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八)
(时间:45 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 169 页)
一、选择题
1.(2019·桂林一模)据统计,从 1840 年到 1861 年止,至少出现了 22 种有关
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
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
道中。这( )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C.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
D.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C [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中国出现了很多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其均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这会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故选 C 项。]
2.(2019·凌源一模)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明确提出要“设议院”,使“政
皆出于一堂”,“事皆本于众议”,“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置之”。据此可知,
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 )
A.直接照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B.没有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
C.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斗争需求
D.为后来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
B [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仍然强调君主的权威,说明其还是没有
摆脱君主专制思想的羁绊,故选 B 项;康有为仍然强调君主权威,所以不是直接
照搬英国的君主立宪,排除 A 项;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主张,而非中国人民的斗争需求,排除 C 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是在保留
君主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良,不能为民主共和思想奠定基础,排除 D 项。]
3.(2019·郑州二模)1903 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
“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材料反映梁启超( )
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
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
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
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
D [根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商
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
海上权力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 D 项;材料强调海权与中国前途
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重要性,
重点不在于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排除 B 项;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
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 C 项。]
4.孙中山 1924 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
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
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A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
思,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体现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的主张;C 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没有提出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 项错
误,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思想的内容。]
5.(2019·武汉三模)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
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
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C [通过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
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孙中山进一步指出:‘……得农民之心……如果
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
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 C 项。]
6.(2019·合肥一模)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
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
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
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 )
A.“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D [题干中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思想不被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及《新青
年》杂志同仁认同,说明知识界对传统文化价值存在不同认识,故选 D 项;“全
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与材料中陈独秀及《新青年》杂志同仁不认同
相悖,排除 A 项;陈独秀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且“全盘西化”思想不利于
中国稳定与发展,排除 B 项;《新青年》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 C
项。]
7.(2019·洛阳一模)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
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
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A [由材料“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
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可知人们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急需重塑人们
的价值观,故选 A 项;B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民众对孔学的态度
而非无政府主义,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D 项。]
8.(2019·株洲一模)1917 年至 1918 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
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最能说明( )
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
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
C.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
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
B [题干述及 1917 年到 1918 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
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事迹,故选 B 项;题干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
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排除 A 项;“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的表述不
符合史实,排除 C 项;1917 年到 1918 年期间,共产主义还没有获得普遍认同,
排除 D 项。]
9.(2019·广州三模)据统计,1899-1918 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
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
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
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 D 项;材料只是述及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文学革命无关,排除 A 项;19 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
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 B 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1919 年,与材料提
供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10.(2019·泸州二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
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
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 )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A [A 项表述与题目中“基本的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相符,故 A 项
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国共合作,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海外力量,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目中“存在于民众之中”不相符,故错误。]
11.(2019·德州二模)1978 年 9 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
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
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
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B [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表达了实
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 B 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中“关
起门来不行”无关,排除 A 项;1978 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
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中“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无关,
排除 C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 年
还未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 D 项。]
12.(2019·郑州二模)2000-2009 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 26 万人上升到
639.5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 12.6%。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
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A [题干中“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 26 万人上升到 639.5 万人”,适应了中国
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样化办学”,故 B 项错误;满足了
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材料未体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教育的自由发
展,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9·成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这次
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当时个
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
的思想家。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
提出了批评。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
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
材料二 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
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天朝上国”的观念。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
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
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变动的相同点及启示。
[解析] 第(1)问,第一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材料一“要求冲破
‘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工
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整理得出;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明末清初的历史大背景,可从对商品经济、市民阶层、工商业发展、理学
批判、儒学影响、君主专制的冲击、经世致用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回答。第二次思
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可结合材料二“动摇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师夷长
技以制夷”“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等信息概括;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清末的历史大背景,
可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融入世界潮流、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推动
中国社会近代化等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从战争和政治局势变动、对君主制度的批判、起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等
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之间的相互
关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第一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批判重农抑商,出现工商皆本的进步思潮。
第一次思想观念变动的意义: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
需要,对工商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具有重大的启发作
用和深刻的启迪。
第二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学习西学,
救亡图存;从学习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二次思想观念变动的意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逐步融入世界潮流;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
(2)相同点:都受到战争、政治局势变动的影响;都有对君主制度的批判;都
起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启示: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变化经常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动,而思想观念
的变化会催生新的社会思潮的产生;思想观念的变动(新思潮的出现)在推动社会转
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社会面临着民族危机之时,思想转变的
深入、广泛可以加快中国社会全方位的近代化步伐。
14.(2019·南通一模)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其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在文学革命方面,主
张文学应描写人生,强调社会政治功能,这与儒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主要
内容都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此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
受,仅限于把它作为传统更新的工具,例如,五四新文化派不仅把民主理解为一
种政治制度,更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过程,这与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
——摘编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材料二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激荡下,急谋改造中国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
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开始了其探求超越西方模式的尝试,由此而激
发了“社会主义”热忱。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表现出相当大的
包容性。它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建立方式的人间性与其大同内核,与儒
家的终极关怀有契合之处。新民主主义文化用中国式的共产主义思想重组民族文化,显示出可观的成功势头。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革命”方面的
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以先进中国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
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
得出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在“思
想革命”方面还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马克思主义。第(2)问,
首先明确观点,20 世纪上半期在救国救民道路中先进的中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然后结合两则材料进行论证,材料一中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但不反对儒学
的基本价值,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儒学传统中
吸取营养,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社会主义以儒家大
同理想为价值资源,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契合儒
家终极关怀,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 (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传播马克思主义。
(2)示例:论点: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道路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据: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礼教,但不反对儒学的基本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儒学传统中吸取营养。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通过接受西方思想来更新传统文化。
先进知识分子传播社会主义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
新民主主义文化契合儒家终极关怀。
论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