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主题训练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主题训练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Word版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主题训练二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厦门三模,28)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 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  )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A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于是出现题干中“转而 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现象,故选 A 项;题干论述的是“制茶”出现新现象,不是“饮 茶”现象,排除 B 项;题干中提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的现象,但没有 提及清政府对此现象的态度问题,排除 C 项;“手工工场”不属于民族工业,排除 D 项。] 2.(2019·潍坊一中周考,4)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 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 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 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 解析:C [A 项中“谓田皆天王之田”说明封建君王意识严重,故 A 项错误;“或一见 即杀”体现封建社会血腥性,故 B 项错误;“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出自《资政新 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有利于近代化,故 C 项正确;“特权的森严”体现等级特别, 故 D 项错误。] 3.(2019·新余段考,14)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 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 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 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19 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解析:C [根据题干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表明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C 项正确; A 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有不同的救国主张,排除;B 项错在“其思想与维新派思 想趋同”,张之洞和维新派各自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其思想不会趋同,排除;甲午中日战争 失败,标志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失败,故证明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排除 D 项。] 4.(2019·丰台区二模,16)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出国考察 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是立宪派代表     B.主张民主共和 C.反对清朝统治 D.充满爱国情怀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之”,对中国“观 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耻,明显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故选 D 项;材料中未涉 及立宪主张,排除 A 项;主张民主共和,与材料中“清末重臣”不符,排除 B 项;是“清末 重臣”,维护清朝的统治,排除 C 项。] 5.(2019·漳州质检,29)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 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 年 5 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 的代表共 162 人,代表 12 个城市、100 多个工会组织、27 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  ) A.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B.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D.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解析:B [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第一次全国劳 动大会……代表共 162 人,代表 12 个城市、100 多个工会组织、27 万多名会员”说明共产党 成立后,工人运动工作成效明显,据所学五四运动后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相结合可知 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选 B 项;材料强调工人组织的扩大,并未说明无产阶级具有先 进性,排除 A 项;据所学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 1924 年,排除 C 项;据所学五四运动在 1919 年,排除 D 项。] 6.(2019·甘青宁联考,29)著名学者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 明”。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 A.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激发了民众参与爱国运动C.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 D.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B [由材料“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可知五四运动促进民众的 爱国热情,激发民众参与爱国运动,故选 B 项;国人民族意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觉醒,排除 A 项;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是指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与材料“五四 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不符,排除 C 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五四运动的 影响,排除 D 项。] 7.(2019·莆田一中月考,14)中共成立初期,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 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 1923 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 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 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 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 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本题选 B 项;A 项错误, 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 两项不是主要目的。] 8.(2019·安庆期中,3)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 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 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 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中共 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 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 年北伐战争,C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2019·内江二模,29)19 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 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 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 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D.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解析:C [据材料“19 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 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 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得出这一时期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故选 C 项;材料强调了学生的带头作用,无法得出工商学界联合斗争,排除 A 项;材料强调 抵制日货,没有涉及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方面的信 息,排除 D 项。] 10.1941 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 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 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 件。”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中国共产党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解析:A [“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 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 日寇的重要条件”表明中国共产党维护和支持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故选 A 项;抗战期间,国 共合作抗日,没有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排除 B 项;“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 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1941 年是在抗战时 期,不是在内战时期,排除 C 项;“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 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表明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贡献,没 有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排除 D 项。] 11.1979 年 7 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 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 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B [通过题干中“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 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知该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 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故选 B 项;题干不涉及其他党派问题,排除 A 项;在 1954 年宪法中,就已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C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 初,我国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排除 D 项。] 12.(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模拟,21)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 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 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C [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 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 2001 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 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 C 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 A、B、D 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六),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宋代是乡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时期。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 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社仓是建立于乡村的地方仓储形式;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 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规 范化特征;社邑所表现的社会救助形式是乡村救助的普遍情况。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 的时期,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征》 材料二 1920 年代末 1930 年代初,人们开始感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救济乡 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 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先后设立各种试验区 1 000 多处, 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 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 20 多年里,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 贫政策阶段、扶贫攻坚政策阶段的努力,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的绝对 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 ——摘编自吕书奇《中国农村扶贫政策及成效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发展的表现及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1920 年代末 1930 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7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意义。(6 分)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可得出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一“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 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可得出重视道德教化;根据材料一“体现了宗族 内部成员救助的规范化特征”可得出宗族救助规范化;根据材料一“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 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可得出民间力量占据主导。第二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一“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 可得出传统儒家“礼治”影响;根据材料一“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以士绅、 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可得出政府无力救助,民间 士绅、富民的热衷等,根据所学可得出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等。(2)根据 材料二“1920 年代末 1930 年代初”可知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二“人们开始感 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连年战乱,农村经济日益凋敝;根据材料二“当时‘救济乡村’‘复 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可得出“复兴乡村”呼声高涨;根据材料二“从事乡村教育的教 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可得出乡村教育进行等。 (3)根据材料三“农村的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缓解”结合所学可得出提高了农民收入,缓 解了农村贫困状况,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等。 答案:(1)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重视道德教化;宗族救助规范化;民间力量占据主导。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传统儒家“礼治”影响;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政府无力救助;民间 士绅、富民的热衷。 (2)背景:内忧外患;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复兴乡村”呼声高涨;乡村教育进行。 (3)意义:提高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推动了中 国社会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 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中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消费状况。图一说明上 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历长期战争后经济残破,人民生活水平低,无钱购买商品;图二说明上世 纪 60 年代中国由于轻工业、农业发展不足,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粮食、轻工业产品缺乏,因而 实行“票证经济”,人们购物必须要有相应的票,因而有钱无票也购买不了商品。图三反映上 世纪 70 年代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物资匮乏,因而出现无货,买不着商品的 局面。图四反映上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 由于传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不敢大量消费,有钱后多进行储蓄。图五 反映上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物资、商 品种类不断增多,人们在消费时面临多种选择,因而出现“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的情况。 图六反映 21 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购物可以不用现金,刷卡、微信等多种电子支付 方式的兴起,使人们“不拿钱也能买东西”。从材料中任选两张及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 如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 生活等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论证:图二、图五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 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 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但却更加无法 选择了,于是出现了图五中“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的情景。 示例二:论题:20 世纪 60—70 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论证:图二、图三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 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 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20 世纪 70 年代,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义,严 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物资更加匮乏,于是出现了图三中“有点钱买不 着东西”的情景。 示例三:论题: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论证:图二、图五、图六 图二反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图五反 映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 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岀历史舞台,人们凭现金购物。图六反映了随着科技的发 展,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竞相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门购物。 注意: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果考生能够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 得到解放和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亦可,但要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