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简城学区中考化学模拟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共 28 分)
1、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榨取果汁
B.
风力发电
C.
牛奶变酸
D.
海水晒盐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榨取果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牛奶变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 硫代硫酸钠晶体是一种恒温保温瓶的填充物,硫代硫酸钠(Na2S2O3)属于( )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由钠离子和硫代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故选:D。
- 18 -
根据物质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由于硫代硫酸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故属于盐.
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3、 氢氟酸可用于在玻璃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雕刻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4HF+SiO2═SiF4↑+2H2O,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中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而上述反应生成物是两种,故A错误。
B中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而上述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故B错误。
C中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而上述反应中无单质,故C错误。
D中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化合物与化合物,上述反应符合,故D正确。
故选:D。
利用物质的种类和数目来判断基本反应的类型,HF、SiO2、SiF4、H2O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是化合物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化合物与化合物。
本题虽利用了新信息,但习题较简单,学生应大胆去对未学过的问题利用课本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答。
4、 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
A.氢氧化钠 火碱 NaOH
B.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C.氢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氯化钠 食盐 NaCl2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对应,正确。
B.碳酸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石灰石并不是碳酸钙的俗称,错误。
C.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学式为Ca(OH)2,CaO是氧化钙的化学式,俗称生石灰,其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不完全对应,错误。
D.氯化钠的俗称是食盐,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错误。
- 18 -
故选:A。
根据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成纤维、塑料、棉花都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B.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用明矾净水即得软水
C.福尔马林能杀菌消毒,干冰可作制冷剂,都可用于对食品保鲜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错误;
B.明矾可以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离子,故错误;
C.福尔马林有毒,不能保存食物,故错误;
D.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正确。
故选:D。
A.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硬水的软化方法来分析;
C.根据福尔马林有毒来分析;
D.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环境问题与形成原因不匹配的是( )
A.水质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B.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排放
C.白色污染--废纸随意丢弃
D.全球气温变暖--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 答 案 】
C
【 解析 】
- 18 -
解:A、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水质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B、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故选项说法正确。
C、白色污染是聚苯烯等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常见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白色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 下列物质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 )
A.NH4HCO3
B.KNO3
C.Ca3(PO4)2
D.K2SO4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A错误;
B、KNO3中同时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所以属于复合肥,故B正确;
C、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所以属于磷肥,故C错误;
D、K2SO4中含有钾元素,所以属于钾肥,故D错误。
故选:B。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可以据此分析题给的选项中所含的元素并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肥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化肥进行正确的分类.
8、 刚装修的房屋或新买的家具会释放出甲醛(CH2O),空气中甲醛含量过高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下列有关甲醛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醛属于有机物
B.甲醛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甲醛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6:1:8
D.我们不能食用被甲醛浸泡过的海鲜
【 答 案 】
- 18 -
B
【 解析 】
解:A.甲醛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B.甲醛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甲醛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2):16=6:1:8,故正确;
D.甲醛有毒,不能食用被甲醛浸泡过的海鲜,故正确。
故选:B。
A.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甲醛有毒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9、 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中,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
A、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对;
B、三氧化二铁是碱性氧化物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生成盐,故B对;
C、硝酸铁不能够和氯化镁反应,因为它们交换离子后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故C错;
D、铁是活泼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相应的亚铁盐,故D对。
故选:C。
可根据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解答,知道盐和盐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的条件.
熟练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反应能否发生,明确铁在发生复分解反应时生成的都是亚铁盐.
10、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它是( )
- 18 -
A.CuSO4溶液
B.Na2SO4溶液
C.酚酞试液
D.Fe(NO3)3溶液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与氯化钠不反应而无明显现象、与氯化钡可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因此使用硫酸铜溶液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A可选;
B、虽然硫酸钠能与氯化钡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但因不能与氢氧化钠、氯化钠反应而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硫酸钠溶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B不可选;
C、虽然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能变红色,但与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混合时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酚酞试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也不选C;
D、硝酸铁溶液只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出现红色氢氧化铁沉淀,而与另两种溶液不反应而无明显现象,所以使用硝酸铁溶液不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故D也不选。
故选:A。
能将NaOH、NaCl、BaCl2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一种试剂应能与三种待鉴别溶液混合时出现明显不同的三种现象,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分析选项中的物质与待鉴别物质所发生反应的情况,做出判断。
熟练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且能常见沉淀的颜色的记忆,是解答此题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
11、 下列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溶液的一定是碱溶液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 18 -
C、碱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CO+CuOCu+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单质的特征、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 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体生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Ag
B.滤出的固体一定是Ag和Cu的混合物
C.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和 Cu(NO3)2
D.滤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依次是:Zn+2AgNO3=Zn(NO3)2+2Ag以及Zn+Cu(NO3)2=Zn(NO3)2+Cu,滤出固体不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滤出固体中不含有锌,可能为银或银、铜混合物,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分析选项,故选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在铜和银的前面,故能与硝酸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铜、银和硝酸锌.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由于锌的量为告诉,故铜与硝酸铜的存在无法确定.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3、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
- 18 -
选项
物质(杂质)
操作方法
A
KNO3(NaCl)
降温结晶、过滤
B
NaCl(Na2SO4)
加入适量的Ba(OH)2溶液、过滤
C
CaO(CaCO3)
加足量的水再过滤
D
Fe(Cu)
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过滤、洗涤、烘干
A.A
B.B
C.C
D.D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2SO4能与适量的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Fe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 向一定量的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18 -
A.
B.
C.
D.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NaOH溶液显碱性,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最终溶液的PH>7,故图象与事实不符;故A不正确;
B、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完毕后,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故图象与事实不符;故B不正确;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故图象与事实不符;故C不正确;
D、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中和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故图象与事实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A、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NaOH溶液显碱性,最终溶液的PH>7;
B、因H2SO4和CuSO4均和NaOH溶液反应虽然生成硫酸钠,但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硫酸钠不会继续增加的;
C、随着氢氧化钠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H2SO4的质量分数是不断减小的;
D、开始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酸碱会发生反应,不会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当硫酸反应完毕才开始生成沉淀,当硫酸铜反应完毕,即使不断加入氢氧化钠,也不会产生沉淀了.
此题是对物质间反应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对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其它反应的发生条件要有明确的认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 分)
- 18 -
15、 按要求写出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能作补钙剂的一种盐______。
(2)能作建筑材料的一种碱______。
(3)能作干燥剂的一种酸______。
(4)能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盐______。
【 答 案 】
CaCO3 Ca(OH)2 H2SO4 NaHCO3
【 解析 】
解:(1)能作补钙剂的一种盐是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
(2)氢氧化钙是能作建筑材料的一种碱,其化学式为:Ca(OH)2。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是能作干燥剂的一种酸,其化学式为:H2SO4。
(4)碳酸氢钠是能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盐,其化学式为:NaHCO3。
故答案为:(1)CaCO3;(2)Ca(OH)2;(3)H2SO4;(4)NaHCO3。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 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此肉松饼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是______,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表中除水外,还缺少人必需的营养物质是______,其中蛋白质是_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包装材料聚乙烯是______ (选填“塑料”或“橡胶”或“纤维”)。
(2)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______(选填“金属”或“元素”或“原子”),若人体缺少它会患______病。
(3)化学肥料碳酸氢铵俗称“碳铵”,它属于______肥(选填“氮”或“磷”或“钾”),农业生产中不能与______性物质混合施用。在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三种气体而消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因此储存时应放在阴凉处。
【 答 案 】
- 18 -
钠 维生素 有机物 有机物 塑料 元素 缺铁性贫血 氮 碱
【 解析 】
解:(1)无机盐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所以此肉松饼不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是钠,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表中除水外,还缺少人必需的营养物质是维生素,其中蛋白质是有机物,其包装材料聚乙烯是塑料。故填:钠;维生素;有机物;塑料;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故填:元素;缺铁性贫血;
(3)碳铵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其中含有铵根离子,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会因产生氨气而造成肥效降低;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填:
氮;碱;。
(1)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分类、铵态氮肥的性质来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7、 (1)硫酸铜溶液呈______色,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符号为______,在农业上可用它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但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原因______。
(2)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生成了19.6g沉淀,求参与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提示:要有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和步骤)
【 答 案 】
蓝 Cu2+ Fe+CuSO4═FeSO4+Cu
(2)设参与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98
x 19.6g
则16098=x19.6g,解得x=32g。
答:参与反应的硫酸铜质量为32g。
【 解析 】
解:
(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符号为Cu2+,在农业上可用它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但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因为Fe+CuSO4═FeSO4+Cu。
- 18 -
(2)设参与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98
x 19.6g
则16098=x19.6g,解得x=32g。
答:参与反应的硫酸铜质量为32g。
(1)考虑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
(2)考虑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生成了19.6g沉淀”,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参与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盐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______
(2)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
(3)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分离提纯乙的方法是______;
(4)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5)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关系为______。
【 答 案 】
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75g 蒸发结晶 乙>甲>丙 丙>甲=乙
【 解析 】
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P点的含义是: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 18 -
(3)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当乙中含有少量甲时,分离提纯乙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4)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降低温度,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应该按照t3℃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5)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所得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关系为:丙>甲=乙。
故答案为:(1)在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75g;
(3)蒸发结晶;
(4)乙>甲>丙;
(5)丙>甲=乙。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19、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 、C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无明显现象;步骤Ⅱ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步骤Ⅲ可观察到有气体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包固体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有______;一定存在的物质有______;
(2)写出步骤Ⅱ中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步骤Ⅱ所得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 答 案 】
NH4Cl、CuSO4 Na2CO3、CaCl2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2CO3、NaCl 2HCl+Na2CO3═2NaCl+H2O+CO2↑
【 解析 】
- 18 -
解:取取白色粉末加入氢氧化钠混合,研磨,无明显现象,说明一定没有氯化铵;加入足量水中,溶解,得到白色沉淀C和无色滤液A,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够和CaCl2反应产生沉淀,因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CaCl2,不能确定硫酸钠的存在,因此:
(1)这包固体中以定不存在的物质有氯化铵、硫酸铜;
(2)因为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因此步骤Ⅱ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反应一定有碳酸钠和CaCl2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过程,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3)步骤Ⅱ所得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加入未反应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的氯化钠和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碳酸钠,故填:Na2CO3 、NaCl;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
故答案为:
(1)NH4Cl、CuSO4; Na2CO3、CaCl2;
(2)CaCl2+Na2CO3═CaCO3↓+2NaCl;
(3)Na2CO3 、NaCl; 2HCl+Na2CO3═2NaCl+H2O+CO2↑。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取白色粉末加入氢氧化钠混合,研磨,无明显现象,说明一定没有氯化铵;加入足量水中,溶解,得到白色沉淀C和无色滤液A,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向无色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钠,碳酸钠能够和CaCl2反应产生沉淀,因此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CaCl2,不能确定硫酸钠的存在。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所给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题中所给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混合物的组成成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0 分)
20、 针对某粗盐样品中除含有不溶性固体杂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分析上面流程图,回答:
(1)操作1名称______,玻璃棒的作用______;
(2)操作2名称______,操作2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若在操作2中得到的滤液任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任填一种);
- 18 -
(3)在蒸发过程中主要仪器除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外,还有______,在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作用是______,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停止加热;
(4)他们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在称量前,指针稍微向右偏转就进行称量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 答 案 】
溶解 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过滤 漏斗 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蒸发皿 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 ①③
【 解析 】
解:(1)操作1是由粗盐固体变成固液混合物,是溶解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故填:溶解;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2)操作2是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方法,即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漏斗,若滤纸破损或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均会导致滤液仍然浑浊;故填:过滤;漏斗;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
(3)在蒸发过程中主要仪器除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外,还有蒸发皿,在蒸发过程中玻璃棒作用是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当观察到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现象时,停止加热;故填:蒸发皿;搅拌,使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蒸发皿中有较多固体;
(4)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②在称量前,指针稍微向右偏转就进行称量导致称取的氯化钠偏多,造成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量取的水偏多,造成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故填:①③。
(1)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所用仪器、过滤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3)根据蒸发结晶的仪器、作用来分析;
(4)根据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来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 18 -
21、 实验考试结束后,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忘记盖上瓶塞了,他对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2:该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3:该溶液完全变质
方案讨论
为了验证猜想2和猜想3,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方案:
甲: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2成立,否则猜想3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______。
乙: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再滴入酚酞,根据不同的现象来判断猜想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还是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______。
丙: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入酚酞,根据不同的想象来判断猜想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分析认为此方案可行。
实验操作
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 ______ 产生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向上清液中滴加酚酞
有 ______ 现象
猜想 ______ 成立
反思与交流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______(用方程式表示);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______;
(2)实验操作步骤一中用稀盐酸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需加入足量或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操作步骤二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原理是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 答 案 】
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会引进氢氧根离子,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 气泡 1 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变红(或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不变色) 2(3) 2NaOH+CO2═Na2CO3+H2O 密封保存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加入盐酸要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若加入盐酸的量很少,溶液中有碳酸钠也不会产生气泡,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将碳酸钠完全除去 BaCl2+Na2CO3═BaCO3↓+2NaCl
- 18 -
【 解析 】
解:方案讨论:
甲:由于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2成立,否则猜想3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乙:取少量样品溶液,向其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再滴入酚酞,根据不同的现象来判断猜想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还是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会引进氢氧根离子,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一:由于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步骤二:要证明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等将碳酸钠除去,再用酚酞试液检验溶液是否显碱性,所以实验如下:
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1不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向上清液中滴加酚酞
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变红 (或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不变色 ) 现象
猜想2(3)成立
反反思与交流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2NaOH+CO2 ═Na2CO3 +H2O;所以保存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2)实验操作步骤一中用稀盐酸来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需加入足量或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加入盐酸要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若加入盐酸的量很少,溶液中有碳酸钠也不会产生气泡,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现碱性,干扰了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实验操作步骤二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将碳酸钠完全除去,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原理是:BaCl2 +Na2CO3 ═BaCO3↓+2NaCl。
故答为:方案讨论:
甲: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乙: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会引进氢氧根离子,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
实验操作:
步骤一:有气泡产生; 1。
- 18 -
步骤二: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变红 (或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颜色不变色);2(或3)。
反思交流:
(1)2NaOH+CO2 ═Na2CO3 +H2O; 密封保存。
(2)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加入盐酸要先与氢氧化钠反应,若加入盐酸的量很少,溶液中有碳酸钠也不会产生气泡,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将碳酸钠完全除去;BaCl2 +Na2CO3 ═BaCO3↓+2NaCl。
方案讨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检验OH-,不能引入OH-,据此分析回答。
实验操作:
根据碳酸钠能够和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及要证明变质就是证明含有碳酸钠,可以使用与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产生沉淀的方法,要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可以滴加酚酞试液。
反思与交流:(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混合物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回答;
(3)根据氯化钡与碳酸钠的反应分析回答。
本题考查了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的实验探究,学生明确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并注意结合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固体变质的原因来解答本题。检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物时,可先把碳酸钠变成沉淀并且不生成影响氢氧化钠检验的碱性物质,然后使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