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 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作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式微,以下凌上,僭越礼制的现象普遍发生。这说明
当时
A.禅让制度破产 B.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强化 D.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2.学术界认为,该制度起于春秋,形成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这一制
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图 1 为宋代中央官制结构示意图。这一官制的设置意在
A.加强君主权力 B.削弱地方势力
C.防止大臣专权 D.提高行政效率
4.据记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渝大学士等”,
雍正十年以后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且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引起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宰相制的废除 B.内阁权力丧失
C.南书房的出现 D.军机处的设置
5.公元前 594 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开始进行具有宪
政意义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源于
A.平民不满贵族专权 B.奴隶希望摆脱奴役
c.外邦人争取平等权 D.贵族维护世袭特权
6.伴随着罗马人的侵略扩张,公元 3 世纪,整个罗马帝国呈现出繁荣景象,区域贸易和对
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商人足迹遍布四方。这一局面推动罗马
A.习惯法被废除 B.公民法开始出现
c.万民法的形成 D.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7.《英国史》指出:英国无疑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国家,而英国之所以伟大,其渊源就在于 1688
年的革命。这场革命
A.使英国成为了共和国 B.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c.实现了议会独掌大权 D.奠定了英国和平变革的历史基础
8.美国人民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发现,缺少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是年轻共和国的致命弱点。
为解决此弱点,美国
A.建立了松散联盟 B.确立了联邦制度
c.采取了三权分立 D.实行了政党制度
9.颁布于 1871 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宪法,是德国社会的
一大进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进步在于其
A.对皇帝权力严格限制 B.规定成立邦联制国家
c.赋予人民以选举权利 D.明确宰相由选举产生10.图 2 为一个国家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权益。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1.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时期,真正符合时代节拍、焕发时代异彩的文献当推《资政新
篇》。“焕发时代异彩”主要是指《资政新篇》
A.呼吁推翻满清统治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要求中西平等交往 D.倡导以法治国理念
12. 19 世纪末,日本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这
场战争 A.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开端 B.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13.
表 1 是 1905 年前后各地成立的革命团体。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清廷统治已崩溃 B.民主思潮开始兴起
C.列强势力受冲击 D.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14.从 1926 年 7 月到 1927 年 3 月,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的主力部队被消灭,革命区域
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广大将士的努力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工农群众的支持 D.共产国际的支援
15.这次会议使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军事指挥思想得到全党全军的认可,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确立。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6.有人指出,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进攻中国本土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
开始。“它”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7.图 3 为国共兵力对比(单位:万人)示意图。这可以说明当时A.国民党统治基础不断削弱 B.中共战略反攻到来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18.《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自发表以来,成为全球公认的
“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这说明,《共产党宣言》
A.影响最大 B.传播广泛 C.内容科学 D.形成系统
19. 1917 年 3 月,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7 月,两个
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的复辟 B.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C.临时政府对革命镇压 D.国内局势已趋于稳定
20.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更不同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这一“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 1999 年 12 月 20 日,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游子”——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
亲的怀抱。澳门回归
A.得益于香港回归的影响 B.为国家合作提供了模板
C.标志中国统一大业完成 D.是“一国两制”成功运用
22.有学者指出,这次会议在中国多边外交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使“中国实
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次大突破”。这次会议是
A.1949 年中苏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1971 年联合国大会
23. 1972 年 2 月,在经过艰苦的外交努力以后,尼克松实现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了联合公报。
双方关系的改善
A.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受益于中日建交的实现
C.开创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D.消除了中美间对立斗争
24.朝鲜战争后,美国实力下降,被迫拼凑一系列军事体系,中国则进一步倒向社会主义阵
营。这说明朝鲜战争
A.加剧了冷战对峙局面 B.冲击了战后国际格局
C.改变了美国外交重心 D.提升了苏联国际影响
25. 表 2
表 2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西欧
A.推行独立自主外交 B.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C.政治上联合的加强 D.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隋朝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
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
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
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均
可应试,但不是经常举行,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
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
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开科考试实施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对科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6 分)
历史试题第 5 页(共 8 页)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1870 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新成立的临时政府屈服于普鲁士并互相勾结,企图解
除巴黎工人武装。在国家陷入危难,面临生存威胁之际,巴黎工人奋起抵抗,向入侵的普鲁
士帝国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武装革命,于 1871 年 3 月 18 日成立了无产阶级的
革命政权——巴黎公社。由于坐失良机,孤军作战,5 月 28 日,巴黎公社革命在血泊中沉
默下来。
——摘编自卢文忠《论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经验——纪念巴黎公社革命 140 周年》
材料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
斗争。第三共和国的两个缔造者(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工人阶级)先后失势,使共和国完全落
入保王党之手。当各方相持不下时,只好暂时建立一个“没有共和党人的共和国”。1875 年,
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国。
——摘编自韩一敏《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公社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的原因。(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在袁世凯掌权的既成事实情况下,民主共和派煞费苦心地设计出一幅理想的民主共和
国的蓝图,希望借此对其加以约束。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施行。《约法》
开宗明义:“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
规定了人民的自由、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互相监督、互相制衡为《约法》完全接受,第
三、第四、第五、第六这四章规定三权及其关系,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结构。
——摘编自刘锡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析》
材料二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新
中国宪政的基础。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第一次自主制定的宪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
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地位,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与人民民主原则。五四宪法
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在根本上巩固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
确认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宣告了人民权利受到宪法保障的事实,其精神延续至今。
一摘编自韩大元《论 1954 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宪法的主要不
同。(6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就尽早结束战争、处
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称“雅尔塔体制”。雅尔
塔体制使美苏两个大国在欧洲和亚洲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
从杜鲁门主义出笼、美苏冷战开始,到北约、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标志着
战后世界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摘编自王玉红《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很不平静。尤其是在欧洲,许多事
变接踵而至——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政局的动荡与解体……此时此刻用“大失控,大
混乱”来形容欧洲局势是再恰当不过了。……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不仅对欧洲造成巨大的冲
击,而且波及了整个世界,它彻底打破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世界开始进入新
旧国际格局的大转化时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在两极格局形成中采取的举措。(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格局的变化,并简析该变化出现的原因。(7
分)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 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历史·答案
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春秋时期权力下移的现象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中“天下大宗……式微”“以下凌上…‘普遍发牛”表明,当时王权衰落,小
宗不服从大宗的现象较为普遍,说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的宗法制遭到破坏,B 项
正确。当时并未实行禅让制,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受到冲击,C 项错误;D 项
与史实不符。
2.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郡县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 项正确。西周时已实行分封制,A 项错误;皇帝制
为秦始皇首创,B 项错误;行省制出现于元代,D 项错误。
3.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宋代中央官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三司使、参知政事、枢密使分管财政、行政和军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此设置是为制约宰相、加强皇权,A 项正确。B、C、D 三顼与题意不符。
4.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雍正年间谕旨发布途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拨材料显示,雍正年间,皇帝谕旨发布途经由主要通过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变为主
要经由军机处(军机大臣),这是军机处设置的结果,D 项正确。明代宰相制就已废除,A
项错误;这一时期内阁权权力并未丧失,B 项错误;C 项与题意不符。
5.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梭伦改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前,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广大平民
对此非常不满,为缓解社会矛盾,梭伦推行改革,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6.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罗马万民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不符。
7.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国光荣革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思路点拨“光荣革命”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使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奠定了英国
和平变革、走一条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的历史基础,D 项正确。A、B、C 三项与史实不符。
8.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美国联邦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中的“缺点”是指美国中央政府“缺少足够权威”,为解决此弱点,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使中央权力得以增强,B 项
正确。A 项是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的表现;C、D 两项与加强小央政府权威无关。
9.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71 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南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一定程度上
赋予人民选举权,具有进步性,C 项正确。1871 年宪法赋予德国君主大权,A 项错误;宪
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B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D 项错误。
10.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中英《北京条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的中英《北京条约》,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11.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资政新篇》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的设想,B 项正确。A 项并非《资政新篇》的内容,排除;C、D 两项从属于 B 项。
12.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也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项正确。A、B、D 三项与甲午中日战争不符。
13.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革命团体的建立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1905 年前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说明革命队伍和力量不断壮大,
D 项正确。A、B 两项与史实不符;C 项材料不能说明。
14.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北伐战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消灭了部分北洋
军阀势力,扩展了革命区域,B 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
15.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遵义会议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思路点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项正确。
16.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D 项正确。
17.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国共兵力对比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1946 年 6 月到 1948 年 11 月,共产党兵力不断增加,国民党兵力逐渐
减少,这说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基础不断削弱,A 项正确。1947 年 6 月到 1948 年 9 月为中
共战略反攻阶段,B 项错误;1948 年 11 月三大战役并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未胜利,
C、D 两项错误。
18.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共产党宣言》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中“使用最广”表明,《共产党宣言》在发表后被伞球广泛使用,说明其在伞
球传播的广泛,B 项正确。A、C、D 三项材料不能说明。
19.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十月革命前俄国政局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工人和士兵的示
威游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C 项止确。罗曼诺夫王朝并未复辟,A 项错误;B 项与
题意不符;当时国内局势并不稳定,D 项错误。
20.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一党制”“多党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
初确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项正确。21.答案 D
命题透析本题以澳门回归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思路点拨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成果,是“一国两制”
的成功运用,D 项正确。A 项夸大了香港回归对澳门回归的影响;澳门回归并非国家合作,
B 项错误;中国统一大业并未完成,C 项错误。
22.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日内瓦会议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4 年口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
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使中国实现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次大突破,B 项正确。
23.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以尼克松访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
开创了外交新局面,C 项正确。1971 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 项错误;中
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B 项错误;D 项夸大了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24.答案 A
命题透析本题以期鲜战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思路点拨材料显示,朝鲜战争使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加强了联合,也使社会主义阵营
实力增强并与资本主义阵营泾渭分明,进一步加剧了冷战对峙的局面,A 项正确。B、D 两
项材料不能说明;C 项与史实不符。
25.答案 B
命题透析本题以西欧的联合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中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了能共同体的成立及三个共同体
的联合——欧洲共同体的成赢,都是西欧加强经济合作的体现,推动了西欧经济合作,B 项
正确,C 项错误;A、D 两项材料不能说明。
26.命题透析本题以隋唐科举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1)背景:隋朝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的衰落(或庶族地主的兴起);九
品中正制弊端凸显。(6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放宽应试对象。(2 分,任答 1 点,言之
成理即可)
意义:推动了分科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提高;为后世提
供了借鉴。(4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
27.命题透析本题以巴黎公社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1)特点:国家面临危机时的产物;通过暴力手段建立;是无产阶级政权;存在时
间短。(6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各派政治力量的相互妥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6
分,言之成理即可)
28.命题透析本题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五四宪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1)主要内容: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中
华民国的政治结构。(4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宪
政的发展;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4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制定过程更具民主性;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代表广大民众利益;影响久远(或奠
定了新中国宪政基础)。(6 分,任答 3 点,言之成理即可)
29.命题透析本题以二战后世界格局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答案要点(1)举措: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沙条约组织。(5 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由两极格局转向“一超多强”局面(或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 分,言之成理
即可)
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个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并走向
团结。(4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