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中学、宜昌一中 2020 届高三年级 9 月联合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若人体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结构破坏了,该细胞不能发生的过程是( )
A. 生成乳酸 B. 生成丙酮酸 C. 消耗 H2O D. 生成 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二阶段的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
底分解生成 CO2 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的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
生成 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人体肌肉中的线粒体结构破坏了,但该细胞仍然能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
吸,生成乳酸,A 错误;
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其过程是 1 分子葡
萄糖分解成 2 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因此线粒体结构破坏了,人
体肌肉细胞仍然能够生成丙酮酸,B 错误;
C、D、人体肌肉细胞中的线粒体结构破坏了,有氧呼吸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不能进行,因
此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能消耗 H2O,也不能生成 CO2,但人体肌肉细胞中的其他代谢活动(如
ATP 水解)可以消耗 H2O,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水解反应的内涵,识记并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场
所等相关的知识。
2.下列各项所描述的物质肯定不含磷的是( )
A. 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的物质 B. 为暗反应提供能量的物质
C. 合成遗传物质所需的原料 D. 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磷脂、DNA 和 RNA、ATP 均含有磷,但糖类中不含磷,据此结合磷脂、DNA、ATP、糖类的功能及 DNA 的化学组成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中含有磷元素,A 错误;
B、ATP 能够为暗反应提供能量,ATP 中含有磷元素,B 错误;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合成 DNA 与 RNA 的原料分
别是脱氧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与核糖核苷酸中都含有磷元素,C 错误;
D、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组成糖类的元素是 C、H、O,肯定不含磷,D 正确。
故选 D。
3.细胞分化过程也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研究者从同一个体的浆细胞和胰岛 B 细胞分别
提取它们的全部 mRNA,此两类细胞共有和浆细胞特有的 mRNA 是( )
①核糖体蛋白的 mRNA ②胰岛素的 mRNA ③抗体蛋白的 mRNA ④血红蛋白的 mRNA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浆细胞和胰岛 B 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中表达的基因有些是相同的,有些
是不同的,如这两种细胞都能合成核糖体,都会表达核糖体蛋白的基因合成相应的 mRNA;浆
细胞能合成抗体,与抗体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该基因在胰岛 B 细胞中不表达,胰岛 B 细胞
能合成胰岛素,与胰岛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该基因在浆细胞中不表达,还有些基因在这
两种细胞中都不表达,如血红蛋白基因。
根据试题分析,与核糖体蛋白合成的基因在浆细胞和胰岛细胞中都要表达,故都含有编码核
糖体蛋白的 mRNA,①正确;②浆细胞不能合成胰岛素,与胰岛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在浆细胞中
不表达,所以胰岛素的 mRNA 在浆细胞内不存在,②错误;③浆细胞能合成抗体,与抗体合成
相关的基因表达,但胰岛细胞不合成抗体,即抗体相关基因在胰岛细胞不表达,所以抗体蛋
白的 mRNA 只在浆细胞内特有,③正确;④浆细胞和胰岛 B 细胞都不表达血红蛋白基因,所以
两种细胞内都不存在血红蛋白的 mRNA,④错误;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
4.如图分别表示 pH 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 B 上 m 点继续降低 pH,酶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
B. 曲线 A、B 可分别对应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C. 由酶催化生化反应和由 ATP 为生命活动供能都是生物界的共性
D.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最适 PH(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当 PH(温度)低于最适 PH(温度)时,酶的活性随 PH
(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 PH(温度)高于最适 PH(温度)时,酶的活性随 PH(温度)的升
高而减弱,低温使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高温、过酸、过碱
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详解】A、曲线 B 上 m 点继续降低 pH,酶活性下降,且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会失活,A 错误;
B、曲线 A、B 可分别对应胃蛋白酶、胰蛋白酶,B 错误;
C、由酶催化生化反应和由 ATP 为生命活动供能都是生物界的共性,体现了不同生物间存在或
远或近的亲缘关系,C 正确;
D、酶和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
的活化能,D 错误。
故选 C。
5.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
基(SH)氧化形成二硫键(一 S—S—)。解冻时,蛋白质氢键断裂,二硫键仍保留(如下图所
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结冰和解冻过程涉及到肽键的变化
B. 解冻后蛋白质功能可能异常
C. 巯基位于氨基酸的 R 基上
D. 抗冻植物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结冰过程涉及到二硫键的形成,解冻过程涉及到氢键断裂,A 错误;
解冻后蛋白质的结构没有恢复到解冻前的状态,其功能可能异常,B 正确;巯基位于氨基酸的
R 基上,C 正确;抗冻植物对冰冻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有较强的抗巯基氧化能力,D 正确。
6.某耐盐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 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 Na+
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Na+和苯进入液泡的方式相同
B. 液泡膜和细胞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C. 盐碱条件下导致植物产生了耐盐性状
D. Na+运输调节了细胞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
中的 Na+逆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
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A、Na+的逆浓度转运,同时要依赖载体蛋白,属于主动运输;苯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
自由扩散,错误;
B、液泡膜、细胞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错误;
C、植物产生了耐盐性状是随机突变发生的,盐碱条件对此类突变进行了选择,突变发生在选
择之前,错误;
D、Na+载体蛋白数量增多, Na+的吸收增多,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
了植物的耐盐性,正确;
故选 D。7.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物种的细胞所含有机分子的结构都不同
B.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其元素含量都相同
C.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之一在于 DNA 分子在细胞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C
【解析】
不同物种的细胞所含有机分子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糖类和脂质在不同物种的细
胞中结构没有特异性,各细胞都相同,A 错误;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其元素种类大致相同,
而含量相差较大,B 错误;DNA 在原核细胞中存在于拟核和质粒中,而 DNA 在真核细胞中主要
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故 C 正确;细胞学说并未揭示细胞的多样性,D 错误。
考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学说的内容
点睛:本题要求掌握有关细胞结构的相关基础知识,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
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机体发生急性腹泻的一种单链 RNA 病毒,全年均有流行,感染对象主要
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该病毒的碱基种类及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 5、8
B. 该病毒内的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 4 种
C. 该病毒可以利用自身的核糖体来合成蛋白质
D. 被该病毒感染的主要对象的细胞中既有 DNA,也有 RNA
【答案】D
【解析】
依题意可知:该病毒含有的核酸为 RNA,因此组成该病毒的碱基种类及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
4、4,A 错误;RNA 彻底水解的产物为 6 种,即磷酸、核糖、4 种碱基,B 错误;该病毒没有
细胞结构,也就没有核糖体,是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蛋白质,C 错误;被该病毒
感染的主要对象的细胞中既有 DNA,也有 RNA,D 正确。
9.下列所述物质一定不属于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A. 含有 C、H、O、N 和 P 五种元素的脂质 B. 能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C. 转运氨基酸至一种无膜细胞器的物质 D. 能提高细胞与细胞之间黏着性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脂质中含有 C、H、O、N 和 P 五种元素的是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A 不符合题意;能与
胰岛素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胰岛素受体,属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B 不符合题意;转运氨基酸
至核糖体的物质是转运 RNA(tRNA),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核内,不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C 符合题意;糖蛋白能提高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着性,糖蛋白是细胞膜的成分,D 不符合题意。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蓝藻细胞的增殖需要中心体的参与
B. 紫色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制造糖类
C. 根瘤菌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在大豆根细胞的核糖体内完成的
D. 鲜肉过一段时间后再煮,味道更加鲜嫩,这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用
于光合作用,糖类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
属于水溶性色素,不具有吸收光能的作用。根瘤菌是原核生物,能够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
蛋白质。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中的蛋白酶酶原能在细胞死亡后被激活为蛋白酶,催
化蛋白质水解,使肌肉变得松软,烹调后更加鲜嫩。
【详解】A、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 错误;
B、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不具有吸收光能的作用,B 错误;
C、根瘤菌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在根瘤菌细胞的核糖体内完成的,C 错误;
D、鲜肉过一段时间后,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可以起到消化作用,产生氨基酸和多肽,烹调后
味道更加鲜嫩,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辨析细胞器的功能,并
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的11.植物细胞中水和矿质元素离子会表现出某些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细胞中的 K+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土壤溶液中
B. 矿质元素离子在细胞内积累可引起外界溶液中的水进入细胞
C. 根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能够以离子的形式贮存在液泡中
D. 叶肉细胞中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水分子属于结合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前者顺浓度梯度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
助扩散,后者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细胞中的水主要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比例升高,代谢加快,抗逆性下降。
【详解】根细胞中的 K+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土壤溶液中,因为钾离子跨膜运输需要载
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A 正确;矿质元素离子在细胞内积累会引起细胞液浓度增大,进而
发生吸水,故会引起外界溶液中的水进入细胞,B 正确;细胞内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根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能够以离子的形式贮存在液泡中,C 正确;叶肉细胞中参与光合作用光
反应阶段的水分子属于自由水,可以分解成氧气和[H],D 错误。故选 D。
1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麦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细胞癌变前后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变化
C. 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导致其坏死
D. 细胞衰老过程中,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
癌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小麦种子是器官,种子萌发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 错
误;细胞癌变后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变化,B 正确;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导致其凋亡,C 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变大,D 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全能性的理解不到位。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
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的全能性的体现,是以已经分化的细胞产生个体为标志。
13.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可将暗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丙糖运出,同时将释
放的 Pi 运回。Pi 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 1:1 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如
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后激发 A 的进入
B. 叶绿体基质中的 CO2 直接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
C. 磷酸转运器运输 Pi 会造成叶绿体基质中的 Pi 堆积
D. 磷酸转运器可协调蔗糖合成速率与 CO2 固定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结合图形,因此分析图解为解题关键。过程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 A 为 H2O,
B 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 O2。
【详解】水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叶绿体中,不需要光合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后激发,
A 错误;叶绿体基质中的 CO2 先固定成 C3 后再被还原,B 错误;磷酸转运器运输 Pi 不会造成
叶绿体基质中的 Pi 堆积,Pi 会形成新的磷酸丙糖,C 错误;由图可知磷酸转运器要将叶绿体
内的磷酸丙糖转运出叶绿体才能合成蔗糖,若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可能会影响 CO2 的固定,所
以磷酸转运器可协调蔗糖合成速率与 CO2 固定速率,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仔细
研读题目,获取有效信息,挖掘隐含信息;认真识图并将其与所学光合作用过程图相比较找
出异同点;细读设问,明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14.下列有关动物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的成熟红细胞、蛙的红细胞和鸡的红细胞中均能合成 ATP
B. 人的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并有催化氧与[H]结合产生水的酶
C.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故其正常死亡是与基因表达无关的细胞凋亡
D. 选用人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备细胞膜只是由于该细胞无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也没有细胞核,所以细胞膜是成熟红细胞唯一的膜结构,因
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好材料。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但是其
细胞内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通过无氧呼吸释放能量供给自身的生命活动。
【详解】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 ATP,A 正确;人的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但是其细胞内没
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不含催化氧与[H]结合产生水的酶,B 错误;人的红细胞
中的细胞核是在成熟后才消失的,其正常死亡是与基因表达有关的细胞凋亡,C 错误;选用人
的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制备细胞膜,是因为该细胞无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的干扰,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红细胞在结构上的特殊之处,进而判断其呼吸作用类型和作
为制备细胞膜材料的原因,明确其细胞核和细胞器是在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消失的。
15.下图中的 a、b、c 为植物细胞内物质转化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d 过程都有热能的释放
B. b、d 过程在人体细胞中也可进行
C. a、c、d 过程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
D. 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a 强于 b,c 强于 d
【答案】C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是对细胞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过程的考查,根据题图梳理
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据图分析可知,b 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d 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
都有热能释放,A 正确;人体内可以进行呼吸作用,b、d 属于有氧呼吸,B 正确;在生物膜上
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c 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和 d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线粒
体内膜);a 暗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 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
质和线粒体基质,C 错误;在光照充足,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所以 a 强于 b,c 强于 d,D 正确。
点睛:对于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及场所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6.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
材料,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B. 将紫红色叶片高温处理去掉色素后再用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核糖体的结构
D. 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形成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不能用光学显微镜
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A 错误;观察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细胞保持活性,紫红色
叶片经高温处理,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B 错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核糖体
的结构,C 错误;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液泡中紫红
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可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D 正确。
17.“清除衰老细胞”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 2016 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清除衰老细胞对
延缓机体衰老、防止癌症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出生的婴幼儿也存在衰老的细胞
B. 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C. 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从而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D.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将影响 DNA 的转录
【答案】C
【解析】【分析】
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都是细胞所经历的正常的生命历
程。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体内的细胞总是不断更新,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状态,但
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是:①
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
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④ 细胞
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不断更新,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状态,因此新出
生的婴幼儿也存在衰老的细胞,A 正确;
B、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即多细胞生物个体衰老的过程,也
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B 正确;
C、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 错误;
D、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不利于 DNA 的解旋,因此将影响 DNA 的转录,D 正确。
故选 C。
18.下列过程需 ATP 水解提供能量的是
A. 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
D. 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生理活动的相关知识。细胞中蛋白质、淀粉和多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
无需消耗能量;生长素在幼嫩组织中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其方式
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不需要消耗 ATP;无氧
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酒精和 CO2 或乳酸,都不消耗能量。
【详解】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形成麦芽糖,不消耗能量,A 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以主
动运输的方式,在幼嫩组织中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需要 ATP 提供能量,B 正确;光反应阶段中水在光下分解,需要光能,不需要 ATP 供能,C 错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是丙酮酸变成乳酸,不需要 ATP 供能,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细胞中不同的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来判断是否需要 ATP 功能。
19.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相关原理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B.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组织细胞缺氧死亡
C. 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 CO2 浓度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
D. 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酶的种类和数量)和环境因素(温度、水
分、氧气、二氧化碳等)。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为板结的土壤松土透气,可促进有氧呼吸,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A 正确;
B、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细菌增殖,B 错误;
C、施用农家肥,可增大农田中 CO2 浓度,通过提高暗反应提高农作物的光合强度,C 正确;
D、温室大棚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降低晚上呼吸消耗有机物,可增加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
D 正确。
故选 B。
20.洋葱内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在①、②时刻滴加了相应的溶液(30% 蔗糖
溶液或清水),液泡的体积会随外界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如甲图所示;乙图为实验中不同
时期两个细胞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①②两处滴加的溶液分别为 30%蔗糖溶液、清水
B. 甲图的①到②过程中对应乙图中的 a,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C. 甲图②时刻可对应乙图中的 Y 细胞,此时细胞液浓度最大
D. 乙图中 Y 细胞一定是正处于发生质壁分离过程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
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
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也就是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
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
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由图可知①处是液泡体积由大变小,所以此时加入 30%蔗糖溶液,②处后液泡体积
有所恢复,此时加入的是清水,A 正确;
B.甲图的①到②过程是失水过程,对应乙图中的 a 过程也是失水过程,细胞液浓度增加,细
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大,B 正确;
C.甲图②时刻失水达到最大,质壁分离达到最大程度,可以用乙图中的 Y 细胞表示,C 正确;
D.乙图中 Y 细胞有三种状态,可继续失水,也可质壁分离后的复原,也可达到动态平衡,D 错
误;
故选:D。
21.以下实验技术和应用对应不正确的
A 差速离心法 DNA 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
B 荧光标记技术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研究
C 同位素示踪技术 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研究
D 电子显微镜 细胞膜三层结构观察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差速离心法常用于分离细胞器,A 错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用带有不同荧光的染料标记两种
细胞的膜蛋白,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以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B 正确;运用同位素示
踪技术,用 3H 标记的亮氨基注射到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
中的分布情况,以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C 正确;1959 年,罗伯特森,借助电子显
微镜,看到了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D 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是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
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2.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双分子层无关
B. 乙中的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
C. 丙中核 DNA 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
D. 丁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细胞膜,乙是叶绿体,丙是细胞核,丁是核糖体。
【详解】A、甲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相关,A 错误;
B、乙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含有光合色素,是光反应的场所,B 正确;
C、丙中核 DNA 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基质,C 错误;
D、丁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RNA、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DNA 不能通过核孔。23.分析下列甲、乙、丙三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从 B 点开始出现光合作用
B. 图乙中,在光照强度相同时,如 t2 ℃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最大
C. 若图丙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 f 代表胡萝卜素
D. 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应选用蓝紫色或红色 塑料大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光照强度、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理解和对色素吸收光
谱的识记。图甲中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图乙中两条曲线的差值代表净光合速率。
【详解】有光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图甲中 B 点表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 项错误;图乙
中表观光合速率应为两条曲线的差值,据图可知 t2 ℃植物表观光合速率最大,B 项正确;胡
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在可见光谱中只有一个吸收高峰,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在可见光谱中有两个吸收高峰,f 应为叶绿素,C 项错误;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时,为了提
高产量应选用无色的塑料大棚,才能让红光和蓝紫光进入大棚内,被植物吸收利用,D 项错误。
【点睛】植物“三率”的判定
(1)根据坐标曲线判定: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负值,该值绝对值代表呼吸速率,
该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当光照强度为 0 时,若 CO2 吸收值为 0,该曲线代表真正光合速率。
(2)根据关键词判定
的检测指标 呼吸速率 净光合速率 真正(总) 光合速率
CO2 释放量(黑暗) 吸收量 利用量、固定量、消耗量
O2 吸收量(黑暗) 释放量 产生量
有机物 消耗量(黑暗) 积累量 制造量、产生量
24.若不考虑突变,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的是( )
A. 来自同一红眼雌果蝇的卵细胞 B. 来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
C. 来自同一株花生的不定芽 D. 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
对存在的,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基因型相同,而杂合子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详解】果蝇红眼性状是伴 X 显性遗传,则红眼雌果蝇可能是杂合子,其产生的卵细胞中核
中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A 错误;玉米果穗的籽粒属于子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来
自同一个玉米果穗的籽粒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B 错误;来自同一株花生的不定芽
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在不考虑突变的前提下,细胞核遗传物
质一定是相同的,C 正确;来自同一株紫花豌豆的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核中的遗
传物质不一定相同,D 错误。
25.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均遵循中心法则
B. DNA 中的各基因遗传信息最终都传递给了蛋白质
C. 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没有损失
D. DNA 病毒可以在无细胞条件下进行遗传信息的独立表达
【答案】A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动均遵循中心法则,A 正确;DNA 复制时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
递给了 DNA,B 错误;由于终止密码子等的存在,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
过程中有损失,C 错误;DNA 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条件下进行遗传信息的独立表达,D
错误。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6.1986 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此后几年,在该地区发现了
一定数量的巨型老鼠。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
B. 若要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C.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该地区发生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竞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中某个碱基对的改变可能只会改变其中
一个氨基酸但不会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密码子的简并性);某个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会
导致突变位点之后的所有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多害少利性、低频性等特点。
【详解】该地区巨型老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导致的,A 错误;若要
判断该地区巨型老鼠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B 正确;生物进化的
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 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
内在联系的能力。
27.将一个用 3H 充分标记 DNA 的某动物细胞,置于不含 3H 的环境下正常培养,该细胞经过连
续分裂后得到大小相等的 8 个子细胞。如图为该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
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甲、乙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核 DNA 分子数不同
C. 丙细胞可能所有染色体均无放射性
D.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乙为有丝分裂中期(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位
于赤道板上),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根据题干信
息判断该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又因为得到大小相等的 8 个子细
胞,所以该细胞应为精原细胞。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应为精原细胞,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 错误;DNA 是半保留
复制的,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中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 DNA 分子都是一条链含 3H,
一条链不含 3H,即每个 DNA 分子都有放射性(共 8 个),有丝分裂结束后,子细胞 DNA 是一条
链有 3H 放射性,一条链无 3H 放射性,因而在减数分裂的甲细胞中,其着丝点连着的两个 DNA
分子中,一个无 3H 放射性,一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有 3H 放射性,另一条链无 3H 放射性,即 8
个 DNA 分子中有四个含放射性,B 正确;根据前面分析,丙细胞中有 2 个 DNA 分子有放射性,
C 错误;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
28.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能分开研究
D.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 DNA 的分子结构【答案】B
【解析】
遗传物质能储存遗传信息,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可能蕴含多种遗传信息,A
正确;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了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转化
因子,B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完全
分开,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因此实验更有说服力,
C 正确;沃森和克里克采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建构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D 正
确。
【考点定位】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29.某科研人员发现人类的一种新型单基因遗传病,但不清晰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 染色
体还是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隐性遗传病
B. 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一家族中患病男女数相等
C. 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正常男性一般不含该致病基因
D. 若致病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男性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 X 和 Y 表示。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
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正常个体,若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隐
性遗传病,若都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
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的患病概率相同。
【详解】A、若正常个体均不含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应为显性遗传病,A 错误;
B、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的患病概率相同,但在一家
族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人数不一定相等,B 错误;
C、男性含有的 X 性染色体的数目仅为一条,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正常男性一般不
含该致病基因,C 正确;
D、若致病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有关,D 错误。
故选 C。
【30.假设家鼠的毛色由 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
有基因型为 AaBb 个体与 AaBb 个体交配,子代中出现黑色家鼠∶浅黄色家鼠∶白化家鼠
=9∶6∶1,则子代浅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 )
A. 2 种 B. 4 种 C. 5 种 D. 9 种
【答案】B
【解析】
子代中家鼠的毛色情况为黑色∶浅黄色∶白色=9∶6∶1,明显是 9∶3∶3∶1 的变形,浅黄
色个体占 6/16(3/16A_bb+3/16aaB_),由此可推知子代浅黄色个体的基因型有 AAbb、Aabb、
aaBB 和 aaBb 共 4 种,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3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中“O”转移途径正确的是
A. 根尖细胞中的 H2O,其中 O 可转移到 O2 中
B. 叶肉细胞吸收的 CO2,其中的 O 可以转移到丙酮酸中
C. 马铃薯块茎细胞中的 C6H12O6,其中的 O 可以转移到 C2H5OH 中
D. 为叶肉细胞提供 O2,其中的 O 只能转移到 H2O 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必需条件 氧和酶 不需要氧,但必需有酶的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基质(第二阶段)
线粒体内膜(第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①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在酶的作用
下发生反应)
②C6H12O6→2C2H5OH +2CO2+少量能量②ADP+Pi→ATP(在酶的作用下发
生反应)
(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③ADP+Pi→ATP(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作
用)
能量释放 产生大量能量 产生少量能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氧化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
全释放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详解】A、由于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根尖细胞中的 H2O,其中的 O 不能转移到 O2
中,A 项错误;
B、叶肉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O2 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将 O 转移到 C6H1206
中,然后再通过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转移到丙酮酸中,B 项正确;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细胞中 C6H1206 的 O 不能转移到 C2H5OH 中,C
项错误;
D、为叶肉细胞提供 O2,其中的 O 先转移到 H2O 中,然后水再参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将其
中的 O 转移到更多的物质中,D 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马铃薯块茎、甜菜根、玉米胚、胡萝卜叶和动物肌细胞等在进行无氧呼吸
时产生乳酸、不产生酒精;高等植物、酵母菌和乳酸菌等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不产
生乳酸。
32.下列的实验中,错误的有( )项
①脂肪鉴定一定用到酒精
②观察 DNA、RNA 分布实验中,盐酸的用途只是改变口腔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花生子叶染色后,用 75%酒精洗去浮色
④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可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⑤在还原糖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A. 5 B. 4 C. 3 D. 2【答案】A
【解析】
【分析】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方法有二:一是向待测的组织样液中滴加 3 滴苏丹Ⅲ染液,观
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此方法没有用到酒精;二是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
胞的着色情况,此方法制片的流程是:①取最理想的子叶薄片→②在薄片上滴 2~3 滴苏丹Ⅲ
染液(染色 3min)→③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用 50﹪酒精洗去浮色→④用吸水纸吸去子叶周
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
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3)CO2 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与无
氧呼吸均能产生 CO2。
(4)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斐林
试剂的甲液(0.1g/mL 的 NaOH 溶液)与乙液(0.05g/mL CuSO4 溶液)等量混匀后呈现淡蓝色。
【详解】①脂肪鉴定,若采用“向待测的组织样液中滴加 3 滴苏丹Ⅲ染液”的方法则不需要
使用酒精,①错误;
②观察 DNA、RNA 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口腔上皮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
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②错误;
③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花生子叶染色后,用 50%酒精洗去浮色,③错误;
④CO2 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均能产生
CO2,因此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不能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④错误;
⑤在还原糖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淡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⑤错误。
综上分析,共有 5 项错误。
故选 A。
33.如图表示某油料作物种子在黑暗且适宜条件下萌发过程中的干重变化,据图判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碳元素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C. 7 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
D. 10 天后,使萌发种子干重(含幼苗)增加的必需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
线中看出,在前 7 天种子 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
糖类物质中 O 含量大于脂肪,脂肪转化为糖类、氨基酸等有机物需要添加 O,添加的 O 可直接
来自吸收的水,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 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
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有机物的量减少所致。
【详解】A、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
不是 C 元素而是 O,A 错误;
B、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无减数分裂,B 错误;
C、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因此第 7d 后种子由
于进行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使干重下降,C 正确;
D、种子萌发为幼苗后,必须提供适宜的光照和所需的矿质元素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从而使干重增加,D 错误;
故选:C。
34.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右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行杂交实验,
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对
这种例外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的性染色体组成 性别及育性
XX XXY ♀ 可育
XY XYY ♂ 可育
X ♂ 不育
XXX Y YY 胚胎期死亡
A. 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
D.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用白眼雌果蝇(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进
行杂交实验,在正常性况下所得到的后代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RXr,性状表现为红眼,雄果蝇
的基因型为 XrY,表现型为白眼。但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
红眼雄蝇,说明后代中有的个体发生了变异。结合题干所给定的表格及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亲代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即 XR 变为 Xr 那么后代中就会出现白
眼雌果蝇,但再考虑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这种可能性不大,A 错误;同理分析 B 选项也是错误
的;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 XRY 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
为 XRXrY 和 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红眼雌性个体和白眼雄性个体,与事实矛盾,C 错误;
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 XrXr 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
XrXrY 和 X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白眼雌性个体和红眼雄性个体,与事实吻合,D 正确;因
此选 D。
【点睛】在有些问题不是能够直接从题干中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时,结合题干信息和选项逐项
分析,采用排除法做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35.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某研究小组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测量 1 小时内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绘成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b 段,叶绿体中 ADP 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
B. 该绿色植物前 30 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 50 ppm CO2/min
C. 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将下降
D. 若第 10 min 时突然黑暗,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乙图表示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利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所测量的 1 小时内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a~b 段有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反映的是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量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b~c 段无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
中 CO2 的变化量反映的呼吸速率。
【详解】A、a~b 段有光照,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消耗 ADP
产生 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消耗 ATP 产生 ADP,因此叶绿体中 ADP 从基质向类囊
体膜运输,A 正确;
B、分析乙图可知:前 30 分钟平均净光合速率是(1680-180)÷30=50ppmCO2/min,呼吸速
率是(600-180)÷30=14ppmCO2/min,因此,该绿色植物前 30 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 50
+14=64ppm CO2/min,B 错误;
C、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下降,
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将下降,C 正确;
D. 若第 10 min 时突然黑暗,则光反应立即停止,不再有 ATP 和[H]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 C3
的还原受阻,而短时间内 CO2 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的 CO2 固定过程仍在进行,所以叶绿体基质中C3(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
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图示中提取信息,
分析乙图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导致曲线各段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
围绕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二、非选择题
36.图甲表示利用高粱和小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的有关实验;图乙表示小麦在最
适宜的光照强度、CO2 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温度与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关系曲线;图丙是某
绿色植物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 1、2、3、4、5 表示生理过程,A、B、C、D 表示生命
活动产生的物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数据取整数):
(1)从图甲中可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_____。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粱和小麦幼苗共同
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 21%的 O2 体积浓度环境,一段时间后,
_____幼苗先死亡。
(2)图乙中的 A 点表示_____。图乙中测得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值为(用单位时间内 CO2 的固
定量表示)________mg/单位面积•h。当温度达到_____时,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3)如图乙所示小麦在30℃条件下光照 12 小时、20℃条件下黑暗 8 小时,有机物(葡萄糖)
的积累量为___mg。
(4)图丙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A 表示_____,D 表示
________。写出有氧呼吸反应式_____。
【答案】 (1). CO2 浓度、O2 浓度、植物种类 (2). 小麦 (3). 在该温度时光合速率
等于呼吸速率 (4). 8 (5). 55℃ (6). 30mg (7). 3 和 4 (8). 丙酮酸 (9). ATP 和[H] (10).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随着横轴所示的 CO2 体积浓度的增加,高粱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表现为先逐渐增加
而后达到饱和点;高粱的光合速率高于小麦;小麦的光合速率在不同的 O2 浓度下有所不同。
分析图乙:虚线表示 CO2 的产生量,且均在横坐标以下,因此虚线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
线;实线超过 40℃之后表现出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图丙表示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图解,回顾相关过程,认真分析图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即可作答。
【详解】(1) 图甲显示:在一定 CO2 体积浓度的范围内,高粱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随着 CO2 体
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该浓度范围,高粱和小麦的光合速率均不再随着 CO2 体积浓度的增
加而增加,高粱的光合速率高于小麦,小麦的光合速率在不同 O2 浓度下也有所不同,因此影
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有 CO2 浓度、O2 浓度、植物种类。如果将长势相同的高粱和小麦幼苗共同种
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 21%的 O2 体积浓度环境,则在此环境条件
下,高粱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小麦,且高粱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最低 CO2 浓度比小麦的低,
所以一段时间后,当透明密闭装置中的 CO2 体积浓度降到很低时,小麦幼苗因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而先死亡。
(2) 在图乙中,CO2 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CO2 产生量表示呼吸速率。A 点时的 CO2 吸收量为
零,因此 A 点表示在该温度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图乙中测得该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值
为 5mg/单位面积•h,所对应的温度为 30℃,此时呼吸速率为 3mg/单位面积•h,所以该植物光
合速率最大值为(用单位时间内 CO2 的固定量表示)5+3=8mg/单位面积•h。当温度达到 55℃
时,两条曲线相交,说明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该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3) 图乙小麦在 30℃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为 5mg/单位面积•h,20℃条件下的呼吸速率为 2mg/
单位面积•h,因此小麦在 30℃条件下光照 12 小时、20℃条件下黑暗 8 小时,CO2 的净吸收量
=5×12-2×8=44mg,有机物(葡萄糖)的积累量为 44×180÷264=30mg。
(4) 分析图丙可知:1 为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2 为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3 为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4 为发生在类囊体薄
膜上的光反应阶段;5 为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阶段;可见,图丙中发生在生物膜上的生
理过程有 3 和 4。A 表示丙酮酸,D 表示 ATP 和[H]。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点睛】本题采用题文与题图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影响光
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在分
析图乙时,其关键在于明辨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而净光合速率=真光
合速率-呼吸速率。
37.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而抑制细
胞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核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线粒体中可合成 ATP 的部位是______。据图分析,二甲双胍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______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2)物质进出核孔是否具有选择性?______,RagC 进出细胞核需经过______层生物膜。
(3)下列生理过程可能受二甲双胍影响的是______。
A.细胞分裂 B.转录 RNA C.分泌蛋白质 D.细胞质中激活型 RagC 转化为
无活型 RagC
(4)图中物质 ACAD10 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和磷脂 (2). 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3). 无活型和激活型 RagC
(4). 是 (5). 0 (6). ABC (7). 抑制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大分子物质无 RNA 和蛋白质的通道。
由图可知,细胞质中的无活型 RagC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细胞核内被激活的
RagC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也需要消耗能量;激活型 RagC 会激活 mTORC1,mTORC1 又会抑制
SKN1 的作用,SKN1 会激活 ACAD10,ACAD10 会抑制细胞生长。
【详解】(1)核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线粒体中可合成 ATP 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据图分析,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无活型和激活型 RagC 的跨核
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2)物质进出核孔是具有选择性,RagC 进出细胞核需经过 0 层生物膜。
(3)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所以细胞分裂、RNA 转录、分泌蛋白运输这些消耗
能量的生理过程都受到影响。故选:ABC。
(4)图中物质 ACAD10 对细胞生长的作用效果为抑制作用。
【点睛】分泌蛋白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穿过膜的层数为 0 层,物质通过核孔穿过膜的层数
也是 0 层。
38.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
(1)可用_________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取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____
区的细胞,该区的细胞特点是_______。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 I 中
的甲株和幼苗 II 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细胞周期
幼苗 计数项目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细胞数 X1 X2 X3 X4 X5
甲株
细胞染色体数 / / y 2y /
乙株 细胞染色体数 / / 2y 4y /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______和________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经诱导处理使乙植株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以及加倍后下一个细胞周
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秋水仙素(或低温) (2). 分生 (3). 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4). 解 离 不 充 分 或 压 片 不 充 分 (5). X1 (6). X2 + X3 + X4 + X5 (7).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育种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课
本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生物的育种包括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
育种等,其中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需要用化学试剂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
数目加倍。明确相关知识点,利用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1)依题意可知: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诱导处理的目的是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因
此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对萌发的种子进行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需要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可以取玉米幼苗的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
洗、染色、制片过程进行观察。因根尖分生区细胞有分裂能力,所以应观察分生区细胞的染
色体数目。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在进行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
是使细胞相互分离开,压片的目的是进一步使细胞相互分散开;如果解离不充分或压片不充
分,都会使细胞均多层重叠。在观察细胞分裂时,材料经过解离处理,其细胞已经死亡。观
察到的某一状态的细胞数量越多,说明该时期持续时间越长,因此可以利用表中数值 X 1 所示
的间期的细胞数和(X 2+X 3+X4+X 5)所示的分裂期的细胞数,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
分裂期的时间长短。(3) 秋水仙素诱导使得幼苗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不出现纺锤体,导致后期染色体
加倍后细胞不会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进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诱导前的染色体数目的两
倍。再进行下一次细胞分裂时,按照加倍后的染色体数目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可见,经诱
导处理使乙植株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以及加倍后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如
下图所示:
。
【点睛】多倍体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低温诱导,
二者均可以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学生注意的细
节很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所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的步骤及各步骤的作用等,需
要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
39.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根细胞对 a、b 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外界溶液中这两种物
质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a、b 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植物根细胞对不同浓度 a、b 两种物质的吸收
速率)。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发现 a 是通过______方式跨膜运输的。
(2)实验结果表明:当外界溶液中 b 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再增加 b 的浓度,根细胞对 b
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
(3)王同学据图认为 b 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李同学认为是协助扩散。请设计实验确
定王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
【答案】 (1). 自由扩散 (2). 载体数量饱和 (3). 思路: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根细胞平均分为两组,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无氧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植物根细胞放
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根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
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根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组,则说明 b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主动运输;若甲组和乙组根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则说明 b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
式为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根细胞对 a 的吸收速率随着 a 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
因此可判断为自由扩散;根细胞对 b 的吸收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b 的浓度的增加而增
加,超过该范围,不再随 b 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受到载体数量的限制,可判断为协助
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1) a 的运输速率随着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只受物质浓度差的影响,因此 a
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
(2)当外界溶液中 b 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根细胞对 b 的吸收速率不再随着 b 的浓度的增加
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载体数量饱和。
(3)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可见,欲设计实
验来判断 b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自变量是氧的有无,因变量是根
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可确定
该实验思路为: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根细胞平均分为两组,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
无氧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植物根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根
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和结论的形成,应从可能的情况入手加以讨论。
该实验可能的结果有 2 种:①若甲组根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组,则说明 b 物质的
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②若甲组和乙组根细胞对 b 物质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则说明 b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40.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
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 4 种类型,对每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
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亲本的基因组成是_____(黄色圆粒)、_____(绿色圆粒)。
(2)在 F1 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F1 中纯合子占的比
例是_____。
(3)F1 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有两种:
①如果用 F1 中基因型为_____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 F2 的性状类
型有 2 种,则数量比为_____。
②如果用 F1 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 F2 的性状
类型有______种,数量比为________。
【答案】 (1). YyRr (2). yyRr (3). 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4). 1:1 (5). 1/4
(6). YyRR (7). 1:1 (8). YyRr (9). 4 (10). 1:1:1:1
【解析】
【分析】
以题意中“亲本的表现型”和柱形图中呈现的“F1 的表现型及其数量”为切入点,运用统计
学的方法,分析 F1 每一对性状分离比,进而确定亲本和 F1 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围绕题意
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详解】(1)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在 F1 中,黄色∶
绿色=1∶1,说明双亲的基因组成为 Yy×yy;圆粒∶皱粒=3∶1,说明双亲的基因组成为
Rr×Rr。综上分析,亲本的基因组成是 YyRr 和 yyRr。
(2)F1 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因此在
F1 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1∶1。F1 的基因型
及其比例为 RR∶Rr∶rr=1∶2∶1、Yy∶yy=1∶1,所以 F1 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 1/2(RR+
rr)×1/2 yy=1/4。
(3) F1 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有两种:YyRR 和 Yy Rr。
①如果用 F1 中基因型为 YyRR 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到的 F2
的性状类型有 2 种,它们的数量比为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yyrr)=1∶1。
②如果用 F1 中基因型为 YyRr 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得到的 F2的性状类型有 4 种,它们的数量比为黄色圆粒(YyRr)∶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
(yyRr)∶绿色皱粒(yyrr)=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