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1 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对应学生用书第90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 ‎(1)背景 ‎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政权还不十分巩固,经济亟待恢复。‎ ‎(2)外交任务: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3)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该政策是新中国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4)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5)成就 ‎①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粉碎政治孤立企图。‎ ‎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获得苏联援助,打破美国经济封锁。‎ ‎③1950-1953年,志愿军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稳定环境。‎ ‎[易误辨析]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成熟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非独立新兴国家增多,反殖反霸。‎ ‎②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恢复发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特点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意义 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问题解决。‎ ‎(4)万隆会议 ‎①背景: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大批亚非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 ‎②召开:1955年4月,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 ‎③求同存异: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④意义: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补遗]__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的中国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①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②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新中国初期外交特点和成就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 ‎(2)史料二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国家主权平等”‎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3)史料三从其适用的范围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其容纳不同时代的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独立自主”与“一边倒”政策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提示] 不矛盾。“一边倒”政策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是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史论归纳]‎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①“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从1950年到1951年,我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C [“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54年6月,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声明,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些原则(  )‎ A.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消除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 B.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D.标志中国已经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材料中“1954年6月,中印两国在新德里发表声明,指出:在我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表明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其没有消除世界各国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故B项错误;与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一边倒”政策不同,新中国积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故C项正确;“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两者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不同方面,故D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故A项错误;在此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外交政策,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故B项正确;题目设问为外交原则或方针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的主题,故D项错误。]‎ ‎4.(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 ‎【导学号:02990054】‎ 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 [材料中“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表明这是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故A项错误;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举行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与材料中“一起共舞时”的国家不符,故B项错误;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表明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考点2 与时俱进,共谋新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 ‎(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进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在国际上掀起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易错提醒]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3)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轻巧识记]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史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史料解读]‎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史料一反映了尼克松访华,解读史料时注意“一个时代”“另一个时代”等信息,从中认识中美关系的发展。根据“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可以看出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2)史料二反映了中俄关系的发展,解读史料二应结合历史背景的变化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从史料二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史料运用]‎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来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转而实行不结盟政策的原因。‎ ‎[提示] 影响: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原因:改革开放需要有一个安定良好的外交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提示] 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史论归纳]‎ 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①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第二阶段 ‎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 ‎(3)第三阶段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①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②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三质检)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 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 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 C [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故A项错误;第26届联大上赞成阿尔巴尼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的国家并非仅非洲国家,故B项错误;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D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 ‎2.(2017·淄博高三模拟)1962年,中日双方由廖承志、高崎达之助(日本执政党要员)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易货贸易的备忘录,这种贸易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据此可知,中日“备忘录贸易”(  )‎ A.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B.为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C.解除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体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 [结合所学知识,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对外开放属于官方政策,是中国内部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下作出的正确决策,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中日“备忘录贸易”即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故D项正确。]‎ ‎3.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此外交方针的提出说明中国(  )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导学号:02990055】‎ A.采取灵活外交策略   B.推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C.实行多边外交战略 D.实施独立自主不结盟 C [这种外交所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外交方针,不是开放政策,故B项错误;“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是新时期外交的政策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内容,故D项错误。]‎ ‎4.‎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就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团结互信,深化安全、务实、人文、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提出倡议和主张,与各方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一轮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 D.为了国家安全中国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A [‎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A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而非反恐政治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全国卷Ⅰ ‎2016·中苏关系 全国卷Ⅱ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全国卷Ⅲ ‎——‎ 全国卷 ‎2010·中苏关系、不结盟政策;2010·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变化 考情分析 本讲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出现率不高,即使考查也仅局限于中苏关系的变化,而且问题设计都是从背景或原因的角度命题,考查中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或影响。试题开放性不强,基础性的命题趋向明显。‎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0·全国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D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项。]‎ ‎2.(2010·全国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B [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从其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名师点拨 中苏关系是全国卷命题的重点,两国关系的发展见证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高考试题没有从正面直接考查,而是立足时空观念,通过引用新材料和创设新情境间接考查。通过对题干材料信息的获取,联系所学知识做出判断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3.(2016·全国卷Ⅰ)1965年,‎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 名师点拨 “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全球治理的内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将新中国的历史和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 ‎ ‎【导学号:02990056】‎ 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 B.冲破欧美封锁,改变外贸局面 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D.寻扩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 B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际社会中的形势是严峻的,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在经济上实行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外贸非常不利,为了改变这种情形,周恩来发表此言论,B项正确;“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与C项中的“实行一边倒”不符,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才恶化,D项错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这主要说的是(  )‎ 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 A [“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是指美国对华实施的外交孤立政策,而题干中“幻想已被粉碎”说明美国外交孤立政策的失败,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正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A项正确。]‎ ‎3.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材料表明(  )‎ A.中美在情报领域达成联盟 B.共同的国家利益促成中美合作 C.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解决 D.中国的“求同存异”方针初见成效 B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苏联而走向合作,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仍然存在,C项错误;D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中美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求同存异”,但“初见成效”说法错误,故排除。]‎ ‎4.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C [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以外的国际关系,故A项错误;中苏关系曾经出现过曲折,而中俄关系没有,且材料中指出“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故B项错误;中国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是盟国,而如今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故C项正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5.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 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 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加入世贸组织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据“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知D项符合题意。]‎ ‎(对应学生用书第94页)‎ 中美关系:共识与分歧并呈,竞争与 合作同存[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 ‎[运用点拨]‎ ‎1.历史上中美关系:《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公然干涉一些国家内政,加剧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 ‎3.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对中美关系历来有种种说法,其基本定位是“非敌非友”关系。这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与一个崛起大国的特定关系,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是合作与防范并举,但对中国“安全再平衡”力度加大,采取综合手段遏制中国,让盟国出钱、出力、出面牵制中国。与此同时,通过人道主义救援、军事交流、武器出售等方式加大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渗透。随着美国加紧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介入态势将更加明显,中美关系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5.(对接高考)中美关系一直是高考热点,考查方式往往是隐性介入,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趋向侧重于强调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 ‎[针对训练]‎ ‎1.1950年之后,对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美国一直以“暂缓讨论”议案予以阻挠。1961年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一改所谓的“时机不宜,暂缓讨论”的态度,同意将中国代表权问题提上联合国大会议程,同时提出改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联大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才能有效。这种改变出现的原因是(  )‎ A.美国彻底放弃了敌对中国的政策 B.苏攻美守形势下,美国欲联合中国对抗苏联 C.美国为提出“双重代表权”议案做铺垫 D.“暂缓”无法维持,美国推出新拖延政策 D [“冷战”格局下,美国不可能放弃敌对中国,A项错误;1961年的形势是美攻苏守,B项错误;“双重代表权”议案是1971年提出的,且与题干没有关系,C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进入联合国,它们对中国的支持使美国的“暂缓”政策难以维持,由信息“需要联大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说明美国设置了苛刻的条件,实际上还是希望这个问题得到拖延,故D项正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1971年以前的世人眼里,他们的二重奏似乎显得奇异。‎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 ‎●美国曾不止12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 ‎●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 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8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根据材料,提取任何一项尼克松对中国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干材料显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敌视,二是缓和。在此基础上,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示例一:敌视中国。‎ 原因: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受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影响;遏制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的需要。‎ 影响: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不利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等。‎ 示例二:同中国缓和关系。‎ 原因: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其全球战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处于对抗状态。‎ 影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等;有利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