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学高三模拟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
1.已知全集 U={1,2,3,4,5},A={1,3},则 _____
【答案】{2,4,5}
【解析】
【分析】
根据补集的定义直接求解:∁UA 是由所有属于集合 U 但不属于 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详解】因为全集 , ,
所以根据补集的定义得
故答案为:{2,4,5}
【点睛】本题考查了补集的定义以及简单求解,属于基础题.
2.已知复数 满足 ( 为虚数单位),则 .
【答案】 .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 ,所以 ,也可利用复数模的性质求解:
考点:复数的模
3. 的展开式中, 的系数为 。(用数字作答)
【答案】10.
【解析】
解:因为由二项式定理的通项公式可知
4.设数列 ( )是等差数列,若 和 是方程 的两根,则数列
=U A
{ }1,2,3,4,5U = { }1,3A =
{ }2,4,5U A =
z 1iz i= + i z =
2
1iz i= + 1 1,iz ii
+= = − + 2z =
1 1 2.iz i i z i z= + ⇒ ⋅ = + ⇒ =
2 51( )x x
+ 4x
10 3 4 2
5 510 3 4 2 =10r rC x r r x C− ∴ − = ∴ = ∴ 的系数为
{ }na n∈ *N 2a 2018a 24 8 3 0x x− + =的前 2019 项的和 ________
【答案】2019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 ,再利用等差数列下标和的性质得到
,然后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出答案.
【详解】由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出 ,
因此,等差数列 的前 项的和为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涉及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
系,解题的关键在于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属于中等题.
5.将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半径为 2 的半圆,则此圆锥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母线长为 ,高为 ,根据圆锥底面圆周长等于展开后半圆的弧长得
出 ,由题意得出 ,再由勾股定理得出 的值,最后利用锥体的体积公式计算出圆锥的体
积.
【详解】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母线长为 ,高为 ,则 ,
由题意可知, , ,由勾股定理得 ,
因此,该圆锥的体积为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圆锥体积的计算,涉及圆锥的侧面展开图问题,解题时要注意扇形弧长等
于圆锥底面圆周长这一条件的应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属于中等题.
{ }na 2019S =
2 2018 2a a+ =
1 2019 2 2018a a a a+ = +
2 2018 2a a+ =
1 2019 2 2018 2a a a a+ = + =
{ }na 2019
( )1 2019
2019
2019 2019 2 20192 2
a aS
+ ×= = =
2019
3
3
π
r l h
r 2l = h
r l h 2l =
2l rπ π= 12
lr∴ = = 2 2 3h l r= − =
2 21 1 31 33 3 3r hπ π π= × × = 3
3
π6.若抛物线 的焦点与双曲线 的右焦点重合,则实数 的值
是 .
【答案】8
【解析】
试题分析: 的右焦点为 ,所以
考点:本小题主要考查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基本量的计算,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
点评:椭圆和双曲线、抛物线经常结合出题,要注意它们之间基本量的联系和区别.
7.如图,长方体 的边长 , ,它的外接球是球 ,
则 , 这两点的球面距离等于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由题意, ,所以 ,
所以 。
8.若命题“对任意 , 恒成立”是假命题,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2 2 ( 0)y px p= >
2 2
16 10
x y− =
2 2
16 10
x y− =
1 1 1 1ABCD A B C D− 1 1AB AA= = 2AD = O
A 1A
3
π
( )22 21 1 1 2 12R OA= = + + = 1 3AOA
π∠ =
3l R
πα= =
[ , ]3 4x
π π∈ − tan x m< m
1m £由题意得出命题“ , ”为真命题,转化为 ,利用函数
在区间 上的单调性得出该函数的最大值,从而得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详解】由题意得出命题“ , ”为真命题,则有
由于正切函数 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所以, , ,
因此,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全称命题的真假与参数,解题时要根据全称命题的真假转化为函数的最值
来求解,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属于中等题.
9.某工厂对一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抽样检测后得产品净重(单位:克)数据绘制的频
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已知产品净重的范围是区间 ,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产品个数是 24,则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产品个数是________
【答案】44
【解析】
【分析】
先利用已知条件求出样本容量,并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出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产品
所占的频率,再利用样本容量乘以该频率可得出结果.
【详解】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频率为 ,
则样本容量为 ,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频率为 ,
,3 4x
π π ∃ ∈ − tan x m≥ ( )maxtanm x≤
tany x= ,3 4
π π − m
,3 4x
π π ∃ ∈ − tan x m≥ ( )maxtanm x≤
tany x= ,3 4
π π − max tan 14y
π= = 1m∴ ≤
m 1m £ 1m £
[96,106) [96,100)
[100,104)
[ )100,104
[ )96,100 ( )0.05 0.1 2 0.3+ × =
24 800.3
=
[ )100,104 ( )0.15 0.125 2 0.55+ × =因此,样本中净重在区间 的产品个数为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相关的计算,涉及频率、样本容量以及频数的计算,解
题时要注意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得出相应的频率,并熟悉频数、样本容量、频率三者之间的
关系,属于基础题.
10.把一颗骰子掷两次,第一次出现的点数记为 ,第二次出现的点数记为 ,则方程组
无解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得出直线 与直线 平行,得出 ,可得出事件“方程组无解”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并确定所有的基本事件数为 ,然后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
可得出所求事件的概率.
【详解】把一颗骰子掷两次,第一次出现的点数记为 ,第二次出现的点数记为 ,用
表示基本事件,则所有的基本事件数为 ,
若方程组 无解,则直线 与直线 平行,可得 ,
则事件“方程组 无解”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 、 ,共 种,
因此,事件“方程组 无解”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解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列举所有的基本事件,也可以
利用一些计数原理求出基本事件数,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1.已知函数 存在反函数,则实数 ________
【答案】0
[ )100,104 80 0.55 44× = 44
a b
3
2 2
ax by
x y
+ =
+ =
1
12
3ax by+ = 2 2x y+ = 2b a=
6 6 36× =
a b ( ),a b
26 36=
3
2 2
ax by
x y
+ =
+ = 3ax by+ = 2 2x y+ = 2b a=
3
2 2
ax by
x y
+ =
+ =
( )1,2 ( )2,4 ( )3,6 3
3
2 2
ax by
x y
+ =
+ =
3 1
36 12
= 1
12
( ) ( ) | |f x x a x= − a =【解析】
【分析】
由函数 存在反函数,可知函数 为单调函数,然后对 分三种情况讨论:
、 、 ,分析函数 的单调性得出实数 的取值.
【详解】由于函数 存在反函数,则函数 单调函数.
①当 时, ,
当 时,函数 在区间 上单调递减,在 上单调递增,
此时,函数 在 上不单调,不合乎题意;
②当 时, ,
可知函数 在 和 上均 增函数,且在 处连续,
所以,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合乎题意;
③当 时, ,
当 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在 上单调递减,
此时,函数 在 上不单调,不合乎题意.
综上所述: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反函数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的关键就是将问题转化为函数为单调函数来处
理,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属于中等题.
12.已知 ,若 ,且方程 有 5
个不同根,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为
为
( )y f x= ( )y f x= a
0a > 0a = 0a < ( )y f x= a
( ) ( )f x x a x= − ⋅ ( )y f x=
0a > ( ) ( ) 2
2
, 0
, 0
ax x xf x x a x
x ax x
− ( )y f x= 0, 2
a
,2
a +∞
( )y f x= ( )0, ∞+
0a = ( ) 2
2
, 0
, 0
x xf x x x
x x
− 0
2
3x >
1y x x
= − 2 ,+3
∞ 0
1 2 0
1 1 1 1 2 3 5
4 4 3 2 24xk k x
= − > − = −
1 2
1 5 ,24k k
∴ ∈ − +∞
{2 1}n − n ⋅⋅⋅ 2 1n − *n∈N {1,3,7, ,2 1}n
nA = ⋅⋅⋅ −
nA k 1,2,3, ,k n= ⋅⋅⋅ k kT个数,规定乘积为此数本身),记 .例如:当 时, , ,
; 时, , , , .
(1)当 时,求 , , , 的值;
(2)证明: 时集合 的 与 时集合 的 (为以示区别,用 表示)
有关系式 ( , );
(3)试求 (用 表示).
【答案】(1) , , , (2)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 1 ) 当 时 , 得 出 , 根 据 定 义 得 出 、 、 的 值 , 可 计 算 出
的值;
(2)当 时,集合 有 个元素,比 时的集合 多了一个元素;
,对应的 包含两个部分:(i)若 不含 ,则 中的任何一项恰好为
时集合 的对应的 中的一项;(ii)若 中含 的任何一项,除了 ,其余的
个数均来自集合 ,这 个数的乘积恰好为集合 所对应的 中的一项,即可
证明;
(3)由 , , ,猜想 ,下面利用
数学归纳法进行即可.
【详解】(1)当 时, ,
, , ,
(2)证明:当 时,集合 有 个元素,比 时的集合 多了一个元素:
.∴对应的 包含两个部分:
若 中不含 ,则 中的任何一项恰好为 时集合 的对应的 中的一项.
1 2n nS T T T= + +⋅⋅⋅+ 1n = 1 {1}A = 1 1T =
1 1S = 2n = 2 {1,3}A = 1 1 3T = + 2 1 3T = × 2 1 3 1 3 7S = + + × =
3n = 1T 2T 3T 3S
n k= kA mT 1n k= + k 1A + mT mT ′
1
1(2 1)k
m m mT T T+
−
′ = − + *,m k ∈N 2 m k≤ ≤
nS n
1 11T = 2 31T = 3 21T = 3 63S = ( 1)
22 1
n n
nS
+
= −
3n = { }3 1,3,7A = 1T 2T 3T
3 1 2 3S T T T= + +
1n k= + k 1A + 1k + n k= kA
1
1 2 1k
ka +
+ = − mT ′
mT ′ 1ka + mT ′
n k= kA mT mT ′ 1ka + 1ka +
1m − kA 1m − kA 1mT −
1
1 2 1 1S = − = 3
2 7 2 1S = = − 6
3 63 2 1S = = − ( )1
22 1
n n
nS
+
= −
3n = 3 {1,3,7}A =
1 1 3 7 11T = + + = 2 1 3 1 7 3 7 31T = × + × + × = 3 1 3 7 21T = × × = 3 63S =
1n k= + k 1A + 1k + n=k kA
1
1 2 1k
ka +
+ = − mT ′
mT ′
1ka + mT ′ n=k kA mT若 中含 的任何一项,除了 ,其余的 个数均来自集合 ,这 个数的乘积
恰好为集合 所对应的 中的一项.
∴有关系式
(3)解:由 , , ,
猜想 .下面证明:(i)易知 时成立.
(ii)假设 时, ,
则 时,
(其中 , ,2,…,k,为 时可能的 k 个数的乘积的和为 ,
,即 时, 也成立,
综合(i)(ii)知对 , 成立.
∴ .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的性质、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数学归纳法以及分类讨论数学
思想的应用,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mT ′
1ka + 1ka + 1m − kA 1m −
kA 1mT −
( )1
12 1k
m m mT T T′ +
−= − +
1
1 1 2 1 1S = = − = 3
2 7 2 1S = = − 6
3 63 2 1S = = −
( 1)
22 1
n n
nS
+
= − 1n =
n=k
( 1)
22 1
k k
n kS S
+
= = −
1n k= + 1 1 2 3 1k kS T T T T+ += + + +…+
' 1 ' 1 ' ' 1 ' ' 1 ' ' 1
1 2 1 3 2 1[ (2 1)] [ (2 1) ] [ (2 1) ] [ (2 1) ] (2 1)k k k k k
k k kT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iT ′ 1i = n=k kT
( ) ( ) ( )( )1 1
1 2 3 1 2 32 1 2 1k k
k kT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22 1 2 1 2 2 1 2 1
k k
k k k k
k kS S
+
+ + + + = + − + − = − + −
( 1)( 2)
22 1
k k+ +
= − 1n k= + ( 1)( 2)
2
1 2 1
k k
kS
+ +
+ = −
*n∈N
( 1)
22 1
n n
nS
+
= −
( 1)
22 1
n n
n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