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主题训练一“一带一路”——互惠发展的新机遇(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主题训练一“一带一路”——互惠发展的新机遇(Word版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主题训练一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 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壁画研究成果与人们长期以来认识的不同,无法体现壁画的史 料价值高,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丝路的两种不同认识,不能体现对丝路缺乏全面了 解,故 B 项错误;从题干中“人们却认为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 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可知,人们认为丝路断了的原因是由于西域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即 狭隘的民族观作祟,故 C 项正确;两种认识的偏差与科学手段关联不大,故 D 项错误。] 2.下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 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 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 解析:C [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故 A 项错误;新航路开辟 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表 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 化不断融合,故 D 项错误。故 C 项正确。] 3.由于新疆的吐鲁番等地的雨量稀少、气候干燥,才使这些珍贵的丝织品遗物得到很好 的保存。在不少七世纪中叶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纬锦。这能够说明(  ) A.中国丝织品大量向西方输出的盛况 B.中国的丝织品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 C.吐鲁番等地的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D.商帮经营的丝绸已经远涉欧洲 解析:A [题目中显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品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情况,故 A 项 正确;题目中没有显示出是输往地中海地区,故 B 项错误;纬锦属于丝织品,不是棉纺织品, 故 C 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七世纪时中国是唐朝时期,故 D 项错误。] 4.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 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当时,陶瓷成为 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  ) A.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B.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 C.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 D.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繁荣,没有涉及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故 A 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中国通过广州港大量出口陶瓷,反映出宋代海外运输条件有利于瓷器出口,故 B 项正确;广州成为对外出口唯一窗口是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 不出中国陶瓷出口到欧洲,故 D 项错误。] 5.下表反映了清朝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设粤、闽、浙、江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规定西洋商人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 1793 年、1816 年 英国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遭到清廷拒绝 A.康熙时期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朝对外开放受到严格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文化交流 D.19 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解析:B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材料信息“加重浙海关的关税”“只能到广 州通商”“英国……请求增开互市口岸,遭到清廷拒绝”可知,此时清朝对外开放受到严格 限制,故 B 项正确;C 项说法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6.(2019·乐山三模,2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 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 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解析:B [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 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 B 项;材料 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 宜,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 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 织品比较昂贵,排除 D 项。] 7.2018 年 5 月 16 日,“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碑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在西安 举办。宋代的蚕桑生产区域遍布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据《宋会要》,北宋时仅长 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丝绸 266 万多匹,占全国的 2/3。这说明长江流 域(  ) A.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B.民众纺织积极性较高 C.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C [由材料“上贡”“266 万多匹”“占全国的 2/3”等可知,长江流域丝织技艺 水平相对较高,故选 C 项;A、B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材料反映了全国范围内丝织业发展 不平衡,并非长江流域区域内不平衡,故 D 项错误。] 8.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 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解析:A [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国内市场扩大的内容,C 项不符合题 意;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就有 20 万织布工人和 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 工人”“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内容可知沿海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的分 工,故选 A 项。] 9.乾隆年间,太湖地区生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 昂贵。于是,乾隆帝下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 废除上述规定。这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生产的蚕丝大量出口,政府由限制 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定,这说明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本题选 D 项。] 10.在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 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 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海上丝绸之路”(  )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解析:A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 变化,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近代化,故 B 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 路”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但强调的重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 体现出各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 D 项错误。] 11.2017 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 为“一带一路”中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 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B、C、D 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区域 发展观念共同包含的内容,A 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 A 项正确。] 12.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 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 44 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 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一带一路”这一倡议能够赢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是因 为(  )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C.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解析:A [材料中“‘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 44 亿人口”说明其适 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特别指明是为发展 中国家带来机遇,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肯定,并未涉及其 实施效果,故 C 项错误;D 项是“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衡水金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 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 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 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 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 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 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 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 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 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 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 世纪 60 年代,成为 “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 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 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材料三 “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 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 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2017 年 3 月《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 主要依据。(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11 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4 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 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得出是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 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统治阶级积极实行对外贸易政策,根据材料一“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明清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根据材料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 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得出西方国家主动来华和西学东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 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第一小问相同点,结合两者对世界联系的推动和文明的传播 来分析。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主导的,交往的方式主要 是商品的交换,属于和平的方式,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主要是中国的文明自然的传播, 对中国社会的转型的作用有限;世界市场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可知主要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 辟,根据材料二中“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 主要国家”主要是以西方为主,根据材料二“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 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得出主要通过殖民扩张,武力方式将西方 的工业文明传播出去,根据材料二中“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 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得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3)对中 国,据材料三“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得出进一步融入世界 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对世界,据材料三“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 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 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 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 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 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 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3)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中国人难以承受的打击。然而,对 19 世 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 对付西方。到了 20 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人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上述材料描述了近代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 中一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从“19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20 世纪” 三个阶段中选一个阶段,概括出主题;然后,联系该阶段的相关史实论证这一主题;最后,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在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 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 争激化了中国业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因此,19 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示例二:论题: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西方是近代中国转型的推动者。 阐述: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 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维新 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因此,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三:论题:西方为 20 世纪的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阐述: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 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激励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西 方思潮催生了 20 世纪中国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