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20届高三年级4月线上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原文“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说法绝对。
C项,原文“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不能由宋代“有”反推唐“无”。
D项,原文第三段:“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 选项说范氏义庄侧重救济族人,义庄确立《义庄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和制度的保证,因果关系不成立。
2,D
解析:“体现了各慈善家的不同目的。”错,中国慈善宗旨是一致的。
3,C
解析:
A项,“这说明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不注重道德教化。”理解有误,只能说明张文理解片面。
B项,“弥补了先祖对教化的忽视。”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可见重视。
D项,“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于文无据。
4. C 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5. B 题干中的排名是1-3月,3月的排名应该是粮油、食品类,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
6. 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量基数较大;②互联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多方面的消费、投资和外贸需求将会恢复和提振经济活力;④疫情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影响较小,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⑤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内生需要和必然趋势。
7.【答案】A
【解析】A项,“由近及远”不对,文章开篇回忆从“月亮”到“树梢”再到“院子” “母亲”,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远及近。
8.【答案】①母亲的反问是对儿子卖书买纺车行为的否定和严厉批评。
②母亲在艰难条件下仍然饱含对活着应该有尊严,有更高层的追求和坚守。
③蕴含了母亲对儿子和丈夫深沉的爱意,体现了母亲不屈的精神。
9.【答案】观点一:人物塑造,通过“纺车声声”丰富了母亲和我的形象。
① 在没有父亲依靠的艰难岁月,母亲毅然通过纺织挑起生活的重担,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责任感,有担当以及母亲的坚强不屈。
② 艰难条件下,母亲始终关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纺车声声体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远见。
③作为儿子的我听懂了纺车声声里生活的艰辛,体谅和分担母亲的辛苦,并积极求学,继承了母亲的不屈精神。
学生也可以自主分析母亲或者“我”的形象。
观点二,选材得当,缀连全篇。
① 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纺车声声”选取素材,缀连母亲生活的片段,使文章形散神聚。
② 首尾照应,开篇先声夺人,如一幅画卷展开母亲纺织的形象,吸引读者阅读;结尾照应开头,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和敬爱,使文章更为完整,意蕴丰厚。
③ 以小见大,通过选取最富有特点的纺车声音来展现母亲的生活变化,突出母亲的丰富形
象,表达母慈子孝的丰富内涵。
观点三,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厚深刻。
① 纺车声声是母亲勤劳慈爱形象的集中体现,歌颂了深沉的母爱。
② 纺车声声是母亲形象在我心灵的印照,是我记忆中对母亲形象的注解,丰富了我对母爱理解和回馈。
③ 纺车声声是生活的歌,深刻体现了艰难岁月普通人对生活的不屈精神。
10. C 此句主语为前文提到的“沙立”,本句中的“伺”、“毁”、“归”、“付”的主语均为沙立,“归以骨付其家”不能分开,故排除A、D。“皆能道察不屈状”即都能够说出傅察与金人斡旋时不屈服的情景。该句话翻译为:沙立暗中观察守卫的人懈怠了,破坏墙壁逃出来,回去把尸骨交给他家人。副史蒋噩和侯彦这批人回去,都能说出傅察与金人斡旋时不屈服的情景,皇上追赠他为徽猷阁待制。
11. B正旦不是农历除夕,而是正月初一。
12. B “但金国人行至边境时觉察有变化”错误。“察觉有变”的是傅察而非金人。
13. (1)这时,金国将领违背盟约,但是朝廷不知道这种情况。傅察到达燕地,听说金人入侵,有人规劝他不要急忙前往。(重点字词和句式:①渝:违背,改变。 ②未之知: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未知之,不知道这种情况。③入寇:外敌入侵。重点字词及句式每个1分,句意通顺2分)
(2)你们如果万一逃脱,希望你们记住我的话,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是为国家而死,稍稍缓解他们无穷无尽的悲伤。(重点字词:①幸:希望。②死国:为国而死。③纾:舒缓、延缓。重点字词每个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尧俞的堂孙。十八岁时,考中进士。蔡京在相位时,听说他的大名,派儿子蔡鯈去见他,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傅察拒绝没有答应。调任青州司法参军,历任永平、淄川县丞,入朝做太常博士,升迁为兵部、吏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十月,傅察奉命迎接陪伴金国祝贺新年的使者。这时,金国将领违背盟约,但是朝廷不知道这种情况。傅察到达燕地,听说金人入侵,有人规劝他不要急忙前往。傅察说:“我们接受使命来出使,听说有困难就停止,怎么完成皇上的使命。”于是到达韩城镇。金国使者没来,过了几天,几十个金人骑着快马进入馆驿,强迫他上马车,到达边境,傅察觉得有变化,不肯进入金国境内,说:“迎接使者,惯例到此停止。”金人就换掉给他驾车的人,簇拥着他向东北方向去,走了一百多里路,遇到人们所说的二太子斡离不领兵到驿道上,让傅察拜见。傅察说:“我们奉命出使大国,见到国主应当致敬,(你们)现在来迎接我却胁迫我到这里!又只见到了太子,太子虽然是尊贵的人,但也是贵国的臣子,(我)应当以宾主之礼见您,怎么能拜呢?”斡离不愤怒地说:“我发兵征讨宋朝,怎么能按照使者的身份来对待你呢?凡是你们国家的得失,都给我说出来,否则就要处死!”傅查说:“皇上仁慈圣明,和你们国家讲和通好,信使往来频繁,没有失德的地方。太子违背盟约行动,想干什么?我回朝后会详细上奏皇上。”斡离不说:“你还想要返回朝廷?”左右的侍卫胁迫他跪拜,兵器如同林子里的树枝一样多,有人想拽着他伏在地上,衣服都弄乱了,傅察更加昂首挺立,反复与他们辩论。斡离不说:“你今天不跪拜,以后即使想拜见也没有机会了。”下令将傅察带走。
傅察知道免不了一死
,就对官署手下侯彦等人说:“我肯定会死了,我父母一向疼爱我,听说我的死讯一定会非常悲伤。你们如果万一逃脱,希望你们记住我的话,告诉我的父母,让他们知道我是为国家而死,稍稍缓解他们无穷无尽的悲伤。”大家都流下眼泪。金兵到了燕地,侯彦等人秘密访查傅察的生死。有人说:“使臣傅察不跪拜太子,昨天郭药师打了胜仗很高兴,太子担心他被劫取,并且心怀以前的怨恨,已经杀了他了。”将官武汉英认出了傅察的尸体,焚化了尸体,包裹好他的骨灰。派遣虎翼卒沙立背着回去。沙立到了涿州,金人逮住了他并将他关在土屋里,总共两个月,沙立暗中观察守卫的人懈怠了,他破坏墙壁逃出来,回去把尸骨交给他家人。副史蒋噩和侯彦这批人回去,都能说出傅察与金人斡旋时不屈服的情景,皇上追赠他为徽猷阁待制。
傅察从小爱好学习,同岁的人有的请他玩耍,不总是不肯去。平时做事谨慎,喜怒不表现在脸色上。他对权势利益看得很恬淡,在京城时,故人显贵很少到他家,有时见面,也只是寒暄说笑几句罢了。等到他仓促之间为国而死,这样放得开,听说的人都为他感到哀伤,认为他很豪壮,死时年仅37岁。乾道年间,赐谥号“忠肃”。
14、D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情感强烈却是怨而不怒,主要是表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
15、①对自己晚年多病的慨叹。
②渴望回归田园,身居异乡,思乡渴望归乡的惆怅。
③为官无能的自责与惭愧。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有愧,流露出未能尽责的惭愧。
④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和对朝廷前途的忧虑。
(每点2分。答到“进退两难的苦闷与矛盾。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却又放心不下滁州百姓,流露出诗人进退两难的苦闷。”亦可酌情给分。)
16、(1)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7.C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2、“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一般不用于句首,“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是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和原谅。,“适度享受生活”是没有错误的。“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挥金如土”意思是指挥霍钱财像泥土一样,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原文强调浪费,不爱惜。“乃至”表示由于某件事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甚至”则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没想到会有某件事的发生可是它却发生了。
18.D
19.B先“建构”再“弘扬”,“呼吁”和“自觉”搭配不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是总结句。
20题参考答案要点:
1.大量因为植被和林下可燃物腐烂积聚的可燃气体;
2.在陡坡等特殊、较封闭的地形;
3.明火
21.【答案】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和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换。
【解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的意思是“哪里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里有异路人能够相安的在一起”,说明的是“方圆不能兼容”,第二则的材料所得是“圆中有方”,综合而言就是方圆代表事物的双方,有时双方不能兼容,有时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涉及到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22、审题上主要围绕音乐的审美特点和实用特点,如果能够进行辩证的议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