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 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 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 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 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 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 或为躲避战乱。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 区继续外迁。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 南亚为主。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 文化活化石之誉。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 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 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 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 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 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 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 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 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 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 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 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 的民主思想。 ⑥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 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 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 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 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 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 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D. 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 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 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 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 的生命力的保证。 B. 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 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C. 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 存续。 D. 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张冠李戴。“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表述错误, 由第一段“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 心的力量”可知,客家文化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A 项错误。 B 项正确。“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 化”的说法来自第三段“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 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和第四段“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 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B 项理解分析正确。 C 项扩大范围。“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 系”表述有误,据第五段“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 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及“客 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知,客家人不包括“土著居民”。C 项错误。 D 项歪曲文意。“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曲解文意,虽然第 六段“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 居一寺”有这样的说法,但是不等于说人们都信仰这些。D 项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分析有误, 整体把握文章可知,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重点阐释的应该是“客家精神 的核心是团结和奋进。”文章前两段是总述,提出观点“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根据第三段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和第五段“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 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的提示可知,从第三段到结尾是分别论述 观点的分论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C 项曲解文意,“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 奋进精神得以存续”表述有误。据第三段“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 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 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可知,这些典型的客家建筑,应该是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的象征,而 不是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应该是第六段中说的“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 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故选 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 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 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 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 5.6 万平 方公里,2018 年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 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 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 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 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 (摘自 2019 年 2 月 18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二: 世界四大湾区 2018 年经济数量对比分析 ——(资料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WIND,地方政府统计局) 材料三: 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世界 500 强聚集,民营企业多,以全国 0.6%的面积 贡献了 12.4%的 GDP,人均 GDP 是全国的 2.5 倍。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 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按货物吞吐量算,深圳港排世界第 3、香港排第 5、广州 港排第 6;大湾区是铁路、航空的重要枢纽,交通方面有堪称世界奇迹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和 广东也高铁相通。可以说,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 国家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湾区国家 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 1.89 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 56%,深圳 市 R&D 比重超过 4%,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 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和 航运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一国两制、CEPA、粤港和粤澳合作机制已运行多年,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 70 万 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粤港 澳大湾区 11 城区位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摘自《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中国网 2018-07-03) 材料四: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 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一些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湾区城市 群之间资源整合相对不足,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长期存在“龙头之争”。在一国两制 条件下,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破除行政和制度壁垒,让要素顺畅流动,资源 优化配置,形成有机整体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摘自《大湾区 2035 年目标来了》,经济观察报,2019 年 2 月 18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 战略地位。 B.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积、人口、GDP 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 C. 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D. 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 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进一步促进港澳地区与 内地的交流和融合,并且将给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 B. 世界四大湾区均有各自的经济重点,其中,电子互联网产业成为四大湾区的核心竞争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要想赶超其他三大湾区,不能不发展电子互联网产业。C.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与空港, 还拥有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 D. 在一国两制条件下,如果能让湾区城市形成“融合”发展态势,那么就可以使粤港澳资源 配置更优化,形成有机整体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释放更强功能。 6. 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哪些发展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中 3 点。 【答案】4. C 5. C 6. ①国家支持优势: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此,国家专门制定 发展纲要具体指导该地区的发展建设。②经济资金优势: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部分重要经 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③地理位置优势: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珠三角九 市与港澳相连,海陆空交通便利,是世界物流最大区域。④科技创新优势:大湾区创新能力 突出,拥有超过 1.89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⑤国际化水平领先优势:香港和澳门都是内 地链接世界的重要窗口。⑥人口优势:该地区拥有 6000 多万人口,这些都是大湾区发展的潜 在力量。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A 项表述绝对,“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 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表 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可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 最强的区域之一,而不是之最。A 项错误。 B 项曲解文意,“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面 积、人口、GDP 总量等维度已经超过三大湾区,但在发展质量上,如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大 湾区”对材料二图表分析有误。从材料二 图表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维度已经 超过三大湾区,GDP 总量只是比旧金山湾区高等,“人均 GDP 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的说法也 不够准确,粤港澳大湾区人均 GDP 比东京湾区相差不是太远,不能说远远低于三大湾区。B 项 错误。 C 项正确,“每日跨境往来成为部分深港居民工作生活的常态,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 的”的理解来自材料三“目前香港与内地之间每天有近 70 万人次跨境往来,世界上没有两个 的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C 项正确。 D 项强加因果、表述绝对,“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因而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 体系也不相同,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表述有误,据材料四“粤港澳三地属于不 同关税区域,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 的说法,“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和“粤港澳三地属于不同关税区域”没 有因果关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是“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 动”的原因,并且“各类要素无法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说法相对于“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 自由流动”来说绝对化。D 项错误。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混淆概念、曲解文意,“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物流量最大的区域,这得益于它不仅拥有 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与空港,还拥有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表述有误,据材料三“它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 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可知,应该是“海港群、空港群”而 非“海港与空港”,原文“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 这些信息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与空港,还拥有高速、 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的递进关系。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 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 点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概括出“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哪些发展优势”。先筛选信息, 再进行整合归纳。 材料一中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 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此,“编制本规划”,材料一选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 要》,由此可以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国家支持的优势。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大湾区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处于同一行列,如面积、 人口、GDP 总量等,材料三“对外贸易总额、利用外资总额等重要经济指标已和国际三大湾区 处于同一行列”,这些信息都能表现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可以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 备经济资金的优势。 从材料三中“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天然良港……可以说,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空港 群以及高速、轨道系统等快速交通网络,有泛珠三角区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是 世界物流量最大区域”可知,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地理位置优势。 从材料三中“国家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定位于世界级创新中心主要承载区。据统计,大 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 1.89 万家,居全国第一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 56%, 深圳市 R&D 比重超过 4%,有华为、腾讯等世界级创新企业”的这些信息可知,粤港澳大湾区 已具备科技创新优势。 材料三中说“大湾区还是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和全球投资最活跃区域之一。香港是国际金融、 贸易和航运中心,澳门正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可见香港和澳门都是内地链接世界的重要窗口,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国际化水平领先优势。 材料一“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2018 年末总人口约 7000 万人”的信息和材料二的图表都能 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和人口上的优势,这些都是大湾区发展的潜在力量。 根据上述分析,作答时概括出 3 条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 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 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 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 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彩端午 苗理洁 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一筐筐火 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 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 好奇地问。“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 道。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 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 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 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 年)开始 才有扒龙船。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 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 现十分明丽的色彩。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赤,红 也。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 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 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 响。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当龙船箭一般冲 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 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⑤代代相传,谁人不晓五月初五吃粽子的来历?又有哪家主妇端午时节不寻粽而去呢? 我依旧来到老街,看见卖粽子的店铺里,台面上的粽子已经卖完,店主一家正忙忙碌碌赶着 包裹下一批粽子。端午未到,这家老店生意已火起来。据民意调查,这是惠州城最好吃的五 家粽子铺之一。只见一个大木盆里,堆放着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 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店主麻利调好料,几个巧手女子裹上绿色的粽子叶,用水草扎 成一个个长方形、三角形还有四方形。店家说放入大锅里蒸上个把小时即可出锅。买粽人都 是老街坊,有的就这么聊着笑着等着,等老店飘出浓郁的粽香。暮色将老街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这是传统节日对人们无声的召唤,祥和的心绪,平安的场面令人心生 温情,充满诗意。 ⑥民间传说五月是恶月,是毒月,也许源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爱戴他的百姓们痛恨这 个日子罢,故而有了端午须除恶驱邪之说。从我记事起,就知惠州城有端午节挂菖蒲、艾叶 和桃枝的习俗。我自然不能免俗呀,在市场仔细挑选一扎水灵翠绿的菖蒲、艾叶和桃枝带回 家,随即挂在了房门。 ⑦原不知那春天里娇媚无比的桃树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驱鬼的神力,难怪有人在屋子一角 悬挂一把桃木剑求安定。艾草与桃枝,是这样“共同联手”,在端午时节“守住”百姓的家门。 艾晒干还可以制成条,就待端午之日用以点燃熏房。其实,艾草早已被医学证明有温筋活络、 祛湿驱邪的作用,民间喻之仙草,许多百姓家中有备待用。那是古人积累下来的经验:端午 时节,暑湿最盛,容易滋生疫症影响人体健康。古时医学不发达,艾这时节就派上用场,或 吃或洗又或熏。 ⑧如果说,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端午挂菖蒲,就是人们精神上的“防疫” 之需。中国传统文化中,菖蒲象征为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因形状如剑,又称水剑。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也有人插 在花瓶驻厅堂中,寓意“剑”可驱邪除魅。也许,天赐菖蒲扎根多水的惠州,令乡野的溪边 到处可见它亭亭玉立、飘逸俊秀的身影。元代贯云石有著名蒲剑诗云:“三尺青青古太阿, 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销尽锋棱恨转多。”百姓心目中侠士般的菖蒲,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惠 州人端午节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 ⑨根植民间土壤的惠州端午节,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在时代大踏步地前进中多彩 地穿越,穿越。异彩纷呈的民间习俗,次第呈现人们心灵的风光,令整个端午节亮堂了,亮 出一番秀色,亮出一番天地,亮到人们的心坎里…… (苗理洁:惠州本土女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政协惠州市文史研究员。著有散文集《水 城故事》《水运鹅城》等。散文作品多描写惠州风情与市井生态。)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中,“像个待嫁的新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惠州端午节与众不同 的喜庆鲜亮,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文章第四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东赤岸村“扒龙船”的热闹场面,是为了渲染惠州端 午节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C. 文章第五段中,傍晚时分,惠州老街坊们在老店排队买粽子时有说有笑的画面,充满了浓 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惠州端午节温馨的一面。 D. 文章第六、七、八三段不仅详细介绍了惠州城端午节挂菖蒲、艾叶和桃枝的民间习俗,还 从科学角度解释了端午用艾的合理性。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划线处“人们心灵的风光”的含意。 9. 作者为什么说惠州的端午是多彩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指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端午节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岁月, 人们依然盼望它的到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这个节日。(2)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 往。这体现在人们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祥和心绪上,也体现在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的 企盼上。(3)人们对正义的坚守和弘扬。端午节起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悬挂艾草、 桃枝和菖蒲,为除恶驱邪,更视菖蒲为侠义的化身。 9. (1)表层意思是指端午节充满了色彩感。市场上有火红的荔枝和青葱翠绿的粽叶、桃枝、 艾叶和菖蒲;龙船赛上,有红色的海岸、红色的荔枝林、红色的船头大花,红色的大鼓,红 色的比赛服,红色的旗帜,配以蓝色的大海,呈现一片明丽的色彩;包粽子时有洁白的糯米、 红色的豆,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2)深层意思是指端午节丰 富的传统习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桃枝菖蒲。作者通过对惠州城“多彩”端午的描述, 激发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 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 项,“文章第四段,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惠东赤岸村“扒龙船”的热闹场面,是为了渲染惠 州端午节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表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中“表 明作者对传统节日的内涵随时代进步而改变的感慨”表述有错,惠州端午节的内涵并没有发 生改变,文中划龙舟、包粽子、挂菖蒲、艾叶、桃枝均为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从文末“根植 民间土壤的惠州端午节,传承不变缅怀屈原的精神”也可判断 B 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内容作答,一般要答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字面意思,作答时, 总结概括即可;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来分析。具体可以从渲染氛围、塑 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艺术手法等角度入手。 本题要求理解结尾划线处“人们心灵的风光”的含意,这个句子的关键词语是“心灵的风 光”,所以理解分析时要紧扣情感。此句在结尾,所以作答时主要联系上文,结合主题归纳概 括出情感。 第二段中写“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 间。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第三段说“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 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 和欢喜的空间”,第四段中“扒龙船”活动的描绘,作者说“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 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这些信息都能表现出人们心中对传统节日的敬畏和虔诚。 第五段中对在粽子铺中包粽子、买粽子的描绘,表现“这是传统节日对人们无声的召唤,祥 和的心绪,平安的场面令人心生温情,充满诗意”;“据民意调查,这是惠州城最好吃的五家 粽子铺之一”,“买粽人都是老街坊,有的就这么聊着笑着等着,等老店飘出浓郁的粽香。暮 色将老街与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表现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对健康的企盼上。 这些信息都能表现人们心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段说“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端午节起源为纪念爱国 诗人屈原;第六段中“民间传说五月是恶月,是毒月,也许源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爱戴他 的百姓们痛恨这个日子罢,故而有了端午须除恶驱邪之说。从我记事起,就知惠州城有端午 节挂菖蒲、艾叶和桃枝的习俗”的介绍,第七段说“原不知那春天里娇媚无比的桃树在民间 传说中具有驱鬼的神力”,第八段中“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端午挂菖蒲,就是 人们精神上的‘防疫’之需……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作正义的化身”,都 是人们为除恶驱邪,悬挂艾草、桃枝和菖蒲的举动。这些信息都能表现人们心灵对正义的坚 守和弘扬。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理解重要词语类题目,要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入手。解答概括作品主题类题目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文章标题入 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 心思想。(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 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入手。(4)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 中,需作综合归纳才能明确。(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 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的,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惠州的端午是多彩的? 答题时应该要把握“多彩”这个关键 词语进行理解,概括主题时,主要从深层含义把握。 “多彩”的表层含义是指端午节充满了色彩感。文中表现端午的色彩丰富,如“一筐筐火红 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龙船赛, 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赤,红也。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 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 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当龙船箭 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在棕子铺里,“只见一个大木盆里,堆放着洁白的糯米、红色的豆, 黄里转红的咸蛋黄和切成手指长红白相间的五花肉”。这些信息都展现出端午节的色彩丰富, 明艳动人。 “多彩”的深层含义体现在端午节丰富的传统习俗上。文中表现端午节这个传统习俗形式多 样,如“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卖粽子的店铺里”包粽子,“暮色将老街与 排队买粽人的队伍衬托得温婉动人”;挂桃枝驱鬼,“端午燃艾为生活保健的明智之举”,“而 端午挂菖蒲,就是人们精神上的“防疫”之需……民间喻其为端午期间镇宅的祥物,把它看 作正义的化身”;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形式内涵可以延伸到传统文化,所以作者通过对惠 州城“多彩”端午的描述,很能激发起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以此升华主题和 思想情感。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 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 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 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散文的重要词句和艺术手法等。选 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 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 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 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 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 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 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 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 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 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 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 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 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 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 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 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 陈八事肃澄之 B.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 /陈八事肃澄之 C.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 /陈八事肃澄之 D. 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 弊陈八事/肃澄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 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C. 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 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 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 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 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 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 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 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 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 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 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共十三次上书谈论军 事,多被皇上采纳。 (2)刚好碰到法国官员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 这件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下诏批复同意。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 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 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闱姓赌捐”是“论”的宾语,意思是“论述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 的行为”,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除 CD。“大乖政体”意思是“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 “乖”是谓语,“政体”是宾语,意思完整;“关税侵蚀”意思是“侵占关税”,表意完整; “婴害库帑”意思是“减少了国库的收入”,表意完整。所以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 又称‘春闱’”表述错误,“乡试”多在八月举行,因而称“秋闱”,“会试”多在春季举行, 称“春闱”。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 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中“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理解有误, 在与法使浦理燮谈判后,原文“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意思是“邓承修于 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据此可知, 邓承修有三难二害之电奏朝廷,他的上疏,皇帝并没有理会。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1)再:两次;陈:上书陈述;凡:总共、一共;多见采纳:被动句式,见,表被动,多被 皇上采纳。 (2)适:恰逢、刚好;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羞耻;讳:忌讳;报可:批复同意。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参考译文: 邓承修,字铁香,是广东归善(惠州)人。咸丰十一年乡试中举,捐钱买了郎中的官职, 分到了刑部,后调任御史,任上遇到父亲去世,辞官归家守孝。光绪初年,服丧期满,起用 担任旧职。和张佩纶等人一起主持公正的言论,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号称“铁汉”。先 后上疏认为,就科举中榜者姓氏作为赌注的行为大大违背了政治体制的本意;侵占关税的行 为,减少了国库的收入。因为考场一直以来存在弊端,他上书陈述七件事来纠正这种现象; 因为官员治理一直以来也有弊端,他上书陈述八件事来肃清这种现象。过了许久,升职为给 事中。光绪十年夏,法国人希望与大清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邓承修联合台谏官一起上 书皇上,竭力劝说和约不可靠。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并且弹劾 李鸿章商定和议时疏忽职守。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宰辅重 臣们商议是和是战没有结果。于是,邓承修两次上书陈述三个应敌策略。从这件事后,他总 共十三次上书陈述用兵事宜,多被皇上采纳。第二年,邓承修赶赴天津协助李鸿章与法国使 者巴特纳商议和约,制定十项新条款。回朝后,邓承修请求回老家探亲。还没出京都,又受 命赶赴广西和法国使者会面,商讨划分中越边界问题。到了广西后他就独身骑马出关与法国 使者浦理燮见面。浦理燮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邓承修根据条约想先更正界限后再划分。二 人互不相让,浦理燮于是表面上把文渊、保乐、海宁划分归中方,然而暗地里却发电报给法 国驻京使臣,诋毁邓承修违反和约起了争执,说如果不按之前的界限划分,势必停止议和。 朝廷迫不得已,答应了法国的请求,邓承修于是有关于三个难点两个害处的奏折发电报回朝 廷,奏疏递上朝廷后,皇上不理睬。光绪十二年,法国人另外派遣狄隆·狄塞尔来会谈。刚 好碰到法国官员鲁倪思海被越南人杀害,狄隆·狄塞尔害怕,却又感到羞耻因而忌讳谈这件 事,坚持要求按照地图来划分界限,朝廷的旨意是同意。于是第一次商议把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让给越南。邓承修指着地图和户口名册据理力争,狄隆·狄塞尔不能使他屈服, 想分白龙尾左半边归中方而右半边归越南。邓承修认为这块地是钦海的屏障,如果法国得到 它,那么对内将逼近防城,对外则是阻断了东兴、思勒两个地方,这就会丧失钦州、廉州了。 商议了很久,暂时定了三条约定,还没最后决定,然而狄隆·狄塞尔竟然用武力驱赶江平、 黄竹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朝廷担心又将会挑起边疆的战争,命令邓承修先划分勘定钦州西边 到广西全省的界限,邓承修于是和法国签订清约,《邦交志》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光绪十四年, 邓承修托病辞官,在惠州丰湖书院担任主讲,讲学读书、赡养母亲。光绪十七年,在惠州逝 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 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4. 下列对本诗 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 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 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 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 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 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 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的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 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 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 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D 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 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 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 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情感时,往 往运用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先对诗歌内容 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再从分析意象或表达情感的词语入手,最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要求简要赏析“诗人的愁从何而来”,就是分析作者复杂的具体的愁情。词的上片开篇“九 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 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 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 言春暮人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 雨打榆荚零落,柳 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 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 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 他看到“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 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 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 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 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 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 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 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 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 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 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 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离骚》中,屈原以反问 语气表明即使受挫也不改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 “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虽体解吾犹未 变兮 (4). 岂余心之可惩 (5). 百步九折萦岩峦 (6). 扪参历井仰胁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 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 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拂士、惩、萦、扪、胁等字的写法, 还要注意不要落掉“则”“虽”“兮”等虚词。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 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亦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乃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巨大贡献,是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骄傲,是我国的“国饮”。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 古___,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 ( )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描述了当时江南 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斗转星移,___,元末明初以 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 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以前,客家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擂茶曾经是客家人经常用来招待客人的食 物,现在变成客家最带本土特色的美味小吃。干绿茶、香菜、新鲜薄荷、炒米等以及各类时 令蔬菜为原料,擂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用开水冲泡后再倒入少许茶 油,冲泡好的擂茶可谓___。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 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 地域,比如山区、平原和沿海片区,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又各有特 色,这就跟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___了。可以说,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漫长岁 月里创造出的饱含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名遐迩 沧海桑田 秀色可餐 息息相关 B. 如雷贯耳 沧海桑田 秀色可餐 休戚相关 C. 闻名遐迩 岁月变迁 色味俱佳 息息相关 D. 如雷贯耳 岁月变迁 色味俱佳 休戚相关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实,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B. 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C. 然而,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之前,中原地区早已有食擂茶之习俗。 D. 然而,中原地区已有食擂茶之习俗,然后才形成了客家民系。 19. 文中画横线 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的A.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茶味纯,香气浓。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 还有健脾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B. 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 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而且 还有生津止渴,清凉解暑之功效。 C. 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而且 还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 D. 端起一碗擂茶,先闻再品,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 还能健脾养胃,延年益寿。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 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闻名遐迩”,形容名气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 也形容声音巨大。文中说的是客家擂茶的自古以来远近闻名,强调时间推移,影响范围广泛, 而“如雷贯耳”强调人的名声或者声音巨大,结合语境,故排除 BD 两项; 第二空,“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 较快;“岁月变迁”,时间的流逝;前面说“斗转星移”,可见此处是形容时间的流逝,而不 是说“变化”,应使用“岁月变迁”,排除 AB 两项; 第三空,“秀色可餐”,形容秀美异常,一是指妇女姿色美丽诱人,二是形容自然景色优美秀 丽;“色味俱佳”,食品颜色、香气、味道都好,文中形容“冲泡好的擂茶”,应使用“色味 俱佳”,排除 AB 两项; 第四空,“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物与物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 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强调人与人间的关系密切;文中是说“客家擂茶从取用食材、 制作方法和佐料搭配上各有特色”与“当地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物与物)关系密 切,与“利害”“祸福”无关,应使用“息息相关”,排除 BD 两项; 故选 C。 【18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 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 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前面说“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许多人以为,擂茶是客家人流迁过程中的特产”,这 是说许多人的观点,结合后文来看,实际上,擂茶不是客家人的特产,中原地区早就有了这 一习俗,括号中的内容应是针对前面的说法指出事实的真相,“其实”是强调表象与真相之 间的关系,而“然而”只表转折,该语境前后并非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应使用“其实”开头, 这就排除 CD 两项; 从下文来看,下文的重点还是在讲擂茶的历史,而 A 项后半部分则是“形成客家民系”,这与 下文的内容不一致,排除 A。 故选 B。 【19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 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 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端起一碗擂茶,先品再闻,香气浓,茶味纯。喝下它,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 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应先“闻”再“品”,“先品再 闻”改为“先闻再品”,排除 A 项; 按照逻辑,应该先说直接作用“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再说更深层的作用“健脾养胃,延年 益寿”,这就排除 BC 项。 故选 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 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 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下面是出自惠州知名景点的五幅对联,顺序已经被打乱,请你还原各对联,按照上下联正 确顺序排列,在横线上填写序号(5 联顺序按上联序号由小到大排列)。 ①穷天地万物之理②月色湖光共一楼③人文古邹鲁④我本西湖一钓翁 ⑤圣贤以道证人天⑥苍苔白露生三径⑦究古今事变之归⑧山水小蓬瀛 ⑨但知白酒留佳句⑩文字有神揭星汉 第一联:___ 第二联:___ 第三联:___ 第四联:___ 第五联:___ 【答案】 (1). ①⑦(穷天地万物之理,究古今事变之归。) (2). ③⑧(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 (3). ⑥②(苍苔白露生三径,月色湖光共一楼。) (4). ⑨④(但知白 酒留佳句,我本西湖一钓翁。) (5). ⑩⑤(文字有神揭星汉,圣贤以道证人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对联排 序题。解答时,要结合对联相关知识。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 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 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一副对联上下联有以下要求:字数 相等;词性相当;内容相关;仄起平收。 本题要先还原各对联,再按照上下联正确顺序排列。还原对联可以先从字数相等入手, “③ 人文古邹鲁⑧山水小蓬瀛”是一副对联,再按照仄起平收的原则“鲁”是仄声,“瀛”是平 声,所以上下联顺序是③⑧。剩下的四幅对联,可以从词性相当、内容相关、仄起平收的角 度入手。“①穷天地万物之理”,从结构词性来判断,应与“⑦究古今事变之归”是一副对联, “穷天地”与“究古今”相对,“万物之理”与“事变之归”相对,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 “理”是仄声,“ 归 ”是平声,所以上联是①,下联是⑦;“②月色湖光共一楼” 从结构 词性来判断,应与“⑥苍苔白露生三径”是一副对联,“月色湖光”与“苍苔白露”相对,“共 一楼”与“生三径”相对,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径”是仄声,“楼 ”是平声,所以上 联是⑥,下联是②;“⑤圣贤以道证人天” 从结构词性来判断,应与“⑩文字有神揭星汉” 是一副对联,“圣贤”与“文字”相对,“以道”与“有神”相对,“证人天”与“揭星汉” 相对,再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汉”是仄声,“天”是平声,所以上联是⑩,下联是⑤; 剩下“④我本西湖一钓翁”和“⑨但知白酒留佳句”,根据内容相关联和仄起平收,“句”是 仄声,“翁”是平声,所以上联是⑨,下联是④。填写序号时,要按要求“5 联顺序按上联序号由小到大排列”。 21.城市名片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从而树立城市品牌形象。在下 列表格中,你认为哪一组最能代表惠州,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片?请你从该组选 2~3 个关键词, 写一段推荐语,要求写出推荐理由,字数 150 字以内。 西湖风情 西湖 苏轼 泗洲塔 东樵罗浮 罗浮山 葛洪 百草油 浪漫海湾 大亚湾 巽寮湾 双月湾 淳风厚俗 惠东渔歌 龙门农民画 大亚湾渔家婚嫁 红色惠州 中国民主革命“惠州三杰”(廖仲恺、邓演达、叶挺) 东江纵队 【答案】示例一: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有五湖六桥十美景,融秀丽山水与岭南特色园 林景观为一体,可谓“一城山色半城湖”。宋代文人苏东坡被贬谪于惠,给后人留下东坡井、 合江楼等文化遗址,写下众多关于西湖的诗文,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苎萝西子,美若 天成;东坡一谪,惠州扬名。因而我推荐西湖风情作为惠州名片。 示例二:罗浮山被誉为“百粤群山之祖”,拥有泉、林、瀑、洞等丰富的景观资源;东晋著名 医药学家葛洪晚年隐居于此 13 年,修丹炼道,著书立说,悬壶济世。这里还是岭南道教文化 的发祥地,同时还是道、佛、儒文化的交融之地。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人文,罗浮山都 是惠州首屈一指的代表。因而我推荐“东樵罗浮”作为惠州城市名片。 示例三:龙门农民画是惠州土生土长的民间绘画艺术,凝聚着岭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 族特色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惠东渔歌用福佬语演唱,颇具特 色,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乡土情怀,民俗奇葩;天籁之音,萦 绕南海。因而我推荐“淳风厚俗”作为惠州城市名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给城市 写推荐语作为城市名片的题目。城市名片是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经济特色,代表城市品 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的优质地方特色产品、特色景致、标志性建筑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行了,用词一定要巧妙,易记,不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本题要求从表格中选出你认为最能代表惠州,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片的一组,并且“请你从该 组选 2~3 个关键词,写一段推荐语,要求写出推荐理由,字数 150 字以内”。答题时一定要 先确定你选的哪组,再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时要体现你选的 2~3 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来介 绍描绘城市的特色,再者就是陈述理由时一定要体现出关键词和城市关联的文化内涵。写推 荐语时还要注意用语的形象生动,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来增加文采,如排比、比喻、拟人、引 用、对偶等。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前,福州市某小学 8 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提了一个问题,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情况 是这样的: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 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他翻过九十九 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既然江河里的水都蒸干了,羿是怎么蹚过大河的呢? 小冯提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不少网友对小冯 的思维品质表示肯定,也有网友为他解答疑问。之后,何女士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了反映, 媒体对小冯提的这个问题也作了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微博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 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正在认真研究,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下个版本的教材这 个问题就解决了。 (《南方都市报》 2019 年 06 月 15 日) 请你给小冯的母亲何女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观点或建议。自选角度,确定 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可以“致何女士的一封信” 为题,也可以自拟标题。 【答案】【例文】 致何女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何女士: 您好! 您的儿子小冯对教材的质疑精神,我们有理由欣赏和鼓励,我们为这位小学生感到骄傲, 不仅赞叹拥有如此强大思辨能力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发现错误就及时提出,不管他说得有 没有道理,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了,这确实是传统学问的一次创新。 您对于孩子的支持和对这次质疑的反映,也是值得称道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教育小孩 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她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敢于质 疑的能力。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而且也能够加强孩子们自己的思考和思维锻 炼。 其实这种思维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思维阶段是在人生初期逐步发 展的,而小学正是黄金阶段。如果小朋友的思维比较超前,那他当之无愧可以被称为“聪 明”,家长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坚韧努力的品质,未来的生活 相对会比较顺畅一些。很多时候,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认为书本上的话都是正确的, 缺乏一定的主动思考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比较危险,在以后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不是很 占优势。可见这种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轻信很担心,说孩子对任何人说的话总是深信不疑,特别是比他大的, 说什么都相信,从来不会分辨对错,不会质疑思辨。 家长们要做到的,就是尽量培养孩子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用一种反向思 维方式进行思考。其实我们也知道,学习知识并不能一味地灌输,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长 大了之后就会变得“泯然众人矣”,虽然考试能够提供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可是我们也不能 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敢于想向权威提出质疑,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进行打压, 而是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样思考的,让他们的小脑袋更加具有创造力。 这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孩子能否快速适应社会,并有一番作为,最终要的是 让他们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拥有这项能力的孩子,未来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具有竞争力,从 而崭露头角。 很高兴,您的孩子有这样的思辨能力,您也是能发现并发展他的能力。祝愿您的孩子天 天向上。 此致 敬礼 某某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人物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请你给小冯的母亲何女士写一封信, 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观点或建议”,要理解“这件事”是指小冯对教材提出疑问,引发了 许多人的热议,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并解决。要带着这个任务写作。 审题:根据材料的叙述,对“这件事”理解,是指小冯对教材提出疑问,引发了许多人的热 议,最终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并解决。就此谈自己的态度、观点或建议时,可以从两个角度 来分析,一是肯定赞扬小冯的质疑精神;一是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权威“知错就改” 的态度。写作时明确一个观点阐发即可。注意文体要求,写成书信格式。 立意:(1)肯定赞扬小冯的质疑思辨精神:学生学习、企业生产、科技领域、国家发展等等 都应有怀疑精神,敢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有思维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发展。 (2)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的权威“知错就改”的态度:权威有时也会有疏漏和不足,权 威也应该发展,弥补不足之处,知错就改。 相关素材: (一)精彩语句: (1)希望大家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她们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敢于质疑的能力。不仅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而且也能够加强孩 子们自己的思考和思维锻炼。 (2)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强大的思辨能力,能让孩子对事物进行分 析判断,是孩子结合所学的知识,对现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是锻炼孩子大脑最好的方式, 这才是思辨能力带给孩子最大的竞争力。 (3)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社会,我们都耳熟能详“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名言警 句,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却又老爱犯不该犯的毛病。不崇拜权威,相信自己的判 断对成就一番事业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如果崇尚苏联专家对中国地 质构造的考察结论,就不可能首先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为新中国找到第一口油井;如果 哥伦布不坚信地球是圆的,他的船队就不可能发现新大陆。 (4)犯了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认识自已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 样,才能使人进步,使人类进步。知错能改是一种品德;知错能改是一种责任;知错能改是 一种进步。知错就改是真诚的态度,是一种勇气,是君子风尚,是合作共赢的基础。人非圣 贤,孰能无过。 (二)事例: (1)布鲁诺不顾教会的禁令.的大胆揭露宗教的愚昧。他把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有几的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宇宙观。他坚持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有 效地抨击了教会的地心说以及人类中心主义。 (2)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为了坚持真理伽利略向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用事实整明 自己的观点: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地,会同时着地。 (3)非典刚出来时,中国许多医学权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士另有发现,他大 胆质疑,屡次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4)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 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 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 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 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 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 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 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6)2009 年 10 月 12 日,温家宝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更正信中称:“贵 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 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三)名言警句: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4)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5)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6)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7)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8)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一切都是好的。 行文结构:写作时要符合书信格式,开篇明确自己的观点:赞叹拥有如此强大思辨能力的孩 子真的太厉害了。接下来两段扩展到人们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培养思辨能力。用一小段过渡,下面文章论述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结尾联系社会升华观点,写祝愿语。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 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 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 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 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