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 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C. 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 D. 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 ‎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 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 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 ‎4.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 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B. 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C. 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 D. 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 ‎5.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这四种条件分别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质积累 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菌株,新菌株能利用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一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 A. W、X、Y、Z B. X、Y、Z、W C. Y、Z、W、X D. Y、X、Z、W ‎6.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其主要的目的是(  )‎ A. 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B. 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 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 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8.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块玉米田里的全部玉米、杂草、昆虫及其他生物 B. 池塘和水库里的全部鲤鱼 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9.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 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 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1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11.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发现5个样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 15 000‎ B. 16 250‎ C. 17 500‎ D. 70 000‎ ‎12.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马尾松,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 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 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13.群落演替速度的特点是(  )‎ A. 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 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后期又减缓 C. 演替越来越慢 D. 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14.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5.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 A. 竞争和共生 B. 捕食和寄生 C. 捕食和共生 D. 寄生和捕食 ‎16.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 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 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17.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1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下降,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 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 B. 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 C.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19.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20.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 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 C.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会发生非常激烈的种内斗争 D. 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个体成员不发生变化 ‎21.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A. 4 000尾 B. 3 200尾 C. 1 600尾 D. 800尾 ‎22.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  )‎ A. 略大于165‎ B. 略小于165‎ C. 略大于5‎ D. 略小于5‎ ‎23.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 图③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D. 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 ‎24.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 B.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的密度和大小 C. 一个种群是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 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而波动 ‎2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 ‎ 二、非选择题 ‎ ‎26.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Ⅰ、Ⅱ,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Ⅰ.(1)若一块农田长100 m,宽30 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________ m,地宽的________ 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以上各组所报的数值中,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应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Ⅱ.用干燥的豆子装满一只塑料广口瓶。你的目的是测定这只瓶子里豆子的数量。但你没有时间一颗颗数,你可以用下面的工具帮助测定豆子的数量。‎ 工具:一把尺、一张50 cm×50 cm的白纸、一支铅笔、一只烧杯和另一只大的广口瓶。‎ 请写出你的探究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2(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_______。‎ ‎28.在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要。‎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29.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探究酸雨对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 a.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分别标号为A、B。向A烧杯加入________;B烧杯加入_______。‎ c.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________进行观察并记录。‎ d.分析数据。‎ 请分析并回答:‎ ‎(1)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 ‎(2)干稻草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图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时,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 ‎②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的群落结构是________。‎ ‎30.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1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 ‎(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3)在图2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