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枣强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7 页 枣强中学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命题人:申兴波 审题人:杨璠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 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 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材料体现了梭伦改革的特点是 A.三权分立 B.人民主权 C.轮番而治 D.法律至上 2、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摇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C.确立了雅典双元社会格局 D.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 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 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材料说明梭伦改革 A.激发并保障了居民参政的积极性 B.增强了公民意识 C.不利于城邦安全与繁荣 D.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4、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遭到奴隶主贵族势力强烈反对的是 A.推广县制 B.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C.废井田,开阡陌 D.奖励军功 5、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政治上 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的措施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建立县制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6、战国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有 ①都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 ②都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③都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 ④都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 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吏治清明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 8、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 浊品,只能充任浊官,这说明孝文帝注重 A.规范制度建设 B.缓和民族矛盾 C.保护平民利益 D.提高官员素质 10、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490 年起,北魏冯太后及 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国势盛极一时。这可以用来论证 A.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成为历史潮流 B.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 C.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不同 D.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 A.整顿吏治 B.革除旧俗 C.推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 12、北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变法,其中保甲法规定: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 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第 2 页 共 7 页 人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对此项变法措施理解正确的是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有利于增强北宋的军事力量 D.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13、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 20%的利率,如农民借 100 钱,一-年到期后就需要还 120 钱。此外, 新法还强行规定地方的贷款数额,地方官为(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这说 明王安石变法 A.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未能达到富国的目的 D.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14、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南宋陆九渊 王安石“盖世之英、绝俗之操”“英特超迈,不屑于流俗” 20 世纪 50 年代 漆侠 王安石变法“加强宋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阶级广泛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王 曾瑜 “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剥削和镇压……使人民支付了重大 的代价和牺牲。”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 15、以下场景最可能在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是 A. 人们在阅读但丁的《神曲》 B.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而且生誉日增 C.尼德兰地区的民众广泛信仰卡尔文教 D.人们自愿订立一种社会契约,把所有原有的自然状态授予契约的掌握者-君主,人由此进 入社会状态,产生了国家,人们要绝对服从君主 16、16 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天主教会,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世俗势力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封建君主力量较为弱小 C.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中世纪的教会和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 17、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因信称义”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建立民主教会 ④建立民族教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1096~1291 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体现了哪两种宗教之间的矛盾 A.基督教和东正教 B.东正教和伊斯兰教 C.天主教和伊斯兰教 D.天主教和印度教 19、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C.都大力推行文明开化 D.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20、“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领导者获得了 ‘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 ) A.日本明治维新 B.俄国 1861 年改革 C.中国维新变法 D.马丁路德改革 21、19 世纪中叶,“黑船来航”,日本沦为半殖民地,20 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获得了民族独立,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对此变化分析最正确的是 A.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进步 B.改革维新的重要性 C.世界潮流的推动 D.“兰学”思想的推动 22、后来担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于 1882 年 3 月去欧洲考察宪法,据记载:“留欧三个月便掌 握了制胜自由民权派的理论和手段,他满怀信心的说:充分确立了巩固皇室基础,使大权不致 旁落的大道理。”当时最符合伊藤博文意图的是( )第 3 页 共 7 页 A.英国内阁成为“第三院” B.德国宪法所规定的君主权力 C.德国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 D.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23、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 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D.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24、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 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 种现象( ) A.导致满族地主阶级实力下降 B.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失败 C.使变法诏令流于形式 D.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25、他们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 被部分学者认为是民族觉醒的标志。对此“大举”分析正确的是 A.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2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摇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造成 了地方势力强大,为改变这种现象,北魏政府实行了 A.均田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27、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 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 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路德的这种认识 A.有利于宗教权力的巩固 B.巩固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C.结束了德国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28、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最主要是指 A.民族融合的潮流 B.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C.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D.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29、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 史实的是 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30、19 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重大历史贡献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它之所以能在一向闭塞的中 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主要是因为 A.它首次冲破了明朝以后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出版 D.它推动了清政府紧跟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 31、“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 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汉武帝),则犹高山之 与大湫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否定了秦始皇的暴政行为 B.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 C.肯定了秦始皇以法律治理国家的行为 D.对中国的贡献高于汉武帝 32、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C.首创郡县制,并将之推广到全国 D.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维护了思想统一 33、“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下列对“玄武门之变”分析 不正确的是第 4 页 共 7 页 A.是李世民一生的一大污点 B.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宫廷政变 C.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 34、“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 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派遣金城公主入藏 B.重用原太子旧部魏征 C.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D.大封东突厥归顺的各部酋长 3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清朝时,使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的决定性人 物是 A.姚启圣 B.施琅 C.康熙 D.郑克塽 36、康熙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收付台湾 ②多伦会盟 ③根除准噶尔部叛乱 ④册封五世班禅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被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许多 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他们虽互不知晓,但思考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下 列对孔子和柏拉图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崇尚道德,推行德治 ②都创立私学,讲学自由 ③都提倡“中庸之道” ④都是在当时社会混乱的环境下提出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8、他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却在教原来贵族们学的东西;一方面主张“举贤才”, 另一方面却仍然维护贵族等级制度。造成他具有双面特性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家庭出身和背景 B.他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C.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他主张“中庸”的体现 39、马克思对他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 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材料 中的他是指 A.墨子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40、“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 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 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 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A.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 D.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4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 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 子”。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 A.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42、王国维认为,若依商朝人的继统法,武王死后,周公理应为王,但他拥立武王之子成王; 自此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由此可知,最符合材料的是作者 A.盛赞了周公的伟大人格 B.认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C.认为商周继统出现制度性变革 D.反思了殷商继统法政治弊端 43、《汉书》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夏天,迁徙郡、国中的豪杰及货三百万以上者于茂陵(位第 5 页 共 7 页 于今西安附近)。”汉朝政府这样做 A.有利于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局面 B.有利于拱卫都城长安 C.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4、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 4:6, 唐代比例一般为 5:5,宋代比例大致为 6:4,元代比例为 7:3,明代比例高达 8:2,清代比 例虽有下降但仍为 7:3。该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百姓负担的加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小农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45、“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材料直接体现了 A.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B.政府决策有程序规定 C.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D.尚书省是没有实权的机构 46、自孔子以来,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把华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称作“夷”的做法被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所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 说明 A.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 B.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国人已经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受到挑战 4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 才能生效。这一规定借鉴了 A.英国责任内阁制 B.美国总统共和制 C.法国责任内阁制 D.德国君主立宪制 48、美国一位史学家说:“1927 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 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 略。”“新的革命策略” A.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B.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使毛泽东党内地位大幅提高 49、中国历史上年号和纪元方式的变化往往与统治者的变化、政权的兴替息息相关,而从年号 和纪元方式的使用上也能为我们历史研究中的年代确定、判断使用者的政治立场提供依据。 2015 届学生查找一份发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大事件的历史资料,以下现象不应该出现在资料 上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中共七大召开 C.重庆谈判 D.日本投降 50、《申报》1912 年元旦的庆祝标语和祝词:“中华民国万岁”“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 民,振兴实业……轶美追欧,扬我国力。”《申报》的这一标语和祝词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转 型由(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向独立、自由、民主、富强 B.国家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向人民民主 C.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D.辛亥革命由失败走向成功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4 个题,共 50 分) 5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6 分) 材料一 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 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 6 页 共 7 页 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 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 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 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 万世一系”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有效的领导核心、中 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 但结局却迥然有别。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8 分) 52.阅读下列材料: (12 分) 材料一 ……另一个重要法案是 1534 年通过的《至尊法案》,它把宗教改革 5 年来国王取得的 权力综合起来,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唯一和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决定一切宗教事务的权力, 包括推荐神职人员、规定教义……至此,罗马教皇在英国的权威被彻底摧毁。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如果教皇命令作恶,或禁止修德,教会就必须坚信作恶是好事,修德是坏事……必然 坚信,凡教皇指示的便是善,凡教皇禁止的便是恶。 ——耶稣会一位理论家 请回答: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的基本主张。(4 分) (2)材料一体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在 17 世纪的英国又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8 分) 5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 分) 材料 1908 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与此同时,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 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形势所迫,清政 府于 1909 年借鉴各国国籍法,参照中国传统律例,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大 清国籍条例》。条例考虑到“各国国籍法有地脉血脉,即是属地、属人主义,因两主义相持必 生抵触”,因此,它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理 所当然的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 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一些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 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主要特点。(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6 分)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 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第 7 页 共 7 页 材料二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 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 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 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 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依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摘编自苏辙《唐太宗论》(译文) 回答: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10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