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反馈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反馈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教学反馈检测试卷 语文科(试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 “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 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 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 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 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 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 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 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 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 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 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 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 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 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 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 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 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 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 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 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 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 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 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 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 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 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活动离不开“我”和“非我”;“我”指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时时被“非我”包围影响。 B.文艺作品必须要具体、形象地反映生动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决不可无“我”。 C.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欣赏者走进艺术世界,也要找回自我,表示出自我独立的态度。 D.艺术创作活动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创作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总说艺术活动不可无“我。文末总结创作与欣赏都要有“我 B.文章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来论证在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 C.文章第五段从表演艺术的角度,采用喻证法论证创作的辩证法。 D.文章第六段通过形象化的说理,生动地阐释了“走进艺术世界”的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把对人生高洁的追求寄托在梅花这一形象上,这需要作者把“我” 化为“非我”这一过程。 B.欣赏活动中不可无“我”,强调了欣赏者的独立性,这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 说的道理有相似之处。 C.《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展现的就是欣赏者在“非 我”中迷失了"我”的表现。 D.艺术活动中不可无“我”,因此读者在读书活动中的体会和理解,吸收什么和摒弃什么,都 有一个“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0VID-19)疫情牵动 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 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 的生存环境(在此仅适用于动物病毒)。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 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 毒),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 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度,使大部分 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 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目前,科学家研 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 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 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根据我们目前对病 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 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寇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 显得尤为重要。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 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 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完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 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 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祖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 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 密切接触的人员。 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 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人体内发生的故事。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 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 终极“使命”。 (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 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 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 刻不停地记录着。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 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 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 生态的期望。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和荒野不同,城 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 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 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 网,2020/2/9) 4.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 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一一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 B.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 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 C.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 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 D.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祖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 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与SARS病毒,都在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之列,它们的致死率都高 于SARS-CoV-2,但我们对SARS-CoV-2的警惕不能因此放松。 B.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 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 C.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 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 D.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 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6.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 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 定出台的必要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屋檐 凌鹰 其实,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是很讨厌这种带屋檐的房子的,我觉得它们太土气,土气得就像 我常年穿在身上的那些粗布衣裳和母亲给我做的布鞋。如果说那带屋檐的房子是一只只振翅欲飞的 鸟,它们在我眼里也只是一只只灰不溜秋的麻雀。我那时特别渴望看到楼房,就像特别渴望看到孔 雀和凤凰一样。 我现在也并不后悔我曾经那样讨厌过我的那些带屋檐的乡村瓦屋,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真实而 又可爱我觉得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我那远逝的任何一种激情和向往。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喜欢沿着墙根行走,这可能是我在我的乡村形成的一种习惯。我那时虽 然很讨厌那些像麻雀一样的乡村瓦屋,但我满村庄游走的时候,却喜欢沿着一座座房子的屋檐走过, 从这座房子的屋檐绕到那座房子的屋檐下去。下雨的时候,即使我将整个村庄游走了一遍,我的身 上也不会被雨水打湿,这是我在当时承认的乡下瓦屋惟一的好处。 当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走在城市的墙根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只有两种景象,一种是沿街令人眼 花缭乱的各种店铺,另一种就是一截又一截华丽而又冷硬的城墙,我几乎看不到一片瓦也看不到一 个屋檐。 《说文解字》对“檐”的解释是“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可是,我们放目城市的楼宇,几乎已 经找不到这种从房顶向外伸出一截边沿的房子了。很显然,这样的房子只属于乡村和遥远的朝代的 城镇了。其实,对于城市来说,只有这样没有屋檐的房子才更像城市,才更有城市的现代气象。这 就像一座村庄如果全是一拣栋连屋檐都没有的楼房,看起来就很不像乡村一样。 说得更客观一点,我们渴望屋檐,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就在行走中,一直就在路上,是因为我们 一直就没找到和一时还没找到自己的归宿。这样,我们就随时都会遇上一阵暴雨,随时都有可能要 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风躲雨,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屋檐的强烈渴望和对没有屋檐的城市的惊慌与,惶恐。 其实,真正的城里人是不需要屋檐的,他们如果有屋檐情结他们就不是地道的城里人了。所以,很 多原本是乡下来的人在城市呆久了,习惯了,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对屋檐的厌恶和不屑, 好像不具备这种心理元素,他们随时就会被真正的城里人看出他们乡下人的本色来一样。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厌恶屋檐的城里人和“后城里人"却又偏偏要选定某个节假日去一些古镇 古村看那些有屋檐的老街和老村。 曾听一位朋友发过这么一种感叹。他说,我总觉得,城市房子的屋檐那种最早用来栖身用来遮 风挡雨的概念已逐渐淡去,房子的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 解着。 我不知道朋友的这种感觉是否准确,但他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坐在乡村老屋看着屋檐下 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 后来,我就开始了近乎荒诞的胡思乱想,就觉得城市的楼宇给我的感觉更像一个个矫情的女子。 她们穿着款式最流行的华丽衣裳,她们的身上挂满了华光四溢的饰品,她们的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她们的嘴唇描着鲜艳的口红,她们的眼睛上点染着像星星一样泛着荧光的眼影。她们就这样婀娜多 姿风情万种地站在一座座城市里,显得特别的雍容华贵,令人想入非非。可是,她们惟一缺欠的, 却是乡下女子的那种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 然而,我们更多的人却并不愿意去守候那样一位乡村女子,我们都想远离她,都想来到城市, 都想跟贵妇人一样的城市眉来眼去打情骂俏,可这样的女子又总是在极力拒绝我们。因此我们只能 在她们不屑一顾的目光下自作多情诚惶诚恐地行走和奔跑。至于那个乡下女子,当我们远离她之后, 当我们在城市经历了太多的风吹雨打之后,我们才会蓦然想起她来,然后才觉得她是那么的温甜可 爱,然后就总想回去看看她,却又一直以种种由我们强加给自己的理由拖延下来退退没有回去。然 后我们就只好把她装进心里.将她当做我们内心的一道屋檐,为我们的心灵遮风挡雨。 (选自2005年第5期《美文》,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屋檐”既指实体房屋的房顶向外伸出的边沿,又指能给人心灵依靠与慰藉的乡土温情; 它贯穿全文,把城市楼宇与乡村房子、把城乡的不同生活感受有机串联,是全文线索。 B.朋友感叹“屋檐下所承载的温情,正在被令人眼花缭乱的奢华一点一点地消解着”,作者有 同感,这可从听到这话“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屋檐下的雨水迷蒙了我的乡村的那番景象”看出。 C.对城市女子,文中运用排比手法从衣着、服饰、装扮等方面加以描绘,表现她的雍容华贵; 又用对比手法表现她缺少乡村女子的温润慈善与单纯婉约。城市楼宇用这样的城市女子来比喻,表 达了内心感受。 D.城市生活所遭受的冷漠、辛苦、缺少尊严,这可分别从“沿街令人眼花缭乱的店铺”、“一 直在行走中”“一直就没找到或一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在“不屑一顾的目光下”看出。 8.文章画线句表达了“屋檐在心里"的意思,这在文中体现在哪里?联系全文简要回答。(6分) 9.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运用这一手法,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矛盾情绪?请结合文本 有关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 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 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讽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从父 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 人昧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 高祖为丞相,高熲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 议,遁归田里。高熲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 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 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 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 从之。渐见亲重,与高熲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 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将杀一人,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 上避之而出,威义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寻复兼大理 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 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 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 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 时高熲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 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开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以母忧去职,柴 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躊驳/ 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B.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躊驳/ 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C.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踌驳/ 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D.时高颎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躊驳/ 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持节”的意思是持有“旌节”,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权力次于它的还有持节、 假节。 B.突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C.宋朝以前,京兆尹是掌管现在西安及附近地区的官职,西汉时相当于首都市长。隋唐时则是 京兆郡的长官。 D.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在尚书令成为虚职之后,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为人至诚,孝顺父母。在父母先后去世的时候,他都悲痛欲绝,甚至在为母守孝时一度 拒绝朝廷的起用。 B.苏威处世谨慎,善于自保。北周朝时,他几次退避隐居,不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隋文帝 也理解他的不合作。 C.苏威忠诚正直,敢于力谏。隋文帝在盛怒之下杀人,他坚决阻拦,两次挡住皇帝的路。他的 做法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D.苏威才干超群,深受器重。他身兼多个官职,皇帝不但否决了梁毗的质疑,而且认为他的全 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山园小梅(其二) 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其四) 宋代陈与义 含章②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③。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 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③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首句用“绡”比喻梅花的花瓣,“绡”即精美轻薄的丝织物,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的 柔美。 B,梅花傲雪的形象深入人心,而林逋却一反常态,写梅花畏惧寒霜,暗示作者人生处境的艰难。 C.第一首诗尾联作者以江南路上,酒旗飘拂,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的回忆情景作结,饶有情 趣。 D,第二首诗属于唱和诗,诗人运用含章殿的典故,意在通过公主的妆容之美,来表现墨梅的风 姿。 1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宋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大鹏击水大海、乘风高飞的壮观图景的句子是:“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指斥秦统治者不但毫无限度地搜刮民财,而且毫无节制地挥霍财雷 的句子是:“____,____?"(3)韩愈《马说》中“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 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 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___。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残剧 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戒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 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 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___以及他们的艺术技巧。第一流小 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用枯树搭成 的花架撑持住。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 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 戒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特点 隔膜 观照 纯正 B.特质 隔膜 观照 纯正 C.特质 冷漠 关照 纯粹 D.特点 冷漠 关照 纯粹 18.T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 B.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坏事 C.不爱好故事本来是一件好事 D,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 藤花卉,需要用枯树搭成的花架撑持住。 B.第一流小说家不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 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C.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 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D.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一园锦 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被它撑持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相比而言,①,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到 近代, 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 悲惨景象。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②,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 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 类治之”,通俗一点儿说也就是以毒攻毒。,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 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2L下面是公务员报考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13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春天,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时,科学精神被国人一再强调, 因为它是“抗疫”的盾牌,有人说,84岁的逆行者钟南山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 科学精神。有人说,抗疫过程中,媒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也体现了科学精神。有人说,抢购 双黄连的闹剧提醒我们,任何时刻都需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科学精神。有人说,拒食野生动物, 摒弃“野味滋补”的错误观念,这之中也包含着科学精神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份在年段会上的演讲稿。 ②以年轻公民的身份,写一封致全体社区居民的公开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景;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请以“复兴中学明华”或“公民明华”的身份写作;不少 于800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