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 2021 届高二下期 3 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 222 人感染,包括 93
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
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
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
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 SARS 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
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
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
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
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
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
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
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
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
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
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
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
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
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
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
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
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
事件的重要性 x 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
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2
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
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 23 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
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
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 2003 年 3 月和 4 月中上旬
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
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 SARS 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
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 SARS 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
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
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 SARS 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
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2003 年 4 月 16 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 SARS 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
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 月 20 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
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
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B.
C.
D.
4 月 5 日人民医院
发生严重院内感染
4 月 22 日拍摄到
29 名病人的转院
九年之后采访朱继
红的节目得以播出
涌 入
病患
决 定
回访
封锁消极消息 滋生流言
破坏稳定
建 国
之初
正面宣传为主
形 势
需要
暴发性大流行疫情 征得卫生部同意
法 律
规定
疫情发生时
报道权受限
病原迟迟
没有定论
群众对疫情产生
强烈的信息渴望
媒体集体失语
必 然
导致
间 接
造成
直 接
加重3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
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 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 SARS
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 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
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
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
称的社会控制。”
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 分)
5. 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
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鼠疫(节选)①【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
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
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
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
的瘟疫。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时谁也不敢说
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
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
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4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且把贝尔纳·里
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
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
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
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
表议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自以为无
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感觉不出在他
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
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
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瘟疫,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行
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极度口渴、谵语、身
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
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
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
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词在屋里回荡。
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瘟疫肆
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
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
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比的灰暗屋群
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
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
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
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瘟疫,知道
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的车间传了进
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
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的谏言与要求。5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
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B.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都暗示了
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C.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面对灾难
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挣扎。
D.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该及时审
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7.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译虽然简
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B. 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图景与
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C. 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的战争与
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D.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引,借史诗
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8.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作
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9.“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
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
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
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
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
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6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
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
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
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
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
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
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
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
阙:磨损残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始归.赵氏 归:回家
B.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质:典押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信宿:连宿两夜
D.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重:即“再”,重复
11.下列对文中画 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1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过程和目的,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详写了
夫妇早年的生活经历、集书经过,重点描叙了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
B.本文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历往事构织成一条纵向的明线,
以“得之艰而失之易”为主线,贯穿全文。
C.深入体味,作者还隐置了一条以夫妻感情为经的暗线,采取路随峰转的手法,让暗线与明线表里同行,
浑然一体:慨叹金石书画“得之艰而失之易”是结构主线,睹书怀人、抚今追昔是情感暗线。
D.文本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得之艰”与“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与损失几年时间,
三是得藏品的欢愉与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书前的恩爱苦乐与成书时的孤独惨怛等。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4 分)
译文:
(2)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3 分)
译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 分)
译文: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扬州慢》,完成 14—15 题(9 分)
扬州慢⑴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角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
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②春风十里:杜牧
《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③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
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
俊赏才士。
14. 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
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
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化用杜牧的诗句,指眼前扬州鲜花盛开,充满生机,诗人以此反衬心中
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
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15.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描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 , 。
(2)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诗句是:
, 。
(3)李清照《醉花阴》中,既写出了时间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词人百无聊赖的愁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加点字的含义解释错误的选项(9 分)( )
1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
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A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拉着
B 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对待
C 卒.廷见相如 卒:最终
D 毕礼而归.之 归:归还
18.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
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A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属:本义连缀,这里意为写文章 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B 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C 而无骄尚.之情 尚:崇拜,崇尚,这里引申为攀比,攀附
D 连辟.公府不就 辟:被征召
19.天汉元年,且(jū)鞮(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
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
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行:辈
B 武帝嘉.其义. 嘉:赞许 义:通晓情理的做法
C 因厚赂.单于 赂:贿赂
D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吏:临时代理职务的官吏
(二)宋词阅读鉴赏
20.下列关于词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
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
霖铃》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
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21.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定风波》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似。
(3 分)( )
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 白居易《醉歌》)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2.下列对《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说法错误的是(3 分)( )
A“遥岑”三句,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写出因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借人物动作间接抒情的方式,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9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
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
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23.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
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
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60 分)
十九大绘就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某班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小谭说:“再有不到 20 年,我们国家将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才 30 多岁,真是幸运的一代啊。”
小张说:“进入现代化,都实现了高收入,人工智能,我们到时候就不用干活了,我看现在也不用费
劲学习了。”
小雍说:“李克强总理说的“中国制造 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真是鼓舞人心。”
小蔡说:“中国还须掌握核心技术,我辈还须努力;最近美国制裁中兴,七年停止对中兴“芯片”供
应,中兴处于“休克”状态,我们不能有“缺芯之痛”啊!”
小唐说:“现代化不可能从天而降,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像登山,越到高处越不敢松
劲。”
小袁说:“这个好像和我们个人没多大关系吧,我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小钟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前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换来的,我们不能辜负前辈,要担起这历史性的责
任。”
如果你是该班一位同学,针对上述对话,你有怎样看法?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