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这卷共 l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端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美林曾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 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南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 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 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 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 芦种植历史。同时,历史文献表明,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富意与中国人民有 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美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 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给予证实。蒙 古族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富意。葫芦作为日用品 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中亚地区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 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 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等国家,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由此可见,葫芦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纽带之一。众所周知, 尽管“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但沿线涉及许多个国家,且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共同的文化载体作 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 涵的审美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共识,这种依附在萌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非常宝贵。以 葫芦等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交流,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信、 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在中国,萌芦的种植历史和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道址,曾出土过葫芦种子,而《诗经·大雅·绵》 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记载。不仅国内学者有大量的萌芦文化研究文献,而且 基于中国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国外的葫芦专家也非常重视研究中国的萌芦文化。如德国的吴 森吉著有《葫芦在中国文化上的用途》一文,日本的小南一郎、田分直一分别著有关于中国 新产神话的《壶形的宇宙》与《祭壶村——台湾民俗志》等文章。中国的传统葫芦文化已被 公认为世界葫芦文化中的瑰宝。另外,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 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人才存量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 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 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营销基础较好。 (摘编自扈庆学《一带一路与葫芦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葫芦”成为中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与它的谐音“福禄”的吉样之意有关。 B. 随芦从外到里体现出“和“同“容”的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葫芦源自非洲,作为日用品和吉样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 D. 中国学者有大量的葫芦文化研究文献,德国、日本等国的葫芦专家也重视研究中国的葫 芦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首句即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起到了承接首段的作用,用归纳法进行论证。 B. 作者引用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内容,意在表明葫芦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人民的广泛喜爱。 C. 第三段阐述民间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葫芦文化的重视,导致葫芦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中具有“共通性”。 D. 第四段援引文献,证实中国有着悠久而成熟的传统葫芦文化,它已被公认为世界葫芦文 化中的瑰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人们对葫芦的谐音和实际形态等认识来看,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怀 有热爱之情。 B. 中国和一些国家在葫芦文化审美习惯上存在共识,这给人的启示是,只要求同存异,就 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C. 在中亚、阿拉伯等国有用葫芦制作的一些工艺品,葫芦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文化载体而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D. 目前中国葫芦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有基础,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 产量和葫芦的质量。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葫芦源自非洲”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 项,“用归纳法进行论证”错,应为“用演绎法进行论证”。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 的论证方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 性的结论;演绎法则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B 项,“意在表明葫芦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广泛喜爱”错,应为意在表明“印 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 C 项,“民间交流引起了……导致葫芦文化……”分析有误,原文的意思是“葫芦在‘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共通性’,有利于加强民间交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事物”扩大范围,应为“中华民族对自己所生存 。的环境中的某些事物”。 B 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中国与其他各国在葫芦实体、葫芦工艺 造型的爱好,以及葫芦文化内涵的审美习惯等……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互 信、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D 项,“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葫芦的产量和葫芦的质量”于文无据。原文为“目前中国葫芦文 化产业在资本、市场以及人才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的葫芦文化产业人才存量 大,主要包括葫芦栽培、剪纸、雕刻等领域的能工巧匠,以及设计师、画家、民俗学家、收 藏家等葫芦文化方面的专家。中国葫芦原料的质量与工艺造型技术享誉海外,其文化产品的 营销基础较好”。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房 梁实秋 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的。 某实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周彝商鼎,古色斑斓,终日摩挲亦不觉其臭,铸成钱币才沾染 市侩味,可是不复流通的布帛刀错又常为高人赏玩之资。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 印上了毛边连史,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薰,也不是霉烂 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书房。 书香人家之得名大概因为这。 寒窗之下苦读的学子多半是没有书房的,囊萤凿壁的就更不用说。所以对于寒苦的读书 人,书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华神仙世界。伊士珍《琅嬛记》:“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 至一处。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 ‘琅嬛福地也。’”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神仙梦境。其 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飱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 布置出一个来的。 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书房的 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借以骄人的。“丈夫拥有万卷书, 何假南面百城!”这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 不丈夫。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局促在几尺宽的走廊一角,只 要放得下一张书桌,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读书写作的工厂,大量出货。光线要好,空气要流通,红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没有香,“素腕举,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书房的大小好 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比例。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 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楬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 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邱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 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榻木庐相比。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不离苦的味道。小小的 一幅横额是沈尹默写的。是北平式的平房,书房占据了里院上房三间,两明一暗。里面一间 是知堂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偶然也延客品茗,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 致。外面两间像是书库,约有十个八个书架立在中间,图书中西兼备,日文书数量很大。 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他的书全是中文书,而且 几乎全是线装书。在青岛的时候,他仿效青岛大学图书馆庋藏中文图书的办法,给成套的中 文书装制蓝布面,用白粉写上宋体字的书名,直立在书架上。这样的装备应该是很整齐可观, 但是主人要做考证,东一部西一部的图书便要从书架上取下来参加獭祭的行列了,其结果是 短榻上、地板上都是书。唯一的一把木根雕制的太师椅上,全都是书。那把太师椅玲珑硬邦 邦的,可以入画,不宜坐人,其实亦不宜于堆书,却是他书书斋中最惹眼的一个点缀。 潘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他喜欢用书槴①,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 央起来,立在书架上。他在每套书系上一根竹制的书签,签上写着书名。这种书签实在很别 致,不知杜工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所谓“书签药裹封蛛网”中的书签是否就是此物。 光旦一直在北平,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晚年丧偶,又复失明,想来他书房中那些书签早 已封尘网了! 汗牛充栋,未必是福。藏书而充栋,确有其必要,例如从前我家有一部小字本的图书集 成,摆满上与梁齐的靠着整垛山墙的书架,取上层的书须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方便。书不 能令人致富,书还给人带来麻烦,能像郝隆那样七月七日在太阳底下晒肚子就好,否则不堪 衣食之扰,真不如尽量地把图书塞入腹笥②,晒起来方使,运起来也方便。如果图书都能做 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脑子里,则书房就成为不必要的了。 [注]①槴:此处指书套子。②笥: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书香人家”得名的缘由谈起,语言风趣,构思精巧,“书香”与“铜臭”之辩 充满哲思情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B. 作者说书房里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而在历史上书房只有士大夫之家才有,可见他对士大夫一类人颇有微词。 C. 文章分别描写了宋春舫、周作人等四位文人雅士的书房,它们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表 现出各自主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趣修养。 D. 文章以东晋名士郝隆晒腹中书的典故结尾,表明了作者希望每户人家都拥有一间书房的 真正含义,幽默诙谐之中尽显睿智。 5. 作者说“汗牛充栋,未必是福”,如何理解? 6. 文章中大量使用古典诗文和文人典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答案】4. B 5. ①书籍并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层面上的财富,反而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 便和麻烦;②书籍只有装入肚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才能免去生活中的烦扰,成为一 种财富,成为一种福气。 6. ①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大气典雅、精美端庄的风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趣味;②扩 大了文章的容量,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项,“他对士大夫一类人颇有微词”错误,结合语境内容“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 只有士大夫家才有书房。书香人家之得名大概因为这”分析,文中并未表达这样的意思,此 乃无中生有。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 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说‘汗牛充栋,未必是福’,如何理解”,需要联系语境内容具 体分析。结合“摆满上与梁齐的靠着整垛山墙的书架,取上层的书须用梯子,爬上爬下很不 方便”“书不能令人致富,书还给人带来麻烦”分析,书籍不能给人带来物质层面上的财富, 还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和麻烦;结合“能像郝隆那样七月七日在太阳底下晒肚子就好, 否则不堪衣食之扰,真不如尽量地把图书塞入腹笥,晒起来方使,运起来也方便。如果图书 都能做成‘显微胶片’纳入腹中,或者放映在脑子里,则书房就成为不必要的了”分析,书 籍只有装入肚中,成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及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 要求,如本题“文章中大量使用古典诗文和文人典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需要结合 具体引用的内容分析。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 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结合“伊士珍《琅嬛 记》:‘张华游于洞宫……其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飱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 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这 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不丈夫”“‘素腕举, 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 书城未必能和榻木庐相比”等分析,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大气典雅、精美端庄的风格,增强了 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趣味。结合“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 茶庵,不离苦的味道”“闻一多的书房,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一样,充实、有趣而乱”“潘 光旦在清华南院的书房另有一种情趣。他喜欢用书槴,那就是用两块木板将一套书央起来, 立在书架上”等分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秀,字彦达。秀既长,美风仪,性方静。虽左右近待,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 家人咸敬焉。永元中,高祖以秀为南东海太守,镇京口。京口自崔慧景作乱,累被兵革,民 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值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活甚多。 六年,出为使持节。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 所由,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递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 孙为里司。秀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辟为西曹。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 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直。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 已。”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寻迁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是岁,魏悬瓠城 民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咸谓宜待台报,秀即 造兵赴之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 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甚悦。 十三年,复出为郢州刺史。郢州当涂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 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 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秀有容观,每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 治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京师,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 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 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萧秀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 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B.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 /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C.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D. 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 /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高祖、太祖均 可指称开国皇帝。 B. 出,文中即“出官”,古代指从京城为官调到地方为官,一般是指被贬谪,其官职级别往 往比原先的级别要低。 C. 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 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D. 经记,“经”即“经书”,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记”在文中指杂记,我国 古代的一种文体。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秀关心百姓。他镇守京口时,面对民众因战事流徙的局面,招集安抚,大行恩惠,还 用自己的钱财救活了很多百姓。B. 萧秀做事果断。魏国悬领城民众反叛,萧秀在接到马仙碑请求接应的文书后,不顾大家 的意见,立即派部队前往。 C. 萧秀施行仁政。他担任郢州刺史时,面对严重的治政弊端,他安定百姓,坚决拒绝骚扰 民众的做法,使得境内安宁。 D. 萧秀为人宽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斋帅请求治这个人的罪, 萧秀却反对这种做法。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2)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竞朝不饭,亦不之诮也。 【答案】7. C 8. C 9. D 10. (1)即使是左右的侍从,衣帽不端正就不相见,因此亲友和家中的人都尊敬他。 (2)厨师送来食物,失误而打翻了,(萧秀)离开后登车去朝堂,整个上午没吃饭,也不责 备厨师。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根据文言句子的断句原则,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根据语法关系等来判断。“防阁文炽率众讨之”是“遣”的 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A、D;“迳”与“蛮”都是名词,前者作前句的宾语,后者作 后句的主语,要在中间断开,排除 B;“及”是“等待”的意思,应和后面的“沮水暴长” 连在一起。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错误,应为“田园诗的开创者”。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理解错误,文中“吾岂以鸟伤人” 是说“我哪能因为鸟而伤害人”。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虽,即使;非……不,双重否定;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 “正”,使动用法;焉,代词,他,指萧秀。(2)中,进食,送来食物;覆,打翻;饭,名 词用作动词,吃饭;不之诮,宾语前置,应为“不诮之”,不责备厨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秀,字彦达。萧秀长大后,风度优美,性情正直恬静。即使是左右的侍从,衣帽不端 正就不相见,因此亲友和家中的人都尊敬他。永元年间,高祖任命萧秀为南东海太守,镇守 京口。京口自从崔慧景作乱,接连遭遇战事,民户流徙四散,萧秀招集安抚,大行恩惠。又 遇上年成饥荒,用私人财产救助百姓,救济活命的人很多。 六年,萧秀外出担任使持节。将要出发,主管者请求用坚固的船来运载斋库财物。萧秀 说:“我哪里爱惜财物而不爱惜士兵。”于是下令安排,把坚固的船配备给参谋僚属,下等 的船运载斋库财物。不久遇到大风,装运财物的船就破了。等到了达州,听说先前的刺史聘 用征士陶潜的曾孙为里司。萧秀叹息说:“陶潜的德行,哪可不延及后代!”当日任用他为 西曹。当时盛夏江水暴涨,渡口桥梁断绝,主管部门请求依旧交税渡过,收取钱币。萧秀下 令说:“刺史没有德行,水积为患,能以这谋利益吗!给予船只而已。”七年,遇养母陈太妃逝世,诏令萧秀复出任职。不久调任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这年,魏国悬弧城的民众反叛,杀死豫州刺史司马悦,招引司州刺史马仙碑,马仙璋送文书 给荆州请求接应奔赴。众人都以为应等待朝廷答复,萧秀却当即派兵士奔赴。 派遣防阁文炽率领军队讨伐他们,焚烧树林,绝断小路,蛮人失去险阻,一年后长江道 路平静,于是州境内盗贼断绝。等到沮水暴涨,损坏了不少民众田地,萧秀用二万斛谷物救 济他们。派长史萧琛挑选出州府中贫困年老和独子做小官服差役的,一日中放回五百多人, 百姓十分喜悦。 十三年,萧秀又外出任郢州刺史。郢州靠路边的地方是难治理之处,百姓贫苦,以致用 妇人服役,弊端竟然如此严重。萧秀到达镇所,专意安定他们。主管的人有的请求召集吏员。 萧秀说:“不懂得拯救弊端的法术;这个州凋敝残破,不可骚扰。”于是致力节省,约束自 己,省除游玩费用,百姓平安,境内宁静。每年冬天,还常缝制短袄、套裤来赐给挨冻的人。 萧秀有风度,每次朝见,百官注目。性格仁慈宽恕,喜怒不显现在脸色上。左右的人曾 用石头投掷砸死了他所泰养的天鹅,斋帅请求治砸死者的罪。萧秀说:“我哪能因为鸟而伤 害人。”在京城,早晨要去办公,厨师送来食物,失误而打翻了,(萧秀)离开后登车去朝 堂,整个上午没吃饭,也不责备厨师。他精心留意学术,搜集经书杂记,招引学者平原人刘 孝标,让他撰写《类苑》,书尚未完成,就已经在世间流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园闻蝉,寄诸弟 韦应物①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②。 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 夕响依山谷,余悲散秋景。 缄书③报此时,此心方耿耿④。 [注]①韦应物,为京兆杜陵人,少侍明皇、亲历京国繁华;初入仕途,亦主要在京洛之地任 职,后离京外任南谯(今滁州)刺史。本诗就写于此时。②兰省,即兰台。指朝延秘书省。 ③缄书,书信。④耿耿,老想着,心情不安。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目“郊园闻蝉”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寄诸弟”表明诗歌的写作意图。 B. 前两联从时空两个方面构成对比,将两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C. 颈联写出了秋天黄昏蝉鸣的高亢悠远,这里的蝉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D. 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由回忆“去岁”的美好写到“此时”的不安。 12. 作者闻到蝉鸣后引发了怎样的思绪和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1. C 12. ①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诗是写给“诸弟”的,去年的郊园一 别,归途漫漫,蝉鸣不休,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尽寓其中。②对宦途失意的悲伤之情。 去年听到蝉鸣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可现在却卧于南谯,两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限 宦途失意之悲流露而出。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闻蝉地点的转换,“去岁”到“今岁”, 时光变迁,蝉鸣依旧,依托山谷中蝉鸣,把我的悲伤消散于秋景之中。④对前途命运的忧虑 之情。听蝉声悲秋景,寄托于书信后仍然心情不安,为兄弟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心。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这里的蝉是诗人高洁品格的化身”错误。颈联“余悲散秋景”,意思是诗人依托山 谷中蝉鸣,把悲伤消散于秋景之中,主要表达诗人闻到蝉鸣后的悲伤情感。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闻到蝉鸣后引发了怎样的思绪和情感”,然后理解全诗的意 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情感。从题目中“寄诸弟”,首联“去岁郊园别”,诗人去年的郊 园一别,归途漫漫,蝉鸣不休,表达出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去年“闻蝉在兰省”,如 今“今岁卧南谯”,去年听到蝉鸣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可现在却卧于南谯。今昔对比,表达 对宦途失意的悲伤之情;“去岁”到“今岁”,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此心方耿 耿”,写出诗人听蝉声悲秋景,寄托于书信后仍然心情不安,为兄弟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而担 心,表达出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 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 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本性,开荒种地,归隐田园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一句感叹时无英雄, “________”一句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 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整天冥思苦想不如片刻学习,强调 “学”比“思”更加重要。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一句借昆虫来慨叹生命的短暂,“________”一句 直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 【答案】 (1). (1)开荒南野际 (2). 守拙归园田 (3).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 一片神鸦社鼓 (5). (3)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4) 寄蜉蝣于天地 (8).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拙”“鼓”“尝”“蝣”“臾”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而今安在哉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 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 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 项,“安在”,在哪里,为宾语前置句。 B 项,“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C 项,“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D 项,“于蓝”,为状语后置句。 故选 A。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 项,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项,古今义相同,凌乱。 C 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D 项,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故选 B。 1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是敝校山花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我们的青春》的书。 B. 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陈老师,我是王鹏,下周星期一,将举办我的那部拙著的研讨会,恳请您出席指导,发 表一得之见。 D. 希望同学们尽量做到提前到达现场,并保持安静,等候嘉宾们的到来,聆听他们的精彩 演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 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 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A 项,“敝校”是谦辞,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成“学校”。 B 项,“垂念”是敬辞,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用于此处不得体,应改成“思 念”。 C 项,“一得之见”是谦辞,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应改为“高见”。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赢了,中国女排姑娘们赢了!随着惠若琪一记漂亮的扣杀,中国女排 3:1 力克塞尔维 亚,时隔 12 年再次登上奥运最高领奖台。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即将落幕之际,中国女排以 一场________的比赛,让五星红旗再次高高飘扬在里约赛场。这是一场精彩的决赛,有超七 成的中国电视观众在大洋彼岸为中国女排加油助威,而赛场上的女排姑娘们________,用精 彩的表现回敬亿万国人的________;这是一场为己正名的比赛,面对小组赛后的种种指责, 中国女排顶住压力绝地反击,用淘汰赛的连克劲敌回应________。( )通过女排这次夺冠, 让人们改善了看法,明白了有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不论输赢,始终永不褪色,这就是女排精 神;平常默默支撑,关键时刻能担当重任,团结一致,一往无前,这就是女排精神;任他东 西南北风,她们打不垮拖不烂,这就是女排精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快人心 不负众望 关注 置疑 B. 酣畅淋漓 不负众望 关注 质疑 C. 酣畅淋漓 不孚众望 关心 质疑 D. 大快人心 不孚众望 关心 置疑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们的铿锵有力的步伐告诉世界,女排精神从未褪色。 B. 她们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告诉世界,女排精神从未褪色。 C. 女排精神从未褪色,是她们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告诉世界的。 D. 从未褪色的女排精神,是她们用铿锵有力的步伐告诉世果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女排这次夺冠,让人们改善了看法,明白了有种精神叫女排精神。 B. 通过女排这次夺冠,让人们改变了看法,明白了有种精神叫安排精神。 C. 通过女排这次夺冠,人们改善了看法,明白了有种精神叫女非特神D. 女排这次夺冠,让人们改变了看法,明白了有种精神叫女排精神。 【答案】17. B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大快人心”,泛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众人心里感到非常痛快;“酣畅淋漓”, 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段中用来形容女排比赛,如选“大快人心”,则适用对象不当,故选用“酣畅淋漓”; 第二处,“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语段是说中国女排胜利,没有辜负观众期望,故选用“不负众望”; 第三处,“关注”,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 去对待某人、某事;“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语段是说观众重视 女排比赛,故选用“关注”; 第四处,“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语段 是说女排用成绩回应别人提出的疑问,故选用“质疑”。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 度适中。 括号前面说女排用行动获胜,括号中主语应为女排,A、B 主语为她们,代指女排,故排除 C、D;A 项,“她们的铿锵有力的步伐告诉世界”,主语为步伐,故A 项排除。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 的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 不变的。 题中“改善了看法”,改善与看法搭配不当,排除A、C;B 项,“通过女排这次夺冠,让 人们改变了看法”中,“通过”“让”,一介词一动词打头,造成主语缺失,排除B。 故选 D。 【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 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 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 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 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某校语文老师组织学生编辑一本供同学们阅读的校本文选。下列篇章按思想内容分成三 个单元,请你像第一单元那样为第二、三两个单元各拟写一个标题。 第一单元 天地的情怀 (1)地球,我的图亲 郭沫若 (2)太阳吟 闻一多 (3)河床 昌耀 第二单元 __________ (4)悼念乔治·桑 雨果 (5)悼靳以 冰心 (6)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7)泰戈尔 徐志摩 第三单元 __________ (8)战士与苍蝇 鲁迅 (9)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10)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答案】 (1). 深沉的怀念 (2). 思想的光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单元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 思,这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课文内容进行单元小组的标题编选。根据所给的几篇课文特点,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每一组课文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这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首先,标题在形式上要保持一致;其次,标题要能涵盖本单元所有文本的共性。 第二单元中多以人物的怀念、哀悼为主要特点,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写成“深沉的怀念”; 第三单元根据文章内容“战士与苍蝇”“论雷峰塔的倒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思想的碰撞,故可以边选标题为“思想的光芒”。 21.“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 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神交”的艺术形象,请从下面推荐的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填写其所在作品的名称及作 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 保尔·柯察金 诸葛亮 苏轼 鲁迅 毛泽东 (1)我选______,出自作品______,作者是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示例:(1)我选贝多芬 (2). 《名人传》 (3). 罗曼·罗兰 (4). (2)隐忍苦难,抗争命运,创造欢乐,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情 况,学生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注重这方面的积累,那做题时就能信手拈来;反之,就会 束手无策。学生答题时,只要作品名和作者的姓名不要写错,神交的理由充分即可。第(1) 题直接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作答;第(2)题紧扣人物的精神、品格等作答。“保尔•柯察 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 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 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 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苏轼”,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 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 人生态度等。 四、写作 22.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小作文。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 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 似有言”的经验。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材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生活群体不一样,自然“眉目传情”“指石相证”的含义也不一样,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无 言胜似有言”的现象或经历?你观察的社会群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将你的发现或调查写 成小片段。要求:语言通顺,100~150 个字。 【答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 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此句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这是 因为离别的急促,以及因不忍离别而产生的难受心里,难受到无语的境地。没说出口的情话, 如宣纸上的留白,静默无声,却摄人心魂。万语千言,竟然不知该从何说起,唯有眼神中的 情深意长,稍能表达内心的不舍、无奈以及种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 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 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 得体。学生需要关注生活,走出课本,带着知识在生活中验证,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力的敏 锐度,还可以了解生活中的智慧和中国的乡土特色。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所谓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这类似于 黑市交易的黑话、特务接头的暗语,这些又都是生活智慧的演化。比如在老北京的冬天,胡 同里的人见面不必说“你好”,而是揣着袖筒,四目相对,相互点头示意即可;再比如在寝 室里,晨起时睡眠较实的同学被其他同学推了一把,一骨碌起来,并不需要“起床了”“迟 到了”等语言提醒,便可意会;再比如《平凡的世界》里,村党委开会,田福堂不需要言语, 只需要高声咳嗽,所有干部就知道支书来了,就会严阵以待;在研究分包责任田开会表决时, 田福堂又是以一阵强烈的咳嗽而对大会结果不置可否,其他人也会不欢而散。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有人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有人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还有人说:并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这些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读了它们有什么启发呢?请以其中的一句或者综合几句为基 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答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勇立潮头舍我其谁 看了上面四则警句,不由得豪气干云,壮怀激烈。人生短暂,我辈青年当有岳飞在《满 江红》中写道 少年意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空悲切”。人生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险滩、激流,有荆棘,有巉岩,但我们应该将这些困难和挫折踩在脚 下。须知:艰难困苦,定会玉汝于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亚圣孟轲谆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所 成就,必须有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从逆境、绝地中昂然战斗的精神和情怀。苏轼老先生动 情地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回首近代中国走过 历程,我们分明地看到一部在屈辱中、困难中“逆风”飞翔的历史。鸦 片战争一来,列强环伺、军阀割据,国之将倾岌岌可危,仁人志士引用张载“艰难困苦,玉 汝于成”这句名言,呼吁国民将险境当成历练,遇强则强,挽救家国于生死之际。在近代国 家危亡的大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而从 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依然是在困境中磨砺,茁壮成长。是的,困难是试金石, 困难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无独有偶,一代乐圣贝多芬的传奇人生,也是在磨难、困苦中创造出来的。贝多芬在给他的 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 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 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 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呐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时代在滚滚向前,我辈青年必须秉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传统精神,在新时期,新的 环境下,用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锐气去开创社会主义更大、更美的局面。请拿出不畏困难、 勇挑重担,勇立潮头、舍我其谁的精神,去谱写祖国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 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 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 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 的 的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思是,要想成就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 磨炼。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是形容到了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但又 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境地,越艰险越要向前走。“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指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万不能松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井无 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和动力并存的关系,压力就是动力,努力把压力转化 为动力,压力能激发人努力奋斗。考生可就其中的一条句子的含义立意作文,也可以是综合 几条的共同主旨进行立意。同时,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字数、文体要求等等。 立意: 1.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努力奋斗,否则就不会有进步,有辉煌的到来。 2.越是艰难越向前,越能攀上更高的山峰,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3.奋斗者把艰难险阻当作奋斗的动力,懒惰者把压力当作放弃的借口。 4.奋斗,奋斗,再奋斗,艰难险阻就是成功的垫脚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知跃进,唯 知雄飞,以不负期望,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素材: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化自张载《西铭》中的“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意为包括 贫穷、低贱、忧伤、灾难等种种艰苦难挨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 志,使之终有所成。虽然出自宋代《西铭》,但其包含的君子不畏艰险,自我磨砺,以苦为 阶,最终实现涅槃的意志和信念,却千年绵延不绝,成为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独特民族品 格。 3.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坎坷丛生。近代以来更是列强环伺、军阀割据,国之将 倾岌岌可危,仁人志士引用张载这句名言,呼吁国民将险境当成历练,遇强则强,挽救家国 于生死之际。在近代国家危亡的大背景下,形容个人境遇的贫贱忧戚,更多地被形容时代环 境的“艰难困苦”所替代,频频见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报端,逐渐固定成俗语。“玉汝 于成”的含义,也由打磨自身使之成为君子,扩大为所坚持的事业成功,含有正义必胜、坚 持就是胜利的蕴意。于己,置身“戚忧贫贱”之地,仍不改初衷孜孜以求;于民族于家国,置身艰难困苦之境,仍穷尽所有奋勇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体现的是民族性格中 的韧性与达观。而成为如玉君子之后,所求何在?张载有四句,千年之后我辈读之,依然热 血沸腾壮心不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4.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 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 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 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呐喊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结构层次: 本题由四句带有哲思意味的金句构成。语句短小而精辟,反映的都是要敢于正视困难、敢于 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斗志。压力、责任、风高浪涌、激流险滩、荆棘坎坷,都是考验我们的试 金石。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本题最大的特点是比较直接的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故这篇 文章写成带有时政特点的文章,彰显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是非常必要 的。从文体来看,非常适合写成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的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 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先从四个名句的含义说开去, 然后提炼出共性,那就是我们要有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和斗志,要有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 锐气,要有勇立潮头,奋楫者先的责任担当。接着,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 句证明,能担当大任的人,必定是“逆境中奋力搏击者”。再次,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中国逆 风起飞,赶超欧美的历程,说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的正确性。同时,举西方“乐 圣”贝多芬的例子,说明,逆境、磨难其实是试金石,是一笔财富。最后,呼吁广大青年朋 友,要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精神,勇挑重担,勇立潮头,为四化的建设作出自己 应有的贡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