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并不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文化仅仅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并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成果,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指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仅指文化产品,还指文化活动,故排除。
考点:文化的含义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2015年国庆档期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七天拿下超过18.5亿票房,说明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故①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故②错误;2015年国庆档期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也说明了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故③正确;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积极健康的口味,故④错误。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答案】C
【解析】
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就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就要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②④正确;材料谈及的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与此并不直接相关,①③不选,本题答案选择C。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故排除;“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创业创新精神对浙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题肢②正确;浙商精神影响着浙江的发展,说明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故题肢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故题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社会作用
5、【答案】A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于中国各地的舞台上说明人们在实践中既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①②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
本题以我国悬棺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现实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①项本身错误,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看它是否正确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从悬棺岩画中可以看到各种实践活动的场景,说明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依赖一定的社会实践,故②项正确;③项错误,文化的价值要因时而变;④项正确,文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悬棺文化的魅力是通过考古发现展现出来的,所以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全国电影54天的票房已超过100亿元,与2010年全年票房相当,其中《美人鱼》贡献了28.84亿元,占比近29%。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社会效益是文化的最大价值,B错误。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点睛】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从科技角度: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劳动者角度: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生产力的角度: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错误,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并不是“直接”转化;④错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并不取决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而只是受其影响;本题答案选A。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3)并非任何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9、【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直接考查教材基础知识,没有难度,考生可根据教材对这一知识的表述直接选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本题属于直接考查知识型选择题,此类题主要是对教材知识进行直接考查,侧重于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考查的范围广,形式灵活,可以依托一定的材料进行考查,也可以脱离材料直接考查。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时要牢牢掌握教材知识,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关系、意义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另外,还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总结。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为课本记忆知识,较为简单。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答案A正确;B培养自主意识、竞争意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C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说法和题意无关;D增强人们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的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
11、【答案】A
【解析】
【详解】“迎接G20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倡导全省公民践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带宾客”的文明风尚。开展这一活动是基于人民群众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播者,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小说《平凡的世界》激励着一个个普通人为追求梦想而努力奋斗,这说明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13、【答案】D
【解析】
【详解】接受馈赠礼物时,中国人会表示感谢,但一般不会立即打开,西方人则会立即打开并表达谢意,这表明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正确且符合题意;A C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广大农村以“文化墙”为载体宣传国家政策、村规民约等文化,为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C说法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主动接受的过程,AB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5、【答案】B
【解析】
【详解】“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这表明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表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人可以认识但不能创造规律,②错误;④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1)正确区分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核心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塑造人生。但只有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一起读诗,微信公众号属于大众传媒,因此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④符合题意;“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答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
1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8、【答案】A
【解析】
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有助于这些珍贵历史文献得到保护和传播,说明世界人民牢记这段历史,共同捍卫人类尊严,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都不是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的目的。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遗产。
19、【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文学奖,其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在世界文学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正确且符合题意;B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0、【答案】D
【解析】
【详解】“图书漂流”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传递爱的信息,D项符合题意;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A项说法错误;大众传媒超越了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B项说法错误;优秀文化增强了读者的精神力量,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21、【答案】D
【解析】
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抢救乡村的农耕记忆,有利于研究乡村文明演进和展现乡村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使乡村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选D;①强调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与材料主旨无关;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
【名师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方法2:优选法(比较法),在诸多题肢都符合题意时,比较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22、【答案】D
【解析】
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取消运动员不得佩戴头巾的禁令,说明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消除文化隔阂的重要途径,故入选。①选项观点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让步,故排除。③选项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改造落后文化,而不是抵制、改造落后文化,故排除。
【考点定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
【名师点睛】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有时是单向有时是双向的
23、【答案】D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文化。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启示我们不断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D符合题意。
24、【答案】A
【解析】
材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④项符合题意;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与题意不符;③项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5、【答案】B
【解析】
②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③选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积极、健康与消极、落后之分。题目中,《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表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①④入选。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6、【答案】B
【解析】
【详解】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关系,①错误;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传统文化,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7、【答案】A
【解析】
“现代家庭有必要重塑家风、传承家风”这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①正确;文化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是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②错误;材料表明了继承优秀家风的必要性,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③正确;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点睛】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不能说先继承,后发展;也不能说先发展,后继承。
28、【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不选;C的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不选D。故选B。
考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9、【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正确且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B 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30、【答案】C
【解析】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是因为教育在文化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故排除。选项B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当前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教育的特定功能。
【名师点睛】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总结: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也重要;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31、【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分)
②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促进民族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3分)
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读书,读优秀的书,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3分)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分析爱读书的意义。
【考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32、【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创设提升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各种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要通过学习和自我修养,清醒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要通过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受到感染,形成良好习惯。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要加强“三观”教育,特别是大力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青年读书人活动的依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说明举办青年读书人活动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依据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
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
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
33、【答案】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各国文化差异。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平等友好基础之上交流合作。
②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
③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主动向沿线各国宣传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应整合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好促进文化交流,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包括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应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应坚持为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应充分发挥商业贸易、大众传媒的作用;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关键是要回答全面。
【考点定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
【名师点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原因
①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精彩。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要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③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与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任务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34、
【答案】(1)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陪着爸妈过重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陪着爸妈过重阳”既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保留,又是对其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陪着爸妈过重阳”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4)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陪着爸妈过重阳”既要继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儿女的亲情与陪伴。
【解析】
本题以重阳节,有媒体发出倡议,呼吁儿女陪父母一起过重阳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你对“陪着爸妈过重阳”的理解。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然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分析。首先,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陪着爸妈过重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次,从传统文化的特点角度分别说明“陪着爸妈过重阳”既是对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保留,又是对其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陪着爸妈过重阳”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最后,从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角度说明“陪着爸妈过重阳”既要继承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又要儿女的亲情与陪伴即可。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