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三语文
2019.9.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 3 分,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
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
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
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
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
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
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
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以前的王
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
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
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
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
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
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
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
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
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
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
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
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
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
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
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
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
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
探索空间。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
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
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
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 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
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 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
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 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
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 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 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 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 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
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 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
的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 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
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 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
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
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
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
B 项,“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分析错误,原文是“历史学
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分析错误,文中对此未阐述。
故选 D。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A 项,“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分析错误,原文是“甚至有可能”。
B 项,“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错,原文为“晚商以前的王陵,
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D 项,“早期文字…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错,据原文“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存在条件关系。
故选 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
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
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
用促教学”的目标。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摘编自《艾媒报告 2018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业
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体
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
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
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教
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这
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
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
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
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
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
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
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
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
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B. 2018-2021 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会稳步增长,2021 年有望达到 4660 亿元;增长率却
逐年下滑,2021 年可能降至 7.6%。
C. 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并获
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D. 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能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
生改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其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存在
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 在线教育类企业要想和实体学校顺利进行合作,需从宏观层面入手,让学校在教学、管理、
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 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分
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 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其次是平
台上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6.“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这种观点在文中有依据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示例一:我认为有依据。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
在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在线教育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
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线教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
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示例二:我认为没有依据。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
难以动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只是针对特定
教育项目,缺乏系统性部署。③受众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
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
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
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 项,“若想……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内容是这样的“数
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 项,“在线教育类企业要想和实体学校顺利进行合作,需……”因果倒置,原文是“从学校
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学校是主导者,与在线教育合作
是学校从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的举措。
故选 B。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
点,然后整合,提出自己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本题问的是“在线教育势必
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这种观点在文中有无依据。考生可答“有依据”,也可答“无依据”。
明确观点之后,再从政策支持情况、在线教育自身情况、受众反映等角度阐述理由。如答“有
依据”,由材料一“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
便捷化水平,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可以看出政府已经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在线教育给予支持;
由材料二图表可概括出在线教育的自身优势:灵活便捷、资源丰富;由材料三“在线教育类
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可概括出受众欢迎。如答“无依据”,
则需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来阐述理由,由材料三“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
步履维艰” ,可概括出体制障碍;由材料一“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
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材料三“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
性的部署”可概括出在线主要是技术层面上有所创新,这决定了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
能取代实体教育成为主流;结合材料二图表,再联系现实,可知,在线教育的学习模式是碎
片化的,这种学习模式难以满足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由此可得出受
众的原因。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
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
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
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
名张亦然,男性,35 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
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
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
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
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 12 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
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
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
员呢?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
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又
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
两个吧!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 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
人家,是偷,是偷。”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
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
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 100 的换成 50 的。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 20 的。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
解决问题吗?”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
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 5 块钱算了,5 块也不少
啊!”
张亦然把一张 10 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
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
一下,行吗?”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
了他 15 分钟。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
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 18 个。还倒出来一张 10 元的钞票。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
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 年第 1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为,
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 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被
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 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姓
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 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
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8. 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9.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第一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词),
具有音韵美,突出柿子数量之多,色彩耀眼,渲染了柿子丰收的诱人景象,为张亦然偷柿子
埋下了伏笔。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意思对即可)②
第二处巧用叠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为下文情节发展作打伏笔——因为“朦朦胧
胧”,所以没有看见人,使情节更合理;同时“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又暗示附近有人,为
老汉突然出现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9. 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紧
围绕张亦然展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
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渐、
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小
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通
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以
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众
监督,廉洁自律。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
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
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
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
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 项,“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分析错误,文章开头
并没有写他“老娘”喜欢吃柿子。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于句子的赏析,应
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解答本题,既要揭示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其
对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的揭示起到的具体作用。从手法上来看,“像灯笼一样”“就
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
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炊烟缕缕,朦朦胧胧”运用了叠音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
烟景象。语言特点是整散结合和运用叠音词;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柿子丰收的景象;从情
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柿子诱人,才会有张亦然偷柿子的行为,而柿子的丰收也表明柿子树
是有主人的,并且主人对柿子树的培育看护非常用心,因此有人偷柿子,主人必会出现,所以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点明塑造人
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
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
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解答本题,需要明
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
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意言之成理。
(1)如认为张亦然是主人公。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整篇小说情节紧紧围绕张亦然展开。
结合“我张亦然是干部是主任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树的主人非常辛
苦,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忙忙碌碌!”“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
您多少钱!”“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
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
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张
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等分析可知,张亦然缺乏
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言行不一,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
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诚信待民等。
(2)如认为老汉是主人公。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结合“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
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老汉
把脚一跺:多,多,多!”“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同志,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
人 ,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老汉说:还有教训,还有记性,还有良心!同
志,你给我 5 块钱算了,5 块也不少啊!”“老汉挥挥手:‘明白了,你也是一片孝心啊。同
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
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
一共 18 个。还倒出来一张 10 元的钞票”等分析可知,老汉是一个善良、勤劳、淳朴、自尊、
通情达理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这一形象,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廉洁自律等。也可
以认为张亦然和老汉都是主人公。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二人展开的,结合两人的对话内容
及行为分析,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文章批评了缺乏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
赞扬了善良、朴实的百姓等。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
以送终。长八尺,美须眉。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
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
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太祖为司空,辟宁,
度子康绝命不宣。 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黄初四年,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文帝即位,征宁,遂将家属浮海还郡,
公孙恭送之南郊,加赠服物。自宁之东也,度、康、恭前后所资遗,皆受而藏诸。既已西渡,
尽封还之。诏以宁为太中大夫,固辞不受。
自黄初至于青龙,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赐牛酒。诏书问青州刺史程喜:“宁为守节高乎,
审老疾尪顿①邪?”喜上言:“宁有族人管贡为州吏,与宁邻比,臣常使经营消息。贡说:‘宁
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杖,不须扶持。四时祠祭,辄自力
强,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拜馔馈,跪拜成礼。宁少而丧母,不识
形象,常特加觞,泫然流涕。又居宅离水七八十步,夏时诣水中澡洒手足,窥于园圃。’臣
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
宁卒,时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后为博士。初,宁妻先卒,知故劝更娶,宁曰:“每
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注】 ①尪顿:衰病困顿,衰病困顿之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
不为守高。B.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不
为守高。
C.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
不为守高。
D.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迟/每执谦退/此宁志行/所欲必全/
不为守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命:指皇帝征召的命令。管宁曾写《辞征命上疏》,表达了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
B. 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指尊长、师长。文中泛指老年人。
C. 博士:有博今通古、古代学官、对某类人的尊称的含义。文中指古代学官。
D.《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是国
别体史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宁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表兄弟们同情他孤独贫困的处境,送给他治丧的费用,但他
没有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办丧事。
B.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等人前前后后给了他很多的资助馈赠,管宁都接
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
C. 太祖任司空后,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了任命书,管宁坚决辞让
没有接受。
D. 皇帝曾经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不愿做官是守节自高还是因为老病衰弱,程喜认
为管宁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国少安,客人皆还,唯宁晏然若将终焉。
(2)每省曾子、王骏之言,意常嘉之,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客居的人都返归(家乡),只有管宁安闲自在,
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2)每次审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解析】
【10 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中,年
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
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臣揆宁前后辞让意”中“前后辞让意”是“揆”的宾语,“揆”意思是“揣测”,中间不需
要停顿,排除 AC 两项。
“此宁志行所欲必全”中的“志行”即“志向与行事”,“志行”是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D。
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
项,“分为‘魏书’、‘蜀书’、‘吴书’”解说错误,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
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 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
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
否有出入。
C 项,“管宁坚决辞让没有接受”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唯宁晏然若将终焉”,管宁不知此
事,当然就不存在“坚决辞让没有接受”。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中
国”,指中原地区;“客人”,指客居的人;“晏然”,安闲自在的样子。(2)“省”,审读;“嘉”,赞许;“岂……哉”,哪里……呢。
【点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县人。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送
给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了终。( 管宁)身高八
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都敬重亲善
陈仲弓。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 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
东郡。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拜见了公孙度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
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
都来跟从他。太祖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截留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
地区稍稍安定后, (逃到辽东的)客人都返归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那里终老一样。
黄初四年,文帝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的君子,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即位后征召
管宁,管宁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
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
之后,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从文帝黄初年间直到明帝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明帝
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 “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
宁有一个族人叫作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下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
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
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
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小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
亲的形象,常常特意加设酒杯,(伤心得)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岁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
己生长在隐居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
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管宁去世,时年八十四岁。任命他的儿子管邀为郎中,后来又为博士。当初,管宁的妻子先
去世了, 知心故友劝他再娶,管宁说:“每次阅读曾子、王骏的话,心里常常表示赞许,哪
里能自己遇到了这种事而违反本意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
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
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
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14. C 15. 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②保
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
腔正气。
【解析】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
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
的“赤云”为之变小。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体悟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
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
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
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
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
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
保持清贫人格。
【点睛】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
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
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
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
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
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
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
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
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杜牧《商山富水驿》
贪污腐化,自古皆然,深层积累。偶读(唐)杜牧的七律《商山富水驿》,他对晚唐腐败
政治的抨击,激昂沉痛,似乎是为了今天的反腐败留下的遗训。诗曰: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
面唾,清贫长欠一盃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商山在陕西商县之东,有驿舍,原名“阳城驿”,因和罢官后隐居中条山的谏议大夫阳城
同名,后人为了尊敬阳城,避免犯他的名讳,而改为富水驿。但是,杜牧觉得阳城是一位清
廉正直,反对贪腐的谏官,应该保留阳城驿的原名。因此,题下这首诗:“驿名不合轻移改,
留警朝天者惕然”。 唐德宗既封阳城为谏议大夫,阳城忠于职守,向德宗检举奸臣裴延龄的
奸恶,颟顸的德宗怒把耿直的忠臣视为“戆夫”,不是“贤者”(这也是所有昏君的通病),藉
故加罪于阳城,贬他到湖南偏僻的小城道州当刺史。故曰:终须南去吊湘川(有凭吊屈原的
意思)。
朱云为汉成帝时谏官。大臣张禹极其谗佞,朱云疾恶如仇,吁请成帝授予尚方宝剑去砍
取张禹的头,这里藉朱云来比阳城;这一句,还有一层双关的意思,当诤臣和老百姓对朝廷
的“物议”直干霄汉,使得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的时候,在后人心目中,忠臣
的声誉反而像白日悬空那样辉煌。对于奸邪谗佞的人,阳城都要当面给他吐口水,而他自己
却是清贫如水,老是拖欠着人家的酒钱。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
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
化呵!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
来的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形象生动地描写月光的两个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
(3)《诗经·蒹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高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水
中藻、荇交横 (5). 溯洄从之 (6). 道阻且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砺、藻、荇、溯、洄、跻。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五千年,华章不断;文明万古芳,千载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空穴来风,礼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
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 ,文明仍在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
了 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讲文明礼仪,守社会公德,( )。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日常 的审美,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
文明细节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意味着精神上的自制、自觉和对他人的尊重。
,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
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
努力,给传统以新生,给岁月以文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脉相承 翻天覆地 举手投足 仓廪实而知礼节
B. 一脉相通 日新月异 举手投足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C. 一脉相承 日新月异 一颦一笑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D. 一脉相通 翻天覆地 一颦一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 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 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 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更是国运昌隆之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让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
B.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C. 让文明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D. 唤醒数千年来镂刻于我们民族血液中的道德范式与人文自觉就是使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答案】17. A 18. D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
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
有继承关系。词义 重点在“传承”;“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
下来可以互通。词义的重点在“互通”。语境中用来陈述“历史”,应选“一脉相承”。
第二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大”。“日
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
象。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快”。语境中形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之大。应选“翻天覆地”。
第三空:“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一颦一笑” 指忧和喜的表情。与下文“文
明”相对应,这里应选“举手投足”。
第四空:上文说的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民的文明素质还没有提高。因而此处应填“仓
廪实而知礼仪”。
分析可知,A 项词语全都正确。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的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 项,“不但”与“还是”搭配不当;同时“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的递进关系
位置不当。
B 项,“既是……又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表达并列关系,而“国运昌隆之基”与“立
身行世之本”是递进关系。
C 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养”后面。
D 项修改恰当。
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这一段
主要是倡导“文明礼仪”的,因而“让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主语能使语段的语言更
连贯。BC 两项,全句缺少主语。D 项,主宾位置颠倒。故选 A。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 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
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
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式,
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字。
的【答案】面对意见说“随便”,表示态度两可,我可沟通确认;说“你再考虑”,表示婉拒,
我及时调整改善;说“这真行吗”,表示质疑,我要积极解释;说“不同意”,表示坚拒,我
须认真反思。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
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答题时
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的相关信息,
分析概括。注意“征询意见”的四种情况及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21.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
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中秋: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重阳: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秋节: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庭幕桂花香
重阳节: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
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句法整齐,结构相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对
联的尾字具有“仄起平收”的特点。本题根据中秋节、重阳节和对联的特点,选用词语组成
相关对联。首先根据节日特点和节日习俗确定中秋和重阳需要使用的短语,属于中秋的短语
是“桂花香”,属于重阳的是“黄菊倚风”和“稻花香”,接下来根据语意和对联词性结构相
对的要求选择。“黄菊倚风”对“紫门临水”,剩下的“月静池塘”对“风摇帘幕”。根据语
意,“月静池塘”后接“桐叶影”,所以“风摇帘幕”后接“桂花香”。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
中秋的对联是: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根据语意“紫门临水”后接“稻花香”,
“黄菊倚风”后接“村酒熟”,再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排列上下句,所以重阳节的对联是:
黄菊倚风村酒熟,紫门临水稻花香。
【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
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
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
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
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注意本题对联要表现中秋节和元宵节的特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
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是国
家的有生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并被时代寄予厚重的希
望。
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少年强则国强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期,是迈好漫漫人生路的起步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
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
超一语惊醒国人;少年时代的周总理也曾立下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如鲁迅先
生曾说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这是我们的先贤对青春、
对人生的美好期许。如果在青年时代不打好扎实的根基,就很可能在迷茫中虚度年华、浪费
青春。在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当今时代,如何实现中国梦,让核心价值观永固于心,成为人
生航船的压舱石、航标灯,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青年人也要思考如何树立积极进取的
价值观。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
就有希望。时间之河流淌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而当代中国青年是幸运
的,正赶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机遇。个人的梦想和家国之梦、民族之梦
融合在了一起,诚可谓生逢其时。让青春为实现中国梦而绽放,将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
事业上成就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是时代的召唤,更是
当代青年的使命。以何种姿态投身这一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实践,检验着每个青年人是否具有理想与担当。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同祖国和
人民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这样的人生注定有深度、有厚度、更精彩。但正如奥地
利作家茨威格所言,“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
肩负着崇高使命的当代青年必须要有思想的支点作支撑,打牢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之魂、动力
之源。青年人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
代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努力、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实践者、
推动者。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激情奋斗过的青春,顽
强拼搏过的青春,必将更充实、更温暖、更无悔。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
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
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是鲁迅先生和习近平主席两段话,结合材料“有一分热,
发一分光”和“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分析,这是一则反映青年的时代责任的作文题目。三则材料都围绕新时代下的责任担当展开,
表现出了“青年的时代责任”这一中心。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年的时代责任自然成为
全社会关注的主题,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
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
边的空泛议论。
具体立意,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少年强则国强
2、青年一代,时代担当
3、青年人应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事例素材:
1、20 世纪初一位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写下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他经过
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
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2、曹操的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
下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正当曹操
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从路旁窜出几只野鸡,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
况吓惊了,嘶叫着奔进了附近的麦子地。待曹操勒住惊马,地里的麦子已被踩倒了一大片。
曹操执意要执法官按照军法治罪。执法官想了想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
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 众将官也纷纷上前哀求。曹操见大家求情,就用头发来代
替首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3、明亮的烛光下,诸葛亮在写着什么。是呀,在这出师的前夜,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
时刻牵挂的后主说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罢,他不禁抬头仰望苍穹,目光闪烁。
是什么让孔明如此夜不能寐?是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强国安民的责任。
4、岳阳楼下,滔滔江水拍打着江岸;岳阳楼上,范仲淹难抑心潮的荡漾,放声高喊:“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使他这般情感激扬?是一切为了天下百姓的责任。
5、钟南山,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病人
诊听的仁爱长者,当致命的疫病袭来时,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从 2002
年底开始,钟南山这个名字就与非典型肺炎联系在一起,他曾经抢救病人,开会研究病情……
一连 38 小时没合过眼!他参与会诊了第一批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将这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命名
为非典型肺炎,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
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他主持起草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
临床诊断标准》,并提倡国内国际协作,共同攻克 SARS 难关。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从接触第一例非典病例开始,67 岁的钟南山就以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战士形象出现在民众
和媒体面前。
名言素材:
1、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美】
2、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
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维克多费兰克【英】
3、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 我必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
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美】
4、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中国】5、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
泰【俄】
6、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7、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中国】
8、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德】
9、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 ——威尔逊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中国】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