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二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长治二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共 6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 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 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 B.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 C.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D.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2.公元前 220 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 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 50 步,车轨宽 6 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3.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而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 以孝治天下”之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B.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 C.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 D.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4.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 文字(如右图所示),史称“武周新字”。“武周新字”的创造 A.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B.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 C.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D.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 5.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 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 士 A.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 B.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C.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6.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须由公卿子弟担任高官,因为他们“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 而自成”;明朝让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观习政务,称“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门者仍称 进士。这反映出 A.注重官员行政经验 B.官员文化素养提高 C.门第观念仍然流行 D.官吏来源逐渐扩大 7.下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 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 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 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9.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 4 至 10 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 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 给事中类似于 A.秦汉时期的九卿 B.隋唐的门下省 C.宋初的中书门下 D.清朝的军机处 10.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 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 时 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11.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 学说破坏性强,建设性弱,他没有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 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 A.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文化钳制 B.李贽缺乏创造的决心和能力 C.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D.没有出现可供他借鉴的思想 12.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 “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 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13.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 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 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4.军机处设立后,负责处理机密紧急的军政要务,而内阁仍然帮助皇帝处理纷繁复杂、专 业性极强的政务。乾隆年间,每年经内阁票拟在各部院的本章约 6000 余道,无一不是 国家军政大小事务。皇帝偶有发现票拟有误,则将相关大学士严厉训斥,大学士因此不 敢有丝毫懈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军机处与内阁共同决策军国大事 B.内阁逐渐成为最高中枢权力机构 C.官僚行政体制进一步僵化 D.专制政治运行机制日益完备 15.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 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 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16.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 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 立宪制。该思想 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17.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 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 “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导致这两种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 B.评价角度 C.指导理论 D.依据史实 18.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 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 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A.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 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19.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 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毛泽东的某部著作发表后,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将其严行查禁;而在国统区,诸多国民 党人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等问题,对其发动围攻。这部著作应 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新民主主义论》 21.在 1927 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就土地革命问题出现激烈的 争论,一个主张“土地革命广出论”,一个坚持“土地革命深入论”,结果导致中共中央 在革命紧急关头无所适从。此次会议说明 A.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B.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有限 C.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 D.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 22.1925 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 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 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 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23.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 719 所,民国十一年有 822 所,民国十二年有 1194 所,民国十三年有 1548 所,民国十四年有 1666 所,民国十五年有 1695 所。职业 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 A.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B.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4.“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一条腿。教 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 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 A.初步建成国民教育体系 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5.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当个人 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它要么是只禽兽,要么是个神,人类天生就注入了 社会本能,最先缔造城邦的人乃是给予人们最大恩泽的人。这说明 A.公民自由受城邦体制的制约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自由 C.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团结意识 D.希腊城邦重视政治历史传统 26.“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希腊语“民主” 的本意是人民执掌权力并负责管理国家。雅典民主政治建设中最能体现“民主”本意的 是 A.建立陪审法庭制度 B.实施了陶片放逐法 C.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给生活困难公民发放参政津贴 27.阿里斯托芬(约前 446 年-前 385 年)是古雅典的喜剧作家,相传他写了 44 部喜剧谴责 当时的社会。其中《骑士》对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绝和谈,勒索盟邦,侵吞公款等罪行 予以猛烈抨击;《鸟》则讽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导致雅典人厌恶城市生活,到空 中去建立“云中博古国”。由此可见,当时的雅典 A.出现民主制危机 B.社会出现动荡 C.社会的世风日下 D.民主制的崩溃 28.王坤编著的《文艺复兴那些年》,其封面下部的文字是“刺痛了罗马,唤醒了欧洲,响彻全 球”。其中“刺痛了罗马”喻指文艺复兴 A.颠覆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C.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D.否定了教会对世俗君主的控制 29.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 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 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统治 D.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30.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 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 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A.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第Ⅱ卷(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16 分,第 33 题 1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神话中描绘了很多英雄人物。希腊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举止娴雅、体魄健壮、 有血有肉的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灵。他们的形象和性格与凡人非常相近,甚至没有专权与等级, 神与人同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希腊神话英雄热爱生命(厌恶仇恨死亡,他们热爱现实 生活,对于死后的世界不关心,如斐赖城王后阿尔刻提斯替丈夫殉命,赫拉克勒斯到冥府同死神搏斗,夺回了她的生命。英雄人物常常宴乐、歌舞、开展竞技活动或社交活动。此外, 希腊神话英雄还热爱冒险、善用武力,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要的价值追求。 ——据《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与希腊神话英雄相比,中国神话英雄则显得温和些。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长期面 对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做斗争的困难。为了战胜这些困难,人们创造了各种神话故事,寄托 改变苦难环境的愿望。这体现了远古中国人对人类、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理解,也是“天人 合一”思想的初步体现。中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偏向于歌颂为大众谋利益的英雄,这也证明了 中国传统民族性格中的群体意识、大局意识。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鳏治水招诛、女娲补天 灭灾、后羿射日除害,这些典型的中国神话英雄形象都是为了维护群体,谋求共同的利益。 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点,完美无缺,拥有凌驾于智慧、勇力之上的伦理道德。 ——摘编自宋丹阳《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神话中英雄的特点。(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神话英雄与希腊神话英雄的不同之处并 分析原因。(10 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 2 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 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 2 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 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 25 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 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 为:“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教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 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 16 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 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 18 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 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 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 治,但 18 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 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 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 16-18 世纪欧洲消费变 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0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 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 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 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 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 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 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 广泛流传开来。1735 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欧洲启蒙学者多 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材料叙述了 16-18 世纪中西交往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 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 全面。)(10 分)历史答案 1-30 CBDBB ACCBB CBADC CBDBD AABBA CCDDB 31.(1)特点:有浓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乐主义和现实幸福;强调个人利益,关注个 性发展;热爱冒险,敢于抗争。 (2)不同之处:重视集体利益,有群体意识;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稳求和,天人合 一。 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视教化民众巩固统治; 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32.(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 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6 分,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述亦可)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2 分)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 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2 分)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 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 影响。(6 分) 33.(10 分)示例一:历史现象: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早期的西学东渐。 概述和评价: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东来,向中国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先进科 学文化。明末清初,先进中国人对外国先进文明的热忱欢迎,显示出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精 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当时的知识分子接受了欧洲先进的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以 及农田水利方面的科学技术。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揭开了中国了解世界的序幕,推动了中国 文化与世界的接轨。 参考示例二:历史现象: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学西传的局面。 概述和评价:地理大发现后,在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同时,中国的儒学、历史和科技等在 欧洲传播中开来。虽然西方学者所理解和表述的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与中国本 土文化形似神异,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也从侧面显示出中国文化蕴藏的巨大生命力。 明清之际中学西传过程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对欧洲文明 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