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南京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01
第Ⅰ卷
一、语官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读着海,海是古老的书最,古老得 ,世界皱着眉头在钻研着海的学问:寒武纪
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沧桑浮沉?奥陶纪和志留纪发生过怎样 的生存死灭?海里有机
界的演化有过怎样 的革命的飞跃?
A.不可理喻 动入心弦 波澜壮阔 B.不可理喻 动人心魄 波诡云谲
C.不可思议 动人心弦 波谲云诡 D.不可思议 动人心魄 波澜壮阔
【分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
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
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
结合语境辨别。
【解答】“不可理喻”是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
是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语境是海古老的无法想象,故选“不
可思议”。“动人心弦”是激动人心;非常动人。“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语境是形容生存死灭,是摄人心魄,让人震惊,故选“动人心魄”。“波澜壮阔”比喻声势
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谲云诡”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浪一样
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语境是革命的飞跃,形容革命声势浩大,故选“波澜壮
阔”。
故选:D。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
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
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 为此,它们才有着知此非凡的性格与精
神。
①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②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③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④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枝肥叶鲜,慵懒而富态。
⑤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
⑥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②③⑥ C. ⑥②③⑤④① D.⑥⑤③④①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
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
句的衔接。【解答】文段主要是写出黄山绝壁松外形上特点和内在精神品质。
④①由“那些……而这些……”构成转折关系;⑥“这绝壁之松”紧承①的“绝壁松”,③的
“富于弹性”和⑤的“更多地吸取阳光”解说⑥的“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再据先
树干后枝叶的顺序可确定⑥③⑤的顺序;据②的“绝壁松”可知,它与①⑥③⑤语意相连,
“化为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与后文“非凡的性格与精神”衔接紧密,应放在最后。
故正确排序为:④①⑥③⑤②
故选:A。
【点评】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
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A.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B.即今江表尚恬熙,忘却前回饮马时。
C.江左风流今有几,逢春不要人憔悴。
D.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 A.文学常识正误的
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
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B.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C.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D.江干:成都江边地区。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
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
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4.对下面一段文字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一群虱子寄生在猪身上,它们认为生活在又硬又长的猪毛中间就像生活在宽广的宫延和
园林里,猪胯、猪乳、猪股等隐蔽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安全温暖的房屋。没想到,一天杀猪的
来了,铺开茅草,点火燎毛,很快,它们就和猪同归于尽了。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分析】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
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解析语段,理解寓言
故事的大意,抓住寓言故事的重点,提取文字寓意。
【解答】语段是通过虱子的故事,根据语段可以得知,虱子自以为猪毛是安全的,没有想到
住在猪毛里非长久之计,结果很快就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段文字中的虱子没有考虑到长远,
所以才有了灾祸,所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项最符合语段的意思,A项只谈到虱子遭殃,没有谈到为何会遭殃,没有标明虱子没有长远的考虑,C 项仅仅表明了
安危祸福的转换,并没有表明为何会如此,D 项中虱子不是智者。
故选:B。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
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
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
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
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
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
来完成。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涛,字济之,世居富春。生十一岁时已如成人,尝与客谈论,往往能夺其客议。十
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师。稍长,居苏州。时
天子平刘继元,露布至,宁臣当上贺,命吴中文士作表章,更数人,皆不可意。公私作于家,
客有持去者,吴士见之大惊,遂有名于南方。
淳化三年,以进士及第,为梓州榷盐院判官。会两川盗起,攻劫州县,公乘贼未至,尽
伐近郊林本内城中,且曰:“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有余可给薪蒸,为久围之备。”身与
士卒守堑壁,凡围百日,不能破。贼平,就除观察判官,赐以器币。
明年,知益州华阳县。县人苦兵劫,皆逃失业,朝下令,许民能倍租入官者皆得占其田,
既而良田尽为大豪所夺,而逃人归者不复得。公至,则手判讼牒,以谓恤乱抚人,不宜利倍
租,而使贫人失业,尽夺之,格其诏书不用。
真宗方考责能吏,公由兴国召见于长春殿,赐绯鱼袋,即日试于学士院。明日,边臣有
急奏,天子诏且亲征。是时,大賊王长寿又劫曹、濮,真宗面语宰相,委公曹州,遂改屯田
员外郎以往。至则缚凶人赵谏、赵谔,斩于京师,曹人以宁。使还,举州县吏三十余人,宰
相疑其多,公愿署连坐以取信,朝廷从之,所举后皆为能吏。奉使举人连坐,自公始。
天禧五年,真宗葬永定陵,诏山陵使:“道路所经,拆民庐舍及城门,以过车舆象物。”
公上言先帝封祀,行幸,仪物全盛,不闻所过坏民居。今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
遗诏务俭薄之意,请裁损之。书奏不听,以疾求去职,迁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越州。明
道元年,转太子宾客。
公少以文行有名于时,自言吾于天下无一嫌怨。待士君子,必尽其心,虽人出其下,亦
未尝敢懈怠。家居有法度,抚养孤幼,极恩爱。常时温和谦厚,真长者。所至必有能称,不
幸中废以疾,不得尽其所为。及居西京,不关人事,惟理医药,与方术士语,终日不体。岁
时,河南官属诣门请见,惨然肃洁,有威仪,不若老且病者。享年七十有四,以寿终。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往往能夺其客议 夺:改变 B.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 除:清除
C.格其诏书不用 格:搁置 D.自言吾于天下无一嫌怨 嫌:嫌疑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谢涛,浙江富春人,少时聪颖过人,后来移居苏州时,试写表章颂扬天子平定刘继元的功
绩,其文令吴中文士钦服,他也因此名扬江南。
B.谢公任华阳县令时,当地田地被豪强占有,许多逃难归来的百姓无田可耕,他到任后亲自
判决相关诉状,为穷苦百姓夺回被占土地。
C.谢公出使还朝后,向朝廷举荐了三十多名州县官吏,并签署连坐状来取得朝廷信任,后来
的事实证明他举荐的都是贤能官吏。
D.谢公温和谦厚,真诚地对待士人君子,所到之处必有能者的称誉,遗憾的是他因病而中途
离职,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十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师。(5 分)
(2)今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遗诏务俭薄之意,请裁损之。(5 分)
8.谢公为政有哪些待点?请简要概括。(4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4)本题考查语段中的人物形象,应结合文本内容,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1)D.“嫌”,怨恨,译文:自己说自己在天下没有一个怨恨的。
(2)C.“并签署连坐状来取得朝廷信任”错,原文第四段提到“使还,举州县吏三十余人,
宰相疑其多,公愿暑连坐以取信,朝廷从之,所举后皆为能吏”,他向朝廷举荐了三十多名
州县官吏,宰相认为他举荐太多,对他有所怀疑,他表示愿意签署连坐状来让朝廷相信,朝
廷听从了他举荐的意见,这里只是表示愿意签署,并没有签署连坐状。
(3)①“诣”,前往;“委曲”,详细。译文:(谢公)十四岁前往州学求学,学习《左
氏春秋》,老师粗略传授其中的内容,他就能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就像是他们的老师。
②“治”,备办;“明器”,冥器;“侈大”,奢侈;“裁损”,裁减。
译文:现在少府备办送葬用的泥车冥器,奢侈而不合礼制,而且违背了遗诏追求节俭的意思,
请求裁减。
(4)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为政”二字,从原文中找到为政方面的语段或句子来分析
为政的特点。语段的第二段交代他在做梓州榷盐院判官时,两川盗起,他在盗贼还没到时,
就把近郊林木都砍伐,送到城中,用来修造守城的器具,做好被长久包围的准备,这表明他
有谋略有胆识。语段第三段交代他在益州华阳县时,良田都被豪贵占据,他一去就抚恤百姓,
不允许加倍收租,让贫苦的人无田可种的,夺走对方田地给百姓,可见他体恤百姓。语段第四段交代他出使回来后,举荐了三十多人,朝廷对他有所怀疑,他表示愿意签署连坐状,后
来证明他举荐的都是能人,可见他唯才是举、勇于担当。
答案:
(1)D
(2)C
(3)①(谢公)十四岁前往州学求学,学习《左氏春秋》,老师粗略传授其中的内容,他
就能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就像是他们的老师。
②译文:现在少府备办送葬用的泥车冥器,奢侈而不合礼制,而且违背了
遗诏追求节俭的意思,请求裁减。
(4)有谋略有胆识、体恤百姓、唯才是举、勇于担当。
【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
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
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题。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題。
齐天乐 贈秋崖道人西归
王沂孙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舰将归时节。江南恨切,问
还与何人,共歌新阙。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
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江云冻
结,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注】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活在宋末元初。
9.简要赏析“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的表达特色。(5 分)
10.简要分析下阕所蕴含的丰富情感。(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
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
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
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
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雁”、“孤艇”这些典型的生活化意象独具特色,传达出内心的孤独感受,
表达友人即将离去,突出内心的不舍情怀。“故里鱼肥”运用汉代文人张翰的典故,表达出
内心的孤独之感,传达出内心的无限悲愁,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2)“无限旧事,繁华似梦”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寄语一种家国悲愁的无奈之绪,“短
褐临流,幽怀倚石”这是何种无奈,透露出词人在如此环境中对归隐生活的无限向往。“寄
取相思”充满无限的趣味,极其鲜明展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答案:(1)借景抒情,“雁”、“孤艇”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用典,“故里鱼肥”
用晋人张翰之典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无限旧事,繁华似梦”寄予了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悲;“短褐临流,幽怀倚石”透露
了作者向往归隐的隐逸之情;“寄取相思”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
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
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
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
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
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
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
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
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不思其反。(《诗经・氓》)
(2)泪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3)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4)雕阑玉砌应犹在, 。(李煜《虞美人》)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分析】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
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
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解答】故答案为:
(1)信誓旦旦(重点字:誓)
(2)恐年岁之不吾与 (重点字:恐)
(3)苔痕上阶绿(重点字:痕)
(4)只是朱颜改(重点字:颜)
(5)云归而岩穴暝 (重点字:暝)
(6)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渺)
(7)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重点字:病)
(8)操千曲而后晓声(重点字:晓)
【点评】《赤壁赋》名句积累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画 像
老舍
前些日子,方二哥在公国里开过“个展”,有字有画,画又分中画西画两部。第一天到
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
据我看,方二哥的字确是不坏,因为墨色很黑,而且缺着笔划的字也还不算多。可是方
二哥自己偏说他的画好。在“个展”中,中画的杰作一一他自己规定的一一是一张人物。松
树底下坐着俩老头几。确是松树,因为他题的是“松声琴韵”。他题的是松,我要是说像榆
树,不是找着打架吗?所以我一看见标题就承认了那是松树: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
藏起一会儿去。对于那俩老头儿,我可是没法不言语了。方ニ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
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这是怎么个讲
究?”我问他。
“这?俩老头儿鼓琴!”他毫不迟疑的回答。
“为什么一模一样?”我问的是。
“怎么?不许一模一样吗?”他的眼里已然冒着点火。
“那么你不会画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讲究画成一样!这是艺术!”他冷笑着。
我不敢再问了,他这是艺术。
又去看西画。他还跟着我。虽然他不很满意我刚才的质问,可究竟是老朋友,不好登时
大发脾气。再说,我已承认了他这是艺术。
西画的杰作,他指给我,是油画的几颗鸡冠花,花下有几个黑球。不知为什么标签上只
写了鸡冠花,而没管那些黑球。要不是先看了标签,要命我也想不起鸡冠花来——一些红道
子夹着蓝道子,我最初以为是阴丹士林布衫上洒了狗血。后来才悟过来那是我永不能承认的
鸡冠花。那些黑球是什么呢?不能也是鸡冠花吧?我不能不问了,不问太憋得慌。“那些黑玩
艺是什么?”
“黑玩艺?!!!”他气得直瞪眼,“那是鸡!你站远点看!”
我退了十几步,歪着头来回的端详,还是黑球。可是为保全我的性命,我改了嘴:“可
不是鸡!一边儿大,一样的黑;这是艺术!”
方二哥天真的笑了:“这是艺术。好了,这张送给你了!”
我可怪不好意思接受,他这张标价是一千五百元呢。送点小礼物,我们俩的交情确是过
得着;一千五,这可不敢当!况且拿回家去,再把老人们气死一两位,也不合算。我不敢要。
我正谦谢,方二哥得了灵感:“不要这张也好,另给你画一张,我得给你画像;你的脸
艺术!”
我心里凉了!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要不方二哥怎说它长得艺
术呢?我设尽方法拦阻他:没工夫;不够被画的资格;坐定了就抽疯……他不听这一套,非画
不可;第二天还就得开始,灵感一到,机关枪也挡不住;不画就非疯了不可!我没了办法。
为避免自己的脸变成黑蛋,而叫方二哥入疯人院,我不忍。画就画吧。可是我绕着湾儿递了
个口语:“二哥,可画细致一点。家里的人不懂艺术,他们专看像不像。我自已倒没什么,
你就画个黑球而说是我,我也能欣赏。”
“艺术是艺术,管他们呢!”方ニ哥说,“明天早八点,一准!”我没说出什么来,一天没吃饭。
第二天,还没到八点,方二哥就来了;灵感催的。喝,拿着的东西多了,都挂着颜色。
把东西堆在桌上,他开始惩治我。叫我坐定不动,脸儿偏着,脖子扭着,手放在膝上,别动,
连眼珠都别动。我吓开了神。他进三步,退两步。向左歪头,抓抓头发,又向右看,挤挤眼
睛。闹腾了半点多钟,他说我的鼻子长的不对。得换个方向,给鼻子点光。我换过方向来,
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然后告诉我不要再动。我不敢
动,他又退后细看,头上出了汗。
还不行,我的眼不对。得换个方向,给眼睛点光。我忍不住了,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
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我给你画吧!”我说。
为艺术,他不能跟我賭气。他央告我再坐下:“就画,就画!”
我又坐好,他真动了笔。一劲嘱咐我别动。蹬我一眼,回过头去抹一个黑蛋;又瞪我一
眼,在黑蛋上戳上几个绿点;又回过头来,向我的身子咧嘴,好像我的鼻子有毒似的。画了
一点多钟,他累得不行了,非体息不可,仿佛我歪着头倒使他脖子酸了。我一边揉着脖子,
一边去细看他画了什么。很简単,几个小黑蛋凑成的一个大黑蛋,黑蛋上有些高起的绿点。
“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我问。
“别忙啊,还得画十天呢。”他看着大煤球出神。
“十天?我还得坐十天?”
“啊!”
当天下午,我上了天津。两天后,家中来信说:方二哥疯了。疯了就疯了吧,我有什么
办法呢?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二哥提出为“我”画像,“我”多番拒绝,后因担心方二哥会疯才同意,为结尾“我”
离开、方二哥疯了等情节埋伏笔。
B.“我把他推在椅子上,照样弹了他的脑门,拉了他的耳朵”,表现了“我”难以忍受方二
哥对 “我”的折磨。
C.小说标题“画像”,既是指方二哥强行为“我”画像,也是指作者用文字为“方二哥”画
像,可谓一语双关。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在“我”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中,表现了方二哥的艺术风格和
形象特点。
13.简要分析方二哥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6 分)
14.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取得讽刺效果,请从文中列举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
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
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
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本题考核写作手法,写作方面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
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
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
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解答】(1)D.“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的叙述”错误;“我”的叙述并不含蓄蕴结,而是
充满幽默风趣的夸张与讽刺,如“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
四五十位”“我心里凉了!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要不方二哥怎说
它长得艺术呢”等。
(2)从“方二哥在公园里开过‘个展’,有字有画,画又分中画西画两部”“别忙啊,还
得画十天呢”“当天下午,我上了天津。两天后,家中来信说:方二哥疯了”等可见,他对
艺术十分狂热,开画展,为不能给“我”画肖像而发疯;“方二哥自己偏说他的画好”“讲
究画成一样!这是艺术”可见方二哥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画得很好;而从“我”的描述来看,
“他题的是松,我要是说像榆树,不是找着打架吗”“油画的几颗鸡冠花,花下有几个黑球”
“‘黑玩艺?!!!’他气得直瞪眼,‘那是鸡!你站远点看’”“细看他画了什么。很简单,
几个小黑蛋凑成的一个大黑蛋,黑蛋。上有些高起的绿点”等可见,他绘画水平低劣。
(3)本文有许多夸张、幽默的语句,如第一段“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
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夸张的手法写出他水平低下,能使人气晕气死。“方二哥的俩老
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然后又照描了一
个”,运用排比,艺术缺乏创新,简单重复;“要不是先看了标签,要命我也想不起鸡冠花
来--一些红道子夹着蓝道子,我最初以为是阴丹士林布衫上洒了狗血。后来才悟过来那是我
永不能承认的鸡冠花。那些黑球是什么呢”“不用说,我的脸不是像块砖头,就是像个黑蛋。
要不方二哥怎说它长得艺术呢”“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方二
哥画作的拙劣。“喝,拿着的东西多了,都挂着颜色。把东西堆在桌。上,他开始惩治我。
叫我坐定不动,脸儿偏着,脖子扭着手放在膝上,别动,连眼珠都别动”“他说我的鼻子长
的不对。得换个方向,给鼻子点光。我换过方向来,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
兜兜鼻子,按按头发”动作描写,重形式不重艺术,讽刺其艺术家做派。“这是艺术”运用
反复手法,讽刺其“艺术家”风范。找到相关语句,根据个人理解合理阐释即可。
答案:
(1)D。
(2)对绘画狂热:开“个展”,因不能给“我”画像而疯等;盲目自信:反复称这是“艺
术”,不许他人质疑等;水平低劣的伪艺术家:画人脸像大煤球,画鸡像黑球等。
(3)①“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运用夸张
的手法,讽刺了方二哥的画作水平低下。
②“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
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运用排比的手法,讽刺画作内容单调,缺乏艺术魅力。
③“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运用比喻的修辞,讽刺方二哥画作的拙劣。
④“这是艺术!”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讽刺了方二哥伪艺术家的形象。
⑤“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
讽刺方二哥重形式而没有实质的绘画才能。
⑥“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会儿去”,通过心理描写,直接讽刺了方二哥绘
画水平的低劣。
【点评】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
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
的事例。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真正的创造
余秋雨
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他们泼辣放言,
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
实地创作。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
会创造。人们往往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
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澄清。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
主观创造的精神。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
两方结合的结果。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
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
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
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性。
既然我们不赏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事
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
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
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的客观世
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
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
的喤喤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
所裁取的容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
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有的作品,客观世界过于自足,而
主体心灵却难于访求。在这些作品里可以追索到清晰的客观结构,却追索不到内在的主观结
构,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却看不到这民族的心理律动。也有一些作品,把客观
世界开拓到了国界内外,把主体心灵延伸到了半个世纪前后,但仍然没有获得两方面的强度。
让主人公漂洋过海,不应仅为情节调度的方便,而应具有把几个国家放在一起作整体认识的
内在必要;让主人公苦守数十年,也不应仅为故事的传奇性,而应具有非数十年不能表明的
那种情感的依据,这种情感依据也是艺术家主体心灵的依据。
一切传世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堪称壮美的遇合: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
而下,与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于是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锻铸出一个不寻常的珍品,
艺术家便在高天与大地的惊人距离间腾跃,上摩云天,下贴大地,既似天帝,又像地母,把
大地提升到天宇,让天宇慰抚着大地,这才是艺术创造。(选自《艺术创造工程》,有删改)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浪漫派艺术家侧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其作品主观色彩浓厚。
B.无论浪漫派还是写实派,其作品都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C.艺术作品不能暴露作者的自我意识,需要穿上客观的外衣。
D.把故事延伸数十年,可以增强其传奇性,但要有情感依据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写实的艺术家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创作,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但写什么、怎么写
都离不开主观创造。
B.将浪漫派和写实派二度结合,破坏了艺术作品主、客观上的平衡,使艺术世界失去了丰富
性和创造性。
C.《登幽州台歌》磅礴的气势,既源自悠久浩大的客观世界,又源自博大丰富的主体心灵,
是两者结合的结果。
D.能再现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又能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心理律动,主、客观都有完整结构的
作品,就可被认为是成功的。
17.如何理解末段中所描述的“壮美的遇合”?(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
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解答】(1)C.错误;原文第二段“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
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可见,并非不能暴露自我意识,而是要主客体结合。
(2)B.“使艺术世界失去了丰富性和创造性”错误;原文“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
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
容易造成退化。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
界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是指该结合的作品没有丰富性和创造性,而非“使艺术世界失去了
丰富性和创造性”。
(3)筛选关键语句“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而下,与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于是雷声
隆隆、电光闪闪,锻铸出一个不寻常的珍品”,“极高的精神气流冲天而下”结合前文可知,
是艺术家强大的主观精神;“极深广的现实土壤冲撞交合”是指客观生活内容,它们冲撞交
融,最终就形成了优秀的作品。
答案:
(1)C。
(2)B。
(3)艺术家强大的主观精神与深厚的客观生活内容,两强相遇并完美结合,产生出优秀的
艺术作品。【点评】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0 题。
【材料一】丝绸印花古代名叫“染缬”。 染缬的沿起,《二仪实录》以为“秦汉间始有,
陈梁间贵贱通服之。隋文帝宫中者,多与流俗不同”。此书记载史事常多以意附会,不可尽
信,惟谈及染缬在六朝流行,隋代宫中亦重视,还不太荒谬。染缬盛行于唐代,技求也成熟
于唐代。目前可知唐代至少已有三种染缬技术普遍流行:蜡缬、夹缬和绞缬。
“蜡缬”,就是我们常说的“蜡染”。它又分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有套色到四、
五种的。因不同颜色容易相互浸润,花头多比较大,无论是串枝花或团科花,构图饱满,特
别宣于作幛子帘幕。近来常听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染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唐
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很可能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
“夹缬”的制法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再涂上一种粉混合物,待干后投入染缸加染,
染后晾干,刮去浆粉,花纹就明白现出。这样作成的染缬,花色必浅于其他部分。如用花板
夹住,直接于空处用颜色刷梁,花色就深于其他部分。后者虽也叫染缬,但材料可不曾入过
染缸。这种染缬必用花板。
“绞缬”是把成匹丝绸或衣裙成品,照需要把某部分用线缚着、缝着或作成一定襞折,
用线钉固,染后晒干,再剪去线结,就自然形成一定图案,有蝴蝶、海棠、蜡梅、水仙等等
简单小簇花样。一般说来,绞缬作法不受缬板限制,并且能随心所欲作成个人爱好的花样,
因此在当时人应用上也就相当普遍。
染缬多宜于用在熟软薄质丝绸上。一般染缬多用青碧地,但唐人已习惯用红色,由退红
到深红胭脂红,红色实包括了许多种不同等级。部分花缬必然是要利用这不同等级的红色形
成美丽效果的。古代红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红花,到唐代红花种植已遍全国。染缬图案不断
在发展中,到北宋时还流行深色地的花缬,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一种日用
生产品由政府用法令禁止,可知成品流行必相当普遍,生产又相当费工。吉州窑烧造的紫褐
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纹,图案基本上还是唐代样式,和染缬完全相通。一
般认为是染缬流行,同时或稍后具体反映到陶瓷制作上。
(选自沈从文《谈染缬》,有删改)
【材料二】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印染エ艺,常以蜂蜡等作防染剂,对工具、技艺的
要求都非常高,程序也比较复杂。
首先,要特蜂液熔化。蜡,具有受热熔化、受冷凝结的特性,蜡太热则线条化开,花纹
难以形成,太冷则不易流动,花纹参差不齐。第二步,是用蘸蜡液的铜制蜡刀在白布或绢上描绘出构思好的花纹图案。描绘花纹时也
要具备熟练的技能,落刀轻重、行刀快慢,都有一定的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获得满意
的效果。蜂蜡凝固之后,将布绢浸入靛蓝缸内染色。蜡染的主要颜色是蓝色,也有染成紫、
红等色的。
待浸染的颜色达到饱和程度后,将布取出,用沸水煮去蜡质,用净水冲洗。这时,蓝底
布上便呈现出白色花纹,这种蜡染叫做素染。还有一类叫彩色蜡染,先将布底染成所需要的
多种色彩,然后在染好的色块上用蜂蜡描绘花纹图案,最后将彩色布放入靛蓝液中浸泡染色。
在浸泡染色的过程中,不同的颜色互相浸润,即形成彩色蜡染。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有删改)
18.下列对“蜡染”工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蜡染分单色染和复色染,复色染的难度更大,所以花头多比较大,适宜制作帷帐帘幕。
B.蜡染技艺的成熟并不能仅归功于中原百姓,这一技术在传入西南后得到了更大发展。
C.蜡染常以蜂液为蜡,熬蜡时温度的掌握至关重要,过热则花纹难成,过冷则花纹参差。
D.蜡染的最后一步是在布底充分浸染后,将布取出,除去蜡质,此时花纹自然呈现出来。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染缬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工艺,成熟于唐代,失传于宋朝,而其流行或可推至六朝。
B.夹缬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于漏空处染色的一种工艺,染缸浸染并非必不可少。
C.绞缬不受缬板限制,相对自由,个人可依爱好制出心仪的花样,因而应用较为普遍。
D.染缬多用青碧色,但唐人已惯用红色,红花作为红色染料的原材料,在唐代种植广泛。
20.材料一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染缬的?请简要概括。(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
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
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
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答】(1)B.“这一技术在传入西南后得到了更大发展”错误;原文材料一“近来常听
人说现代西南蜡染从唐代染缬发展而出,事实或者正相反,唐代蜡染技术上的成就,很可能
是从西南兄弟民族方面传入中原加以发展的结果”,选项弄错了传入的方向。
(2)A.“成熟于唐代,失传于宋朝,而其流行或可推至六朝”错误;原文“到北宋时还流
行深色地的花缬,后来被政府用法令禁止,技术才失传”,并不能肯定是在宋代失传。
(3)材料一第一段写“染缬的沿起”“染缬盛行于唐代,技术也成熟于唐代”等,可见是
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说;接着写了“蜡缬、夹缬和绞缬”三种工艺的具体制作工艺,是从制
作工艺的角度分析。最后一段写“吉州窑烧造的紫褐釉印黄白花鸟三凤或四合如意的茶盏花
纹,图案基本上还是唐代样式,和染缬完全相通。一般认为是染缬流行,同时或稍后具体反
映到陶瓷制作上”可见,还对其他艺术形式造成的影响,从艺术影响的角度谈。答案:
(1)B。
(2)A。
(3)历史流变、制作工艺、艺术影响。
【点评】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
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
感恩,有敬畏……
【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是关于“人”与“粮食”关系的感悟与思考。粮食,古时行
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粮食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粮食欠收,灾难便接踵而至。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食不果
腹常常铤而走险,致使社会动荡。反之,“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五谷丰登便意味着国泰
民安。民无粮不安,兵无粮不行,国无粮不宁,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
便有了关于粮食的各种风俗文化。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温饱线,食而不知
其味,弃而不知珍惜的现象便层出不穷了。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
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
“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是有灵性
的。粮食突破了植物学意义,有了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和灵性。吃饭,也不再只是物质的摄入,
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粮食与季节有关,与日复一日的一日三餐有关,与漫长的人类历史
有关,粮食的背后是时光积淀而成的故事、人情和哲理。因此,人们与粮食同行,决不只是
“果腹”这么简单,必然有苦难、艰辛,有挣扎、奋斗,有温暖、享受,有感恩、敬畏。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先说先辈对粮食敬畏的态度,然后阐释粮食的生命本质,再提示可以表
达的情感、态度和观念。意图引导考生从生活出发,对粮食于人的意义或人对粮食的情感、
态度进行感悟和思考,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展开议论。
参考立意:
1.粮食吸收了阳光雨露,融入了人们的汗水、情感和生命。
2.粮食温暖了家人,维系了社会、国家,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3.粮食承载了挣扎、奋斗的故事,其中滋味需要细细咀嚼。
4.粮食是大地的产物,是劳作的成果,很多风俗文化与之有关。
5.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开始出现食之无味、浪费丢弃的现象。……【解答】面对粮食,我们应心存敬畏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
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
品。人顶多沿着它们来到超市。在那里,剥掉壳的大米,打过蜡一类的东西,闪着柔白的光,
就像化过妆的人一样。肉被切成一块一块,妆扮成鲜美的样子,住在漂亮的塑料里,塑料上
醒目地印着品牌和厂家的名家。食品与它的源头,与生命的联系,被工厂接了过去。人只能
在大机器那里找到他的发源地。
且试着到屠宰场去看上一眼: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
的一下,一头猪或牛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
向市场。钢造铁铸的机器,充满对骨骼,对坚硬与柔韧度的蔑视,就那么一下,锯带照常飞
转,一头猪或是一头牛的左边和右边各自走开,仿佛它们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人,说一声分
手就形同陌路,不用办理离婚手续,甚至不用说一声各自珍重。一分就分得如此彻底,分开
的地方是这样光洁,仿佛生来就是这样。什么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刀子竟然还要在肉的纹理
与骨头的缝隙中游走,大机器对此不屑一顾。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
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且注意看看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如何去抓取,如何撕咬,如何咀嚼,如何吞咽,
最后又如何咂着舌头回味。不要以为这只是好玩,这一点也不重要,正是这决定了世界上的
许多事情,决定了人的生存。吞食的方式,甚至可以把人分成不同的族类。羊的牙齿很齐整,
可以把草磨烂。羊因此成了猎物。狮子和老虎都有两颗匕首一样的犬牙,连舌头都带着刺。
筷子走近食物的方式与刀叉不同。刀叉代表机械的来临,代表切割穿戳,代表分解。叉子是
手的延长,只不过拿住的方式是扎进去一把叉住。刀叉把厨房搬上餐桌,把牙齿拿到手上。
筷子来自工业时代之前,来自木与竹。两根从地上长出的东西,就像一个人踩着高跷去跟什
么相会,远远的,颇有些君子远庖厨的意思。木不同于金属的触感。木上头有年轮,有生命
的纹理,甚至有温度。金属只有尖利与硬度。筷子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今天,口腔差不多已经
进化成一座工厂,古老的绅士只好沦为工厂的搬运工。
新朋友相识,吃饭;老朋友见面,吃饭;签协议,吃饭;打官司,吃饭;生孩子,
吃饭;死了人,还是吃饭。结婚离婚,生日忌日都吃饭。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遐,成了友
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脏腑空虚,就用食物来填塞。人情淡薄,赶
紧用烧酒加温。上自达官富人,下至平民百姓,张开嘴,里面都是舌头和牙齿。牙齿可以撕
咬,舌头可以试味。舌头以下,里面的肠肠肚肚都一样,做的是同一件事情。
再没有比吞食更能代表占有,从而代表这个时代了。一样东西,无论装在哪里,不
如装进肚里!
吃下太多的东西,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走进身体,成为你的一部分。大部分成为盲动
的力,成为人身上并不友善的住户,就像一圈关不住的兽和洪水。众多的牲口和粮食在身上
淤积发酵,发情和疯长,奔突和喊叫!人陷落在自己的淤积里,成了超载的船舶,肉的荒原,
油脂的沼泽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
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
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帝的事情。人种进食物里的农药和化肥最终成了我们
的一部分。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
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
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人对待食物的方式,也决定了他对待事物的方式。
【点评】作文立意要求或标准:
1、正确。就是要合乎试题要求,在试题范围之内,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再者是合乎马列主义观点、党的现行政策,合乎真善美、优良的传统道德标准,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2、真实。即“说真话”“诉真情”。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人的情感,想人之常情,想家庭
的欢乐、苦恼,想同学之间的磨擦、友谊等。不必拘泥于“真人真事”,完全可以根据表情
达意的需要,去调动自己的想象,合理虚构。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虚构要合乎生活逻辑,
也就是要合乎情理。
3、深刻。就文章的“意”应是透辟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够引发人的思考、给人以
启迪。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做到深刻透彻。
4、新颖。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言他从之所未言,能使人耳目一新,令人产生新的感受
或联想。要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发现时代
特点,感受时代气息。
南京市、盐城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22~24 题。(10 分)
《左传》、《国语》,纪事之书也,每一事不过数行,初时未病其少:迨班固之作《汉书》,
司马迁之为《史记》,亦纪事之书也,遂益数行为数十百行,岂有病其过多。此言少之可变
为多也。诗之为道,当日但有古风,古风之体,多则数十百向,少亦十数句,初时亦病其多;
迨近体一出,则约数十百句为八向,绝向一出,又敛八句为四句,岂有病其渐少。文字短长
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文患不能长,又患其可以
不长而必欲使之长。如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逸,则虽为宾白中之古风史汉,亦何患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5 处)(5 分)
文 字 短 长 视 其 人 之 笔 性 笔 性 遒 劲 者 不 能 强 之 使 长 笔 性 纵 肆 者
不 能 缩 之 使 短。
23.元杂剧的剧本包括 、宾白和 三部分。(2 分)
24.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渔对“宾白”长短的看法。(3 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
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
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解答】(1)“视”是“看”的意思,主语是指评价者而不是“文字短长”,故应在其前
断开;两个“者”字可作句中停顿,在其后断开;“强之使长”“缩之使短”是对称句式,
分别在其后断开。
译文:文字的长短,要看人自己的写作风格。笔力遒劲的,不能勉强使它太长;笔力纵横的,
不能硬要他缩短。
最终划分为: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
(2)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
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
窦娥主唱。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
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
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剧
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3)“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可见,文字的短长依据个人写作风格;“文患不能长,又
患其可以不长而必欲使之长,如其能长而又使人不可删选”可见,文字应该简略就简略,应
该繁琐就繁琐;“此言少之可变为多也”可见,文字长短可以相互转变。
答案:
(1)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
(2)曲词;科范(答科介、科泛亦可)。
(3)文字的短长依据个人写作风格;文字长短可以相互转变;当简则简,当繁则繁。
【点评】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
感,完成这类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①找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②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
往是断句的地方。
③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④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⑤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是一场重头戏,贾政因宝玉怠慢贾雨村、结交忠顺王府的戏
子及贾环诬告宝玉害得金钏跳井等原因,对宝玉大打出手。
B.《家》中,觉新从开始就丧失了学业和爱情的权力,在家庭约束下不得不终止学业,放弃
喜欢的姑娘,和父亲为他选择的但他厌恶的姑娘结婚。
C.《哈姆莱特》中,鬼魂这一悲剧意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昭示自已的冤情,忠告哈姆莱
特,推动情节发展,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D.《茶馆》中,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物都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五十多
年间社会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E.《老人与海》中,被杀死的马林鱼的眼晴“像宗教游行行列中圣徒塑像的眼睛”,这表明,
在老人眼中,原先丑陋的马林鱼变得高贵、美好。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辨别。能力层级为识记 A.本题的考查形式是客观题。此
种题型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考生的识记能力。这种题型都是一个选项对应一个名著,常
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本题考查作品的人物形象,考查时应弄清人
物性格,不可混淆。
【解答】A.说明正确;
B.“和父亲为他选择的但他厌恶的姑娘结婚”错,他并不厌恶瑞珏;C.说明正确;
D.说明正确;
E.“这表明,在老人眼中,原先丑陋的马林鱼变得高贵、美好”错,这表明老人是以鱼做
祭品完成了献祭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出海本质上是一场朝圣的精神之旅。
故选:BE。
【点评】识记辨别类题型多考查作品、人物、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
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26.简答题(10 分)
(1)鲁迅的《端午节》中多次写到方玄绰翻开胡适的《尝试集》,从这一细节看出人物怎样的
特征?(4 分)
(2)《三国演义》中,东吴利用“火攻”取得胜利的战争是哪两场?主帅分别是谁?对三国局
势各有怎样的意义?(6 分)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
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
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1)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要结合故事情节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从他的文化角
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是并没有深入进去,只是
把看书当成一个幌子,搪塞妻子对薪水的询问,不敢反抗上司,表面清高,死要面子,但骨
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
客”,做人表里不一,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2)解答此题时,考生应该调动知识储备,认真作答。结合对作品《三国演义》的理解,
归纳概括,分层作答。
答案:
(1)方玄绰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新式文人,但骨子里保守、自私、懦弱。
(2)第一次是由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战争结果是曹操大败,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第二次是由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战争结果是蜀汉大败,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保持很长时间。
【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
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
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
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
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阅读材料,完成 27~29 题
商墓中出土的璧、琮、圭、璋等物,均应含有某种神话背景的灵性。当然,商代也有若
干实用的玉器,但大部分玉器的原型仍是从巫觋道具中演变过来的,不妨称之为“灵玉”。
西周初年,周公就致力于制礼作乐,融会推演成一整套覆盖各种人际关系的礼。其内容繁琐,
等级森严,名物制度都有明确规定。而玉器正是礼的载体之一,如周代分封时有“命圭”制
度,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诸
侯觐见天子须执玉以朝,礼数至烦。甚至连佩玉也受礼的制约。当时贵族的佩玉是以玉璜和
玉管、玉珠等串联在一起的,身分愈高,璜数愈多,玉佩愈长,迈步愈不方便,行走也愈迟
缓。故有“改步改玉”或“改玉改行”的说法。《礼记・玉藻》中还对行走时玉佩所发之“玉
声”提出要求,诸玉件因自击而锵鸣时,尚须合乎音律,形成和声,且须在不同的步伐下与
不同的乐曲相谐。不过,尊礼、守礼毕竟不同于用法、用刑,它的强制性常常被用人类良知
或文化自觉的画纱遮掩起来。思想家也对礼玉的性质从理论上加以提廾,《荀子》说孔子称
玉有“七德",《管子》说玉有“九德”,《礼记・聘义》则说玉有“十一德”。诸说均将玉的
物理属性与儒家的道德信条相比附,使礼玉的使用不仅顺乎天理、合乎與情,而且充满了高
尚的人格美,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藻》)。这一切都是为礼,
故多数西周玉可称为“礼玉”。
(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删改)
27.商代玉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28.西周“礼玉”对维护礼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6 分)
29.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5 分)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
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
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
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
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
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
子。
【解答】(27)筛选信息“商墓中出土的璧、琼、主、璋等物,均应含有某种神话背景的灵
性。当然,商代也有若干实用的玉器,但大部分玉器的原型仍是从巫觋道具中演变过来的”
可见,实用性少,有神话色彩。
(28)筛选信息“其内容繁琐,等级森严,名物制度都有明确规定。而玉器正是礼的载体之
一”,维护森严的等级;“身分愈高,璜数愈多,玉佩愈长,迈步愈不方便,行走也愈迟缓”
限制人的行动;“诸说均将玉的物理属性与儒家的道德信条相比附,使礼玉的使用不仅顺乎
天理、合乎舆情,而且充满了高尚的人格美”,与人的道德品德联系在一起。(29)这一句是说,用法用刑是直接展现出强制性,而“尊礼守礼”的“强制性”则被“良
知”和“自觉”遮掩住,让人自以为是自觉,但实际上仍具有强制性。
答案:
(1)有实用性的玉器较少;精神性,有巫觋痕迹和神话色彩。
(2)维护森严等级,约束人的行动,提升人的道德。
(3)表面上,尊礼守礼是人们在良知和文化上的自觉追求,但实际上尊礼守礼是具有强制
性的,只是被掩盖了。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步骤: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
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南京市、盐城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Ⅰ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D 6.C
7.(1)(谢公)十四岁前往州学求学,学习《左氏春秋》,老师粗略传授其中的内容,他就
能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就像是他们的老师。(共 5 分。每句 1 分)
(2)现在少府备办送葬用的泥车冥器,(1 分)盛大而不合礼制,(2 分)而且违背了遗诏
追求节俭的意思,(1 分)请求裁减。(1 分)(共 5 分)
8.有谋略有胆识、体恤百姓、唯才是举、勇于担当。(共 4 分。每点 1 分)
9.借景抒情,“雁”、“孤艇”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之情;(3 分)用典,“故里鱼肥”
用晋人张翰之典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2 分)(共 5 分)
10.“无限旧事,繁华似梦”寄予了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悲;“短褐临流,幽怀倚石”透露了
作者向往归隐的隐逸之情;“寄取相思”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共 6 分。
每点 2 分)
11.(1)信誓旦旦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苔痕上阶绿
(4)只是朱颜改 (5)云归而岩穴暝 (6)渺沧海之一粟
(7)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8)操千曲而后晓声
(共 8 分。每空 1 分)
12.D
13.对绘画狂热:开“个展”,因不能给“我”画像而疯等;盲目自信:反复称这是“艺
术”,不许他人质疑等;水平低劣的伪艺术家:画人脸像大煤球,画鸡像黑球等。(共 6
分。每点 2 分,不结合文本分析得 1 分)
14.①“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运用夸张的
手法,讽刺了方二哥的画作水平低下。
②“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
然后又照描了一个。”运用排比的手法,讽刺画作内容单调,缺乏艺术魅力。
③“这是不是煤球上长着点青苔?”运用比喻的修辞,讽刺方二哥画作的拙劣。
④“这是艺术!”在文中多次出现,运用反复的修辞,讽刺了方二哥伪艺术家的形象。
⑤“他过来弹弹我的脑门,拉拉耳朵,往上兜兜鼻子,按按头发”,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
讽刺方二哥重形式而没有实质的绘画才能。⑥“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会儿去”,通过心理描写,直接讽刺了方二哥绘
画水平的低劣。(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到 3 点即可)
15.C 16.B
17.艺术家强大的主观精神(2 分)与深厚的客观生活内容,(2 分)两强相遇并完美结合,
产生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 分)(共 6 分)
18.B 19.A
20.历史流变、制作工艺、艺术影响。(共 6 分。每点 2 分)
21.略
语文Ⅱ参考答案
22.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遒劲者/不能强之使长/笔性纵肆者/不能缩之使短。(共 5
分。每处 1 分。少于 5 处,见对给分;多于 5 处,见错扣分)
23.曲词 科范(答科介、科泛亦可)(共 2 分。每空 1 分)
24.文字的短长依据个人写作风格;文字长短可以相互转变;当简则简,当繁则繁。(共 3
分。每点 1 分)
25.B、E
26.(1)方玄绰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新式文人,(2 分)但骨子里保守、自私、懦弱。(2 分)
(共 4 分)
(2)第一次是由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战争结果是曹操大败,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3 分)第二次是由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战争结果是蜀汉大败,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保持
很长时间。(3 分)(共 6 分)
27.有实用性的玉器较少;(2 分)重精神性,有巫觋痕迹和神话色彩。(2 分)(共 4 分)
28.维护森严等级,约束人的行动,提升人的道德。(共 6 分。每点 2 分)
29.表面上,尊礼守礼是人们在良知和文化上的自觉追求,(3 分)但实际上尊礼守礼是具
有强制性的,只是被掩盖了。(2 分)(共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