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上海市闵行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闵行区 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1.按要求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张养浩《_________•潼关怀古》)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来形容乐声忽然 变得高昂、激越;白居易《琵琶行》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 山坡羊 (4). 银 瓶乍破水浆迸 (5). 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名句采用的是上下 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 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 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垒、阙、瓶、浆、迸、鸣。 按要求选择。 2. 下列选项中,名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习古代诗文,当然有很多方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B.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的一生总要有点追求,为社会、国家留下点什么。 C. 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很难想象西部山区里还有“称薪而爨,数粒乃炊”的孩子。 D. 常言说得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果不重视眼前的事,将来必然受影响。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艺术家、学问家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只有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结合在一起,才 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①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 ②学术研究不是“象牙塔里的皓首穷经” ③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 ④凡有价值的成果必然是影响社会引领思想的 A. ③①④②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2. D 3. C【解析】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弄清楚诗句或名言的 意思,然后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 项,“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习武的人应该经常练习,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 纯熟。选项中指学习古代诗文应多读,使用正确。B 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人 虽然走了,其名却让人难以忘怀,如同大雁飞去,留下其鸣之声。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虚度, 应做些有益于后人之事。选项中说人的一生要为社会和国家做有益的事,使用正确。C 项,“称 薪而爨,数粒乃炊”,称了柴草数着米粒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 选项中用来形容山区孩子生活贫困的状况,使用正确。D 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意思 是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选项内容强调的 是要重视眼前的事,故使用不正确。答案为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 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 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本题所给句子中,①说的是“文艺创作”,③说 的是“作品”,两个句子衔接紧密,应排在一起,并可确定①③的顺序。②说的是“学术研 究”,④说的是研究“成果”,两个句子应排在一起,并可确定②④的顺序。再从横线的上文 来看,上文先说的“艺术家”后说的“学问家”,故应把①③放在前面,②④放在后面,答案 为 C 项。 【点睛】第 2 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握所给文 段的基本内容,将所给需要排序的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 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 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 新垣平 ①金庸辞世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发文纪念,除寄托哀思外,更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 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文章的重点都强调,金庸除去武侠小说之外,还是卓越的报业大亨、政 论家,以及参与起草《基本法》、与许多政要交好等事迹。强调这些成就自然无可厚非,不过 的其中也隐隐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言外之意。这种潜台词彰显出,对于如何评价半 个多世纪以来的“金庸现象”,人们仍然感到困惑不定。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 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 ②金庸本人在访谈中有一个说法:“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而不是‘武’字,‘侠’ 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段话传播很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此而 论,武侠是传播一种道德精神,自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所以武侠小说较为高雅的叫法就 是“侠义小说”,而低俗的称呼是“武打小说”。 ③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把脱离 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当年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 禁”,脱离了起码的武力,侠客和一般的好人、热心人的区别就不大了。这些人自然也十分值 得学习和效仿,但小说读者显然不是为了看这些。 ④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主角,也并非都可以归为一般认知的“侠”,哪怕是有“武”的 “侠”。早期的陈家洛、郭靖等人,还多少是按侠客的形象塑造的,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光彩事 迹。到了“神雕侠”杨过,虽然也有些侠义之举,但重点刻画的却是其冲突激烈、爱恨交织 的个人情感生涯,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等人,虽然武功天下无敌,却也并不是“侠之大 者”。可算是大侠的萧峰,也有不少侠士绝对不应该有的杀戮之罪。到了韦小宝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也讲义气,但和行侠仗义怎么也沾不上边。按照陈墨等金庸学者的研究,在金庸小说发 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虽然金庸作品中显然有着对侠文化的温情,但最终 却走向了《堂吉诃德》式的结尾,这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 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 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客吗? ⑤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金庸以及许多人对“武”这一面的忽略也是有问题的。金庸等人 的认识可能受到时代的限制,而没有找到理解“武”的适当模式。“武”如果只能解释为暴 力,顶多是夸张的暴力,那么武侠小说自然是宣扬以暴易暴,怎么看都矮人一头。不过今天 的读者理应看得更清楚,武侠之“武”,至少在新武侠以后,事实上已经从相对写实的《水浒》 式武技,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 的“武学”——内功的运行、转移、远程攻击、防御、速度加成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 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毋庸讳言,读者喜爱的首先也是这些神奇瑰丽的场面和效 果,而非深层的人性与社会反思。 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就是八九流的写手也在写,怎么没金庸的地位?因为同样是写,功力却大有不同,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天差地远。 ⑦《雪山飞狐》有一段曹云奇、殷吉、阮士中三人较量轻功的描写,非常值得读。这个 桥段和主体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对轻功的描写也没有高来高去的玄虚,而是贴近常人跑步、 跳高的体验,自然给人现实可信之感,而人物各自的性格、身份和钩心斗角的关系,也天衣 无缝地融入了这一段轻功描写中。 ⑧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这一 重意义,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是经常被忽略的。不过随着《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尖 幻想小说的引进,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⑨即便金庸去世,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 重要的遗产。 (选自《南方周末》2018 年 11 月 15 日,有删改) 4. 第①段加点的词语“盖棺论定”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 5. 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接上文金庸对武侠小说精神的解释。 B. 引出下文作者对武和侠的含义的理解。 C. 强调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理解作品。 D. 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 6. 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源于其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B. 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现真正的侠的。 C. 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 D. 金庸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 7. 第⑧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幻想小说有何作用? 8. 概括作者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4. 对金庸和“金庸现象”作出最终评价。 5. D 6. A 7.金庸在其武侠小说里建立的幻想世界和《魔戒》《冰与火之歌》有相似之处,不是随便哪个 写手都能做到的;为评价金庸小说提供一种方法(路径),有助于人们从奇幻、幻想小说的角 度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和美学意义。 8. 金庸武侠小说才是金庸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并不像金庸自己 说的在“侠”;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在逐渐退隐(超越了弘扬侠义精神);金庸武侠小说有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更深远的反思;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有着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 这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金庸武侠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通过真实的描写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 崛又极具真实感世界。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确定题目 考查的是哪一个词语,然后仔细阅读原文,找到此词语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盖 棺论定”出现在文章第一段,说的是金庸去世后各大媒体发了纪念文章,对金庸做出了评价, 评价的具体内容就是下文谈到的许多文章都强调金庸除武侠小说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就 和事迹,隐含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意思,据此可分析出,在文中“盖棺定论”的 意思是对金庸和金庸现象做出最终评价。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 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三段画线句子是“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 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出现在文段的开头,上文是金庸本人对武侠精神的评价,下 文是作者对武侠的解释。可见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A、B 两项正确。从句子内容来看, 作者说一种文学的本质,功能不会因作家本人曾说过更加合理,那是因为作品是给读者看的, 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的理解,并不是“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可以根据下文“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 来判断 D 项说“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与文意相反。故选 D。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 推断题的形式呈现,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分析对比,确定答案。A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结尾处,由原文“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 作和流传……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可知,推断正确。B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 原文为“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 客吗”,是作者为了阐明“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 的更深远反思”所举的一个例子,并不能由此推出“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 现真正的侠的”这一结论。C 项曲解文意,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的‘武学’……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基础”,并不能 由此推出“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这一结论。D 项以偏概全,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结尾段,原文为“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 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并不是说“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 推断错误。故选 A。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方法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 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第八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 国外幻想小说的作用,可结合上下文,从手法,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上文作者说金庸武侠 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他的功力是其他八九流写手达不到的,但却被 文学评论所忽略,作者引用《魔戒》《冰与火之歌》,一方面是把金庸的武侠小说与魔界《冰 与火之歌》进行类比,说明它们有相似之处,不是谁都可以写出来;另一方面,也为评价金 庸武侠小说提供了新的路径,再结合下文“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 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可知,这个路径就是指从细想小说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金庸的武侠。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 理清文章层次,筛选出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归纳概括。本文第一段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 子就是“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 达不到今天的一成”,意思是说金庸武侠小说才是金庸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第二段作者 引用了金庸对武侠的评价,第三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 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并提阐述了自己对武侠的认识,也就是说作者认为 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并不像金庸自己说的在“侠”。第四段作者先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 者,然后借陈墨等金庸学者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 的退隐现象”,并指出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 更深远反思”。第五段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武”,指出武侠之“武”已经“演变成了独具特 色的东方奇幻”,金庸小说中的“武”“已经……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第六、七段进一步 分析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吸引读者的原因。第八段指出“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 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分点概括,可得出 本题答案。 【点睛】第 5 小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注意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 句;(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 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 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 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 者的观点态度;(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 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批评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作者赞成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 张雄文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 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 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 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 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 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 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 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 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 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 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 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 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古 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 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瑶王”笑笑说,我种的。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 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栏杆围就的池边下方,便是深不见底的山谷。 谷底升腾出一团团乳白色的云雾,将泳池裹在一种神秘的氤氲里,令人疑心误入王母娘娘的 瑶池。一行人凭栏徘徊,远望,微笑,默叹。我也感慨着“瑶王”的奇思妙想,给森林公园 增添了一处奇景。 ⑦暮色在依旧酣畅的雨水中四合时,一行人离开瑶寨,进了穿岩山山腰一座隐在竹荫深 处的木屋。廊檐下竹香馥郁的灯光里,几个人靠着古拙原始的桌椅团团围坐。风声鸣响于竹 梢,微雨滴答在台阶,四望漆黑,除了风雨声,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宁静如上古的岁 月。我们也犹如穿越回那时的竹篱茅舍。 ⑧晚餐端上来了。果然有“瑶王”自种的辣椒、苦瓜。我一时笑逐颜开。“瑶王”淡然 一笑,取过一壶颜色有些浑浊的自酿乡酒,说,别小看这酒,最多只能喝三杯。借着酒,一 旁陪坐的当地友人说,穿岩山森林公园解决了大山深处十万人的就业与脱贫问题,往昔千里 外出的民工潮悄然回流,空心村重新鸡鸣犬吠。所有民居,都是在森林公园协助下新建或维 修。他们还为乡民们提供了工作,现在乡民们已经全部脱贫。 ⑨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 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景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 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 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 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⑩夜已深,雨点还在敲击着竹叶。我辗转于床,蓦然想起了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 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身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只能望着暗夜里的屋顶想想而已。 (选自《光明日报》2018 年 9 月 7 日 14 版,有删改) 9. 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10. 第③段和第④段是如何塑造“瑶王”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1. 第⑦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12. 结尾段提及郑板桥,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答案】9.善用词语,生动准确,如“粗犷”、“倾泻”刻画雨的大、猛、急,“钻入”写车 进入大山,生动准确;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窥伺”、“忘情”、“淳朴而大气,敦厚而 好客”等,采用拟人手法将雨点人格化。(其他如“眉梢”、“紧随而行”、“生恐”、“怠慢”等也可分析。) 10.以“我”的想象来侧面烘托(渲染、铺垫)瑶王;正面介绍、描写瑶王;以“我”的视角 来写瑶王;描绘出一个古朴、儒雅的隐居者形象。 11.描写了夜晚木屋周围的风雨声,以声衬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环 境的陶醉。 12.本段写郑板桥作为父母官关心民间疾苦,却无力改变,与瑶王规划设计森林公园带动当地 百姓脱贫对比,表达了对瑶王的赞美。(或,对当下社会和谐、人们生活幸福的由衷赞叹。) 【解析】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 解答时可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赏析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考生 需要仔细阅读第②段,结合内容,从用词特点、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第②段从内容上 来看,重点写的是旅途遇到雨的情景。从用词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写雨 大而猛,没有直接说,而用了形容词“粗犷”和动词“倾泄”,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人对雨的感 受,也让读者真切可感;而动词“钻入”更是写出山之大,车之小,以及车行之快,生动准 确。从修辞手法来看,作者写雨却用了很多写人的词语,如“陪伴”“粗犷”“窥伺”“忘 情”“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眉梢”“紧随而行”“生恐”“怠慢”等,运用了拟人 的手法,赋予雨以人的品格,写出了雨大,雨的范围广,既生动又形象。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 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一个形象。本题考查的是形象是“瑶王”,信息区间在文章的第 ③段和第④段,考生可仔细阅读这两段,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③段 中瑶王并没有出场,只写了作者想象中的瑶王形象,属于对瑶王的侧面描写,为下文瑶王出 场起到了烘托和铺垫的作用。第④段通过作者的所见对瑶王进行了正面描,“他穿着随意, 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展现出瑶王儒雅、古朴的特点;而“绝不似 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则通过作者的感受,点明了瑶王是一个隐居者形象。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 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第⑦段画线句环 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需要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子写的夜晚“我们”在木屋中听到的木屋之外的“风雨声”。从手法上来看,“风声鸣响于竹 梢”“微雨滴答在台阶”是写声音,但除此之外“没有半点尘世浸染的杂音”,世界是“宁静” 的,可见,画线句子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再结合下文“我们也 犹如穿越回那时的竹篱茅舍”,可知画线句子表达的是作者的陶醉之情。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 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结尾段提及郑板桥对文章主旨的表达作用, 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尾段,明确文章是如何提到郑板桥的,引用了郑板桥哪些诗句,这些诗 句表达了什么情感,再结合上文,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尾段引 用了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衙门里休息的时 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在官衙心系百 姓的情怀。然而本文作者却说郑板桥“也只能望着暗夜里的屋顶想想而已”,也就是说郑板桥 是无力改变百姓疾苦的。结合上文来看,上文作者写了“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 瑶王带领“乡民们已经全部脱贫”,这样,郑板桥的有心无力与瑶王的成功形成了对比,就起 到了突出瑶王形象、赞美瑶王的作用,也可说是赞美了当下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突出了文 章主题。 【点睛】第 2 小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其作用分别为: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 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 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⑷细节描 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⑸侧面描写: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物的身份、地 位等,衬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等。本题解答时要注意找出文中的正侧面描写,逐一分析。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野航为范子俊赋 [明]袁凯① 一舸夷犹②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③岸,春水连堤忽上天。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①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 而不允。②夷犹:从容之意。③维:系。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 “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 “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 “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14.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慷慨激昂 B. 幽默诙谐 C. 恬淡自然 D. 刚劲凝练 15.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3. D 14. C 15.前四句借景抒情,通过对野舸从容、禽鸟纷飞、幽花满棹、春水连天的优美恬静的画面的 描写,表达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联以世上不止的风波和江南堪眠的烟雨对比,第 四联化用《赤壁赋》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远灾避祸,以及对逍遥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解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 项,结合诗后注释、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A 项,“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错误, “渚禽沙鸟各纷然”意思是沙洲上的禽鸟各自纷纷飞起落下。“纷然”写出禽鸟纷纷飞起的 样子。B 项,“风波险恶的画面”错误,“春水连堤”写的是春天水涨,水面荡漾连接着堤岸 的优美画面。C 项,“冷清氛围”错误,“江南烟雨正堪眠”意思是说,江南烟雨季节正适合 睡眠,营造的是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故选 D 项。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平时 复习中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风格类型,答题时要结合诗人的 生平、写作背景,从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从内容来看,诗中所写是江南之景, 选择了“舸”“禽”“鸟”“幽花”“春水”等意象,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画面优美而 恬静。本诗作者袁凯,由诗后注释可知,他是元末明初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被允许。据此可知诗中还流露了诗人的归隐之意。诗歌整体风格恬淡自然, 答案为 C 项。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可通读全诗, 逐句分析诗歌内容,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本诗中,开篇两句“一 舸夷犹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是写一条小船在水边从容行驶,沙洲上水鸟纷纷飞起;第 二联“幽花满棹初维岸,春水连堤忽上天”是写划着船刚刚停靠在满是幽香的花的岸边,春 水满堤,与天相连,景色优美,诗歌的前四句都在写景,描绘出江南春季优美恬静的景致, 表达的是对江南的喜爱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三联“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 雨正堪眠”,意思是世上的风波终究没有停止,江南的烟雨季节正适合睡眠,上下句之间形成 对比,表明诗人有远灾避祸的想法;第四联“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意思是他 日你用匏尊留我饮酒,更要让那只孤鹤去询问一下苏东坡,这一联化用了《后赤壁赋》中的 典故,《后赤壁赋》中写了“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苏轼游赤壁后入睡,梦中见到了曾经化 作孤鹤的道士,并与道士交谈,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点睛】第 3 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是 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 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 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 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 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 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 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 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 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 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 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③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 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 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 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 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 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④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 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考:指已死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 )(2)彭城王义康秉政 (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相拒四十余日 A. 拒绝 B. 抵御 C. 占据 D. 关闭 (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 18. 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B.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C.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D.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19.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0. 文章两次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曰”,请分析其作用。 21. 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和_____的特点。 【答案】16. (1). (1)向来,平素 (2). (2)主持,掌握(执掌) 17. (1)B(2)A 18. B 19.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 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 20. 通过宋文帝两次下诏书欲提拔萧承之,从侧面表现其守战才能与忠诚勇猛 21. (1). 有勇有谋 (2). 刚直不阿 【解析】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 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意 思是“父亲(萧承之)与檀道济平素没有什么交情”,“素”的意思应为“向来”,“平素”; (2)“彭城王义康秉政”意思是“彭城王义康执政”,“秉”的意思是“主持”,“掌握”或 “执掌”。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 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 “相拒四十余日”意思是“父亲(萧承之)抵御敌人四十多天”,“拒”的意思应是“抵御”, 答案为 B 项;(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意思是“胡人怀疑有伏兵,就退却离开了”,“引” 的意思应是“退却”,答案为 A 项。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 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贼” 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衣”是动词,在句中做谓语,“犀甲”,名词,指犀牛皮铠甲,是 “衣”的宾语,故“犀甲”后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再比较 B、D 两项,“刀箭不能伤” 的应是“贼”,而“命军中断槊”的则是“皇考”,故“皇考”前应断开,排除 D 项,答案为 B 项。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 句有:“悬守”,孤立无援地守卫;“穷”,尽,这里指“与外界隔绝”;“若”,如果; “示”,给……看,“示弱”,表示软弱;“为所”,表被动,“必为所屠”被动句,一定被他 们屠杀;“惟”,只;“见”,通假字,通“现”,表现;“之”,代词,他们,指贼人; 。 的“耳”,句末语气词,不译翻译整句话: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 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 们了。 【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 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文章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 曰’”的作用,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原文,分别找到宋文帝“手书”和“诏曰”所在位置, 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宋文帝“手书”出现在文章第②段,因为宋文帝认为萧承之有保全济南 城的功劳,于是他亲笔写信给都督长沙王义欣,想让萧承之做兖州刺史;而“诏曰”出现在 第③段,是在萧承之平定梁州之后,宋文帝下令褒奖萧承之,认为他可以担任龙骧将军。也 就是说无论是“手书”还是“诏曰”,都是对萧承之军功的肯定,并要提升萧承之的官职,这 就从侧面表现了萧承之守战才能与忠诚勇猛。 【2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 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 萧承之的什么特点,解答时需要分别阅读②段和第④段,找到“偃兵开城门”和“皇考不 附”,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可知,“偃兵开城门”是在“虏众大集”,城池被围困,敌 强我弱的情况下,萧承之认为“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结果敌兵退去,这 件事反映出萧承之有勇有谋的特点。而“皇考不附”是在“彭城王义康秉政”的情况下,萧 承之宁可丢掉青州刺史一职也不依附,可见他刚直不阿。 【点睛】第 3 小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 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 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 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 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父亲名承之,字嗣伯。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才智勇力超乎常人,同族的丹阳尹萧摹 之、北兖州刺史萧源之都很器重他。做建威府参军,善于安抚。 的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胡人乘胜攻占青州所属各郡国,偏帅安平公乙旃眷 进犯济南,父亲(萧承之)率数百人阻击,打退敌兵。胡人集结大批兵力,父亲(萧承之) 命令按兵不动,打开城门。众人进谏说:“敌众我寡,为什么这样轻敌!”父亲(萧承之)说: “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 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 胡人怀疑有伏兵,就退却 离开了。宋文帝认为父亲(萧承之)有保全济南城的功劳,亲笔写信给都督长沙王义欣说:“承 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现在拟让他做兖州刺史,檀征南具体安 排。”父亲(萧承之)与檀道济平素没有什么交情,这事也就作罢了。 氐族统帅杨难当进犯汉川,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逃跑,父亲(萧承之)率兵轻装前进, 在黄金山向氐族伪魏兴太守薛健进攻。薛健部队溃散之后,父亲(萧承之)就占领了黄金山。 氐族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是占据州城,听说父亲(萧承之)到了,退而据守小城,薛健 后退到下桃城驻守,设立营寨。父亲(萧承之)率领军队与他们对垒,相距二里。薛健与伪 冯翊太守蒲早子全力出战,父亲(萧承之)大败敌军,薛健等关闭营门自守不敢出战。杨难 当又派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援助赵温,逼近父亲(萧承之)。父亲(萧承之)抵御敌人四十多天。 贼兵都披着犀牛皮甲,刀箭无法伤身。父亲(萧承之)命令部队将槊截断成几尺长,用大斧 捶其后身。贼兵难以抵挡,就焚烧营寨败退。梁州平定。皇帝诏令说:“承之奉命做先锋, 冒险深入,全军屡次战胜敌人,发扬了忠勇果敢的精神,可以封龙骧将军。” 宋文帝知道父亲平定氐族有功,青州刺史空缺,准备任命他去任职。彭城王义康执政, 父亲(萧承之)不愿依附,于是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去世,终年六十四 岁。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清心亭记 曾巩 ①嘉佑六年,尚书虞部员外郎梅君为徐之萧县。改作其治所之东亭,以为燕息之所,而 名之曰清心之亭。是岁秋冬,来请记于京师,属余有亡妹殇女之悲,不果为。明年春又来请, 属余有悼亡之悲,又不果为。而其请犹不止,至冬乃为之记曰。 ②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其变化者,夫岂远□?生于心而已矣。 ③若夫极天下之知,以穷天下之理,于夫性之在我者,能尽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 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虚其心也,万物不能累我矣。而应乎万物,与民同其吉凶者,亦未尝废也。于是有法诫之设,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以斋其心也。虚其心 者,极乎精微,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然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 其国家天下者,可知矣。 ④今梅君之为是亭,曰不敢以为游观之美,盖所以推本为治之意,而且将清心于此,其 所存者,亦可谓能知其要矣。乃为之记,而道予之所闻者焉。十一月五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 22. 第②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 A. 哉 B. 矣 C. 也 D. 已 23.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君在嘉佑六年担任萧县县令。 B. 梅君改建东亭来作为休息场所。 C. 作者因妹亡女殇之悲两拒写记。 D. 作者终写此记因梅君再三邀请。 24. 对第④段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代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缘由。 B. 肯定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用意。 C. 阐释了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 D. 照应了文章标题,收束全文。 2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变化不在于心。 B. 穷尽天下道理者不会被外物所累。 C. 君子做到了清心就可以为政治国。 D. 梅君造此亭可见其知清心的重要。 26. 梳理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答案】22. A 23. C 24. C 25. D 26.首先分析了如何做到虚心,接着分析了如何做到斋心,然后分析了虚心、斋心的作用,由 此得出其对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的价值。步步推进,思路清晰。 【解析】 【22 题详解】 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本题所给虚 词中,“哉”用在句末一般表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矣”用在句末可表陈述的语气,相当于“了”, 可表感叹的语气;“也”用在句末表判断;“已”用在句末做语气词,用法与“矣”相同。 第②段需要填写虚词的句子是“于夫岂远□?”这是一个反问句,故应填“哉”。故答案为 A 项。 【2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 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因妹亡女殇之悲两拒写记”,错误。由原文“是 岁秋冬,来请记于京师,属余有亡妹殇女之悲,不果为。明年春又来请,属余有悼亡之悲, 又不果为”,可知,作者第一次拒绝写记是因为“妹亡女殇”,第二次则是因为又有“悼亡之 悲”,并不是“妹亡女殇”。故选 C 项。 【2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 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 项无中生有,“阐释了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错误。 第④段原文说的是“盖所以推本为治之意”,意思是“大概是用来推究根源治理好地方政事的 意图”,是在推测梅君修建清心亭的意图,并不是阐释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故选 C 项。 【2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 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 项,“不在于心”错误,原文为“夫人之所以神明 其德,与天地同其变化者……生于心而已矣”,可见作者认为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变化在于心。 B 项,“穷尽天下道理者不会被外物所累”错误,从第③段原文来看,要想达到不被外物所累, 还应做到“于夫性之在我者,能尽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也就是“虚其心也”,并不是 说穷尽天下道理就不会被外物所累。C 项,“做到了清心就可以为政治国”错误,由原文“然 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者,可知矣”,作者是说能够做到清心,就可以了解修身、 治国之道,并不是说“就可以为政治国”。故选 D 项。 【2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 能力。考生可在通读第③段的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第③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开头到“此君子之 所以虚其心也,万物不能累我矣”,分析了“极天下之知”“穷天下之理”“性之在我者,能 尽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才能做到“虚心”;第二层由“而应乎万物”到“此君子之所 以斋其心也”,分析了“有法诫之设,邪僻之防”才能做到“斋心”;第三层是第③段余下的 部分,先说“虚其心者,极乎精微,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分别 分析了“虚心”和“斋心”的作用,然后指出“然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者,可 知矣”,得出清心对修身、为政治国的价值。三个层次之间层层推进,思路非常清晰。 【点睛】第 1 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 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 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答 题时注意论据语境做出正确判断。 参考译文:(缺)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每天都在忙于接受各种讯息,借以更多地了解世界,然而又常常淹没在讯息中,对 世界所知甚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冲出信息的茧房 我们置身于一个人人称道的科技世界、信息时代,层出不迭的信息给予我们的是不出户 了解世界的“甜头”,却也正在用其压倒性的数量和堪比火箭的速度让我们体会“苦涩”。 我们似乎掌握了全知视角,但其背后的真相是我们一无所知。 时时更新的头条新闻、微博热搜带给我们的是与所处世界更紧密、浓重的连接,让我们 在了解各种新闻的同时,获得一份全新的认知与看待世界的视角。在收取消息的过程中,我 们足以获得一份强烈的参与感,从而加强了我们与社会的沟通,成为社会这个巨大机器上不 可缺少的一个零件。然而,我们却也正被信息剥夺铭记的权利,昨日的头条在今日早不见踪 影,我们在无数信息垃圾的碎片中迷茫,一次又一次被淹没,什么都没找到,什么都没记住, 什 么都没留下,而这正是现状。 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前提,是建造属于自己完整且独立的认知体系,需要明白世间善恶并存,美丑同在,这样之后才能鸟瞰所发生的种种,而若只限于单一刻板的片面讯息中, 只会偏执的臆想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世界,从而无法拼凑起对世界的完整认知。白岩松也曾提 出“只关注自己所爱”的危害,甚至将此上升到有关“民族危险”的部分。由单一信息构建 起的世界就仿佛一个失重的天平,其重心的偏移实则也是观念的错位,重心的倒置,是非的 混淆……我们对世界的所知取决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只懂沉醉于自己所想所 希望看到的部分,无疑是否认并且抹杀世界中存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而这架偏斜的天平终 究会倒塌。 在信息洪流中,我们不应做信息的奴隶,我们也不是王开岭口中储存信息的移动硬盘; 相反,我们要做信息的主人,擅于运用“信息”这一锋利且有利的武器去打拼起属于我们这 一代的世界。我们应该保证自己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懂得过滤信息,在全面的了解世界的过程 中学会剔除那些缺少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的信息废料,充分地汲取科技给予的养料,保证自 己在充分了解掌握世界全貌的情况下,创造改变世界。 我们感激信息的存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但我们也要竭力避免自身陷入科技的茧房, 只沉浸于“愉快的陷阱”,而忘记其背后真正世界的模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第一层“人们每天都在忙于接受各种 讯息,借以更多地了解世界”。在这里,“接受各种讯息”与“接受各种讯息”构成目的的关 系。特别要注意“更多的”构成的递进关系。第二层,“然而”一转,强调人们“常常淹没 在讯息中,对世界所知甚少”。这首先要求思考,人们接受各种信息为何常常淹没于其中;然 后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思考,为何主观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事实上却对世界所知甚少, 以及运用怎样的合理方法避免被淹没,怎样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正确深入的认知等等。从文 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 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 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 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1)接收讯息,接收世界 (2)如何避免被社会淹没 (3)了解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接受信息只是其中途径之一。 (4)与世界接轨可用素材: 1. 古代的人最早是用口、手和脚传递信息的,后来用烽火传递。现在传递信息真方便,多亏 了那些“传递员”!电视传递信息——棒!给我带来不少方便。有一次下雨天,中午我在电 视上角有一个红色暴雨的标志,也就是说下午不用去学校上课了,我也不用再走一次冤枉路, 跑到学校又跑回来,还会弄湿衣服。电视传递信息真方便。电话也是传递信息的能手,有时 我做作业时有些题不会做,电话就派上用场了,我可以利用电话打到我朋友高敏婕或杨思奕 家问一下她们会不会做,真方便!电脑更是传递信息的高手,如果想给远方的朋友或亲人写 一封信,朋友或亲人在几秒钟之内就收到了你发过去的邮件。 2.作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然而,在信息爆炸的 现今,人们虽想通过广阔的信息来了解世界却又常常淹没在诸多讯息中,这一现象实在令人 深思。 3.对于外界的信息,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因一叶而障目, 而是在其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在讯息浪潮中仍能保持清醒。卡尔维诺说过:“想把地面看 清,就必须与地面保持一段距离。”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我们似乎掌握了全知视角,但其背后的真相是我们一无所知”这一中心论点 从“我们在无数信息垃圾的碎片中迷茫,一次又一次被淹没”“而若只限于单一刻板的片面 讯息中,只会偏执的臆想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世界,从而无法拼凑起对世界的完整认知”两个 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 系。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