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四中2019-2020下学期网上阶段检测试卷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D
【解析】“微子之后”等称呼孔子,而微子的封地为宋,故选D项;燕国是召公的封地,是姬姓王族,排除A项;齐国是功臣姜尚的封地,排除B项;鲁国是长子周公的封地,是姬姓贵族,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故选B项;城邦珍视个人自由,排除A项;城邦间也经常有战争,排除C项;古代希腊的城邦也有不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如斯巴达,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罗马法的变化适应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国家事务日益增多,故选C项;罗马法部分来自于法学理论的研究和进步,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司法实践一定程度上能够法律的修正提供前提,排除B项;统治者对法律的调整主要源自于统治的需要,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总统与国会权力的设置,故选C项;题干不是反映参众两院关系,排除A项;总统享有紧急法令发布权不能体现本质反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问题,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特点的战役,振奋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与材料中“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相符,故选C项;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不是“在华北”,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在徐州,不是“在华北”,排除B项;徐州会战不是“在华北”,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工业发展推动了工人走向革命联合,故选C项;材料的主旨是工人由分散状态走向革命联合,排除A项;同理,排除B项;“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与材料“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相左,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题干中“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要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间接的攻击”并结合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方针,判断此次会议为万隆会议,故选A项;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B项;和平解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问题是日内瓦会议,没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交锋,排除C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周恩来没有参加,团长为乔冠华,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实力不断增强,加强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当今世界形势,排除A项;亚洲国家强势崛起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排除B项;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反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作者认为农业生产在动乱中易遭打击,但更强调小农经济的再生,故选B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遭受天灾人祸时易破产,但作者更强调再生性,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是指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清朝为“防范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沿海居民内迁”,根据图表内容可知迁海后,墟市的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当地的经济受到影响,故选D项;政府的迁海政策未阻断经济交往,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迁海主要是劳动力的内迁,加剧了迁入地人地矛盾,排除B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民间交往仍然存在,政府迁海并未阻断对外贸易,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为17—18世纪,说明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会不断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就会不断灌输“准时”、“作息规律”等理念,故选C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工场转变为工厂,但是工厂不能体现出“准时”、“作息规律”等社会观念,排除A项;“准时”、“作息规律”等观念会促进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科技进步,排除B项;英国在17—18世纪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教育理念的变化,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出超即出口大于进口,入口即进口大于出口,再结合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段及史实——“1871年至1880年,仅两年是入超”、“1881年至1890年,有六年入超”,可知出现该变化主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的输出急剧增加,故选A项;自然经济抵抗会导致进口的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加,排除B项;入超次数的增多,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而不是顺差,排除C项;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选C项;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排除A项;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1984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粮食产量大丰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粤汉铁路通线之后,“潭埠势必永远成废”与“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的对比可知,粤汉铁路通车之后,湘潭衰落,而株洲兴盛,据此可知,铁路的修建影响到了城市的衰落与兴盛,故选B项;题干只是述及了湘潭和株洲的衰败与兴盛,不能扩大为铁路的开通就改变了经济格局现象,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列强对粤汉铁路的路权控制,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及了湘潭绅商对粤汉铁路不经过湘潭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其对路权的争夺问题,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从A点到B点,美国的失业人数呈大幅度下滑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扰,在众多措施中,兴办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故选B项;改革银行体系不会增加就业人数,排除A项;提供失业保险使得失业者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度过难关,与失业人数下滑没有关系,排除C项;颁布经济计划不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成员国的所有优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经济体”,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相当灵活,故①正确;题干中“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不排他,故②错误;题干中“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有本质的差别”,说明亚太经合组织不排他,而具有开放性,故③正确;题干中“没有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机制化的贸易安排”,说明亚太经合组织比较松散,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自由主义这种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即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作用,这是受到了古代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因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选C项;经世致用思想认为研究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的社会现实,这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B项;节俭苦行思想与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据所学,中世纪是政教合一的形式,国家受到天主教的控制,材料“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是强调世俗权力大于神权,结合所学但丁是人文主义的代表,表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于主权民族国家建立的要求,故选D
项;材料“政教分离”说明强调政权独立不是民主,排除A项;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排除B项;但丁属于人文主义者,不是世俗统治者,排除C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唐代与开放包容的理念和注重艺术的规矩法度有关,宋代与以文治国,理学兴起相关,故选D项;君主的喜好不能整体上影响文学的走向,排除A项;中枢权力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文学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国以来,我国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
2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应该是牛顿,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包括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故选D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A项;普朗克的量子论阐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排除B项;构建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排除C项。
2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陈独秀的表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表明他认识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B项;题干中根本没有谈及陈独秀对“中体西用”的看法,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陈独秀叙述的着重点在于文化方面,并非政治方面,排除C项;题干没有论及陈独秀对于西方思想文明的态度问题,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据“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之思想——毛泽东思想”并结合所学我们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说明马克思主义已基本实现中国化,故选B项;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指导中国革命,排除A项;中共七大是1945年召开的,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开始符合中国国情是从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始的,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大学的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且是在21世纪,这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促进高校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大学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加入世贸组织应该会促进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将大自然中变幻莫测的光影定格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反映的是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C项是凡高的向日葵,故选C项;A项是浪漫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B项是现实主义,排除B项;D项是现代主义,排除D项。
第II卷
25.(20分)
【答案】(1)表现:成为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设有专门的贸易市场;教育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意义:推动孝文帝改革走向深入,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2)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经济地位高(扬一益二)。
原因:位于大运河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政府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旅的政策;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
(3)特点:数量增长,类型多样,集散型和生产型市镇突出,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新现象: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洛阳城布局并结合孝文帝改革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孝文帝改革意义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交通位置、政府管理以及经济重心变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图片中信息从数量、种类和市镇发达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计日受值”可知是雇佣关系出现。
26.(17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可得出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根据材料一“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可得出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根据所学可得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可得出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根据材料二“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可得出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根据材料二“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可得出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第二小问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三“1941年5月1日”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可得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根据材料三“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可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等。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三“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可得出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材料三“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可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答案】(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4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3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4分)
(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3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
27.(15分)
【解析】(1)据材料“在宋代的州县先贤祭祀中,出生于此地、仕宦于此地、寓居于此地的先贤是混同在一起的。1543年,明朝廷申严乡贤、名宦入祠资格,凡推举乡贤,其程序为先由当地乡约、保正公举呈文,经学校生员讨论、商议,对推举之人才德没有疑问,方由生员作呈文,详述此人行实,申报本县核实.然后上报提学。学官再考其行实,予以认可”,得出明确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区分开来;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据材料“能否列入乡贤,有赖于此人长期在地方县学读书、其道德文章得到本地生员和乡老的一致认可。这就需要官员及其家族在本地的长期经营,或为官清正,或淡泊自守,更要积极参与地方赈灾和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威望”,得出强调乡贤的本地人属性;据材料“祭祀先贤就被官员和士大夫们看作是教化黎民的大事”,得出更突出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
(2)第一小问背景,关于历史背景,材料中有所涉及,但信息不多,可以从政治、思想、教育、本身方面来思考,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科举制改革,州县学普遍设立;地方乡绅势力(或地方家族势力)更加成熟。第二小问历史作用,关于其历史作用,可以从对本身、吏治、明清、社会方面来思考,得出促进了明清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促进尚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吏治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民间的移风易俗。
【答案】(1)明确将名宦和乡贤的祭祀区分开来;强调乡贤的本地人属性;程序和标准较前代严格;更突出强调乡贤祠的教化功能。(6分)
(2)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宋明理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科举制改革,州县学普遍设立;地方乡绅势力(或地方家族势力)更加成熟。(4分)历史作用:促进了明清社会结构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促进尚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古代吏治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推动了民间的移风易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