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贵州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年贵州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罚(chěng) 绯闻(fēi) 埋怨(mái) 扑朔迷离(shuò) ‎ B.鸟瞰(kàn) 横亘(gèng) 笨拙(zhuō) 爱憎分明(zèng) ‎ C.应和(hè) 梵文(fàn) 懵懂(měng) 噤若寒蝉(jìn) ‎ D.狡黠(xiá) 诘责(jié) 谥号(yì) 翘首以待(qiáo)‎ ‎2.(3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垒  端详  耐人寻味  首屈一旨 ‎ B.驱动  交融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 ‎ C.辐员  营销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 D.寒暄  急燥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 B.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 ‎ C.《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 ‎ D.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贵州省铜仁市将全力以赴赢得关键胜利。‎ ‎4.(3分)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阳光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菜单”,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阳光少年。 ‎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 D.近日,铜仁市消防救援支队通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发现的6家单位存在火灾隐患较多,并勒令限期整改,予以公开曝光。‎ ‎5.(3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第27页(共27页)‎ A.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阳光、帅气。 ‎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 C.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 D.“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哟!”‎ ‎6.(3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②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③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④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⑥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A.⑤③⑥②①④ B.⑤③④①②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7.(3分)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堕落沉沦的故事。 ‎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C.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耄耋”指八九十岁。 ‎ D.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 二、阅读 ‎8.(15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第27页(共27页)‎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自私 C.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得上 D.期年之后 期: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形貌昳丽 朝而往 B.欲有求于我也 战于长勺 C.虽欲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威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第27页(共27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9.(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蒹葭》)‎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 ‎(6)《曹刿论战》中作者引用一个成语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这个成语是   。‎ ‎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本诗分别用“   ”和“   ”极言塔的高峻和诗人的勇气、决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11.(6分)综合学习实践。‎ ‎ 2019 年是我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年,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中学九(一)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了三项征集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加。‎ ‎(1)征集主题标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不超过20字)‎ ‎(2)征集邀请函:为缅怀那段风云岁月,班级打算向当地知名学者石教授写一份邀请函,邀请他来学校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有位同学写了一份邀请函,其中有两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石教授:‎ 第27页(共27页)‎ ‎ 您好!我们是中学九(一)班的学生××.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之际,我们强烈地邀请您于5月4日下午2:00莅临贵校讲学厅,作专题讲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你看行吗?‎ ‎ 祝 工作愉快!‎ xx中学九(一)班全体学生 ‎2019年4月30日 ‎①将词语“   ”改为“   ”‎ ‎②将词语“   ”改为“   ”‎ ‎(3)征集结束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写一段优美的结束语。(不少于110字)‎ 三、阅读(36分)‎ ‎12.(18分)‎ 阅读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 ‎④‎ 第27页(共27页)‎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4)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13.(18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 第27页(共27页)‎ 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27页(共27页)‎ ‎(2)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5)“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四、写作(60分)‎ ‎14.(60分)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 请将“从   到   ”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27页(共27页)‎ ‎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1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罚(chěng) 绯闻(fēi) 埋怨(mái) 扑朔迷离(shuò) ‎ B.鸟瞰(kàn) 横亘(gèng) 笨拙(zhuō) 爱憎分明(zèng) ‎ C.应和(hè) 梵文(fàn) 懵懂(měng) 噤若寒蝉(jìn) ‎ D.狡黠(xiá) 诘责(jié) 谥号(yì) 翘首以待(qiáo)‎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涸”不能读成“固”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解答】A.有误,“埋怨”的“埋”读为“mán”;‎ B.有误,“横亘”的“亘”读为“gèn”;‎ C.正确;‎ D.有误,“谥号”的“谥”读为“shì”;‎ 故选:C。‎ ‎【点评】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2.(3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垒  端详  耐人寻味  首屈一旨 ‎ B.驱动  交融  风云变幻  充耳不闻 ‎ C.辐员  营销  不可名状  独树一帜 ‎ D.寒暄  急燥  山清水秀  鞭辟入里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首屈一旨”的“旨”应为“指”;‎ B.正确;‎ 第27页(共27页)‎ C.有误,“辐员”的“辐”应为“幅”;‎ D.有误,“急燥”的“燥”应为“躁”。‎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奥妙,有许多令人异想天开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 B.这是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大家相敬如宾,在此学习我倍感愉快! ‎ C.《中国诗词大会》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可理喻的作用。 ‎ D.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贵州省铜仁市将全力以赴赢得关键胜利。‎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神秘现象”是人们没有了解的现象,属于用错对象。‎ B.“相敬如宾”比喻是形容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用来形容班集体,所以与语境不符;‎ C.“不可理喻”指是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属于语境不符;‎ D.成语使用恰当。‎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3分)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阳光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个性化“菜单”,涌现出大批的优秀阳光少年。 ‎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 第27页(共27页)‎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 D.近日,铜仁市消防救援支队通过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发现的6家单位存在火灾隐患较多,并勒令限期整改,予以公开曝光。‎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将“提供”改为“设置”;‎ B.有误,搭配不当,将“热情”“改为“高潮”;‎ C.有误,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D.正确。‎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3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阳光、帅气。 ‎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 C.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 D.“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他!哎哟……哎哟!”‎ ‎【分析】‎ 第27页(共27页)‎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有误,“十七八”表示概数,去掉顿号。‎ B.有误,省略号和等字不能连用,去掉一个。‎ C.有误,选择问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3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②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③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④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⑥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A.⑤③⑥②①④ B.⑤③④①②⑥ C.④②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解答】首句是⑤,写“我”对昆明雨季的回忆,引起话题。其次是③,承接前句昆明的雨季长,转折说明这并不让人厌烦。再次是⑥,“而且”进一步说明昆明的雨季不使人气闷。接着是②,解释昆明雨季不让人气闷的原因是气压不低。接下来是①,紧接前文交代昆明雨季让人很舒服体现在“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最后是④,写昆明雨季让草木繁茂。‎ 故选:A。‎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第27页(共27页)‎ ‎7.(3分)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堕落沉沦的故事。 ‎ B.《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屠格涅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C.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弱冠”是指男子20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耄耋”指八九十岁。 ‎ D.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作品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主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CD.正确。‎ B.有误;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故选: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二、阅读 ‎8.(15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第27页(共27页)‎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自私 C.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比得上 D.期年之后 期: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A.而形貌昳丽 朝而往 B.欲有求于我也 战于长勺 C.虽欲言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末尾写齐威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分析】【参考译文】‎ 第27页(共27页)‎ ‎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 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私:偏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而:表并列关系/而:表修饰关系;‎ 第27页(共27页)‎ B.于:对、向/于:在。‎ C.均为“即使”的意思;‎ D.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代词它,指千里马。‎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文章不注重形体刻画,而是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窥镜,照镜子。弗,不。句意: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人家。‎ ‎②重点词:初,刚刚。若,像。市,集市。句意: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答案:‎ ‎(1)B ‎(2)C ‎(3)C ‎(4)①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人家。‎ ‎②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9.(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蒹葭》)‎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第27页(共27页)‎ ‎(3)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5)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 ‎(6)《曹刿论战》中作者引用一个成语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这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在水一方 ‎(2)东风不与周郎便 ‎(3)甲光向日金鳞开(注意“鳞”的书写)‎ ‎(4)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燕”的书写)‎ ‎(5)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6)一鼓作气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答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本诗分别用“ 千寻 ”和“ 不畏 ”极言塔的高峻和诗人的勇气、决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分析】‎ 第27页(共27页)‎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千寻”极言了塔之高。“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哲理的理解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答案:‎ ‎(1)千寻;不畏;‎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参考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11.(6分)综合学习实践。‎ ‎ 2019 年是我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年,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中学九(一)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策划了三项征集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加。‎ ‎(1)征集主题标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拟一条主题标语。(不超过20字)‎ ‎(2)征集邀请函:为缅怀那段风云岁月,班级打算向当地知名学者石教授写一份邀请函,邀请他来学校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有位同学写了一份邀请函,其中有两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第27页(共27页)‎ 邀请函 尊敬的石教授:‎ ‎ 您好!我们是中学九(一)班的学生××.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之际,我们强烈地邀请您于5月4日下午2:00莅临贵校讲学厅,作专题讲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你看行吗?‎ ‎ 祝 工作愉快!‎ xx中学九(一)班全体学生 ‎2019年4月30日 ‎①将词语“ 强烈 ”改为“ 诚挚 ”‎ ‎②将词语“ 贵校 ”改为“ 我校 ”‎ ‎(3)征集结束语: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写一段优美的结束语。(不少于110字)‎ ‎【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主题标语。为某个活动拟写主题标语,所拟写的标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本题可拟写:为缅怀五四先驱,奏响青春之歌。‎ ‎(2)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细读材料可知,“我们强烈地邀请您于5月4日下午2:00莅临贵校讲学厅”一句中的“强烈”用词不当,语气过于强硬,应改为“诚挚”。“贵校”是一个敬称,应改为“我校”。‎ ‎(3)本题考查拟写结束语。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先是称呼,因为是结束语,所以可以没有问候语。然后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接着提出对大家的希望,对大家发出号召即可。‎ ‎【解答】答案:‎ ‎(1)缅怀五四先驱,奏响青春之歌 ‎(2)①将词语“强烈”改为“诚挚”‎ ‎②将词语“贵校”改为“我校”‎ ‎(3)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本次主题班会在缅怀五四先驱、崇尚爱国情怀的活动中圆满结束。但永不褪色的青春之歌犹在耳畔回响,“青春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让我们沿着先辈们的光辉足迹,昂扬前行,谱写壮丽的青春篇章吧!‎ 第27页(共27页)‎ ‎【点评】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36分)‎ ‎12.(18分)‎ 阅读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 ‎④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⑤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第27页(共27页)‎ ‎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比较选文第⑤段与下面这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并简要分析各自的作用。‎ ‎1972年丁肇中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4)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接着举了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论证了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然后阐述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又进一步指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最后提出希望。‎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语段可知,“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通读全文,结合第⑥段,根据“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第27页(共27页)‎ 解答盲目的意思,本义是指对事物或事理认识不清,这里是指不经过实践分析,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根据第⑤段“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一句可知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具体有力的证明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更具体形象,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根据“他曾经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这则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科学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4)第一问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可以提取出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以及联系实际谈看法,需要明确划线句强调的是“怀疑”“实践”,可以围绕这个要点谈谈看法,结合实际,合理即可。‎ 答案:‎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本义是指对事物或事理认识不清,这里是指不经过实践分析,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判断力。‎ ‎(3)①选文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我”个人经验的例子,证明了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使论证更具体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这则材料运用了比喻论证,阐释了科学实验虽然艰巨、复杂,却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使论证更生动形象。‎ ‎(4)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②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点评】‎ 第27页(共27页)‎ 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13.(18分)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第27页(共27页)‎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中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 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5)“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有“语言”。首段提出说明对象,然后介绍了“植物语言”的特点。最后指出了解植物的语言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首段作用。细读本文首段可知,由“动物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引发思考“植物有‘语言’吗?”从而提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早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列举了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的例子,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增强说服力。‎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往往”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植物发出的声音常常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三段“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四段“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第五段“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第27页(共27页)‎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方便,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现象,指出并流畅表达,合情合理即可。例如支付宝、微信等的支付功能,出行时的共享单车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植物语言,同时激发读者的兴趣。‎ ‎(2)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3)不能删。“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植物语言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5)示例: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四、写作(60分)‎ ‎14.(60分)从……到……”是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它所表达的或许是时间的推移,或许是地点的转换,或许是不同事物的关联……‎ 请将“从 失败 到 成功 ”补充完整,并将其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分析】‎ 第27页(共27页)‎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根据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得出三个补题的思路,一是题目表示时间的推移,比如,从春天到夏天,从早到晚,从童年到少年等。二是表示地点的转换。比如,从小学到中学,从家乡到远方等。三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比如,从失败到成功,从懦弱到勇敢,从消极到乐观等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任选一个,写人记事或议论说理均可。前者以情动人,后者以理服人。‎ ‎【写作思路】补题为从失败到成功,创作一篇记叙文。以自己某一次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过程与经历为写作的重点,以自己从这一转变当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为表现的主旨,写出真情实感。应采用以小见大,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同时还需注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点题以三到四次为宜,首尾要点题,文本中间也需要一至两次的点题,以避免跑题的嫌疑。‎ ‎【解答】【例文】‎ 从失败到成功 ‎  前几年,一次国际象棋比赛让我记忆犹新。‎ ‎  那是我第一次参赛,妈妈做了“陪同”。那时,我还没见过“世面”,少懂道理,十分自卑。参赛前,我曾十分苦恼地说“我这回一定会被那些高手杀得片甲不留!”妈妈也这么认为。‎ ‎  第一局一开始我就损兵折将,不久又有了“之苦”,最后,我全军覆没,真是惨不忍睹呀!我在第二局更是苦不堪言,才斗了十几个回合便处于必败之地,最后只好举手投降。‎ ‎  中场休息时间到了,几乎快崩溃的我走到了妈妈身边,向她报告半天的败绩,希望得到她的同情,以便退出赛场,不让人笑话。没想到,妈妈微笑着说:“你怎么这样妄自菲薄!想临阵脱逃了?我告诉你,人生的坎坷很多,如果不努力、不自信,怎么能成功呢?”然后,她摸着我的头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后永远抬不起头来,你现在鼓足自信,在失败中寻找成功吧!”‎ ‎  我听了妈妈的话,向赛场走去……‎ ‎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对手绝非等闲之辈,他的棋艺令人望而却步,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以全力相拼,一场厮杀下来,我没有让对手占到一点便宜。可是,对方似乎有些不耐烦了,他招招出狠,我有些招架不住了,我想“议和”,如果失败的话就投降吧。‎ ‎  等一下!我怎么能这么轻易放弃呢?我又想起了妈妈的话。现在,我只能背水一战了!我又和他开始了大战,我拼了命地向前冲,双方进入白热化厮杀。最终,一场昏天黑地、日月无光的大战结束了,我胜利了!以极其微弱的优势胜利。‎ 第27页(共27页)‎ ‎  回想起今天读的文章,我越发坚信妈妈的话。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总会遇到困难,但只要自信、不放弃,不向困难低头,努力着奋斗,总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败走向成功。‎ ‎【点评】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作者从生活中取材,以自己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的经历为写作内容,内容真实可感,有说服力。作者的语言清新流畅,又生动形象,富有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 第27页(共27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