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2018 年—2019 年高三下学期语文押题卷(一)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2)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3)《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归船弄长笛 (2). 断桥头卖鱼人散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两者综合。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
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
从师学习”。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
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
词语:“羞”“谀”。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
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
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
赏析。
按要求选择。
2. 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D.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保有一颗
赤子心,__________________,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
挖掘肯定的因素。A. 因此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B. 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C. 并且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D. 并且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答案】2. C 3. B
【解析】
【2 题详解】
A 项,“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以雄健的笔力描绘了清淮浩荡、流向天边的高远
景象,以及万里长风吹送归舟的畅快心情,且暗用宗悫语,自抒壮阔怀抱。B 项,既强调子女
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
斗。C 项,表达的是思念家乡,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D 项,写的是前途险阻,表达迷茫苦闷
之情。故答案应为 C 项。
【3 题详解】
所给文段说的是诗人凭借想象力创作,横线的上文说的是诗人的心态,也是产生想象力的原
因,横线处填的内容应用“因此”领起,故可排除 CD 两项,再比较 AB 两项,A 项是被动句,
B 项是陈述句,因为文段的陈述对象是“诗人”,从文段整体和谐性的角度来看,应选 B 项。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能力。其中(2)小题是选句复位题,做好此类题
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①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
持一致;②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
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③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
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
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④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
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
高度契合统一;⑤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
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⑥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
音节、句式、平仄等。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诗与城市
孙琴安
的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地便会会以市为题材,写城市
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请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
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
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
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
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
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韧,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
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
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我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
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
对巴黎,在楼上望着屋檐与瓦片,就有许多小说要写,因为在巴黎街头和屋檐下有着无数的
人物与故事供他选用,但他如果来到人烟稀少的喜马拉雅山,就可能車手无策,一筹莫辰。
而这正是诗人思如泉涌、放喉高歌的时候,因为塑造人物与故事不是诗的必备要件,诗人需
要的是激情、心境。灵感与想象,是情感与意念的直接表达、但他面对一坐喧熟同、杂乱纷
扰的城市时,他或许会感到烦躁困惑,诗心难见,。因为山色水光自然之美的诗意是大多数人
都能感受到的,而一座城市的诗意是要靠诗人的嗅觉去寻和发现的。这正是现代诗人面对城
市的一种困境、挑战与尴尬。
④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山水诗、田园诗,此后又有边塞诗、咏史诗、
怀古诗等,却无城市诗的名目。
⑤然而,中国古代无城市诗的名目,并不等于就没有城市诗,。如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所
写的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就可说是我们最早而相当完备的城市诗,极写长安城里的街市繁
华和形形色色的城市生活。骆宾王《帝京篇》紧随其后,可惜借学问友挥处过多,不如《长
安古意》通篇铺陈渲染有致。词本艳科,多写花前月下,男女离愁,然柳永的《望海潮》(“东
南形胜”)一篇,却偏写杭州“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风光,可说是古代第一首“城市词”,
而关汉卿所写的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尽管写法、情调与柳永不同,但也写尽了“百
十里街衝整齐”的杭州城市美景,可说是古代第一首以城市为题材的“城市曲”。由此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平心而论,若就世界范围来看,城市诗实崛起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城市诗也随之兴盛。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
都是描写巴黎的,至于美国庞德的《地铁车站》、桑德堡的《雾》、《芝加哥》等,早已成为城
市诗的名篇。
⑦当然,诗与小说尽管都是文学,由于艺术表现的特质和属性不同,二者对城市的表现
视角和能量也各不相同。小说可以展现一座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写出千奇百怪的市民
形象,此其强项;诗在这方面的能量不及小说、但她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集中写
出这座城市的情绪、心态和时代呼声。这又是小说所不及的。我们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市民生
活,应从小说中去寻找;而要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则不得入从诗中去寻找,由此可见,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诗人与小说家同样重要。
⑧然而,小说家可以从俗,诗人不会。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学的纯择性和高贵品质,在
诗人身上也许会闪现得更多一些。这也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尽管小说及
其派生的电影、电视剧已走进城市人的文化生活,但它无法建构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虽然
然诗一再地被边缘化,但她仍是一座城市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志。人要诗意地栖居,除了内
心,在其生治的环境中也应有诗性的存在,如果周围全是市侩气,那是无法“诗意地栖居”
的。诗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用诗人李琦的诗来说:“有诗人的城市就是一座好城”
(有删节)
4. 第②段列举了多个例子,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典型事例阐述诗歌小说各自的文学渊源。
B. 两类事例侧重突出了小说与城市的深厚关联
C. 具体阐明了小说产生发展与市民需要的关系
D. 用事实论证诗歌与城市繁荣发展 互道关系
5. 本文标题是“诗与城市”,为何文中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小说与城市”?
6. 根据文意,给第⑤段空行处补写一个完整的句子。
7. 下列对“城市诗”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 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诗,城市诗自然是由城市诗人创作的。
B. 城市诗是在城市小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二者是相互促进。
C. 城市诗是以城市为题材,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D. 城市人的内心只要有诗性存在,城市诗就不会一再被边缘化。
8. 今年 9 月,一列“特别有文化”的地铁列车缓缓驶出 2 号线人民广场站,车厢拉手和壁贴
上精心印制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莱《爱的玫瑰》、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四十首中外诗歌。
的这些诗与现代城市没有直接关联,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答案】4. D 5. 文中用大量笔墨写小说与城市,实际上在全文形成了诗歌和小说在文学
创作渊源和艺术表现特质的差异对比,一方面揭示诗歌在城市中长期被边缘化的原因,另一
方面更凸显诗歌对表现城市精神风貌和提升精神高度的独特价值。
6. 中国古代诗、词、曲中都有专写城市,以城市为题的作品,只可惜无人冠以“城市诗”的
名目罢了。 7. C
8. ①生活环境是需要有诗性的存在的(或者: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品格)。
②地铁是城市最具代表的公众场所,选用古今中外高品格诗,有意识地营造诗意氛围,
③可以让步履匆匆的市民在不经意中感受诗意,浸染文化意趣,
④培养和提升市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不是事实
论证,也没有体现互道共荣。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
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
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
误等方式。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的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对文本的理解出发,
同时要注意审题的认真,通过对文本和题干的把握,不难发现本文用大量笔墨写小说与城市
是为了和诗与城市形成对比。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本意思填空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所给空格的位置在文段的最
末端,所以应该是对本段的总结,根据理解可以作答为“中国古代诗、词、曲中都有专写城
市,以城市为题的作品,只可惜无人冠以“城市诗”的名目罢了” 。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A. 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诗,城市诗自然是由城市诗人创作的。城市诗不一定就
是城市人创作的。B. 城市诗是在城市小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二者是相互促进。根据对原
文意思的理解城市诗与城市小说没有直接的联系。D. 城市人的内心只要有诗性存在,城市诗就不会一再被边缘化。根据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选项中的说法过于绝对,城市诗就不会被边
缘化的原因不只是这一种原因。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创意解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城市与诗的关系
理解和作答本题,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可以从诗歌的文化熏陶与城市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角度作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苍凉的海岸
迟子建
①如果上帝还在怜恤失落在人间的迷途的羔羊,请他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岸边的诺曼底吧。
那里有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色墓葬,那下面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的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
世界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大西洋的海浪中盘旋和呜咽。和平年代的欢歌
笑语已经彻底湮没了他们满怀着伤感的心语,那些在诺曼底海滩牵着爱犬享受着阳光的度假
者,那些劳作了一天、在晚餐时喝着诺曼底特有的苹果烧酒的农人,有谁还会在意这样的一
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
②人类的战争史应该永远铭记着 1944 年六月六日的黎明——事实上那一天是没有黎明
的。盟军在薄雾中向着防御薄弱的诺曼底发起了攻击!为了抵御盟军的登陆,希特勒早在 1942
年就下令修筑一道从诺得角到西班牙海滨的防线——大西洋壁垒,虽然到了 1944 年还没有完
全建成,但它设置的地雷场和像丛林一样潜伏在水中的障碍物,还是给登陆的英美联军士兵
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伤亡。
③战争永远离不开流血和牺牲。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在欧洲大陆崛起的教堂,从来就没
有以上天赋予的无穷力量阻止过炮火的袭击。我们在高唱赞美诗的同时,屠戮却在烽烟中进
行。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如果不是德军的最高统帅把盟军的登陆点预计在加来地区,而
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了那里,如果不是天气护佑着艾森豪威尔,那么,盟军在诺曼底的伤亡
将会更加惨重。
④我们不知道那些肩负着武器、野战背包、防毒面具、水壶、急救包以及食物的士兵在
冲上诺曼底海滩的那一瞬间,怀着怎样的心情。当战争像一条条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
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命运好的,他们躲过
了敌人炮火的袭击,活到了和平年代,能在夕阳中一次次地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命运差的,会被敌军的子弹射中,当他还来不及看到这片陌生的陆地上哪怕一抹的生命绿色时,
就永久地闭上了眼睛。那些在飞机掩护下先期登陆的伞兵,他们并没有因为来自天上而特别
受着上帝的眷顾,他们有的落入了沼泽地里,有的掉入农户的花房中,还有的被吊在教堂的
十字架上,十字架充当了刺刀的角色,使他们一命归天!
⑤随着德军反扑的加强,漂浮在岸边的盟军的尸体越来越多,沙滩上被炮火击中的登陆
艇在燃烧,坦克也在燃烧,硝烟中受伤的士兵无助地坐在沙滩上,鲜血如朝霞一样染红了那
片海域。但伟大的盟军还是拥有兵力和武装上的绝对优势和主动,一批人倒下来了,另一批
人又冲上去了,最终,大西洋壁垒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诺曼底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
可以畅快地喝上一杯香槟酒,为他的规模宏大的两栖登陆战的巨大战略成果而庆贺!
⑥我是在三月底来到诺曼底的。春天来了,行进在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初开的各色花
朵。我们奔向诺曼底海滩,走向那片掩埋着登陆战中死去的盟军士兵墓地的时候,确实有一
种被现实击痛的感觉,虽然说这个“现实”距离我们已有漫长的六十年了。
⑦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
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
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
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
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
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
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
在墓葬中,看着白色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
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
⑧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
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
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
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
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
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
⑨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
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
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
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
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
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
⑩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现
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
底一带的公路正在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
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
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
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
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
⑪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 1953 年就任美国第 34 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
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
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
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 1957 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
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
⑫黑暗消失了吗?!
⑬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
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
9.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
10. 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
11. 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用意。
12. 文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9. 将战争比作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形象地表现
了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
对战争的厌恶。
10. 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和平的伤害。
11. 第⑩段写诺曼底墓地因政客的到来又为世人关注,这与第⑦段墓地平日的冷清形成对比,
由此引发的作者的忧思与质问,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今人应如何反思过去?质疑布
什和布莱尔祭奠阵亡战士的意图,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批评。 12. “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一是起强调作用,提醒今人
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考如何面对明天,二是有穿
针引线的作用,逐步推进文章,每次出现即新启一层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
暗消失了吗”的追问。
【解析】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类题目的答题
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
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
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本题主要考查比喻
手法的运用,找出本题和喻体,然后具体分析句意,最后指出效果即可。“当战争像一条条
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这句话中将战争比作看不
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再结合“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
这句话可知,是为了形象地表现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
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题干要求“简析
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这是考查句子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
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
的语境理解意思。“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这句话是用
一个形象的类比来说明战争和和平的关系。“橄榄枝”代表和平,“折取橄榄”的行为就相
当于发动战争,再结合文中的“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
心裂肺啊!”,“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两个句子可知,这句
话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
和平的伤害”。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
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⑩段主要是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结合文中的“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
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响起”这句话可知诺曼底墓地因政
客的到来变得热闹,又为世人关注。再结合最后一句“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
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可知,
作者对这些政客的到来是持质疑的态度的,甚至是批评。所以作者通过第⑩段的论述是来引
发今人的反思的,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以及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
政治资本的批评。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
语句所运用的手法,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题干要求分析“文
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一个词语在文中多次被提到,应该联想到强调作用,
以及线索的作用。“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作者反复强
调这个时间,是要提醒今人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
考如何面对明天,所以起强调作用。文中在不同的段落多次出现“六十年”,且每次出现都有
一层新的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暗消失了吗”的追问,所以还起到线索和
逐步推进文章上文作用。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
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
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
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
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归洛道中
(宋)陈与义①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老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 10 年后返回洛阳
途中所作。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喻车。
13. 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
A. 3 个 B. 4 个 C. 5 个 D. 6 个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描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
B. 领联中的“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
C.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
D. 本诗语言工巧与朴拙结合,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15. 联系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案】13. C 14. B
15. 颈联写诗人归家途中的艰辛,牛羊吃饱了知道回家的情形,诗人借景抒
情,即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在结构上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
似箭。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几个诗句结尾字的读音为:沙:Shā 华:huá 花:huā 家:jiā 斜:xiá 毂:gǔ
事:shì。由此可知押韵的字数有 5 个。
点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 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
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14 题详解】
B 项中“忽”、“已”表明诗人归途中的焦虑表述错误。“忽”“已”所在诗句写诗人满腹心
事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诗句主要
表明时光的流逝。
点睛: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
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
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
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
供分析材料的作用。2、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健
的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15 题详解】
此诗写于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诗的前三联写途中所见,第四联写心中所想。诗人见到的是“风
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和“道路无穷”,想到的是自己“人生扰扰”,时光易
逝。本题中要求赏析颈联的妙处。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这一句诗写途中
所见的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在结构上,此句承上
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问题,考生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思考作答。不一定面面俱到。一、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
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
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
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
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
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
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
样的启示和思考。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
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
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
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四、分
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
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
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
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
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
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
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
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4、答
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六、分析技巧型题。
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
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
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
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或旨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贴,连告罢七令。淳
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
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
也。
②巨盗卢十八剩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
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适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
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
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费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
月耳。
③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
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
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
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
神之有?”
④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
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
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张淳传》)
【注】①片晷(guǐ):片刻。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吏民素多黠 ( ) (2)淳阳笑曰( )
(3)淳验无实即坐之( ) (4)汰则叵测( )
17.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因呼为“张一包”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B. 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C. 辄以人命讼 遂墨以葬文公(《秦晋殽之战》)
D. 可为我缚来 旦日维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18. 下列选项中与“盗遁久矣,安从捕?”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B. 何施之为 (《秦晋微之战》)
C. 何久自苦如此 (《苏武传》)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19. 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
20. 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21. 综观全文,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张淳的主要品质。
【答案】16. (1)平时、平素(2)通“佯”,假装(3)判罪、定罪(4)不能 17. C
18. D
19.(张淳)秘密召见那个县吏,用私通强盗应判死罪来责问他,又指示他请求用自己的)妻
子代替被关押,而自己出去筹集钱财来赎回。
20. 淳劝诚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
21. 聪敏果断、心地仁慈
【解析】【16 题详解】
素:平时、平素。句意为: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阳:通“佯”,假装、故意。句意为:
张淳故意讥笑说;坐:判罪、定罪。句意为: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叵:不
能。句意为:淘汰的话不可预测。
点睛:本题属于考查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
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
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
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
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
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
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
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几个结
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
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7 题详解】
C 项中前一个是介词,拿、用;后一个是连词,来。A 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B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 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
点睛:该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三抓”是指: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 18 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
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
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
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
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
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18 题详解】
D 项属于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汉语中的句式的了解。那么古代汉语中有哪些特殊的句式呢?有判
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
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3)用“者”表判断;(4)用动词
“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
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
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
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
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2)
用“被”表被动;(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4)用“于”或“受……
于……”表被动;(5)用“被”表被动。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
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
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2)谓语的省略(3)动词宾语的省略(4)介词宾语的省略(5)介词的省
略。四、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
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
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特殊句式:一、主谓倒
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
尔、自、之、是’+动。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19 题详解】
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
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
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在翻译是要注意下列字词和句式:“以”
解释为用,本句“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是状语后置,应翻译为“以通盗死罪责”;“代系”
解释为代替坐牢;“营赀”解释为借钱;该句正确翻译为: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
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
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意译。如该题翻译两句,第一句涉及三种句式,第二句有词类活用。
【20 题详解】
原文标点: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翻译为: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
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女孩无以数计。本题注意两个名词
“淳”“贫无力者”,前一个“淳”是劝诫的主语;后一个“贫无力者”是指贫穷无力抚养的
人。这两个说的意思不同,应该断开。
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二、要把握重点词语,
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
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文中几个语段可总结出这几件事情:张淳处理案卷清楚快捷;用智捕获
大盗卢十八;规劝永地人抚养女孩,捐出俸禄保全救活人很多;用死囚假冒抢劫米的人;推
测强盗因自己离职而返回,并抓获强盗等等。从这些事件中可总结出张淳这个人聪明能干,
智谋非凡,心地仁慈。
点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
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
因此阅读传记特别是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
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
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
性。而考查中要正确把握人物的形象就离不开对文本事件的总结和文中与人物有关的细节。
这个题型的解题方法为: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
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
参考译文:
张淳,字希古,是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被授予永康知县一职。(永康)吏民大都一向狡猾,接连上告罢免了七位县令。张淳到任后,日夜批阅案卷。诉讼告状的有好几千人,他
都能判决如流,吏民非常惊骇佩服,因此告状的慢慢的减少了。凡是来告状的,张淳就告诉
他审理的时间,双方都能按时来到,张淳很快的就把事情审理清楚,不拖泥带水。乡民准备
一包饭就可等待官司结束,于是人们称呼他为“张一包”,说他就像包拯一样断案迅速明白。
大盗卢十八盗窃了官库的钱财,十多年没抓到,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约定
期限,三个月内一定抓到他,要求御史每月下十几道命令。等到命令经常下达后,张淳假装
笑着说:“强盗逃跑已经很久了,上哪里去抓捕呢。”把檄文放置一边不去执行。有个官吏
的妻子与十八私通,这个官吏经常给他通风报信,听到张淳的话后就把它告诉了卢十八,十
八思想上于是就放松了。张淳于是就让差役诬告那个县吏欠了钱财,把那个县吏关到监狱里。
然后偷偷地喊来那个县吏,以他私通强盗应判死罪来责问他,又指示他可以请求用自己的妻
子代替自己被关押,而自己可以出去筹集钱财赎回。十八听说后,急忙去看望小吏之妇,于
是官府趁着他喝醉了酒抓住了他。等到上报御史,才仅仅过了两个月罢了。
老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过节怨恨,常常夸大到人命来诉讼。张淳查证不符合实情就定
诬告人的罪,从此没有诬陷诉讼的。永地人贫穷,生了女孩大都不抚养。张淳努力认真规劝,
无力养活的,张淳就捐给自己的俸禄,保全救活的人数也数不清。年成不好,天下大旱,抢
劫掠夺的事公然盛行,张淳下令抢劫掠夺的人将被处死。有个抢了别人五斗米的人,张淳假
装着取来死囚用棍棒打死了他,却榜示他的罪说“这是抢劫米的人”,众人都被震慑畏服。过
了一段时间,因政绩卓著被上掉而离开永地,刚刚上车,却回过头来对他的下属说:“某某
强盗已经来了,距离这里有几里路,可以给我绑来。”手下人依据他的话去查办,强盗正在
河里洗脚,捆绑来后,强盗服罪。永人对这件事感到惊骇,认为是有神明指点。张淳说:“这
些强盗,追捕他们急了,他们就逃跑,如今听说我要离开此地,他们就回来了。我是依据道
理来推测,哪里有什么神明呢。”
张淳被破格提拔为礼部主事,担任郎中,他称病离去。后来担任建宁知府,升为浙江副
使。当时浙江有招募的士兵,巡府考虑要解散他们,这些士兵都怒气汹汹。张淳说:“这些
士兵都是非常剽悍的,留下他们就有用处,解散他们就会闹事。不如淘汰那些年老体弱的,
留下那些年轻体壮的,那么留下的也不再想着叛乱,解散的也不能制造祸乱了。”巡抚听从
了他的意见,事情于是安定下来。后来做官做到陕西布政。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梅谱》序(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
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
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
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
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
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
《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
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
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焉 B. 与 C. 也 D. 矣
23.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4. 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 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 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 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25. 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 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 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 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26. 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答案】22. C 23. 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
上梅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 24. D 25. C
26. 本序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
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
达敬意。
【解析】
【2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虚词的使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本处中的选项中的虚词只有“也”
和何才能构成反问语气,同时“也”在虚词中是充当语气助词的身份,所以选择 C 选项。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
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
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2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句,结合对文句
的理解作答,一般的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本处要注意区分开拟人和比拟的差别,
本题可以作答为: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
花,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
【2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汇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段的把握理解“歌弈
之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歌是声,悟是韵。
【2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立足对原文全文的把握理解句子,
本句是作者认为画作者悟出了梅花的孤寒本色,考生要注意抓住梅花孤的特点。
【2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思路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答
本题,注意不要遗落主要信息,本文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然后介绍刘
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最后交代自己重刻
《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
27.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螃蟹里面有人造鸡蛋!”“用手机扫 100 元人民币,就会有 AR 效果的“金凤凰”飞出,
可以鉴别假币”“莫言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投资到善林金融,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中国
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层出不穷的谣言,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
扰,针对这些谣言,你怎么看?
【答案】让真相跑赢谣言
“你一定不知道”、“大真相”、“大揭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带这些字眼的新
闻,也对其中有理有据的内容感到好奇。可我们在面对这些并不了解的“事实”时,可曾想
过这所谓的真相,却是另一个谎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可谓爆炸性的。这对于我
们而言,既有信息福利,也有因虚假信息而带来的麻烦。真实与谎言交织,善意与良知缺失,
新闻、娱乐等媒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
而就在今年,虚假信息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吃过肉?事实却是那里
的孩子全都能吃上营养餐;演员乔任梁被虐待致死?事实上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日本核
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根本是危言耸听!……原本的真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谣言扼杀扭曲,这时谣言的恶劣影响已近覆水难收了。
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固然可恨,可我们更多时候竟也成为其帮凶,为“假真相”推波助
澜。人总有猎奇心理,迫使他们去了解、传播未知的事物。以讹作传讹,辗转无穷,谣言不
胫而走,“假”变“真”,猛于虎矣。
“见未真,勿轻言;知为的,勿轻传。”对于对应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
知者,那么就应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强错误
的舆论煽动力;而知情者,则需要站出来,引导正确的舆论。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个铁笼
一样,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言其所知,揭露事实,让真相跑在谣言前
面。
在童话中,说谎的匹诺曹鼻子会变长,而同样的,在现实中,说谎造谣者也应受到相应
的惩罚。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新的传播环境下,东窗事发后才采取处
理已然不可取,应对质疑的声音及时作出回应,对其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让真相挤压
谣言的生存空间,让谣言“见光死”。
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那么真相应做那双折断笛子的大手。让
真相跑赢谣言,我们需要作俑者知错而退,不知者闭口缄默,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监督者有所作为,那么“假真相”也就不攻自破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
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
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从抓关键词的角度,本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中国国民素质、互联
网、谣言、困扰。根据对材料的关键词的把握,材料中心是在说互联网下的现状。从因果关
系角度,不难看出材料的导致网络谎言的原因是中国国民素质。
根据以上的审题和对材料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立意:网络发达的利弊、如
何抗拒网络的虚假、真善美与假恶丑、国民素质决定当下走向。以上的立意角度均可以作为
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紧紧围绕材料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当下的现象,这
样就可以把我作文写的深刻。
根据对材料的把握,可以有如下的写作素材参考:一 “恶意炒作”概念的界定
对于“炒作”一词,《应用汉语词典》(2000 年版)的解释是:“大力宣传和鼓吹”。这个定义
中,“鼓吹”二字似乎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但是,《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对于“炒
作”一词这样定义:“为扩大人或者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从这个定义,我
们可以看出,“炒作”是一个中性词,并非贬义。
《北京青年报》编辑张维国也指出:“炒作,首先是个中性词,是宣传的第二种解释,例如
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产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的、连续的有一定规模的宣传就是炒作”[i] “炒
作”二字之所以容易让人误解,是因为个别媒体出于尽快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的考虑,
常常把这种手段用于社会新闻、负面报道或者突发报道上,形成了“恶意炒作”。
有学者对恶意炒作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无中生有地制造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
以达成实现炒作人某种目的或利益;第二,艺人对这种炒作无力对抗。如果听之任之,名誉
受损,但如果采取行动,又会正中炒作者的圈套;第三,恶意炒作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
自杀行为,其最终结果是大众对宣传公信力的失望,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整个文化市场。通过
对恶意炒作的内涵的分析,我们已经能够清楚的地将恶意炒作区别于一般的新闻炒作了。我
们以下所讲的炒作,都是就网络新闻的“恶意炒作”而言的。[ii]
二 恶意炒作现象的网络媒介环境分析
网络时代已从 web1.0 发展到 web2.0,甚至在网络技术 发展和推动下,正在向 web3.0 时代
迅速迈进。而在中国,目前,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劲态势迅猛发展着。据中国互
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止 2010 年 6 月底,我国已有 4.2 亿网民,普及率持续上升,达到
的31.8% 。网络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环境中,传播格局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模式。即每一位网民都是传播
者,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各种繁杂的信
息充斥着网络的每一个角落,社会舆论变得非常自由、迅速、难以控制,并且呈现出个性化、
多元化、草根化、情绪化的新格局。恶意炒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才出现的。
三 以“犀利哥”、“凤姐”为例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被称为是“第四媒体”,凭借着快速、便捷可复制性强、交互
性强的特点,成功打造了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红人”。从李宇春“春哥”、曾轶可“曾哥”再
到“凤姐”和“犀利哥”,“哥、姐”网络流行现象可谓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态势。
以“犀利哥”为例。“犀利哥”原名程国荣,一位精神失常的流浪者。2010 年 2 月 23 日,因
为天涯论坛的一篇帖子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乞丐王子”等。“忧郁的眼
神,唏嘘的胡渣子,神乎奇迹的搭配,还有那杂乱的头发,都深深迷住了我”这是网友们对
他的评价。之后,“犀利哥”在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同时被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大肆
报道。其后引起了当地政府层的关注。“犀利哥”事件亦席卷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iii]
但是,当“炒作之风”席卷之后,有人反思:“犀利哥”作为一位精神失常的流浪者,在整
个事件过程中是无辜,他被网友和媒体任意地愚弄和嘲笑;同时,他也是无奈的,他以及他
的家人没有办法抵挡这场声势浩大的,由网友和媒体联合的“狂欢活动”。
再比如“凤姐”事件。“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话,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
共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我”、“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有征服世界的欲望。奥巴马才
符合我的征婚标准”、“我经常看的都是人文社会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iv]罗
女一出,雷倒众生。她的经典语录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都让人或捧腹,或惊骇,或无语,或
痛骂。据称,罗玉凤征婚事件为网络营销策划机构精心策划的炒作,目的就是要罗玉凤出名。
果真如此,则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在眼球经济时代,所有都可能成为炒作者的素材和对象。
炒作无罪,但没有尺度地恶意炒作,就值得人们去反思了。此外,假设幕后并无推手,整个
事件就是罗玉凤的一种自我陶醉,那么同样让人感叹。从罗玉凤的表现看,她的个人炒作逾
越了世人的心理承受底线,她的自信超乎寻常,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已经陷入了病态化。
这样的现象背后,更加值得我们去剖析,去深思深层次的原因。
四 恶意炒作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春哥”、“曾哥”到“凤姐”、“犀利哥”,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网络文化的狂欢盛宴似乎
并没有终止的迹象,反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网民跟帖、炒作,乐此不疲。网络媒体也在推波助澜,积极的为这些“哥、姐”作免费的推广。这种近乎于疯狂的火爆,不禁让人思考:
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受众怎样的心理?媒体又有哪些责任?相关利益者又出于怎样的目
的?
(一) 受众心理特征分析
1.娱乐心理
美国传播学学者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里说道,“电子技术的合力迎来了一个崭新的
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会这个,一会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野,然后
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需要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
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猫猫的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
其乐无穷的”。波兹曼的这段话道出了当下网络时代中网民们存在的心理状态。我们不需要思
考所谓有连续性有意义的东西,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对于信息及时把握的快感。此外,现在
大多数网友是青年人,他们正面临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会在网上寻找各
种宣泄渠道。“犀利哥”的迅速走红正是在网民“娱乐至死”的心态下产生的。
2.空虚无聊的看客心理
在社会转型的震荡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
元化、世俗化与功利化。在这种社会环境氛围中,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容易失去理性,没
有耐心,心灵缺少宁静。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滋生寂寞、空虚的土壤。为了摆脱寂寞心
理的扰乱,人们在网上寻找种种“看点”和“笑点”。“犀利哥”现象,从表面上来说是年轻
人对“犀利哥”的一种无厘头的追捧,实质上是精神空虚、价值观歪曲的表现。网络上像“哥
跟的不是帖,是寂寞。”等类似的言语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有些网民也声称,寂寞已经成为
现代人的“通病”。而“犀利哥”只是这种“通病”的表现形式。
3.猎奇心理
好奇心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好奇心是出于本能的,人人都
有。但是,一旦这种好奇心理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被异化后就变成强迫、发泄,就会出现一
些极端的现象——猎奇心理。为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部分人追捧新事物,如搞怪人物,低
俗文化等。 “凤姐”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凤姐”因为一些雷人言行而迅速在网络上
蹿红,自称“9 岁起博览群书,20 岁达到顶峰,智商前 300 年后 300 年无人能及”。这样的
言论自然会吸引网友们去“猎奇”。
(二) 媒体方面因素
1.媒体责任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和各大广告商
的信赖,一些媒介披着通俗化的外衣使网络文化走向了低俗。他们过分在意如何取悦和迎合
受众的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的“原始兴趣”,却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
脑后。对于一些“网络红人”中存在的低俗化倾向,网络媒体工作者不仅没有做好“把关人”
工作,反而将低俗化现象进行放大报道。这种媒体责任淡化的观念,最终导致网络媒介环境
日益复杂、庸俗化。“犀利哥”能够在一周之类迅速走红,这离不开网络媒体和各种传统媒
体的大肆报道。
2.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力
从传播的“把关”过程来看,许多媒体由于争抢时效,报道心切而丧失基本判断能力。美国
学者 A.Z 巴斯认为:“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新闻组织内部”。可是,许多媒体在转载和报
道中,那些被巴斯认为“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的职业编辑,并没有经
过理性思考和事实辨别,而是任由片面的传播内容“自由流动”[vi]“凤姐”之前并未怎么
出名,直至 2010 年 1 月 30 日罗玉凤做客江苏卫视著名访谈节目《人间》后才迅速爆红网络。
这期名为《我要嫁白马王子》的节目不仅充分展示了罗玉凤的雷人言行,而且现场主持人则
极尽能事地故意抖包袱、制造神秘感、吸引人眼球。这不能不怪罪于媒体在节目策划、选题
方面缺乏判断力。
(三) 恶意炒作者
“网络恶意炒作”现象背后,通常是经过相关利益集团或者个人精心策划的,以实现其特定
利益的目的。“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一连串名字构成了互联网世界的喧嚣与躁
动,一个个造星神话也让这些“网络红人”背后的策划人渐渐浮出水面,让人们不得不关注
他们背后的“功臣”——网络推手。网络推手又名网络策划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
定义。这个新兴名词在互联网上被解释为: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具体来说,网络推手
通常是指利用网络操作规则和大众接受心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事件策划和舆论引导手法
让受众知晓、关注某些特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是与特定的人物、产品和品牌紧密相关的。
以“凤姐”事件为例,虽说不能确定是网络推手所为,但笔者认为,网络再无聊、再恶搞,
很难“自发地”或者说“自然的”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庞大的规模,火速走红往往离不开网
络推手和策划。网络推手在炒作过程中主要通过发帖、顶帖、制造争议话题、故意抬杠,以
及通过运作和网站的关系把某一话题置顶、制作成网站专题等等,营造出某种话题受到千万
网民关注的假象,最终以达到实现个人或集团的某种利益。五 恶意炒作现象的对策分析
在眼球经济时代,所有东西都可能成为炒作的对象,并且极易演变为损人利己的炒作,毫无
节制的炒作,为了炒作而炒作。网络炒作的泛滥趋势可能会导致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的道
德水准下滑,娱乐之风愈演愈烈等负面现象。针对网络恶意炒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让入手:
1.网民要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网络是一个大容器,充斥着各种各样 文化现象,高雅的、低俗的、真实的、虚假的。作为
网民,一定要认识网络传播的特质,培养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对于出现的一些网络现象,
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跟风,否则会影响自己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
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网民也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文化品位,自觉地抵制网络上的低俗之
风。
2.网络媒体要增加社会责任感
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网络传
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网络媒体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网络媒体要坚守自己作为“把关人”的职责。对于一些可能违背社会道德,错误引导
社会价值观的新闻信息要慎重考虑。并且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增强网
络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坚决抵制虚
假、庸俗、低俗的内容,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
3.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和政策扶持
在加强网络媒体自律的同时,政府也要做好“他律”工作。不断推进网络传播法制建设是加
强网络监管的有力措施。对于一些冥顽不化的恶意炒作者来说,一般的道德伦理显得很苍白,
我们需要法律的强制手段来执行。我国现在的新闻传播法还不健全,我们在不断建设的同时,
先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有关网络传播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以此来促进网络和谐的发展。同时政
府要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强扶持和宣传力度,避免一些网站为了蝇头小利而走向低
俗。
本材料作文适合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
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
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网络下的虚假”这一中心论点,从“国民素质”“炒
作潮流”“受众心态”等角度进行分层论述。文章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说提出中
国当下网络虚假现象的总论点,然后从下面几个角度分层论述和分析。最后在结尾进行综合
的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