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训练七
(时间:3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官员的数额是有定员的:夏 120 员,殷 240 员,东汉 7 567 员,
晋 6 836 员,隋 12 576 员,大唐 18 805 员。这可用来说明( )
A.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
B.中央政务管理机构由简到繁
C.国家统治机器的不断完善
D.政府行政效率逐步得到提升
解析:C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官吏擅权的防范主要体现在官员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并
未反映官员的相互制约,故 A 项错误;材料所述的官员数额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还是地方,
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员数量的增多,可以反映国家管理的加强,说明国家统治机器
不断完善,故 C 项正确;古代官员数额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行政效率就能提高,故 D 项错误。]
2.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
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解析:B [据材料“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司法之神”可知,对包公的崇拜源
于其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因此包公形象不断神化说明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故 B
项正确。]
3.余少祥在《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中指出,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
史巡察六条》、唐代《巡察六条》以及明代的《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
都是专门的巡察法规。这说明中国古代( )
A.重视巡视立法建设 B.巡察方法灵活多样
C.官员选拔条件严格 D.巡视程序非常复杂
解析:A [据材料“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唐代《巡察六
条》以及明代的《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都是专门的巡察法规”均涉
及古代不同时期的巡视法律规定,故 A 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
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这一叙
述意在论证( )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
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
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
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
解析:C [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出发的”,体现了
一定的民本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政体学习的问题,故 B 项
错误;题干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设立议院的侧重点在于公平,不是反对专制,故 C 项正确;早
期维新派此时还处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热心学习阶段,还没看到其弊端,故 D 项错误。]
5.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
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
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应( )
A.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D.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
解析:A [据材料“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
可知他十分看重程序并充分发扬民主,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
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决策的形式——直接民主,也不是强调维护会场秩序和决策的利弊,
故 B、C、D 三项错误。]
6.发端于 20 世纪 40 年代陕甘宁边区的“豆选(豆选是当年抗日根据地的一种普遍的选举
形式)”,到今天演变为人们常见的“举手表决”“无记名按表决器”。这些方式( )
A.推动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B.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程
C.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发展
D.见证了中国人民追寻民主的脚步
解析: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推动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故 A 项错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出现在 1954 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
发展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豆选”的直接民主形式
到今天演变的各种表决方式,见证了中国人民追寻民主政治的脚步,故 D 项正确。]
7.新中国成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
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
法》 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解析:A [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
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
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 A 项正
确。]
8.1985 年 11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
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 11 月 2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
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解析:A [民主法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有利
于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故 A 项正确;人大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故 B
项错误;根据“普及法律常识”可知主要解决人民的法律常识问题,而不是焦点问题,故 C
项错误;规划是阶段性的,并不能说明建构了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故 D 项错误。]
9.伯利克里说:“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
为其障碍。”这反映出雅典( )
A.公民大会决策具有科学性
B.公职都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城邦公正平等的民主原则
D.民主权利的使用注重程序
解析:C [题目中并未出现公民大会,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担任公职的权
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不符,故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担任公职的权利
不属于哪个家族”“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相符,故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程序问题,与
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10.古罗马法学家谈到立法原则时说:“因为‘恶法非法’,所以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
正。”这体现出罗马法( )
A.维护法律的权威 B.始终保持正确性
C.强调自然法原则 D.维护社会的稳定
解析:C [材料“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强调维护正义和公正,而非法律的权威,
故 A 项错误;罗马法是不断完善的,不可能始终保持正确性,故 B 项错误;罗马法强调自然
法原则,保护生命权、财产权等人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和公正,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维护正义和公正,而非社会的稳定,故 D 项错误。]
11.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
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
A.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B.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解析:D [材料未涉及成文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不等于世
界各国,故 B 项错误;奴隶主阶级与材料中“农民小共同体”“后来国际文明”不符,故 C
项错误;自然法是指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与材料中“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
明的普遍法律”相符,故 D 项正确。]
12.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 1787 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 1871 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
解析:D [由各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均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来明确,故答案为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
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的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 241
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
律中的旧名词,把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
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
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
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
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
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
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
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
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 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
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 年 3 月 13 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
的原因。(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
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
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12 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7 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
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
础”得出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为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废除了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把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
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得出以西方法律的原则制度引入改造中国法律
体系;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西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就中国而言,民国政府建立迫切需要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来巩固统治;从西方而言,西方近代法律体系相对发展成熟,有许
多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
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得出英国建立了法治传统;根据材料二“用议会
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得出创立议会制间接民主机构;根据材料二“限制了君主制的权
力”得出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了王权;根据材料二“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得出
确立了政党政治;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
体系和律法制度……把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
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材料二“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得出
前者注重吸收外来文明,后者注重继承传统;结合所学,中国的法制改革依旧在专制体制的
框架下,而英国真正的限制王权,走向民主。(3)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
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第二小问说明,
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我国进行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
化民主法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
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
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
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
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
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
增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项目 《1787 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与制
订者
55 名代表,其中 14 人从事土地投机,24 人
从事高利贷活动,11 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
业,40 人为债券持有者,15 人为奴隶主
49 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 38 人,留学日本和
有欧美经历的 40 人,40 岁以下的有 37 人(已知出
生年份的议员),35 岁以下的有 30 人
时间 4 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 2 个多月
主要内
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
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
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
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
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
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
诉讼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 200 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
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 年被
《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 世纪 20 年代淡出历
史舞台
运行特
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 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临时约法》和 1787 年宪法的比较,首先结合材料
找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定参与者的成分、制定的时间、主要内容及运行的结果
方面,从而确定主题,可以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两者的差异,第二步要结合所学分析
其原因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临时约法》与 1787 年宪法的关系。
论证:《临时约法》在制订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 1787 年宪法
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示例二:1787 年宪法与《临时约法》差异分析。
论证:制订参与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
制订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订,后者因认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
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
示例三:1787 年宪法与《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分析。
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
弱。前者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