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化市一中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宣化市一中2019-2020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4 小题,共 49.0 分) 1.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C. 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 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 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腐烂动物为食,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对草原生态 具有保护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一般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秃鹫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对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C. 通过摄食尸体,秃鹫可获得动物同化量的 10%-20% D. 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3. 核移植的受体细胞是 MII 期卵母细胞,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MII 期卵母细胞质中含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B. MII 期卵母细胞体积比较大,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C. 可以把供体细胞直接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D. MII 期卵母细胞对克隆动物的遗传特性没有任何影响 4. 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 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 D. 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5. 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 K 值,增长率始终不变,但是有种内斗争 B. 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 a 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 C. 按乙曲线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 )点时的增长速率不同,但均为最大 值 D. 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 Nt=N0λt,其中 λ 代表增长倍数 6.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 B.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 C. 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 应该先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然后盖上盖玻片,再镜检 7. 自然界中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C. “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8.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食物和栖息空间 B. 温度、光照 C. 温度、温度 D. 光照、食物和空间 9. 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 要原因是(  ) A. 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繁殖能力较强 B. 演替各环节中最先进入者寿命较短 C. 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较高等 D. 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10.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11.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旅游可能使某地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 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以及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12. 如图为某食物网,则下列正确的叙述有(  ) A. 图中共有 7 条食物链 B. 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 C. 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20%,D 每增重 1 g,则 A 被消耗 25 g D. 当 E 减少时,短期内 H 的数量将保持稳定 13.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4. 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每个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随呼吸作用散失 B. 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含碳有机物中 C. 次级消费者无捕食者,因此同化的能量较多 D. 图中①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尸床、残落物、粪便等中的能量 15. 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经培育获得一种 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人的生长激素,在医学研究及相关疾病的 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受精卵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因为该细胞全能性较高 B. 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 C. 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小鼠细胞中成功表达,说明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 D. 与乳腺生物反应器相比,膀胱生物反应器不受性别等限制,受体来源更广泛 16.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17. 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 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生产者和分解者 18. 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 无机环境中的 C 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 C.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 CO2 过多,导致温室效应 D. 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0.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 食 B. “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C. “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 D. “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21. 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 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  ) A. 不输入能量 B. 应封闭而不开放 C. 缺少分解者 D. 不进行物质循环 22. 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 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有些专家 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 漠”.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 B. 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强 C. 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 D. 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 23. 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昆虫获得 的总能量为 x 轴,植物供能总量为 y 轴,绘制的相关曲线是(  ) A. B. C. D. 24. 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主要气体污染物依次是(  ) A. CO2、SO2、氟利昂 B. SO2、CO2、氟利昂 C. 氟利昂、CO2、SO2 D. CO2、氟利昂、SO2 25.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 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2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都是消费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 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 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 27. 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 年洞庭湖环境保护 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 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齡增蓄等。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人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B. 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长 C. 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D. 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 Na、K 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水华现象 28.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使用转录酶 B. 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 PCR 技术获取目的基因 C. 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 NaCl 溶液制备 D. 过程④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29. PCR 技术扩增 DNA,需要的条件是(  ) ①目的基因 ②ATP ③四种脱氧核苷酸 ④DNA 聚合酶等 ⑤mRNA ⑥核糖体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⑥ 30. MyoD 是成肌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蛋白。将 MyoD 基因转入体外培 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成纤维细胞就能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用 Ca2+处理成纤维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B. MyoD 基因只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C. 骨骼肌细胞只表达 MyoD 的基因 D. MyoD 基因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 31. 将 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 pET28b 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 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 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 ada D. 每个插入的 ada 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 32. 某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 a,通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基 因 a 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 Amy 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结 合图形分析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获取基因 a 的限制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 B. 连接基因 a 与运载体的 DNA 连接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② C. 基因 a 进入马铃薯细胞后,可随马铃薯 DNA 分子的复制而复制,传给子代细胞 D. 通过该技术人类实现了定向改造马铃薯的遗传性状 33. 某研究者想调查某菜地的一只菜青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他需测定的内容是: (  ) ①虫子吃的叶片的干物质量 ②每天虫子粪便的干物质量 ③每天该虫子水和二氧化碳 的排出量 ④每天该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4.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之所以能在棉花的叶肉细胞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主要是因为 (  ) A. 目的基因能在植物细胞核中进行复制 B. 目的基因与棉花 DNA 的基本结构相同 C. 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D. 不同生物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信息 35. 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④ A. 若①是来自不同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则④可能出现不同植物的遗传特性 B. 若①是花粉,则④是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C. 若①是人参细胞,对②进行扩大培养可提高细胞产物人参皂甙的产量 D. 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繁育会发生性状分离36. 如图示一人工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培育生产过程有关的叙述 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工种子一般用离体的植物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 B. 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而成,离体细胞只有形成愈伤组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 C. 同一批次的人工种子可以保证具有相同的基因型 D. 胚状体是由未分化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 37.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 连接酶能将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连接起来 B.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即发生基因突变 C.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 DNA 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大 D. Taq 酶是 PCR 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耐高温的 DNA 连接酶 38. A 种植物的细胞和 B 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如图所示(仅显示细胞核,将 A、B 两种植物细 胞去掉细胞壁后,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若经过组织培养后 得到了杂种植株,则该杂种植株是(  ) A. 二倍体;基因型是 DdYyRr B. 三倍体;基因型是 DdYyRr C. 四倍体;基因型是 DdYyRr D. 四倍体;基因型是 DDddYYyyRRrr 39. 某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B. 过程②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 每个 Y 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③不需要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D. 过程④产生的单抗,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细胞外 40. 下列各项不属于细胞工程在实际中应用的是(  ) A. 培育工程菌使之能产生人生长激素 B. 将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移入乙植物细胞内 C. 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培育出“番茄-马铃薯” D. 能够产生抗体的 B 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 4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细胞悬液时可以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 B. 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贴附在细胞壁上,细胞贴壁体现了细胞的适应性 C.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到接触时可以使用胃蛋白酶处理后分瓶培养D. 10 代以内的细胞保持细胞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42. 已知细胞合成 DNA 有 D 和 S 两条途径,其中 D 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 中有这两种 DNA 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 S 途径, 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则试管中细胞的种 类数和能增殖的细胞种类数分别是(  ) A. 5 和 1 B. 5 和 3 C. 3 和 1 D. 3 和 3 43. 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珍断 B. 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C. 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D. 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体外生产 44. 下列不属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应用的是(  ) A. 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 B. 组织器官移植 C. 保护濒危动物 D. 生产“早早孕诊断试剂盒”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45. 如图是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 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 该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该人工湿地的构建充分运用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多级利用的原理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0 分) 46. 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 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______.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该入侵物种在 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甲 10.0 9.2 8 6.8 5.5 乙 3.0 2.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 群在 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年,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 ﹦或>)死亡率。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型.47. 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 1 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______ (填字母)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图 2 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______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 ______和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 2 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 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______.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_____调节机 制来实现的. 48. 如图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示意图。请据此回答: (1)容器 A 中放置的是动物器官或组织。它一般取自______. (2)容器 A 的动物器官或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处理是______,然后用 ______酶处理,这是为了使细胞分散开。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培养首先在 B 瓶中进行。瓶中的培养基成分有______等。在此瓶 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有许多细胞衰老死亡,这是培养到第______代, 到这时的培养称为______. (4)为了把 B 瓶中的细胞分装到 C 瓶中,用______处理,然后配置成 ______,再分装。 (5)在 C 瓶中正常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细胞全部死亡。原因是______. 草莓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水果,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草莓是无性繁殖的作物,长期种植会 使病毒积累在体内,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如图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草莓脱毒苗的 过程,请据图回答: (1)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______作为外 植体,其依据是______。 (2)①是脱分化过程,细胞脱分化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______而转 变为未分化细胞的过程。②是______过程。 (3)研究表明,多倍体草莓产量高于二倍体,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多倍体草莓的方法有 两种:一是使用______[药剂)处理草莓的愈伤组织,再经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二是利用______(药剂)诱导草莓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再经组织培养获得多倍体植株,这种 育种技术被称为______技术。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为减少偶然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 值,A 正确; B、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B 正确; C、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变小,因此标志重捕发调查 的种群密度偏大,C 正确; D、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D 错误。 故选:D。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群落的水 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的种群,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的生物, 不同的种间关系呈现特定的数量变化曲线,故可用于推测属于哪种种间关系。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主要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答案】A 【解析】解:A、动物一般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和腐烂动物为食”,因此在生态系统成分 中属于分解者,B 错误; C、秃鹫属于分解者,不能按照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C 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D 错误。 故选:A。 1、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每个营养级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答案】D 【解析】解:A、通常用处于 MII 中期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除了它体积大、 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外,还因为它的细胞质中含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A 正确; B、MII 期卵母细胞体积比较大,操作起来相对容易,B 正确; C、将进行培养的供体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C 正确; D、克隆动物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来自于供体核,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来自于 MII 期卵母细 胞,D 错误。 故选:D。 1、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 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动物个体。用核移植的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 克隆动物。 2、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以克隆高产奶牛为例)注意: ①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伴随着两细胞 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受体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此时在透明带内包含着第一极体,在去 核的同时连同第一极体一并去掉。 ③该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④用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a.卵母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b.含有促使细胞核表达全 能性的物质;c.营养物质丰富 ⑤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的性别、绝大多数性状与供核亲本一致。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识记核移 植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注意:用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a.卵母细胞体积 大,便于操作;b.含有促使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c.营养物质丰富 4.【答案】A 【解析】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因此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 培养不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A 错误; B、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B 正确; C、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 毒苗,C 正确; D、愈伤组织细胞处于分生状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 变处理,再进行人工选择,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D 正确。 故选:A。 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 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个体。 2、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质多,营养 丰富;含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 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本题考查动物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动物核移植技术的概念 及类型;识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过程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答案】A 【解析】解:A、甲曲线呈 J 型增长,无 K 值,按该曲线增长的种群处于理想环境中,无种 内斗争,增长率保持不变,A 错误; B、乙曲线呈 S 型增长,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 a 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种群数量达 到最大值,此时种内斗争最为激烈,B 正确; C、b 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种群的生殖能力不同,因此在 b 点时 的增长速率也不同,C 正确; D、甲曲线呈 J 型增长,其数学模型为 Nt=N0λt,其中 λ 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D 正确。 故选:A。 分析曲线图:甲曲线呈 J 型增长,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处于理想环境中,无种内斗争,增长 率保持不变;乙曲线呈 S 型增长,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生存的环境存在环境阻力,b 点时,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a 点时种群数量增长停止,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 K 值。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掌握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 型曲线,识记这两种曲线形成的条件,理解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的各字母的含义;掌握 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图中 a、b 两点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 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解析】解:A、未震荡试管,直接从试管底层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这会导致酵母菌数量 偏高,A 错误; B、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个体,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B 错误;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C 正确;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 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D 错误。 故选: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 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对于压在方格 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点的个体)→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 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 的原理、实验步骤及相关操作、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结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 中注意积累。 7.【答案】B【解析】解:A、由于环境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 系,A 错误; B、达到 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正确; C、在自然环境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出现“S”型曲线,与时间有关,C 错误; D、种群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受种群密度制约,D 错误。 故选:B。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 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 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 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 “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意在 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解: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 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而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因为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 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D。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 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 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 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 生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 9.【答案】D 【解析】解: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代替藓类植物,接着灌木又逐渐取代了草本植 物,其主要原因是演替各环节中后来者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 故选:D。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 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 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答案】D 【解析】解:A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 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AC 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即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 正确; 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D 错误。 故选:D。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 木阶段→森林阶段。 把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及其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A、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A 正确; B、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则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 正确; 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 方开始的演替,则速度较快,C 正确; D、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 错误。 故选:D。 1、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 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3、 类 型 项 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 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 替的影响,属于中档题。 12.【答案】D 【解析】解:A、根据分析,图中共有 6 条食物链,A 错误; B、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B 错误; 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20%,D 每增重 1g,则 A 最少被消耗 1÷20%÷20%=25g,C 错误; D、当 E 减少时,A 更多地流向 G,所以短期内 H 的数量将增加,D 正确。 故选:D。 从图中分析可知:此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 6 条食物链,分别是:A→E→D、 A→B→E→D、A→B→C→D、A→B→F→C→D、A→G→D、A→G→H.其中 A 为生产者, 其它的为消费者。本题结合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的名称,同时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 种间关系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C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故 A 错误; B、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故 B 错误; C、一个生态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 C 正确; D、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故 D 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 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 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尤其需要注意 B 选项属于 生态系统的成分。 14.【答案】B 【解析】解:A、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分被由于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所以是逐级递减的,A 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 在有机物中,输入到第一营养级,B 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含有同化能量最少,C 错误; D、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错误。 故选: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产者为第一营 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解:A、选择受精卵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是因为这种细胞具有全能性,而且全 能性最高,A 正确; B、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但不能检测外源基因在小 鼠细胞内是否成功表达,B 错误; C、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能在小鼠细胞表达,说明遗传密码在不同种生物中可以通用,C 正确; D、“乳腺细胞生物反应器”只能从哺乳期雌性奶牛的乳汁中获取产物,与“乳腺细胞生物 反应器”相比,“膀胱生物反应器”的优点是雌性和雄性奶牛的尿液中都可提取到产物,且 不受时间的限制,D 正确。 故选:B。 目的基因的获取需要采用限制酶。培育转基因动物时,往往采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因为自然界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所以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 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 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 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 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B 正确; C、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 正确; D、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 错误。 故选:D。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 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 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 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 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 故选: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的功能,在物质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归还无机环境中。 18.【答案】A 【解析】解:A、碳在生态系统中含碳的有机物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A 错 误; B、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B 正确; 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 CO2 过多,导致温室效应,C 正确; D、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D 正确。 故选:A。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 素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 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意在强化学生对碳循环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 度中等。 19.【答案】B【解析】解: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 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 A 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它杂草减少,结构变得简单, 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 B 错误;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使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 C 正确;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 D 正确。 故选:B。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 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 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 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本题考查生物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理解。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 了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 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 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 20.【答案】C 【解析】解: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 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A 错误; 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B 错 误; 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 正确; 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D 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 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 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 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B 【解析】解:A、能量流动时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瓶要不断输入能量,A 错 误; B、生态瓶是封闭的,目的是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B 正确; C、生态瓶的成分必需齐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得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C 错误; D、生态瓶中能进行物质循环,其中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有机物和 氧气,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供生 产者使用,D 错误。 故选:B。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 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本题考查生态瓶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解:A、该群落的结构单一,绝大多数是人工林,其他动植物种类少,导致垂直分 层现象不明显,A 正确; B、由于该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其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 林弱,B 错误; C、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自我调节能力差,易遭病虫害,C 正确; D、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D 正确; 故选:B。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 力。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题的知识点是群落中的植物垂直结构与动物分层现象的关系,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生 物现象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昆虫以植物为食,鸟类以昆虫为食, 所以植物提供的能量越多,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也越多,鸟类获得的总能量也越多,即呈正相 关。则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 x 轴,植物供能总量为 y 轴,绘制的相关 曲线如 D 项所示。 故选: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鸟是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营养结构判断 某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24.【答案】A 【解析】解:1、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引起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3、引起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氟化物和氮氧化物。 故选:A。 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由环 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 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因此减少碳排放有利于改善温室效应状况。 酸雨( acid rain)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 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 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 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 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 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 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识记全球性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 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 层次的考查。 25.【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A 正确; B、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B 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生态功能,如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C 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遗传物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 错误。 故选:D。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 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 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 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 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 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保护措施,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答案】C 【解析】解:A、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A 错误;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属于生产者, B 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C 正确; D、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 供生产者再利用,D 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 营 养 地位程) 方式 非 生 物 成分 非 生 物 的 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 能量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 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 成用) 自 养 型 生态系统的基 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 作用) 生态系统最活 跃的成分 生 物 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 解 动 植 物 遗 体 (呼吸作用) 异 养 型 生态系统的关 键成分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的实例,能结合 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答案】D 【解析】解:A、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人侵会降低生 物多样性,A 正确; B、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长,B 正确; C、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 正确;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 N、P 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水华现象,D 错误。 故选:D。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 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措施,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答案】D 【解析】解:A、过程①表示利用 mRNA 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逆转录过程中需要 逆转录酶的催化,A 错误; B、过程②表示利用 PCR 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该过程中不需要利用解旋酶,解旋是 通过高温解链实现的,B 错误; C、感受态细胞法是利用的 CaCl2 溶液,C 错误; D、过程④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D 正确。 故选:D。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 mRNA 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相应的 DNA;过程②表示利用 PCR 技术对 目的基因进行扩增;过程③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通过筛选获得工程菌。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通过操作步骤确 定图中各标号表示的生理过程;识记 PCR 技术中不需要解旋酶;识记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 的方法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9.【答案】A 【解析】解:①PCR 技术需要目的基因作为模板,①正确; ②PCR 技术中需要 ATP 提供能量,②正确; ③PCR 技术中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③正确; ④PCR 技术需要热稳定 DNA 聚合酶等,④正确; ⑤PCR 技术是体外扩增 DNA 的,不需要 mRNA,⑤错误; ⑥PCR 技术是体外扩增 DNA 的技术,不需要核糖体,⑥错误。 故选:A。 PCR 技术:1、概念:PCR 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的核 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 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 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 解旋过程(PCR 扩增中双链 DNA 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 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 DNA 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本题考查 PCR 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PCR 技术的概念、原理、条件、过程等基础 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答案】D 【解析】解:A、一般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利用钙离子转化法,而动物细胞一般使 用显微注射法,A 错误; B、人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成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基因相同,即其 他体细胞均含有 MyoD 基因,B 错误; C、MyoD 的基因在骨骼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但是骨骼肌细胞还表达很多其他基因,如呼 吸酶基因,C 错误; D、由于 MyoD 的基因在骨骼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D 正确。 故选:D。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 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处理细胞,使其成 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 DNA 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 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 DNA 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人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因此正常情况下,体细胞中的基因相同;而不 同的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分化。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和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不同细胞 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掌握细胞分化的原因,难度适中。 31.【答案】C【解析】解:A、由“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 pET28b 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 脱氨酶”可推出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但不一定含有多个重组质粒,A 正 确; B、基因工程中质粒作为运载体,条件之一是含有多个限制酶切点,B 正确;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不一定能插入一个 ada,还要看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 端是否与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相同,C 错误; D、题中提出腺苷酸脱氨酶得到成功表达,因此每个大肠杆菌的 ada 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 氨酶分子,D 正确。 故选:C。 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作为 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 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 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概念和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所 需的工具,再结合题干信息“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 pET28b 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 腺苷酸脱氨酶”,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2.【答案】B 【解析】解:A、获取基因 a 的限制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磷酸二酯键,A 正确; B、连接基因 a 与运载体的 DNA 连接酶其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磷酸二酯键,B 错误; C、基因 a 进入马铃薯细胞后,可随马铃薯 DNA 分子的复制而复制,传给子代细胞,C 正 确; D、题中采用的是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 正确。 故选:B。 分析题图:图中为某 DNA 分子片段,其中①部位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 连接酶、 DNA 聚合酶的作用位点;②部位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要求考生识记 这两种酶的作用,重点是掌握限制酶的切割部位和 DNA 连接酶的连接部位,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3.【答案】D 【解析】解:虫子摄入的能量-虫子粪便中含有的能量=虫子固定的能量,虫子固定的总能量 用于虫子呼吸消耗的能量、虫子生长和发育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所有能量=同 化量-呼吸量。因此要调查一只菜青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需测定的内容是①②③。 故选:D。 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其中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 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活活动);(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 利用;(4)未被利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 途径,明确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再根据题干要 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34.【答案】C【解析】解:A、目的基因能在植物细胞核中进行复制,这不是抗虫基因在叶肉细胞中表达 的原因,A 错误; B、目的基因与棉花 DNA 的基本结构相同,所以目的基因能与受体细胞的 DNA 形成重组 DNA,但这不是抗虫基因在叶肉细胞中表达的原因,B 错误; C、因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以抗虫基因能在棉花的叶肉细胞中准确地表达出来, C 正确; D、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不同,D 错误。 故选:C。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 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一种生 物的基因能与另一种生物的 DNA 形成重组 DNA 分子,是因为不同生物的 DNA 结构相同。 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表达,是因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信 息不同,但基因结构相同,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所以一种生物的基因能与另一种生物的 基因重组,且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35.【答案】D 【解析】解:A、若①是来自不同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则其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 质,所以④可能出现不同植物的遗传特性,故 A 正确; B、若①是花粉,则④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株,其高度不育,但经染色体加倍后 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故 B 正确; C、若①是人参细胞,则将其脱分化形成②愈伤组织,再进行扩大培养可提高细胞产物人参 皂甙的产量,故 C 正确; D、只有杂合子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也可能是纯合子,所以用 ③进行繁育不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故 D 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外植体、②是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高 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③是再分化形成的胚状 体、④是新植体。 本题结合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 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 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6.【答案】D 【解析】解:A、人工种子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 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A 正确; B、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离体细胞都能表现出全能性,B 正确; C、同一批次的人工种子由同一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所以基因 型相同,C 正确; D、胚状体是由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D 错误。 故选:D。 人工种子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 包装得到的种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 本题考查人工种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37.【答案】C 【解析】解:A、DNA 连接酶将 DNA 分子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A 错误; B、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即发生基因重组,B 错误; C、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 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所以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 DNA 中出现的几率就 越大,C 正确; D、Taq 酶是用 PCR 仪对 DNA 分子扩增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D 错误。 故选:C。 1、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运载体,其 中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 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 连接酶的作用是连接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 DNA 片 段以形成重组 DNA 分子;运载体的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2、PCR 技术扩增 DNA 的条件:模板(已知序列的 DNA)、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一 对引物、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重点考查不同工具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 DNA 连接 酶、限制酶和运载体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 的考查。 38.【答案】C 【解析】解:据图分析,A 物种基因型为 Dd,属于二倍体,B 物种的基因型为 YyRr,也属 于二倍体。植物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种细胞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基因型为 DdYyRr, 属于异源四倍体。 故选:C。 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 染色体组。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将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则杂种细胞中含 有 2 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39.【答案】D 【解析】解:A、①过程是通过诱导基因作用使纤维母细胞脱分化为干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相比,干细胞的全能性较高,故 A 错误; B、②过程是干细胞再分化为其他组织器官细胞,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故 B 错误; C、③过程是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过程,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故 C 错误; D、抗体是大分子化合物,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故 D 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①过程导入外源基因,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②表示细胞分裂和分化,③表示动物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④是动物细胞培养。 本题以实验过程图为载体,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 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40.【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 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工程菌使之能产生人生长 激素、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番茄-马铃薯”植株、用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等。 【解答】 A.培育工程菌使之能产生人生长激素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故 A 错误; B.将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移入乙植物细胞内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故 B 正确; C.培育“番茄-马铃薯”植株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属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故 C 正 确;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故 D 正确。 故选 A。 41.【答案】C 【解析】解:A、在利用动物组织块制备细胞悬液时,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以 消化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得到单个细胞,A 正确; B、细胞贴壁是指悬浮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在瓶壁上的现象,B 正确; C、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 pH=7.2~7.4,胃蛋白酶会失活,不能发挥作用。细胞发生接触抑 制时,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C 错误; D、原代培养一般传代 1~10 代,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能够保持二倍体核型,D 正确。 故选:C。 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 →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重要概念 ①细胞贴壁: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 产生原因:培养贴附性细胞时,细胞要能够贴附于底物上才能生长增殖。 培养要求:培养瓶或培养皿内表面光滑、无毒,易于贴附。 ②细胞的接触抑制: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 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③原代培养:动物组织消化后的初次培养 ④传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由于接触抑制不再分裂,需要重新用胰蛋白酶等处理,然后分 瓶继续培养,让细胞继续增殖,这种培养叫传代培养。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内容,重点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相关知识点只需 考生识记即可正确作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 中,应该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注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适宜条件。 42.【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意,将这两种细胞在含氨基嘌呤的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后试管 中细胞有人淋巴细胞、鼠骨髓瘤细胞、人淋巴细胞与人淋巴细胞融合细胞、鼠骨髓瘤细胞与 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细胞以及杂交瘤细胞共 5 种类型; 其中人淋巴细胞、人淋巴细胞与人淋 巴细胞融合细胞不能分裂。 故选:B。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 内获得相应的 B 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 B 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及选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3.【答案】D 【解析】解:A、单克隆抗体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珍断,A 正确; B、单克隆抗体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B 正确; C、单克隆抗体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C 正确; D、单克隆抗体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也能体外生产,D 错误。 故选:D。 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 取已经免疫的 B 淋巴细胞;诱导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 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 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 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离心、振动)、化学法(聚乙二醇)、生物法(灭 活的病毒). 5、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6、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 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用途,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 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44.【答案】D 【解析】解:A、转基因后的动物进行克隆,如转基因羊进行克隆,就可以生产更多含医用蛋白,A 错误; B、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的克隆动物作为组织器官的供体,B 错误; C、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的克隆动物可扩大濒危动物的数量,C 错误;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生产“早早孕诊断试剂盒”,D 正确。 故选:D。 1、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 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 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5.【答案】BD 【解析】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A 正确; B、芦苇只是一个物种,因此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只是一个种群的分布, 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 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人工湿地的蓄洪防旱功能是一种生态 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正确; D、能量不能循环再生,D 错误。 故选:BD。 1、分析题图:湿地中的芦苇、绿藻、黑藻等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等属 于分解者。 2、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大型挺水植物,能有效地控制藻类水华的大爆发,这是因为大型挺水 植物遮盖水体,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同时大型挺水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降低富营养 化程度,抑制水藻的生长。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植物吸收利用。 本题以人工湿地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 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一般难度题。 46.【答案】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型 生存环境适宜,没有天敌 20 = 衰退 【解析】解:(1)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取样时要注意不要 掺杂主观因素,做到随机取样,外来入侵物种一般会呈“J”型曲线增长,故应是丙,其数 据是一直在增加,而其余的都有所减少。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 原因是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2)由曲线可知数据最少的应是第 20 年,因为 λ 值小于 1,在此之前的基数一直在下降, 到 20 后 λ 为 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 20 年最低,20 到 30 年间增长率为 0,即出生 率等于死亡率,第 15~20 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故答案为:(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型 生存环境适宜,没有天敌 (2)20=衰退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据图分析,1-10 年,1<λ<2,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 构为增长型;10-20 年间 0<λ<1,种群数量减少;20 年以后 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种群密度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 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7.【答案】A 兔→狼 草 兔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解析】解:(1)据图 1 中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得出,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 者、C 为消费者、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 2 中,箭头上标的能量值一般为生物的同化量,如图 2 中①为兔的同化量,②为狼 的同化量,②/①表示由兔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兔以粪便形式排出的③是草被兔摄入但未 被兔同化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未被狼利用的兔的遗体残骸属于兔的同化量的 一部分。 (3)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通过 反馈(负反馈)调节实现的。 故答案为: (1)A (2)兔→狼 草 兔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 从图 1 中可以得出,A 为生产者、B 为分解者、C 为消费者、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 2 中,箭头上标的能量值一般为生物的同化量,如图 2 中①为兔的同化量,②为狼的同化量, ②/①表示由兔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兔以粪便形式排出的③是草被兔摄入但未被兔同化的 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未被狼利用的兔的遗体残骸属于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信 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反馈(负 反馈)调节实现的。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试题难度 中等。 48.【答案】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剪碎 胰蛋白 使每个细胞能与培养液接 触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10 原代培养 胰蛋白酶 细胞悬浮液 细胞没有发生癌变 【解析】解:(1)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代谢旺盛,分裂能力强,故可作为动 物细胞培养的材料。 (2)容器 A 的动物器官或组织首先要进行的处理是剪碎,然后用胰蛋白酶处理,这是为了 使细胞分散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细胞能与培养液接触。 (3)培养首先在 B 瓶中进行。瓶中的培养基成分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 物血清等。在此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有许多细胞衰老死亡,这是培养到第 10 代,到这时 的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4)为了把 B 瓶中的细胞分装到 C 瓶中,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配置成细胞悬浮液,再分 装。 (5)在 C 瓶中正常培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细胞全部死亡,原因是细胞没有发生癌变。 故答案为: (1)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 (2)剪碎 胰蛋白 使每个细胞能与培养液接触 (3)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 10 原代培养 (4)胰蛋白酶 细胞悬浮液 (5)细胞没有发生癌变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 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 →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 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 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细胞株传至 50 代后,不能再传下去,但有部 分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到 40~50 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 没有发生改变。当细胞株传至 50 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再传下去。但是有部分细 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且带有癌变的特点,有可能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 这种传代细胞成为细胞系。 49.【答案】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茎尖(或芽尖或根尖) 植物分生区附近(茎尖)病毒极 少,甚至无病毒 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再分化 秋水仙素 聚乙二醇(PEG) 植物体细胞 杂交 【解析】解:(1)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称为植物细胞的 全能性。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 茎尖(或芽尖或根尖)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植物分生区附近(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 毒。(2)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 脱分化。②是再分化过程,再分化是指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胚状 体,形成完整植株。 (3)秋水仙素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草莓的愈伤组织,再经培养获得多 倍体植株;也可以利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草莓体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再经组织培 养获得多倍体植株,这种育种技术被称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故答案为: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茎尖(或芽尖或根尖) 植物分生区附近(茎尖)病毒极少,甚至 无病毒 (2)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再分化 (3)秋水仙素 聚乙二醇(PEG) 植物体细胞杂交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草莓脱毒苗的过程,其中外植体通过①脱分 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愈伤组织通过②再分化形成胚状体的过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中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确定各个过程的名称,明确高度分化的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