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共 14 分)
1、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性质的是( )
A.烧制瓷器
B.纺纱织布
C.粮食酿酒
D.冶炼生铁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烧制瓷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B.纺纱织布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粮食酿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冶炼生铁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选:B。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 2018年“洛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发布,下列做法违背该方案的是( )
A.为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应将废弃塑料焚烧处理
B.绿色出行,可乘坐纯电动复古铛铛车
C.利用秸秆,垃圾发电
D.加快地铁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废弃塑料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的污染空气,故A错误。
B、绿色出行,可乘坐纯电动复古铛铛车,能减少空气污染,故B正确。
C、利用秸秆、垃圾发电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故C正确。
D、加快地铁建设能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 20 -
故选:A。
A、根据废弃塑料焚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进行解答。
B、根据绿色出行能减少空气污染进行解答。
C、根据利用秸秆、垃圾发电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进行解答。
D、根据加快地铁建设能减少空气污染进行解答。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社会的热点,也是中考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 下列对科学家在化学上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 )
A.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C.拉瓦锡发现空气的主要成分
D.门捷列夫提出分子原子学说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错误。
B、屠呦呦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D、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 案 】
B
- 20 -
【 解析 】
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的用量不能超过试管溶积的三分之一,要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A操作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水面上沸腾溅出,B操作不正确。
C、蒸发食盐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要外焰加热,C操作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D操作正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从操作要领上来分析.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5、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空气、溶液、水
B.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C.有机化合物:甲烷、乙醇、乙酸
D.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铁、锌、钠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橡胶有合成橡胶和天然橡胶,故B错误;
C.甲烷、乙醇和乙酸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钠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C.根据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来分析;
D.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的辨别,难度不大。
6、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 20 -
A.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B.洗洁精能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铝制品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煤球制成蜂窝状后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湿衣服晾干因为衣服里的水分子不断运动,跑到空气中的缘故,故正确;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去除油污,故正确;
C.铝化学性质活泼,表面易形成稳定的致密氧化物膜,阻止铝反应,铝制品的耐腐蚀性强,故错误;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得更旺是因为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正确。
故选:C。
A.湿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运动;
B.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解答;
C.根据铝化学性质活泼,表面易形成稳定的致密氧化物膜,阻止铝反应解答;
D.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性质、乳化作用与乳化现象、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很重要,要求同学们准确掌握。
7、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
A.称量时氯化钠放在右盘
B.称量好的氯化钠向烧杯加入中时洒出
C.量取时仰视量筒读数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洒出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时氯化钠放在右盘,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称量好的氯化钠向烧杯加入中时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 20 -
C、量取时仰视量筒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答本题可从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入手,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有关,分析操作中的错误操作,判断错误操作对溶质、溶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 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若某雨水的pH<7,则该雨水一定呈酸性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因此过滤后的水一定是软水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不能再分
D.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酸性溶液的pH小于7,若某雨水的pH<7,则该雨水一定呈酸性,故A正确;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但过滤后的水不一定是软水,硬水软化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故B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C错误;
D、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需要和氧气接触,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酸性溶液的pH小于7解答;
B、根据过滤的原理及硬水软化的方法解答;
C、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答;
D、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此题说明物质不同,性质不同,不能用类推法来学习化学,要熟记相关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20 -
9、 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3℃时50g水中加入30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80g溶液
C.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甲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A正确;
B、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50g水中加入30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75g溶液,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能使饱和的甲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应先关掉气瓶的阀门并开窗通风,才开灯检查
B.烧碱溶液不小心溅入眼睛,应该用稀盐酸溶液冲洗
- 20 -
C.在实验室不小心碰倒酒精灯后酒精燃烧起来,应该用湿布盖灭
D.发生火灾时被困火灾区,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着地面逃离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液化气是可燃性物质,使用不当会发生爆炸,夜间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后,再开灯;故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眼睛里,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立即去医院就诊,故错误;
C.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这时最简便的扑灭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因为盖上湿抹布时,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使火焰熄灭;故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可防止吸入有毒气体或烟尘;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会聚集在上方,故逃生时应底下身子,故正确。
故选:B。
A.液化气是可燃性物质,使用不当会发生爆炸,夜间泄漏应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B.根据中和反应放热来分析;
C.灭火的方法有: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
D.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的功能和有毒气体的密度受热会变小判断.
“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防爆的措施、逃生的方法等是解题的前提.
1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所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
A
鉴別一氧化碳和氢气
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生石灰中的石灰石
水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紫色石蕊试液
D
除去NaOH溶液中的Ca(OH)2
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A.A
B.B
C.C
D.D
【 答 案 】
D
【 解析 】
- 20 -
解:A、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不能鉴别,错误;
B、加入水会与生石灰反应,不能用于除去生石灰,错误;
C、盐酸和硫酸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鉴别,错误;
D、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能与混有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可以除去碳酸钠,正确;
故选:D。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掌握物质的性质差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 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 H2O和a 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1.4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2.6+7.2-6.6-1.8=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涉及到的有机化合物是C2H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可能为一氧化碳,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2:9,故选项说法错误;
D、设反应方程式为,a:b:c:d:e=2.6g26:7.2g32:6.6g44:1.8g18:1.4g28(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 20 -
13、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选项不能实现图示转化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A
H2SO4
H2
H2O
B
C
CO
CO2
C
Ca(OH)2
CaCl2
CaCO3
D
NaOH
NaCl
NaNO3
A.A
B.B
C.C
D.D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
A、硫酸(甲)和活泼金属锌铁铝等反应生成氢气(乙),和碳酸盐或者碱等反应生成水(丙),氢气(乙)体现可燃性或者还原性都能生成水(丙),水(丙)也能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乙)和氧气。该转化能实现。正确;
B、碳(甲)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乙),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生成二氧化碳(丙),一氧化碳(乙)体现可燃性或者还原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丙),二氧化碳(丙)在高温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乙)。该转化能实现。正确;
C、氢氧化钙(甲)盐酸反应氯化钙(乙),和二氧化碳或者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丙),氯化钙(乙)和可溶性碳酸盐反应能生成碳酸钙(丙),碳酸钙(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乙)。该转化能实现。正确。
- 20 -
D、氢氧化钠(甲)和盐酸或者某些金属氯化物如入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铁等反应生成氯化钠(乙),和硝酸或者某些金属硝酸盐如硝酸镁、硝酸铝、硝酸铁等反应反应生成硝酸钠(丙),氯化钠(乙)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丙),硝酸钠(丙)不能生成氯化钠(乙)。该转化不能实现。错误;
故选:D。
通过具体的反应来说明物质的转化的可行性,只要能举出实例即可,多种路径的只要能举出一个即可。不过建议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尽可能熟悉多种路径的反应,这样便于解答物质推断题。
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整合知识网络图,将物质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通过知识网络图进行整体学习和把握。
14、8.4克不纯的碳酸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4.4克二氧化碳,则不纯的碳酸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
A.碳酸钠
B.碳酸氢钠
C.碳酸钙
D.碳酸钾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由下列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关系式可知:
MgCO3~CO2↑Na2CO3~CO2↑NaHCO3~CO2↑K2CO3~CO2↑CaCO3~CO2↑
84 44 106 44 84 44 138 44 100 44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碳酸氢钠和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根据质量关系可以知道,等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也就是说碳酸镁和碳酸氢钠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8.4g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都是4.4g,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假设8.4g样品全部为碳酸镁,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确定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4.4g;而不纯的碳酸镁反应实际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也等于4.4g,这说明碳酸镁中混有的杂质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和等质量的碳酸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也就是说含的杂质也是碳酸盐;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对所做的结论进行判断,找出可能含有的杂质.
等质量的碳酸盐与足量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通过对比碳酸盐中碳酸根的含量进行比较,碳酸根含量大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多,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3 分)
- 20 -
15、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接触到“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其中的“碘“和“钙”应理解(填编号)______。
A.元素 B.原子C.单质
(2)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最基本的糖类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式为______。
【 答 案 】
A C6H12O6
【 解析 】
解:(1)生活中有“高钙牛奶”、“加碘食盐”等商品,这里的钙、碘应理解为元素。故填:A。
(2)糖类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最基本的糖类物质是葡萄糖,其化学式为C6H12O6,故填:C6H12O6。
(1)根据“高钙牛奶”、“加碘食盐”等商品,这里的钙、碘应理解为元素进行解答;
(2)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的概念,人体营养元素,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6、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
(1)①处元素和②处元素形成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该化合物中②处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表示如表中______(填表中序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易______ (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
【 答 案 】
Al2O3 +3 ④ 得 Cl-
【 解析 】
解:(1)①是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②是铝元素,常显+3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故填:Al2O3;+3;
- 20 -
(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是17号元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④位置;其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填:④;得;Cl-。
(1)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确定元素种类,然后结合其常显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以及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7、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能释放出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1)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工业上,可以利用甲烷获得氢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1所示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图2横线处相应微粒的化学式为______。
【 答 案 】
H2
【 解析 】
解:(1)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2)图1所示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所以图2横线处填写内容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H2;故填:H2。
(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性质及其书写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18、 将氢氧化溶液加入稀硫酸的反应,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1)当所加溶液的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为______(写化学式)。
(2)完全中和一定质量的某硫酸溶液,需要100g 8%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改用100g
- 20 -
8%的氢氧化钾溶液,则反应后溶液的pH______7(填“>”、“<”或“=”)。
【 答 案 】
HCl和NaCl <
【 解析 】
解:(1)当所加溶液的质量为mg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
(2)完全中和一定质量的某硫酸溶液,需要100g 8%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改用100g 8%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H2SO4+2KOH═K2SO4+2H2O,等质量的硫酸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钾多,则若改用100g8%的氢氧化钾溶液,稀硫酸有剩余,反应后溶液的pH<7。
故答案为:
(1)HCl和NaCl;
(2)<。
(1)当所加溶液的质量为mg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完全反应后剩余的是哪一种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 除去NaCl溶液中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依次有:①加过量NaOH的溶液;②加过量BaCl2的溶液;③加过量的Na2CO3;④过滤;⑤加适量盐酸。
(1)若将实验方案②和③的顺序颠倒,则最终得到的精盐中含有______杂质。
(2)判定加入的盐酸达到适量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操作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答 案 】
BaCl2 没有气泡冒出 MgCl2+2NaOH═Mg(OH)2↓+2NaCl
- 20 -
【 解析 】
解:(1)加入的过量碳酸钠溶液起到双重作用,一是除去氯化钙,二是除去多余的氯化钡,故二者的顺序不能互换,如果将实验方案②和③的顺序颠倒,则最终得到的精盐中含有氯化钡杂质;故填:BaCl2;
(2)加入适量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盐酸再与碳酸钠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当没有气泡冒出时,则证明加入的盐酸达到适量;故填:没有气泡冒出;
(3)操作①中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故填:MgCl2+2NaOH═Mg(OH)2↓+2NaCl。
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氯化钡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3 分)
20、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含有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甲和丙的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丙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丁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它们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丁的化学式为______。
(2)由甲转化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写出乙的一种用途______。
【 答 案 】
Ca(OH)2 助燃
【 解析 】
- 20 -
解:根据题意,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甲和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常温下,丙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则推测丙是水,甲为过氧化氢;根据丁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则推测丁为氢氧化钙,而甲分解生成水和乙,则乙为氧气,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丁为氢氧化钙,丁的化学式为Ca(OH)2。
(2)由甲转化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分析,乙为氧气,乙的一种用途助燃。
故答案为:
(1)Ca(OH)2.(2);(3)助燃。
根据题意,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均含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甲和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常温下,丙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则推测丙是水,甲为过氧化氢;根据丁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则推测丁为氢氧化钙,而甲分解生成水和乙,则乙为氧气,代入检验。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
21、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化学原理。
(1)氢氧化钠溶液须密封保存。______
(2)电解食盐水得到烧碱,最轻的气体和相对分子质量为71的气体。______
【 答 案 】
2NaOH+CO2═Na2CO3+H2O
【 解析 】
解:(1)氢氧化钠溶液须密封保存,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电解食盐水得到烧碱(氢氧化钠),最轻的气体(氢气)和相对分子质量为71的气体(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 -
故填:。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
22、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氢气,可选用如图所示的一些装置,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什么?______
【 答 案 】
CaCO3+2HCl=CaCl2+CO2↑+H2O befc
【 解析 】
解:(1)实验室通常是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
(2)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不需要加热,故选发生装置B,再通过浓硫酸将水蒸气除去(长进短出),最后只剩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收集干燥的氢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故填:befc。
(1)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室中制取氢气的原理、干燥的方法以及收集方法来分析。
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及是否与空气中气体反应或是否与水反应选择收集装置。
23、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20 -
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当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的现象有哪些?图中所示称量的质量是多少?
【 答 案 】
解: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酚酞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托盘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当恰好完全反应时锥形瓶中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图中所示称量的质量是50g+20g+3.2g=73.2g。
故答案为: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73.2。
【 解析 】
根据该实验是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中和反应的现象、托盘天平的读数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 金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牢固掌握金属的知识十分必要。
(1)下列用途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的是(填字母)______。
A.铜做导线 B.铝合金做门窗C.铁锅作炊具D.金作戒指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水中,钠剧烈反应,可观察到其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溶液变成红色,已知该反应产生了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将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如图所示),一周后,除观察到铁丝生锈,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打开K后,观察到铁锈消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随着盐酸的滴加,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4)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①某同学对滤渣成分作出猜想:可能为Ag; 可能为Ag、Cu、Zn,滤渣的成分还可能是什么?
②向滤渣中加入盐酸,若有气泡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有哪些(写符号)?
- 20 -
(5)现有含氧化铁60%的铁矿石480吨,理论上可得到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 答 案 】
A 2Na+2H2O=2NaOH+H2↑ 水进入锥形瓶中 Fe2O3+6HCl═2FeCl3+3H2O
【 解析 】
解:(1)下列用途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的是铜做导线。
故填:A。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氢气等,该反应产生了一种可燃性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即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填:2Na+2H2O=2NaOH+H2↑。
(3)将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如图所示),一周后,除观察到铁丝生锈,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水进入锥形瓶中;
打开K后,观察到铁锈消失,是因为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随着盐酸的滴加,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氢气。
故答案为:水进入锥形瓶中;Fe2O3+6HCl═2FeCl3+3H2O;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氢气。
(4)①某同学对滤渣成分作出猜想:可能为Ag; 可能为Ag、Cu、Zn,滤渣的成分还可能是Ag、Cu;
向滤渣中加入盐酸,若有气泡放出,说明锌过量,硝酸银、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有没有反应的硝酸镁中的镁离子、反应生成硝酸锌中的锌离子。
故答案为:Ag、Cu;镁离子、锌离子。
(5)现有含氧化铁60%的铁矿石480吨,理论上可得到含铁96%的生铁质量为:480t×60%×112160÷96%=210t,
答:理论上可得到含铁96%的生铁210t。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20 -
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容易生锈,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镁比锌活泼,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时,锌不能和硝酸镁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3 分)
25、 已知: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
(1)若CO2未被Na2O2完全吸收,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2)取上述实验后装置A中固体,加入足量水,有气泡产生,并得到无色溶液。同学们分析后得出溶液中成分。如何检验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简要写出实验步骤与现象)
【 答 案 】
解:(1)若CO2未被Na2O2完全吸收,装置B中二氧化碳进入时,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
(2)取上述实验后装置A中固体,加入足量水,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过氧化钠,因此A剩余固体是碳酸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加入足量水后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因此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检验方法:
实验步骤: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进入足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后滴加酚酞试液;
实验现象: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无色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解析 】
- 20 -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