议论。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阐释,如“道德从来不能败 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引发读者思考。④描写中富 于情感(抒情),表达了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14. ①“斑纹”是具体 ,是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②“斑 纹”也是抽象的,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③“斑纹”带 有哲学的意味,也可指一切存在。 的【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 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 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 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 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 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 (1)“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 上深浅交替的羽色”全句为名词短语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描写“鲑鱼、螺壳、 瓢虫、鹰隼翅翼”时,鲑鱼是“被剖开的”,螺壳是“丰富变化的”,鹰隼的羽色“深浅交 替”,辞彩绚丽并且运用排比修辞,突出众多动物的斑纹特点。 (2)“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最明显的特点是长短句都有, 以短句为主,语言精练,富有诗意美;“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 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主语后用逗号隔开,停顿 强调,写出斑纹就是人类的存在状态;这不仅是一种哲学的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 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 如何启下。 本题: 从内容上说,此段引入关于蛇的传说,塑造了一个恶毒、阴险、诡秘的形象,使文章饶有兴 趣;从结构上说,中间段落,既承接上文“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 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又引出下文自然界其 他动物的斑纹,到大地的斑纹、人类的斑纹。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主要对文章的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第四段原文“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 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 是对自然界动物习性和自然规律做的介绍和解释,此处属于“说明”,语言简明扼要。原文“深 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 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 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晩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将“梅花鹿”比作“漂移的花园”,突出 梅花鹿的灵动轻盈。将老虎眼中的“星空”比喻作“晩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给人一种神秘 感,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此处属于“描写”,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美。同时描写中富于 情感(抒情),表达了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原文“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 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将自然现象进行文化阐释,作者还分析了 独居生物和群居生物的关系,并作引申性阐发——“团结就是力量”另一方面的揭示,此处 属于“议论”, 富有哲理并引发读者思考。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模式: 标题自身意﹢ 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 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 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 揭示的思想内容。 本题: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 迹。而“斑纹”的含义是多重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形与色组合而成 的图案与颜色,即客观存在的斑纹;抽象的:奇异的自然、丰富的精神、情感印记——一切 的存在、所有生命存在与活力的标志。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 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 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 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 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 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二)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 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 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 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 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 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 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 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 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有删改) 15. 以下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与时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 B.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剌谬:完 全相反 C. 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言简义深 D. 其文直,其事核 核:核心 16.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教以慎于接物 过梁、楚以归 B. 而用流俗人之言 而予不得从行 C. 重为乡党所笑 而迁为太史令 D.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乃喟然 而叹曰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复老友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司马迁解释了自己为何无力完 成任安所嘱托的推举贤才的任务并表明志向。 B.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隐忍苟活,奋发图强,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 麟为止的历史,写就史学巨著。 C. 司马迁原本在黄河边上过着农耕放牧的生活,四处出游考察,观察儒风,学习礼节,遗 憾的是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郁郁寡欢。 D. 《报任安书》一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叙事简洁,情怀慷慨,字里行间融汇了 司马迁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答案】15. D 16. B 17. C 18.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 19. (1)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 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2)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 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 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题: D 项“其文直,其事核”译为: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 核:真实,实在。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 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本题: A 项,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 B 项,都可表转折; C 项,介词,表被动/动词,担任; D 项,竟然/于是;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C 项“司马迁……未能参加天子的封禅大典”错误,结合原文“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 手而泣曰”来看,此处“太史公”是司马迁的父亲,而非司马迁,所以未能参加封禅大典的 是司马迁的父亲。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译为:于 是搜集天下散失 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究始终,观察朝代盛 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此句中,主要抓住几个谓语动词, 如“网罗”“兴”“原”“察”“见”“观”“论考”“略”“录”等,每一个谓语动词都 能领起一个句子,其中“原始察终”和“见盛观衰”为互文,中间可以不断,所以正确断句 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本题: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为:(1)人总有一死,有 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翻译 时注意得分点:固,本来;或,有的人;于,比;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状语后置句;用, 因为;……也,判断句。 (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译为:因此,痛苦之情在 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何处去。翻译时 注意得分点:是以,因此;居,平日在家;则,往往;若,好像;亡,失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的(一)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 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 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 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ト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 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 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 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 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 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 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 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 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 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 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 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 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 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地拜两拜。 (二) 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 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 水、泅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峄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 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 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 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 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 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 编写的论著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儿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 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 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 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就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 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 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为止的历史, 从黄帝开始写起。于是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对帝王兴起的业绩,追本溯源,探 究始终,观察朝代盛衰的原因,依据事实进行论述考订。略述三代,详录秦汉,从黄帝写起, 直到当朝皇帝,著十二本纪作了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总共一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这就是《太史公书》。 赞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 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 录。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其一 (元)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 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中吕]阳春曲·皇亭晚泊 (元)徐再思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20. 两首元曲所写时令不同:第一首写的是______景,第二首写的是______景。 21. 两首元曲抒情方式一致,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20. (1). 春 (2). 秋 21. ①抒情的方式一致:两首小令虽然描写的时令景物不同,但二者均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②抒发的情感不同:《普天乐》通过对柳树、红杏等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官场名利 的鄙弃(答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倾慕或抒写了自己“归去来兮”的浩然归志亦可)。《阳 春曲》通过描写水的流踪不定、山的高低错落、云的来去无常来描摹游子的漂泊、流浪,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具 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 和地点等。 本题: 第一首写“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作者从近处着眼,看到柳丝轻柔、草 地细柔,又看到远处“红杏出墙”的生机景象;通过静景“柳丝”和“莎茵”和动景“红杏 闹出墙围”,动静结合,表现出一幅春意盎然之景。绿柳、青草、红杏,通过鲜艳色彩的组 合,描绘出一幅鲜艳亮丽的春意图;柳丝轻柔、莎茵细腻,从质地的柔软嫩滑来表现春景的 温柔撩人; 由此判断第一首写的是“春景”;第二首第三句写“秋风征棹钓鱼滩”在萧瑟的 秋风中,我借助远行的船只在钓鱼滩头眺望。点明节令和作者行止,也为开头作者鉴山赏水 找到依托。在此萧索的深秋黄昏,作者远望山水、浮云,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判断第 二首写的是“秋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 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 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题: 第一首词人通过对柳丝、红杏、莎草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看儿孙 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则通过词人“观看子女在月光下锄地,词人心 里已经不再关注官场的浮浮沉沉,眼里所观赏到的是明媚的青山之景。像陶渊明一样回乡隐 居吧”的思想活动表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首作者通过题目“皇亭晚泊”表明自己的游子身份,全文移情于景,通过描写“东涧、 西涧的水有深有浅,远山、近山的云有来有去”,水的流踪不定、深浅各异以及山的高低错 落、云起云飞等描摹游子漂泊、流浪的状态,第三句点明节令和作者行止,也为开头作者鉴 山赏水找到依托。在此萧索的深秋黄昏,作者远望山水、浮云,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最后 两句使用白描手法,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此表达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 语·先进》) 材料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材料三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 也!”(《论语·颜渊》) 22. 年景饥荒,用度不足,哀公向有若寻求对策,有若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 23.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但是他却让后生们鸣鼓声讨自己的学生冉求,根据上述 材料阐述孔子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22. 减税(或采用彻法,采用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23. 孔子主张维护社会等级制度(重“礼”),季氏财富超过周公,享用超过等级的八佾舞 (天子用),都僭越“礼”。儒家具有民本思想(推“仁”),主张藏富于民,季氏搜刮民脂民 膏,不“仁”。这样无“礼”无“仁”之徒,冉有却尽心为他服务,也是无“礼”无“仁” 之徒,当然要“鸣鼓攻之”。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解 答此类题目,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 结合原文“有若对曰:‘盍彻乎?’”可总结出有若的建议是,实行“彻”制,减轻赋税, 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 就随之衰退。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的问题,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概括作答。 本题:“八佾舞于庭”解释为“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 庭院中奏乐舞蹈”。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 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 由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 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 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 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季氏富于周公”中“季氏为诸侯之卿,而富过之,非攘夺其君、刻剥其民,何以得此?冉 有为季氏宰,又为之急赋税以益其富。”孔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在 孔子的眼中季氏身为诸侯的卿大夫,其富有甚至超过了诸侯,如果不是使用了攘夺其君、刻 剥其民的不当手段,怎么得到如此大量的财富。冉有身为季氏宰,不能直言切谏,反而助纣 为虐,所以孔子才会如此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 讨冉求。 【点睛】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 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 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 法,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十分之 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 呢?” 材料二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材料三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 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的(2)韩非囚秦,《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 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庄子《逍遥游》)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5)刑法不中,__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__。(《论语》) 【答案】 (1). 疏林不做美 (2). 淡烟暮霭相遮蔽 (3). 《诗》三百篇 (4). 大底 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 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 宁移白首之 心 (8). 穷且益坚 (9). 则民无所错手足 (10). 言之必可行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考查名篇背 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 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疏”“霭”“愤”“翼”“益”“错” 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 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 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 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60 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阅读: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主动的过程, 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 的思维过程,能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从广义看,阅读的对象可以不限于视觉材料,它可以是人、人生、社会、历史等。 对“阅读”,你有怎样的看法和体验?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抄袭。【答案】范文: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我从小喜欢阅读。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到哪里我都会随身携带着一本书,总是能读 得津津有味。因为我能在阅读中得到无尽的快乐。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许许多多。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中华民族是 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知道了很多从古至今有关中国的事件;我知道了世 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我现在身处在亚洲的土地上;我还知道了我们生活的星球叫地球, 是个蔚蓝色的星球……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惊奇不已。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去触摸、去感悟自然。来到一个幽静的 林子,听!那远处的山涧正清脆地唱着歌,淙淙流淌;看!一根根竹子在随风舞着,一片片 叶子抖啊抖,打着欢快的节拍。还有被风吹落的樱花,缓缓旋转着,构成一道最迷人的风景, 有些妖艳,有些清丽,有些凄美,还有些绝望……它们浴血而生,却寓意着勤劳、美丽,带 给人们幸福和快乐!感受着这一切,我闭着眼,幸福着,自然填补了我心灵的空缺,这难道 不是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吗?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那过往的一幕幕又在我脑海里浮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不复返。”我仿佛看到荆轲义无反顾地走向秦国,一路高歌,这般忠肝义胆有谁能敌?我 又看到班婕妤昔日得到万般宠爱,如今只能如秋日的团扇一般被抛弃,悲叹“人生若只如初 见”;还有那才女蔡文姬,纵然才情具备,却多次尝受骨肉亲情分割之痛,离别之苦;“春 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仿佛听到了李煜在亡国之后的伤感、回忆,这怎是一个“愁” 字了得?……这一段段往事或凄或美,都使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不正是“书中自有颜 如玉”么? 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阅读,使我 心田得到灌溉;书籍,为我的脊背插上双翼。我遨 游在天地间,尽情领略历史与自然的风光。我飞过历史的群山,看到屈原站在滔滔江水前回 望故国,眼里满是不舍、悲愤与依恋;我飞过历史的河流,我看见了因为秦二世的懦弱和奸 臣赵高的狠毒,导致一个庞大的帝国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我告诫自己,不要一意孤行,做人 还是要以善良和勇敢为本。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我爱书,更爱阅读。所以,这份快乐,我 享受着,珍惜着,喜爱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的审题: 作文材料第一段提供了“阅读”的定义及特点。首先,给出“阅读”的定义,“阅读是从视 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这个“视觉材料”范围广泛,被看到的东西都可看作是视觉材 料。其次,“阅读是主动的过程”强调阅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和一般的“看”并不尽相同。 再次,“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能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修养。”指出阅读是一种关乎思维、情感的精神活动。第二段中提供了阅读的对象“不限于 视觉材料,它可以是人、人生、社会、历史等”,拓展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段的提示 词中明确给定了“阅读”一词。 由此,本次作文的主题词为“阅读”,其它主题视为审题失误,可判为偏题离题。以“阅读” 为主题的作文,涉及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但都应以“阅读”为核心来写,如果完全没有结合 “阅读”写作或者以“阅读”为擦边球写套题作文的,得分不高于基准分。因文体不限,学 生如果写记叙、抒情类散文,主要看情感真挚性(或多元性)、细节生动性和文句感染力等, 如果写论述类文章,则主要看其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思辨和深刻,看论说是否有逻 辑和力量等。 写作切入点:阅读。→写作思辨点: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写作结合点:结合自身经 历和体验,如何看待“阅读”。→写作升华点:在“阅读”中,如何提升自我修养,成就美 好人生。这四个点结合的越充分,文章层次越高。 此外还要注意必须关注学生写作的正能量和正面导向。 立意: 1.阅读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社会、历史等); 2.阅读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思维的); 3.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情感的); 4.阅读能够提升自我(精神的); 素材: 1.阅读,一个美好的字眼,它能让贫乏的人们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能让沮丧的人们看见 前进的希望。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我恰恰是汲取着这种营养品成 长的。 我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妈妈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人。我家不但有 专门的书房,沙发上,床头柜上的书更是触手可及。受她的影响,很小我便徜徉在书海中。 书中人物起伏跌宕的命运深深地吸引了我,书中的道理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生活。书读久了,我便觉得书有两种作用。首先书是你的心灵导航仪。当你遇到难题时,只要想一想书里的道 理,马上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一次,我因为看书入迷被困在教学楼里。当时,天快黑 了,教学楼里空无一人。我急得大哭起来。哭了一会儿,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刚才看书时 看到的一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便冷静下来,大声呼喊:“有人吗?请给我开 门。”可我的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人听见。我想可能是传达室的师傅出门了吧。于是,我 便不再喊了,静静地望着传达室门口。大约过了半小时吧,一个人影终于出现了------传达 室的师傅回来了。我边大喊大叫,边使劲拍打楼门。师傅听见了,赶紧跑过来把我“解救” 出去。回到家后,我仔细一想,是书籍帮助了我。读书可以使人内心变强大,读书的好处可 真多啊! 2.余秋雨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 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作为青少年,我们正在阅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早一天 捧起书本来吧。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3.271 教育学生八大品质之一是阅读表达,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容量,虚心学会倾听, 流畅表达思想。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节是我校四大学生 节日之一,每学年举办一次,旨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同学们在书香中体验美好,共享 读书的快乐,交流读书的收获,激发阅读的兴趣,提升文化素养。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点燃希望之光。我校通过海量阅读工程的实施,在全校营造 浓郁的读书氛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例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阅读之星评选、 读书交流会等激发阅读兴趣,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全体师生沐浴在书香中, 徜徉在书海里,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家教育部提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课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 名著” 、“ 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等,而从专家调查情况来看,阅读时间量为每天“半小时以内”、“半小时至 1 小时”占 31.8 %,有 10.6%的初中生阅读时间量为“1 小时以上”。说明初中生的阅读量还是可观的, 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阅读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竟然有 25.8%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外 阅读。说明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几乎不阅读课外书,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4.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崇尚读书、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阅读对 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国从 2006 年就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八届五 中全会把“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列为“十三五”时 期的重要工作,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实现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任落在你们肩上,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愚”,读书贵在坚持,读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最 自然的生命状态,读书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浩瀚的书海中有很多的知识琼浆等待我 们去汲取,大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宏。希望昆明知行中学的校园里书声朗朗,书香 四溢。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品位;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吧,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让 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来丰富我们的人生,让好书陶冶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人 生更加精彩! 行文结构: 1.第一部分,开篇引出观点:我能在阅读中得到无尽的快乐。 2.第二部分,论述“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包含“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许许多多”“ 在阅 读的过程中,我可以去触摸、去感悟自然”并引用“荆轲”“班婕妤”“蔡文姬”“李 煜”“屈原”“秦二世”等人物事例。 3.第三部分,扣题: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我爱书,更爱阅读。所以,这份快乐,我享受着, 珍惜着,喜爱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