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份月考题(B)
语文答案
—、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1.(3 分)D 2.(3 分)D 3.(3 分)A 4.(3 分)B
5.(6 分)参考答案:
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
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
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
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评分标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6.(3 分)A(施,结果;抑:或许)
7.(3 分)B(便,方便)
8.(3 分)C(“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有误)
9.(4 分)参考答案: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评分标准】“顾”“卒”“当”“学者”各 1 分,句意不对扣 1 分。
10.(5 分)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接着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
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评分标准】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11.(6 分)答案示例:
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
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
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
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评分标准】志向、境界各 2 分,联系实际理解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2.(3 分)C 13.(3 分)D
14.(6 分)答案示例:
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
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
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
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
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评分标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15.(8 分)
①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②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④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16.(3 分)D 17.(3 分)C
18.(6 分)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
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
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9.(6 分)参考答案:
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
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
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评分参考】认识思考 4 分,情感态度 2 分。意思对即可。
20.(5 分)参考答案:
人物:晴雯。
原著内容:撕扇子,撑着病体补孔雀裘等。
性格特征:善良、纯洁、心灵手巧、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
【评分标准】人物 1 分,内容和性格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①(2 分)C
②(3 分)答案示例 1:
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
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
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答案示例 2:
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
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
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
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22.略。
23.略。
【附】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
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没有
其他的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
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
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
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
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
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
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
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
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
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
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
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
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
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
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
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
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
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
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
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
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