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三历史复习2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限时集训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民版高三历史复习2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限时集训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47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A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魏源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2.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导学号:62160133】‎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C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 ‎3.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B [“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4.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B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5.“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 A.学习西方技术    B.学习西方制度 C.中体西用精神 D.全盘西化理论 B [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6.“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 A.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 B.反对完全照搬西学 C.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D.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C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材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梁启超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D项错误。]‎ ‎7.1896年,清政府对日派出第一批留学生13人,“留日”思潮开始兴起,1901年留日学生激增,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8000多人。这说明(  )‎ A.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 B.欧美加紧对华侵略 C.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 D.国民责任意识提高 D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教育的近代转型是指科举制的废除、实行与近代工业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留学生教育并不足以说明近代教育的转型,故A项错误;从鸦片战争开始,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对中国进行侵略,‎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材料并不能反映清朝政府的全面衰落,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96年、1901年、1906年”可知,甲午之战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开始向日本学习,体现了国民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 ‎8.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社会进化论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但是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9.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C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5年,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重要两个条件”,而直到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相符,故B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为养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 ‎11.“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A [根据材料“1919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故D项错误。]‎ ‎12.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A [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C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分)‎ ‎【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可见其为洋务派,其核心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这种思想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从局限性来看,用先进的生产力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具有失败的必然性。第(2)问中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可得出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可得出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可得出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更好的科学的纲领;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所学知识,洋务派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维新派则是利用孔子来改变中国,适应近代化的潮流。‎ ‎【答案】 (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 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 ‎(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 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年代 总类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年平均数 ‎1895年 ‎1‎ ‎1‎ ‎4‎ ‎1‎ ‎2‎ ‎3‎ ‎12‎ ‎1896-1911‎ ‎8‎ ‎38‎ ‎172‎ ‎366‎ ‎238‎ ‎136‎ ‎958‎ ‎63.86‎ ‎1912-1937‎ ‎20‎ ‎81‎ ‎492‎ ‎660‎ ‎161‎ ‎345‎ ‎1759‎ ‎70.36‎ ‎1938-1945‎ ‎2‎ ‎4‎ ‎41‎ ‎42‎ ‎17‎ ‎34‎ ‎140‎ ‎20.00‎ 合计 ‎31‎ ‎124‎ ‎709‎ ‎1069‎ ‎418‎ ‎518‎ ‎2869‎ 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如: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一:‎ 信息:甲午战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为多。‎ 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二:‎ 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说明:1912-1937年期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1937-1945年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三 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后,数量大大增加。‎ 说明:甲午战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