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湖北大冶市一中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二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湖北大冶市一中带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案第 1页,总 6页 2019-2020 学年度大冶一中高二历史 3 月月考参考答案 DDCDB CBBDD AADAA BBBCB BADC 解析如下: 1.D 【详解】 根据材料“挪用了宗法和血缘关系来建构大国体制,但不可忽视的是,西周分封了一部分功臣, 建立了一些异姓诸侯国”可知,西周在以血缘分封的基础外分封功臣以巩固王室统治,体现了分 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核心上的创造性运用,故 D 正确;题干与精英政治无关,排除 A;材料未体 现摆脱礼制束缚,排除 B;西周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 C。 【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宗法制的实行,关键信息是“挪用了宗法和血缘关系来建构大国体制,但不 可忽视的是,西周分封了一部分功臣,建立了一些异姓诸侯国”,结合分封与宗法制的联系进行分 析解答。 2.D 【详解】 楚国的封号与其强大的国力不相称,楚君熊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说明楚国利用蛮 夷的身份摆脱礼制的制约,进行兼并战争,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D 符合题 意;材料没有步及“问鼎中原”的信息,排除 A;周不是诸侯国,并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征战的信 息,排除 B;根据“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可知,楚国具有一定实力,并非夜郎自大,排除 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 义而非征伐,排除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 排除 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 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 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 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 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D 【详解】 题干主要论及行政区划数量的沿革,即汉朝“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南 7 北 12”、唐 朝“5 南 5 北”、北宋“南 14 北 9”、明清基本是 “二比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 完成的,从此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仰赖南方,行 政区域数量也逐渐增加,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变化不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也没有提及统治区域变化,故 B 项错误;古代我国的政治中心大多是在北方,故 C 项错误。 5.B 【详解】 题干中的“长安”有崇仁坊的“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的“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 坊“卖蒸饼”的“小车”、永昌坊的“茶肆”、新昌坊的“客舍及‘会饮’的饮所”,反映了长安城 商业繁荣的景象,“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反映了商业活动突破“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②③符 合题意。题干长安城中出现市,并不能由此得出坊市混杂现象出现,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答案第 2页,总 6页 知,北宋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ACD 项,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 意的①或④,排除。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便维护封建等级 秩序。材料“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 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体现的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说明理学观念影响绘画,C 选项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等级秩序,A 选项排除;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逍遥的人生态度, 材料不能体现,B 选项排除;材料中的山水画比较高雅,无法体现艺术呈现平民化的趋势,D 选项 排除。 7.B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 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 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 年、1862—1911 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 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 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 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 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 解答问题。 8.B 【详解】 军机处最初是专门负责军务,材料中“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 B 正确;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与兵部不同,故 A 错误;材料中是上奏改军 机处名称,不是不满,故 C 错误;军机处不是最高军事机关,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故 D 错误。 9.D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英国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反映出英国人的契约意识,而中国人重 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反映的是“天朝上国”观念,说明中国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要求,排除 A、B、C 项。 10.D 由材料时间“1897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 年《马关条约》 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 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 1898 年, 故排除 A 项,B 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 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 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 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 1930 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然主张城市中心 论,但是 1928 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然存答案第 3页,总 6页 在分歧,A 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 选项排除;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 选项排除;1928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标志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 选项排除。 12.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上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是在 许多共同观念的架构里运作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传播,都具有挽救民族危机的强烈民族主义热情,故 A 选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危机的背景下,通过长期的探索,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的国情符 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故 B、C 选项只符合马克思主义,故 B、C 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还是社会主义思想,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强烈 民族主义热情,“都曾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是材料所述思想的主要共同点,故 D 选项错误。 1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 其实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 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 说法错误;B 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 选项材料体现不出, 不能通过企业合并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说也有错误。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 14.A 【解析】“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是跟工人、农民、资本家、民主党派商量办事的,可以称他是个 商量政府”表明体现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特色,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人民直接 参政”,排除 B;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实行,新中国首部宪 法是 1954 年宪法,故 C 错误;D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15.A 【详解】 题干“罗马平民保民官提出编纂成文法,却遭到贵族反对”“公元前 454 年政府派遣考察团去希腊 考察立法”表明,罗马在立法过程中借鉴外部文明;题干“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组建十人委员 会编纂出十个铜表法”表明,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题干“由于平民仍不满意……又制定了两表” 表明,罗马法律用来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 A 项。B 项,“以希腊法律精神为标准” 与题干“公元前 454 年政府派遣考察团去希腊考察立法”不符,排除;C 项,“完善了成文法”的 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公元前 449 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排除;D 项,罗马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程度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 熟记《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16.B 【详解】 文艺复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杜丽娘执着追求属于自己 的幸福正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故答案为 B 项;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认 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 项;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排除 C 项;启蒙运动主要推崇理性,而杜丽娘的追求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排除 D 项。 17.B 【详解】答案第 4页,总 6页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开展,所以启蒙运动的出现是必 然的和有科学根据的,而材料中的“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 幻象上面”表明,启蒙思想家没有辩证地看到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故答案为 B 项;启蒙运动的出 现是必然的,排除 A 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具有科学根据,排除 C 项;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变 化是社会思想产生的重要因素,排除 D 项。 【点睛】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 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 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启蒙运动由此爆发。 18.B 【详解】 图片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欧州在世界控制范围不断扩大,说明欧洲人在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 先地位,故 B 正确;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763 年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 A;1765 年开始工业革命,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533 年葡萄牙已经侵占我国澳门,D 错误。 19.C 【详解】 分析图表可知,《合众国宪法》的一些内容是对《邦联条例》的传承与完善,如合众国国会掌握军 队、拥有铸币权等,由此可见邦联制部分地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础,故 C 符合题意;材料没 有涉及联邦制取代邦联制是历史的必然,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但无关州权平 等,故 B 不符合题意;分权制衡原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绝对权力在美国的出现,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0.B 【详解】 根据材料,内阁是行政和立法权的完美连接点,可知内阁对于立法、行政都有一定权力,不断超 越议会,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对于国王和议会都有一定的限制,A 项不符合题意; 反对行政和立法,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内阁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对于议会的态度,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21.B 【详解】 法兰西第三、四共和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度,议会权力过大,内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议会, 而内阁对议会无法形成权力的制约,二者的权力未实现真正的平衡,导致政府无法与议会相抗衡, 最终只能陷于软弱无力的被动局面,故答案为 B 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本身就是妥协的结果,排 除 A 项;法国政党的根本属性是相同的,排除 C 项;D 项是现象,非原因,排除。 22.A 【详解】 从材料“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但又认为“市场经济可能会给社会主义国 家的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可见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该坚守社会主义方向,故 A 符合题意;材料 没有认为新经济政策威胁到苏维埃政权,故 B 不符合题意;材料“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 经济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可见列宁不认为新经济政策与意识形态不相容,故 C 不符合 题意;新经济政策并不否定市场经济,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23.D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个人持股所占比例高、其他性质的单位和外国法人股票占有比例增长,这说明日本 股票资本占有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即资本的社会化趋势较为明显,D 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战答案第 5页,总 6页 后日本政府解散了财阀,A 不符合题意;政府和公共机关在资本结构中占有比例减少,说明政府 虽然减少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但并未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 B 不符合题意;从外国法人所占比 例的增加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不至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4.C A、B 材料无法体现; 材料表明法国主张独立自主,要求摆脱美国控制,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故 C 正确;D 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事实。 25.(1)西方模式:思想(精神)——制度——器物;(3 分) 中国模式:器物——制度——思想(精神)。(3 分)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2 分)经济上的工业化;(2 分)思想 上的科学化(理性化)。(2 分) ②手段上: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3 分)(如果学生只答出“改革”或“革命”一种方 法,给 2 分;如果学生答出“变法”、“暴力手段”或“武力”等,亦给 1 分) (2)太平天国运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 教,发动农民起义,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2 分)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2 分) 戊戌变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派顺应时代要求,仿效日本君主立 宪制,实行政治变革(或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2 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仿效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并实行责任内 阁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 分)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2 分) (如果学生答出的只是五次运动的历史意义,没有突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要点给 1 分) 【详解】 (1)关于“模式”,围绕思想、制度、器物三方面来指出中西近代化的模式。关于“相同点”,运 用现代化史观,结合材料信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工业化”、“民主与科学”,从政治、经济、思 想三方面来概括“本质”,根据材料信息提示“资产阶级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进 行概括“手段”。 (2)由材料“西方文明示范”“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与历史走向”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 中的“当西方的示范展示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时,中国才对自身历史的内部挑战产生了一 种多少是变化了的回应方式”, 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事件中选取相关史实来进行说明。引用的史实一定要突出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 26.示例:①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 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 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 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 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 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宋朝时理学成 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②新中国成立后,中 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③中国人命名体现了从遵循传 统到追求个性的变化。(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④中国人的命名由古代多名制到现代的单名制。(说 明言之有理即可)⑤中国人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 6页,总 6页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姓名相关的信息;然 后,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再次,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即可。如,通过东汉、 唐朝、宋朝等材料可以得出特点一;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说明,依据材料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 学等角度分析即可。如,通过新中国材料得出特点而: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 影响;结合改革开放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予以说明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27.(1)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长期落后和混乱;1933 年 3 月,国民政府进行了“废两改元”实验; 摆脱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2)积极:纸币代替金银发挥货币的功能,推动中国金融的近代化;货币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 展;有利于保存白银,克服了由于白银外流而引起的银根紧缩和金融危机;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 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消极:大量发行纸币,造 成通货膨胀;通过币制改革,国民政府掠夺大量白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半封性质,币制改 革本质上是半殖半封货币性质。 【详解】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信息“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 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经济发展,1914 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废 两改元’提供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长期落后和混乱、国民政府进行了“废 两改元”实验、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的角度分析。 第(2)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 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世界银价的 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币制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 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 推动中国金融的近代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克服了由于白银外流而引起的银根紧缩和金融危机、 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造 成通货膨胀、国民政府掠夺大量白银、改革本质上是半殖半封货币性质等角度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