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2 分)
1.可回收物经综合处理,可再利用,节约资源。下列可回收物的主要成分属于合金的是
A. 旧自行车钢圈
B. 旧报纸
C. 旧塑料盆
D. 旧衣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钢圈的主要材料是铁的合金,故 A 符合题意;
B、旧报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 B 不符合题意;
C、旧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 C 不符合题意;
D、旧衣物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鸡蛋清溶液中滴入浓硝酸微热后生成黄色沉淀
B. 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钠溶液变性
C. 油酸甘油酯可通过氢化反应变 硬脂酸甘油酯为D.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A、鸡蛋清是蛋白质,故能和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显黄色,且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
故 A 正确;
B、硫酸钠为轻金属盐,不能使蛋白质变性,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故 B 错误;
C、油酸甘油酯含有碳碳双键,与氢气能够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硬脂酸甘油酯,故 C 正确;
D、油脂含有酯基,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又叫皂化反应,故 D 正确。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
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条件。
3.下列反应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在钢铁设备上连接金属 Zn 保护钢铁
B. 向工业废水中加入 Na2S 去除其中的 Cu2+、Hg2+
C. 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转化为 CaSO4 减少 SO2 排放
D. 补铁剂(含琥珀酸亚铁)与维生素 C 同服促进铁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钢铁设备上连接金属锌,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原电池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故 A 不符合题意;
B、向废水中加入 Na2S,S2-与 Cu2+、Hg2+反应生成对应的沉淀,为复分解反应,故 B 符合
题意;
C、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转化为 CaSO4,发生的反应为:
2CaCO3+O2+2SO2═2CaSO4+2CO2,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 C 有还原性,可防止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这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故 D 不
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反应及
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4.我国研发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铷(Rb)原子钟,每 3000 万年误差仅 1 秒。Rb 是
第五周期第ⅠA 族元素,下列关于 37Rb 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元素的金属性:K>37Rb
B. 中子数为 50 的 Rb 的核素:50Rb
C. 与同周期元素 53I 的原子半径比:Rb>I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KOH>RbOH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铷元素(R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第ⅠA 族,为碱金属元素,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
性增强,同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相似,以此来解答。
【详解】A、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K<37Rb,故 A 错误;
B、中子数为 50 的 Rb 的核素表示为:87Rb,故 B 错误;
C、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 Rb>I,C 正确;
D、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元素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故碱性 RbOH>KOH,故 D 错
误。
答案选 C。
【点睛】考查元素周期表,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
同时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变化规律。
5.下列各离子组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溶液中:Cu2+、K+、SCN−、Cl−
B. 含有 NO3−的溶液中:I−、SO32−、SO42−、H+
C. 由水电离出的 c(H+)=1.0×10−13 mol·L−1 的溶液中:Na+、NH4+、SO42−、HCO3−
D. pH=11 的 NaOH 溶液中:CO32−、K+、NO3−、SO42−
【答案】D
【解析】
【分析】
A、Cu2+显蓝色;
B、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C、由水电离出的 c(H+)=1.0×10−13 mol·L−1 的溶液既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碱;
D、pH=11 的 NaOH 含有氢氧根。
【详解】A、Cu2+显蓝色,故 A 不符合题意;B、溶液中含有大量 H+,显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I−、SO32−均不能大量
共存,故 B 错误;
C、由水电离出的 c(H+)=1.0×10−13 mol·L−1 的溶液既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碱,NH4+在碱性溶液
中不能大量存在,HCO3−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能大量共存,故 C 错误;
D、pH=11 的 NaOH 溶液中有钠离子和氢氧根,CO32−、K+、NO3−、SO42−与它们都不反应,
可以共存,故 D 正确。
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
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
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 H+或 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
“加入铝粉产生氢气”;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O2 的体积是 22.4 L
B. 1.7 g NH3 中含有的质子数约为 6.02×1023
C. 8 g S 在足量 O2 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3.01×1023
D. 0.5 mol·L−1NaCl 溶液中含有 Cl−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和压强未知导致气体摩尔体积未知,则
无法计算气体体积,故 A 错误;
B、1.7 g NH3 的物质的量为 n= = =0.1mol,1 个 NH3 中含有 10 个质子,
0.1mol NH3 的质子数为 1mol,所以,1molNH3 的质子数数目约为 6.02×1023,故 B 正确;
C、8 g S 物质的量为: =0.25mol,在足量 O2 中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约
0.25×4×6.02×1023=6.02×1023,故 C 错误;
D、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氯离子个数,故 D 错误。
答案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掌握公式是解题关键,注意气体摩尔体积
m
M
1.7g
17g / mol
8
32 /
g
g mol使用条件和对象是解题关键。
7.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O32−+2H+ == H2O+CO2↑
B.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2NO3− == 3Cu2++2NO↑+4H2O
C.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 4NO+6H2O
D. 少量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OH−+SO2== SO32−+H2O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钙应该写成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H+═H2O+CO2↑+Ca2+,故 A 错误;
B、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3Cu(NO3)2+2NO↑+4H2O,离子方程式
为:3Cu+8H++2NO3− == 3Cu2++2NO↑+4H2O,故 B 正确;
C、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氨被氧化为 NO,化学方程式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
4NO+6H2O,故 C 正确;
D、少量二氧化硫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离子方程式为:SO2+2OHˉ=SO32-+H2O,
故 D 正确。
答案选 A。
【点睛】本题考查方程式的书写,解题时注意从化学式、离子符号、电荷守恒、是否符合反
应实际的角度分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8.向 2 mL 0.8 mol·L−1 FeSO4 溶液中,滴加 2 mL1 mol·L−1 NaHCO3 溶液,产生无色气体和白色
沉淀。将浊液分成两份,一份迅速过滤、洗涤,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气体可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另一份静置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已知:碳酸亚铁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气体是 CO2
B. HCO3−只发生了电离
C. 白色沉淀中含有 FeCO3
D. 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催化剂
催化剂【解析】
【分析】
FeSO4 与 NaHCO3 溶液反应,产生无色气体和白色沉淀,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二
氧化碳,沉淀中有 FeCO3,HCO3−是二元弱酸的酸式根既发生了电离,也发生了水解。
【详解】A、产生的无色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该反应中肯定为二氧化碳,故 A 正
确;
B、HCO3−是二元弱酸的酸式盐离子,既能发生电离,也发生水解,故 B 错误;
C、浊液迅速过滤、洗涤,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无色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
了二氧化碳,表明沉淀中有 FeCO3,故 C 正确;
D、另一份静置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生成了氢氧化铁,说明溶液中亚铁离子被氧气氧化
成铁离子,故 D 正确。
答案选 B。
9.PET( ,M 链节= 192 g·mol−1)可用来生产合成纤维或塑料。
测某 PET 样品的端基中羧基的物质的量,计算其平均聚合度:以酚酞作指示剂,用 c mol·L−1
NaOH 醇溶液滴定 m g PET 端基中的羧基至终点(现象与水溶液相同),消耗 NaOH 醇溶液 v
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PET 塑料是一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B. 滴定终点时,溶液变为浅红色
C. 合成 PET 的一种单体是乙醇的同系物
D. PET 的平均聚合度 (忽略端基的摩尔质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是聚酯类高分子,它的单体为:HOCH2CH2OH 和 ,
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小分子。
1000 m
192 cv
n ≈【详解】A、PET 塑料是聚酯类高分子,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HOCH2CH2OH 和 ,故
A 正确;
B、用 NaOH 醇溶液滴定 PET 端基中的羧基,恰好反应完时生成羧酸钠,显弱碱性,使酚
酞试剂显浅红色,B 正确;
C、 的单体为:HOCH2CH2OH 和 ,乙二醇中有两个
羟基,在组成上与乙醇也没有相差-CH2-的整数倍,故乙二醇与乙醇不是同系物,故 C 错误;
D、NaOH 醇溶液只与 PET 端基中的羧基反应,n(NaOH)=cv 10-3mol,则 PET 的物质的
量也等于 cv 10-3mol,则 PET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g/mol,PET 的
平均聚合度 ,故 D 正确。
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单体的判断,中和滴定等知识点,判断同系物的两
个要点:一是官能团的种类和个数要相同,二是组成上要相差-CH2-的整数倍。
10.室温下,1 L 含 0.1 mol CH3COOH 和 0.1 mol CH3COONa 的溶液 a 及加入一定量强酸或强
碱后溶液的 pH 如下表(加入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溶液 a 通入 0.01 mol HCl 加入 0.01 mol NaOH
pH 4.76 4.67 4.85
像溶液 a 这样,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后 pH 变化不大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 a 和 0.1 mol·L−1 CH3COOH 溶液中 CH3COOH 的电离程度前者小于后者
B. 向溶液 a 中通入 0.01 mol HCl 时,CH3COO−结合 H+生成 CH3COOH,pH 变化不大
C. 向溶液 a 中加入 0.1 mol NaOH 固体,pH 基本不变
D. 含 0.1 mol·L−1 NH3·H2O 与 0.1 mol·L−1 NH4Cl 的混合溶液也可做缓冲溶液
【答案】C
【解析】
×
×
310
mg
vc mol−×
1000 m
cv
1000 mn 192 cv
≈【分析】
含 0.1 mol CH3COOH 和 0.1 mol CH3COONa 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反应后
不会改变溶液的大致组成,pH 变化不大;如果加入较多的强酸或强碱,则会改变溶液的组
成和性质。
【详解】A、1 L 含 0.1 mol CH3COOH 和 0.1 mol CH3COONa 的溶液 a 中,CH3COONa 电离
出 CH3COO--,对 CH3COOH 的电离有抑制作用,因此溶液 a 中 CH3COOH 的电离程度小于
0.1 mol·L−1 CH3COOH 溶液中 CH3COOH 的电离程度,故 A 正确;
B、向溶液 a 中通入 0.01 mol HCl 时,CH3COO−结合 H+生成 CH3COOH,反应后溶液组成为
0.11 mol CH3COOH 和 0.09 mol CH3COONa,溶液组成没有大的变化,pH 变化不大,故 B
正确;
C、向溶液 a 中加入 0.1 mol NaOH 固体,0.1 mol CH3COOH 完全反应,得到 CH3COONa 溶
液,显碱性,pH 变化大,故 C 错误;
D、含 0.1 mol·L−1 NH3·H2O 与 0.1 mol·L−1 NH4Cl 的混合溶液,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溶液组
成不会明显改变,故也可叫缓冲溶液,故 D 正确。
答案选 C。
11.下列实验的现象与结论相对应的是
A B C D
实
验
现
象
电流计指针向右
偏(电子由 Fe 转
移到 Cu),片刻后
向左偏
加热一段时间
后溶液蓝色褪
去
加热,肥皂液中产生无色气泡
①和②中均迅
速产生大量气
泡
结
论
铁片作负极,片刻
后铜片作负极
淀粉在酸性条
件下水解,产
物是葡萄糖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生成 H2
MnO2 一定是
②中反应的催
化剂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开始时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氧化膜,铁为负极;铁的表面钝化后,无法与浓硝酸继续反
应,则铜与浓硝酸发生反应,此时铜为负极,所以电流方向会发生改变,故 A 正确;
B、蓝色褪去可以说明淀粉发生水解,但是无法确定其水解产物是不是葡萄糖,故 B 错误;
C、不能说明肥皂液中产生无色气泡为氢气,也可能是空气受热膨胀产生气泡,故 C 错误;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无法判断二氧化锰是否产生了催化作用,故 D 错
误。
答案选 A。
【详解】该题考查基本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要求对教材上的实验比较熟悉,关键是对
实验中的一些不确定情况能进行具体分析,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
12.骨胶黏剂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某骨胶黏剂的制备原料为聚酯三元醇,
其合成原理如下:
已知:R1COOR2+R318OH R1CO18OR3+R2O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体 M1 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B. 改变 M1 在三种单体中的比例,可调控聚酯三元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C. 该合成反应为缩聚反应
D. X、Y、Z 中包含的结构片段可能有
【答案】C
【解析】
→催化剂【分析】
由信息中的已知反应可知,三种单体再生成聚酯三元醇时主要反生信息中的酯交换反应,其
反应原理为醇羟基断开 H 原子,酯基断开碳氧单键,断开处相互结合生成新的物质。
【详解】A、单体 M1 为丙三醇,丙三醇具有吸水性,用于配制化妆品,故 A 正确;
B、改变 M1 在三种单体中的比例,则产物的结构简式会改变,相对分子质量也会改变,故
B 正确;
C、缩聚反应有小分子生成,而上述反应无小分子生成,故 C 错误;
D、根据信息的反应原理,X、Y、Z 中包含的结构片段可能有 ,故
D 正确。
答案选 C。
13.液体锌电池是一种电压较高的二次电池,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强、可循环使用等特点,
其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①Zn(OH)2+2OH− == Zn(OH)42− 。 ②KOH 凝胶中允许离子存在、生成或迁移。
A. 放电过程中,H+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B. 放电过程中,正极的电极反应:MnO2+4H++2e−== Mn2++2H2O
C. 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Zn(OH)42−+2e− == Zn+4OH−
D. 充电过程中,凝胶中的 KOH 可再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放电过程中,Zn 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Zn -2e−+4OH− == Zn(OH)42−,MnO2 为正极,电
极反应式为:MnO2+4H++2e−== Mn2++2H2O,充电时的阴极反应式为:Zn(OH)42−+2e− == Zn
+4OH−,阳极反应式为: Mn2++2H2O-2e−== MnO2+4H+。
【详解】A、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MnO2+4H++2e−== Mn2++2H2O,消耗氢离子,应该是硫
酸根离子向锌电极迁移,故 A 错误;B、MnO2 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MnO2+4H++2e−== Mn2++2H2O,故 B 正确;
C、充电时,由负极反应式写阴极反应式为:Zn(OH)42−+2e− == Zn+4OH−,故 C 正确;
D、充电过程中,阴极反应式 :Zn(OH)42−+2e− == Zn +4OH−,氢氧根与钾离子组成氢氧化
钾,故 D 正确。
答案选 A。
【点睛】该题考查可充电电池,一般先分析放电过程的负极反应式、正极反应式;再分析充
电过程的阴极反应式和阳极反应式。
14.某温度时,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 2NO2(g) 2NO(g) +O2 (g) ΔH > 0。实验
测得:υ 正(NO2 )=k 正 c2(NO2 ),υ 逆(NO)=k 逆 c2(NO)·c(O2 ),k 正、k 逆为化学反应速率常
数,只受温度影响。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容器
编号 c(NO2) c(NO) c(O2) c(O2)
Ⅰ 0.6 0 0 0.2
Ⅱ 0.6 0.1 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Ⅰ中 NO2 的平衡转化率约为 66.7%
B. Ⅱ中达到平衡状态时,c(O2)<0.2 mol·L−1
C.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K=
D. 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用三段式法计算出实验Ⅰ中各组分的改变浓度和平衡浓度:
为
k
k
正
逆
2 22 2
( ) 0.6 0 0
( 0.4 0.4 0.2
( 0.2 0.4 0.2
NO NO O
C
C
C
+
始
变)
平)而实验Ⅱ相当于在Ⅰ基础上再加入 NO,平衡会逆向移动,再判断各量的变化。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Ⅰ中 NO2 的平衡转化率为 ,故 A 正确;
B、Ⅰ中平衡时 c(O2)=0.2 mol·L−1,实验Ⅱ相当于在Ⅰ基础上再加入 NO,平衡会逆向移动,
c(O2)<0.2 mol·L−1,故 B 正确;
C、平衡时 υ 正(NO2 )=υ 逆(NO),即 k 正 c2(NO2 )=k 逆 c2(NO)·c(O2 ),得 =
=K,故 C 正确;
D、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 值增大,故 D 错误。
答案选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8 分)
15.草酸亚铁是黄色晶体,常用作照相显影剂、新型电池材料等。
实验室制备草酸亚铁并测定其中 Fe2+和 C2O42−的物质的量之比确定其纯度,步骤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和稀硫酸,加热溶解,
再加饱和 H2C2O4 溶液,加热沸腾数分钟,冷却、过滤、洗涤、晾干,得黄色晶体。
Ⅱ.称取 m gⅠ中制得的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使其溶解,70℃水浴加热,用 c
mol·L−1 KMnO4 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 KMnO4 溶液 v1 mL(其中所含杂质与 KMnO4 不反
应)。
Ⅲ.向Ⅱ滴定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和稀硫酸,煮沸,至反应完全,过滤,用 c mol·L−1
KMnO4 溶液滴定滤液至终点,消耗 KMnO4 溶液 v2 mL。
Ⅳ.重复上述实验 3 次,计算。
已知:ⅰ.草酸是弱酸。
ⅱ.pH>4 时,Fe2+易被 O2 氧化。
ⅲ.酸性条件下,KMnO4 溶液的还原产物为近乎无色的 Mn2+。
(1)Ⅰ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Ⅱ中与 KMnO4 溶液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____。
(3)Ⅲ中加入过量锌粉仅将 Fe3+完全还原为 Fe2+。若未除净过量锌粉,则消耗 KMnO4 溶液的
体积 V ______v2 mL(填“>”、“=”或“<”)。
(4)Ⅲ中,滴定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0.4 100% 66.7%0.6
× ≈
k
k
正
逆
( ) ( )
( )
2
2
2
2
·c NO c O
c NO(5)m gⅠ中制得的晶体中,Fe2+和 C2O4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用含 v1、 v2 的计算式表
示)。
【答案】 (1). 抑制 Fe2+水解 (2). 增强溶液酸性,防止 Fe2+被 O2 氧化 (3). Fe2+
(4). C2O42− (5). > (6). (7).
【解析】
【分析】
先用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与饱和 H2C2O4 溶液反应制备草酸亚铁,称取 m g 草酸亚铁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使其溶解,用 KMnO4 溶液滴定至终点,Fe2+和 C2O42−都
反应完,Fe2+被氧化为 Fe3+,Ⅱ滴定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将 Fe3+完全还原为 Fe2+,最后
再用等浓度 KMnO4 溶液滴定至终点,则可以计算出的 Fe2+的含量,则 C2O42−消耗的 KMnO4
溶液体积为(v1- v2),可计算出 C2O42−的含量。
【详解】(1)亚铁离子要水解,由信息可知 pH>4 时,Fe2+易被 O2 氧化,加入稀硫酸的目的
是抑制 Fe2+水解;增强溶液酸性,防止 Fe2+被 O2 氧化;故答案为:抑制 Fe2+水解;增强溶
液酸性,防止 Fe2+被 O2 氧化;
(2)Ⅱ中与 KMnO4 溶液反应的微粒有 Fe2+和 C2O42−,故答案为:Fe2+;C2O42−;
(3)Ⅲ中若未除净过量锌粉,则在后面的滴定反应中锌粉又会将 Fe3+还原为 Fe2+,Fe2+继
续和高锰酸钾反应,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体积偏大,故答案为:>;
(4)Ⅲ中滴定时,Fe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5)Ⅲ中滴定时,MnO4-与 Fe2+的关系式为: , 的物质的量为:
,Fe2+的物质的量为 ;在Ⅱ中 C2O42−与 的关系式为
, C2O42−消耗的 KMnO4 溶液体积为(v1- v2), 的物质的量为:
,C2O42−的物质的量为: ,Fe2+和 C2O42−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 = ,故答案为: 。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氧化还原滴定,关键是要理清反应原理,用电子守恒法找出关系式,
再由关系式进行计算。
- 2+ + 2+ 3+
4 2MnO +5Fe +8H =Mn +5Fe +4H O 2
1 2
2
( )
v
v v−
- 2+ + 2+ 3+
4 2MnO +5Fe +8H =Mn +5Fe +4H O
- 2+
4MnO 5Fe
-
4MnO
3
2 10v c mol−× -3
25v c 10 mol× -
4MnO
- 2-
4 2 42MnO 5C O
-
4MnO
-3
1 2(v -v )c×10 mol -3
1 22.5(v -v )c 10 mol×
-3
2
-3
1 2
5v c 10 mol
2.5(v -v )c 10 mol
×
×
2
1 2
2
( )
v
v v−
2
1 2
2
( )
v
v v−16.二氧化氯(ClO2)广泛应用于纸浆漂白、杀菌消毒和水净化处理等领域。工业上利用甲
醇还原 NaClO3 的方法制备 ClO2,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a.发生器中制备 ClO2 的反应:12NaClO3+8H2SO4+3CH3OH=
12ClO2↑+3HCOOH+4Na3H(SO4)2↓+9H2O
b.相关物质的熔沸点:
物质 CH3OH HCOOH ClO2
熔点/℃ -97 9 -59
沸点/℃ 65 101 11
(1)ClO2 可用于纸浆漂白、杀菌消毒是因其具有______性。
(2)冷却塔用于分离 ClO2 并回收 CH3OH,应控制 最佳温度为______(填字母)。
A.0~10℃ B.20~30℃ C.60~70℃
(3)经过程Ⅰ和过程Ⅱ可以获得芒硝(Na2SO4·10H2O)并使部分原料循环利用。
已知:Na2SO4·10H2O 和 Na2SO4 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①Na3H(SO4)2 处理器中获得芒硝时需加入 NaClO3 固体,从芒硝溶解平衡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______。
的②结合 Na2SO4·10H2O 和 Na2SO4 的溶解度曲线,过程Ⅱ的操作是:在 32.4℃恒温蒸发,
______。
③Na3H(SO4)2 处理器的滤液中可以循环利用的原料是 NaClO3 和______。
【 答 案 】 (1). 氧 化 (2). B (3).
,加入 NaClO3,使钠离子浓度增大,平
衡逆向移动,有利于 Na2SO4·10H2O 的析出 (4).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5). H2SO4
【解析】
【分析】
由流程可知,发生器中制备 ClO2, 冷却塔用于分离 ClO2 并回收 CH3OH,在吸收塔中用冷水
冷凝 ClO2,最后再储存;发生器中生成的 Na3H(SO4)2 进入 Na3H(SO4)2 处理器,用 H2O2 和
NaClO3 处理得到 Na2SO4·10H2O。
【详解】(1)ClO2 可用于纸浆漂白、杀菌消毒是因其具有氧化性,故答案为:氧化;
(2)冷却塔用于分离 ClO2 并回收 CH3OH,根据表格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控制的温度应
该使 CH3OH 液化,但是 ClO2 不能液化,只有 B 项合适,答案选 B;
(3)①在处理器中会发生反应: ,加入
NaClO3,使钠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有利于 Na2SO4·10H2O 的析出,故答案为:
,加入 NaClO3,使钠离子浓度增大,平
衡逆向移动,有利于 Na2SO4·10H2O 的析出;
②过程Ⅱ的操作为在 32.4℃恒温蒸发后,再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故答案为:冷却
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③Na3H(SO4)2 处理器的滤液中可以循环利用的原料为 NaClO3 和 H2SO4,故答案为:H2SO4。
17.含氰根(CN−)的废水必须经处理后排放。某电镀废水 pH≈12,氰化物以 CN−、Cu(CN)32−
等形式存在(均以 CN−计),处理流程如下:
(1)HCN 是一元弱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NaCN 水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_____。
(2)二次处理阶段,使用不同方法氧化。
+ 2+
2 4 2 (s) (aq) 4 (aq) 2Na SO 10H O 2Na +SO +10H O⋅
+ 2+
2 4 2 (s) (aq) 4 (aq) 2Na SO 10H O 2Na +SO +10H O⋅
+ 2+
2 4 2 (s) (aq) 4 (aq) 2Na SO 10H O 2Na +SO +10H O⋅ ①过硫酸钾(K2S2O8)氧化法:K2S2O8 溶液将 CN−(N 为-3 价)氧化成毒性弱的 CNO−
(N 为-3 价)。
Ⅰ.碱性溶液中 S2O82−在一定条件下氧化 CN−生成 CNO−和 SO4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Ⅱ.不同浓度的 K2S2O8 溶液对 CN−的去除率如图 1。工业上选用浓度为 1 mmol·L−1
K2S2O8 溶液,不用 0.75 mmol·L−1 和 2 mmol·L−1 的原因是______。
Ⅲ.研究 CN−的氧化去除机理。(文献中为碱性条件下的结论)
文献:a.没有 Cu+,S2O82−对 CN−没有去除效果。
b.S2O82−和 Cu+反应生成硫酸根自由基(SO4−·)和 CuO。
c.SO4−·可能转变为羟基自由基(·OH)。
d.SO4−· 、·OH 均可将 CN−氧化为 CNO−。叔丁醇只可以使·OH 失
去活性,乙醇可以使 SO4−· 、·OH 均失去活性。
实验:相同条件下,向含 Cu(CN)32−的碱性废水中加入叔丁醇,CN−的去除率没有影响;加
入乙醇,CN−的去除率降低 50%。两种不同的 CN−的氧化去除机理如图 2,结合文献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ⅰ.补全“机理一”_______________。
ⅱ.从“机理二”可看出 CuO 参与了去除 CN−,列举其证据:______。
②电解法:碱性环境中,在阳极发生两步反应,CN−放电生成 CNO−,CNO−再放电生成 CO2
和 N2,第二步的阳极反应式是______。
【 答 案 】 (1). (2).
(3). 1 mmol·L−1 比 0.75 mmol·L−1 的反应速率快,CN−的去除率高,
比 2 mmol·L−1 成本低 (4). CN−、CNO−、SO4−·、SO42−(从左到右) (5). 碱性条件
下要有 Cu+才能去除 CN−,而 Cu+会生成 CuO,加入乙醇,可以使 SO4−·失去活性,而 CN-
- -
2CN +H O HCN+OH
2- - -
2 8S O +CN +2OH
- 2-
4 2CNO +2SO +H O的 去 除 率 仍 然 有 50% , 说 明 CuO 参 与 了 去 除 CN− (6).
【解析】
【分析】
(1)CN−水解显碱性;
(2)K2S2O8 溶液将 CN−(N 为-3 价)氧化成毒性弱的 CNO−(N 为-3 价),
①根据氧化还原原理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由图 1 比较 CN−的去除率,考虑反应的速率和原
料的经济性;由图 2 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反应机理。
② 阳极第二步反应为 CNO−再放电生成 CO2 和 N2, CNO−中碳元素显+4 价,氮元素显-3 价。
【详解】(1)HCN 是一元弱酸,NaCN 会水解导致溶液显碱性,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2)①Ⅰ、碱性溶液中 S2O82−在一定条件下氧化 CN−生成 CNO−和 SO42−的离子方程式为:
;
Ⅱ、由图 1 看出,选用浓度为 1 mmol·L−1K2S2O8 溶液,既考虑了反应的速率和 CN−的转化
率,也考虑了成本,故答案为:1 mmol·L−1 比 0.75 mmol·L−1 的反应速率快,CN−的去除率高,
比 2 mmol·L−1 成本低;
Ⅲ、ⅰ、结合文献资料(b)可知 S2O82−和 Cu+反应生成硫酸根自由基(SO4−·)和 CuO,
再结合总反应看,SO4−·再与 CN−反应生成 CNO−和 SO42−,故图中机理一所填物质依次为:
CN−、CNO−、SO4−·、SO42−(从左到右);故答案为:CN−、CNO−、SO4−·、SO42−(从左
到右);
ⅱ、碱性条件下,没有 Cu+,CN-不会被去除,而 Cu+会生成 CuO,加入乙醇,可以使 SO4−·失
去活性,而 CN-的去除率仍然有 50%,说明 CuO 参与了去除 CN−;故答案为:碱性条件下
要有 Cu+才能去除 CN−,而 Cu+会生成 CuO,加入乙醇,可以使 SO4−·失去活性,而 CN-的
去除率仍然有 50%,说明 CuO 参与了去除 CN−;
②阳极第二步反应为 CNO−再放电生成 CO2 和 N2,电极反应式为:
。
【点睛】该试题主要考查信息的处理能力,要先分析出总反应,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反应机
理一和机理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整理能力。
- - -
2 2 22CNO +4OH -6e =2CO +N +2H O↑ ↑
- -
2CN +H O HCN+OH
- -
2CN +H O HCN+OH
2- - -
2 8S O +CN +2OH - 2-
4 2CNO +2SO +H O
- - -
2 2 22CNO +4OH -6e =2CO +N +2H O↑ ↑18.探究铁在某浓度 H3PO4 和 H2O2 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的情况,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Ⅰ
将除去氧化膜的铁钉置于烧杯中,加入
30 mL 1.0 mol·L−1 H3PO4 和
3 mL 30% H2O2 的混合溶液(pH≈1)。
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突然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停止产生
气泡;一段时间后再产生大量气泡,再停止,出现周而
往复的现象。过程中,溶液保持澄清。
Ⅱ
将与实验Ⅰ相同的铁钉放入烧杯中,加
入 30 mL 1.0 mol·L−1H3PO4 和 3 mL
H2O。
片刻后铁钉表面持续产生气泡,溶液保持澄清。
已知:Fe3(PO4)2 难溶于水,Fe(H2PO4)2 溶于水。
(1)用 85% H3PO4 配制 100 mL 1.0 mol·L−1H3PO4 所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
头滴管、______。
(2)实验Ⅱ中铁钉表面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探究停止产生气泡 原因。
提出假设:铁钉表面形成了含有+3 价铁的氧化膜将铁钉覆盖。
甲同学进行实验Ⅲ,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
实验Ⅲ:将洗净的实验Ⅰ中无气泡产生时的铁钉置于试管中,加入滴有 KSCN 溶液的稀
H2SO4,振荡,静置,溶液呈红色。
乙同学认为实验Ⅲ无法证实假设成立,其理由是_____。
乙同学通过改进实验证实了假设成立。
(4)铁钉表面突然产生大量气泡的可能原因是 Fe2+迅速被 H2O2 氧化形成氧化膜,使聚集在铁
钉表面的 H2 脱离铁钉表面。
①实验Ⅳ证实了形成氧化膜过程中产生 H+。
实验Ⅳ:______(填操作),滴入少量 FeSO4 溶液后,立即测定 pH,pH 迅速降低。
②形成氧化膜(以 Fe2O3 计)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的(5)实验Ⅰ中周而往复的现象与铁钉表面氧化膜的生成和溶解密切相关,从反应的速率
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
【答案】 (1). 100mL 容量瓶 (2). (3). 未排除
氧气的干扰 (4). 取与实验 I 初始时 pH 和浓度均相同的 H2O2 溶液于试管中 (5).
(6). 铁与磷酸反应生成氢气和 Fe2+,Fe2+在铁钉表面
迅速被氧化形成氧化膜,使聚集在铁钉表面的氢气脱离:随后发生磷酸溶解氧化膜的慢反应,
氧化膜覆盖铁钉表面时不产生气泡,当氧化膜溶解后,铁又与磷酸反应产生氢气
【解析】
【分析】
题目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 I 中,铁钉表面产生气泡,是因为铁与 H3PO4 反应生成氢气,
因为溶液保持澄清,根据信息可知还生成了 Fe(H2PO4)2,一段时间后再产生大量气泡,再停
止,出现周而往复的现象,与实验 II 对比可知是 H2O2 发生了作用,再根据后续的探究性实
验分析出现周而往复的现象的原因。
【详解】(1)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溶液所需要的仪器,还缺少 100mL 容量瓶,故答案
为:100mL 容量瓶;
(2)由题目信息可知,铁与 H3PO4 反应生成氢气和 Fe(H2PO4)2,化学方程式为:
;
(3)氧气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成成铁离子,故实验Ⅲ无法证实假设成立,故
答案为:未排除氧气的干扰;
(4)①、实验Ⅳ要证实形成氧化膜过程中产生 H+,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操作为:取与实
验 I 初始时 pH 和浓度均相同的 H2O2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 FeSO4 溶液后,立即测定
pH,pH 迅速降低;故答案为:取与实验 I 初始时 pH 和浓度均相同的 H2O2 溶液于试管中;
②、亚铁离子被 H2O2 溶液氧化为 Fe2O3,离子方程式为:
;
(5)实验Ⅰ中周而往复 现象与铁钉表面氧化膜的生成和溶解密切相关,从反应的速率角
度分析如下:铁与磷酸反应生成氢气和 Fe2+,Fe2+在铁钉表面迅速被氧化形成氧化膜,使聚
集在铁钉表面的氢气脱离:随后发生磷酸溶解氧化膜的慢反应,氧化膜覆盖铁钉表面时不产
生气泡,当氧化膜溶解后,铁又与磷酸反应产生氢气。
的
3 4 2 4 2 2Fe+2H PO =Fe(H PO ) +H ↑
2+ +
2 2 2 2 3Fe2Fe +H O + = OH O +4H
3 4 2 4 2 2Fe+2H PO =Fe(H PO ) +H ↑
2+ +
2 2 2 2 3Fe2Fe +H O + = OH O +4H故答案为:铁与磷酸反应生成氢气和 Fe2+,Fe2+在铁钉表面迅速被氧化形成氧化膜,使聚集
在铁钉表面的氢气脱离:随后发生磷酸溶解氧化膜的慢反应,氧化膜覆盖铁钉表面时不产生
气泡,当氧化膜溶解后,铁又与磷酸反应产生氢气。
【点睛】该题是探究性实验题,需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按照题目的探究步骤分析发
生的反应,试题的难点为如何解释气泡的产生和停止反复出现的现象,要求有较强的思考分
析能力。
19.多奈哌齐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间体 L 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R1—CHO R1—CH=CH—COOH
ⅱ.
ⅲ.
(1)A 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
(2)A→B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芳香化合物 X 是 D 的同分异构体,符合下列条件的 X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①核磁共振氢谱有 3 组吸收峰,峰面积比为 1∶2∶2
②1 mol X 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生成 1 mol H2
(4)实验室检验 E 中含氧官能团的试剂及现象为______。
(5)1 mol F 生成 1 mol G 需要消耗______mol H2。
(6)G→H 的反应类型是______。
(7)K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8)由 L 可通过如下过程合成多奈哌齐:
2HOOCCH COOH→试剂 a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答案】 (1). 羟基 (2). (3). (4).
银氨溶液、出现银镜 (5). 4mol (6). 取代反应 (7).
(8).
【解析】
【分析】
A 为 ,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B,由 B 的分子式结合 D 的结构,可知 B 的结构简
式为: ,氯原子再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C,C 的结构简式为: ,再发
生取代反应生成 D;E 到 F 的反应根据信息ⅰ分析,可得出 F 的结构简式为 ,
再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G,结构简式为 ,G 到 H 为取代反应,H 的
结 构 简 式 为 , 再 与 COCl2 发 生 取 代 反 应 生 成 I , 其 结 构 简 式 为
, 由 信 息 ⅱ 的 反 应 可 推 出 K 的 结 构 简 式 为。
【详解】(1)A 为 ,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故答案为:羟基;
(2))A→B 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D 的结构简式为 ,X 是其同分异构体,核磁共振氢谱有 3 组吸收峰,峰面
积比为 1∶2∶2,说明其有 3 种等效氢,D 中共有 10 个 H,则分别为 2、4、4 个,1 mol X
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生成 1 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则 X 的结构简式为 ,故
答案为: ;
(4)E 中的含氧官能团为醛基,检验试剂为银氨溶液,现象为有银镜产生,故答案为:银
氨溶液、出现银镜;
(5)F 中有 4 个碳碳双键,故 1mol 的 F 会消耗 4molH2,故答案为:4mol;
(6)G 结构简式为 , H 的结构简式为 ,N 上的 H 原
子被-COOCH3 取代,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7)K 到 L 的反应为信息ⅱ的反应原理,为苯环上断开一个 H,再对碳碳双键进行加成,
由 L 的结构简式可推出 K 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
(8)结合 L 的结构简式 和 M 的分子式,可知 L 到 M 为脱羧反应,
M 的结构简式为 ,再结合信息ⅲ的反应原理,根据多奈哌齐的结构推出a 为 ,故答案为: 。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有机推断,主要是结合题目信息和物质的分子式推出物质的结构简式,
充分利用题给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明确有机物的官能团及性质是解本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