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一中 2020 春期高三第 10 次考试
语文试题
(2020 年 2 月 29 日)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
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
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
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
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
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
《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
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
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
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
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
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下,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
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
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
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
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
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
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夏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领
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建筑的设计意念,‘华
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
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
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
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
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
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
具体表现。它既具有几何构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
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深刻
影响。《华夏意匠》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
因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限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重以群
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
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
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大难
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理论两个
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节选自十一贝子《大家·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认为,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
美。
B.19 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
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
度评价。
D.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由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
研究的体现。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论述。
B.文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建筑独有特色,《华夏意匠》一书难能可
贵。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道,故而不
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B.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构成
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C.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
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D.中国古代不缺少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名著
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最近,你被“垃圾分类”刷屏了吗?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社会公众称之为垃圾分类“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
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普
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也是建设“无废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
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
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久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
将直接产生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废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更是一
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
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学会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开始,践行这些具体的绿色生活方式,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在为“无废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编自卢俊文《从垃圾分类到“无废城市”》
材料二:
深圳市 2012 年生活垃圾收动模式
(摘编自刘国卿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
材料三:
废旧衣物大多作为垃圾被扔掉,造成资源浪费。新技术的加入则可将旧衣变新装。近日,中
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废旧衣物定向回收再利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内企业发布化学法循环
再生技术,可实现废旧衣物高质量再造。
旧衣服怎么处理不仅是消费者的困惑,也是摆在制造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
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产生 2000 多万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仅为 15%左右,造成较大资
源浪费。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体系,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各国要攻克的课题。
会上发布信息显示,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研发的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可将旧衣服还
原成分子级别,去除颜色和细微杂质重新生成与原生纤维相同的高质量涤纶纤维,用于新的服装
和纺织品制造。经过试验论证,该项技术已规模化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与多个服装品牌合作推进
旧衣回收再造。此外,借力“互联网+”,通过打造网上回收衣物平台等,企业、行业机构也在拓展
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新市场,将催生千亿元级产业。中国化学纤维
工业协会与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会上宣布共建“国家废旧纺织品化学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
产研发基地”,拓展回收渠道,探索构建标准,加强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开发,加大力度推动废
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
(摘编自张辛欣《新技术助力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旧衣也可变新装》
4.下列不属于建设“无废城市”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通过科学分类垃圾,尽可能充分地将垃圾资源化利用。
B.将果蔬垃圾通过垃圾中转站运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焚烧。
C.居民养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D.利用化学循环再生技术,实现废旧衣物的高质量再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设“无废城市”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也人人受益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理念
和生活方式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B.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较为粗放,即使像一些发达城市,以前垃圾分类的标准划分也不够合
理,未能将有用物资单独投放。
C.垃圾分类不科学、不严格,不利于回收利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从事回收、利
用的从业者也难以得到经济效益。
D.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中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废旧衣服回收再利用
体系这一世界级难题上有所突破。
6.结合材料,说说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旧衣服再利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
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
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
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
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
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淹死了。
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
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
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
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
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
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阴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 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
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做海关也许叫做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洁净
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穿着灰色
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匆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
的禁地。
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
在怀里。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整整一个世界。
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
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坚定……
…………
离开东柏林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墙留在我的身后。几天以后,我就
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
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
个自由市场。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
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墙”,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是按照西柏林一东柏林—西柏林的行踪来安排材料,记录自己的所见
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
B. 文章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柏林墙对当时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及社会发
展所产生的阻碍与隔绝。
C. 文章点面结合,先写土耳其男孩被淹死,蕴含着对他的同情;后写许多年轻生命倒在柏林墙下,
寄寓了作者对勇者的哀思和赞许。
D. 文章用“似乎”来体现柏林墙看似坚固实则“易塌”的特点,用“决意”来表明作者去东柏林态度的
坚决,可谓耐人寻味。
8. 请概括第一段描写的“柏林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9. 标题“柏林墙消失”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0~13 题。
崔逞,字叔祖,清河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遇,仕后赵,为特进。
父瑜,黄门郎。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司
马昌明以逞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后燕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慕容宝东走和龙,为留台吏部尚书。及慕容驎立,逞携妻子亡归太祖。张衮先称美逞,及见,礼
遇甚重。拜为尚书,任以政事,录三十六曹,别给吏属,居门下省。寻除御史中丞。太祖攻中山
未克,六军乏粮,民多匿谷,问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注]可以助粮。故飞鸮食椹而改音,
《诗》称其事。”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逞又曰:“可使军人及时自取,过时则落尽。”太祖怒日:“内贼未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欤!”以中山未拔,
故不加罪。天兴初,后秦姚兴侵东晋司马德宗襄阳戍,戍将郗恢驰使乞师于常山王拓跋遵,遵以
闻。太祖诏逞与张衮为遵书以答。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逞、
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太祖怒日:“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
遂赐死。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
一奔长安,一归广固。太祖初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
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太祖深悔之。自是士
人有过者,多见优容。(节选自《魏书·崔逞传》)
[注]椹:桑椹,又作桑葚,桑树的成熟果实,可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
B.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
C.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
D.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郡,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周制县大郡小,秦统一六国后,郡大县小。
B。曹,古代官吏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如唐代各州有兵曹、法曹、户曹等。
C.省,本指王宫禁署,后为官署名称,如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
D.阙,原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后专指帝王所居之处或朝廷。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逞出身名门,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仕宦之族,先辈曾在魏、晋、后赵等朝任职;他入仕
后受到多人器重,多次担任要职。
B.崔逞投奔太祖,起初颇受赏识。慕容驎即位后,崔逞带着妻儿投奔北魏太祖,张衮美言举荐,
厚礼相待,并对他委以重任。
C.崔逞侍奉太祖,所为屡不称旨。攻打中山时,他建议让士兵及时采椹当粮,引起太祖不满;后
来太祖命他和张衮回击郗恢的不当措辞,二人的回复不合旨意。
D.崔逞后被赐死,影响士人来奔。东晋司马休之等人因听说崔逞被杀而改变初衷,另投他处,太
祖深有悔意,从此有过失的士人多被宽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
(2)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
韩元吉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①。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冷然已作华胥梦②,便有群仙到枕旁。
【注释】①庐阜对彭郎: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②华胥梦:梦境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写屏风上画作的诗将画面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给人身临其画之感。
B.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
C.江、山是这幅画的两个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沟谷,江则重在烟波浩渺。
D.诗人领略了画面疏松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飞雨入室带来的清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须有所待。
(2)在《醉翁亭记》中,太守欧阳修在醉翁亭上所饮之酒是“___________”,所食之蔬菜是
“___________”。
(3)《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年来,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
产业的重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网络文艺创作不能脱离时代文化语境,
而必须立足___________的时代潮流,描摹时代画卷。要在注重流量和粉丝经济的同时,脚踏实地
去感受___________的伟大变革,为人民创作有温度、有情怀的文艺作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
是要引领时代文化风向。( )。但客观而言,与___________全球的好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
等成功的文化输出相比,中国网络文学扬帆出海的历程和经验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对外传播的
文化影响力也还不够。未来网络文学若要持续引领文化风向,要在世界文学舞台呈现连接网络空
间共同体的目标,除了不断加强原创品质的提升,还应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___________时代精
神,使中国网络文学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
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B.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
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C.包括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在内的网络文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
要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
D.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组成的网络文艺取得的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
支柱,并被逐步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文化发展战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日千里 气势磅礴 席卷 反应
B.日新月异 气势磅礴 包罗 反映
C.日新月异 波澜壮阔 席卷 反映
D.一日千里 波澜壮阔 包罗 反应
19.下列填如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传播中国文化,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
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
B.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气派、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
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
C.作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
国气派、传播中国文化
D.成为当代文艺引领时代文化风向的使命与担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
气派、讲述中国故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每年 11 月中下旬开始,我国将由北向南陆续进入流感流行季。中医药在流感的防治方面,历
史悠久、优势明显。专家指出,中医治疗流感既不单纯针对病因,也不单纯针对人体内在因素,
而是___________,依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伤寒”是因寒邪侵入人体伤了阳气,要初用辛
温法,后期回阳,而“温病”则是因热邪伤阴液,要初用辛凉,后期救阴。专家同时提醒:流感患
者多会有高热寒战,此时切不可盲目捂汗、出汗,___________。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流
感的发生与正气虚直接相关,捂汗的方法很可能损伤正气。此外,对儿童来说,流感主要的伤害源自并发的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等;而老年人抵抗力较弱,得流感后容易引起心肌炎等并发
症,还会加重原有的慢性病。因此,___________。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
在 2019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运营商公布了 5G 室内基站参考设计。未来,运营商或为每
户安装不同功率的基站。室内基站具有高度灵活、易部署和可管可控等特点,这使得其成为 5G 室
内通信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5G 基站趋向微型化,设备功率会随之变小,辐射量也会很有限,不
会带来巨量电磁辐射。相对于 5G 室内基站,传统 Wi-Fi 技术不具备完备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
能力,不属于通信网的标准接入单元,无法从根本上代替室内基站。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 430 万粉丝,
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
今年才 16 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 年影响世界的 100 人”。她就是瑞
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 年 9 月 27 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
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
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 5 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 1.22
亿棵真树,其中超 4 成能量由 95 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钦佩,有的同学则
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
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
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