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定山碑
张辰赫
阳光透过树阴碎成片片光斑散落在御碑村的石碑上,古朴的石碑好似卫兵一样腰杆挺直,
耸立在村口,守护着一代代的村民。老牛抬头看着两米多高的石碑,那依稀可见的“风调雨
顺”四个大字早已被青苔掩盖。他伸手抚摸着被风雨侵蚀的粗糙石面,嘴里轻声呢喃着:“定
山碑!定山碑!黄龙古碑定山神。风也来,雨也顺,石碑护着御碑 村……”这是御碑村男女
老少皆知的一首童谣。据传御碑村之前是穷山恶水之地,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石碑镇
山河,从此风调雨顺,村庄也改名为御碑村,可以说这石碑是整个村庄的命根子。
但听说有人要来挪走这“命根子”,这还了得!
“嘟!嘟!嘟——”几声清脆的鸣笛声吸引了老牛的目光,但那双眼里却满是怨恨与愤
怒。一辆他叫不上名字来的黑色轿车在御碑村的土路上左颠右抖地驶来,屁股后还裹杂着大
片沙尘。车子在老牛旁边停下,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从车上走下来,朝老牛笑了笑:
“叔!”老牛“哼”了一声,把头扭向一旁,默不作声。
“叔,村里人都商量好了吗?”年轻人也不生气,仍笑呵呵地说。
“商量?商量什么?”老牛转过头来,瞪着年轻人吼道:“柳娃,你也是御碑村人,你
也应该知道这碑代表什么! ”
“叔,现在世道早变了,国家都改革了,开放了,您不能老按照您的老想法来看。俗话
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您看看人家小岗村,路修得那叫一个宽。有了路,家乡的农
产品就能运出去了,一些工厂住进村里,人们就能富起来了。我想给村子修一条公路,是为
了村里的乡亲考虑,不修路咱这儿富不了,但这碑……”
“够了!”老牛指着年轻人鼻子说,“村里人供你上学,不是让你和父老乡亲顶嘴的!
不就是碑挡了路吗?我们不修还不成?”
“叔,我感谢乡亲们。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我有了知识,我富了,我愿意带领乡亲们
致富呀,不修路,这……”年轻人神色颇为无奈,还想劝一劝。
“闭嘴!想挪碑?先动动我!”老牛瞪着那牛眼大的眼珠子高声喊道。谁都知道老牛的
倔脾气是村里出了名的,年轻人缩了缩脖子,叹了口气,坐上车,灰溜溜地跑了。
可人的脾气再倔,也倔不过老天爷。阳光依旧炽烈。这样的炽烈已经持续四个月了。老牛坐在大碑下抽着旱烟,“吧嗒,吧
嗒”地吸着,眉头拧成了一股绳。村子靠天吃饭呀,这几年都是靠政府的救济,大家穷得叮
当响,连个机动小三轮都没有。村口的土路太窄了,太颠了,大一点的车开不进来,用人力
拉水又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老牛吐出一口烟圈,舔了舔有些干裂的嘴唇。人还挺得住,但村
里的庄稼快挺不住了。
老牛拿着烟杆出神地想了半天,望着大碑上的“风调雨顺”。可能是阳光的原因,让他觉
得那四个大字是那么刺眼。最后,他把烟杆往石碑上重重一磕,灰白的烟灰撒落在碑下……
一天后,老牛把村民都叫进一个屋里。过了好长时间,村民带着疑惑、痛苦的表情走出
来。
两天后,柳娃带着他公司的车队来到了御碑村,同来的还有一车的修路工人,有人看到
柳娃和老牛在一旁谈了很久。
五天后,老牛辞去了村长职务。当晚,随着工人们的整齐的号子,大碑挪到了离村口不
远的大槐树下。
两个月后,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通到了御碑村村口。
阳光如当初一样明媚,老牛躺在自家小院的藤椅上哼着小曲,卸去了村长的职务,他也
轻松了很多。“叔!最近过得怎么样啊?”柳娃提个扁扁的纸袋从门口进来问。老牛翻了个
白眼:“看不出来?”柳娃挠了挠头,嘿嘿笑着说:“叔,听说御碑村评上先进了,以后会
有更多的开发商来,咱这儿是彻底富了。”老牛摆了摆手:“我又不是村长了,跟我说这干
啥?” “那这个呢?”柳娃抖了抖手上的纸袋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合同?和村委会订的?”
“叔,知道的不少啊。”
“混小子,你不是跟我说要与时俱进吗?怎么?俱进了,来教训我了?”
风吹过御碑村的青石板小道,拔地而起的一座座二层洋楼昭示着这里的变化。几个孩子
在河滩边玩耍,嘴里哼着那首童谣:“定山碑,定山碑,黄龙古碑定山神。风也来, 雨也顺,
石碑护着御碑村。修公路,修铁路,古碑化作生财路。衣儿新,房儿新,御碑村人都欢心!”
它的曲调还是那么古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定山碑”被御碑村世代村民当成命根子,反映出该村古老的历史和人们陈旧的思想,
揭示了村子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B.文中三次写到御碑村的阳光,其意义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氛围,第二次推动了故事情
节的发展,第三次暗示出以老牛为代表的村民思想的变化。
C.老牛辞去村长职务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则用心,不仅表现了他因定山碑最终被挪
走而无脸面对村民的愧疚心理,而且体现出他的目光长远。
D.文章把人物矛盾放在改革开放这一背景下,突出了农村在新时代的变化。采用神态、
动作、心理、语言等方法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C [拔高人物形象,老牛辞去村长职务是因为愧疚和无奈,不能表现他的目光长
远。]
2.小说始于御碑村流行的童谣,又止于童谣,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6 分)
答案:①首尾照应,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文章浑然一体;②旧思想与新生
活对比鲜明,突出文章主题,农村贫穷落后已久,落后思想根深蒂固,改革开放给农民思想
上、生活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发展应该与时俱进;③引用童谣,使作品具有地方特色
和文化底蕴,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3.小说结尾“它的曲调还是那么古老……”包含了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①童谣的曲调依然古老:御碑村世代相传的对风调雨顺、富足安康的祈愿得以延
续(御碑村悠久的文化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遭到破坏);②村子的面貌不再古老:改革开放以后,
村子修了路,盖起了楼房,村子由封闭落后变为开放崭新;③人们的思想不再古老:石碑挪
走,以老牛为代表的村民开始接受新鲜事物,思想由保守封闭变为与时俱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
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
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
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
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
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
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
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
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
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
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
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
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
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
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
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
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
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
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
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
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
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
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
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
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
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
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
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解析:B [“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错误,表明他对牛马的喜爱,
同时也是自己的专长。]
5.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更积极,特别有干劲。他看到懒民的变化后,就想着赶紧干活去。(2)更自信,
充满成就感(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
邀请。(3)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4)更机智,学
会审时度势。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6.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
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2)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
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
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