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考试时间 120 分钟,总分 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殷.红(yīn) 晌.午(shǎng) 土匪.(fěi) 亘.古(gèn)
B. 滞.笨(zhì) 模.样(mó) 默契.(qì) 字帖.(tiě)
C. 愧怍.(zuò) 粗拙.(zhuō) 丰饶.(ráo) 嗥.鸣(háo)
D. 伛.偻(yǔ) 震悚.(sǒng) 污秽.(hùi) 哺.育(bǔ)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祈祷 摇篮 独载 钓鱼竿
B. 烦燥 红妆 元勋 订书机
C. 取谛 斑斓 惶恐 座右铭
D. 咳嗽 深宵 辫子 百叶窗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学习和工作都是有趣味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做下去,趣味自然会产生。
B.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
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C. 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
知识的营养。
D.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浓厚的艺术气氛。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学校尽可能的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B.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共产党员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
D. 泥鳅的体形是一种细而长的鱼。
5. 下列关于名著《骆驼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是老舍,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B.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
同骆驼一般。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
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C. 小福子因为难产而死。祥子为了办丧事,无奈又卖了洋车。同时因为生活
的压力,又拒绝了心爱的虎妞再次和祥子组建家庭的请求。
D. 本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
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古诗文阅读理解和默写(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8 题。(7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
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
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6.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睨.之 看 B. 但微.颔之 点头
C. 尔安敢轻.吾射 轻视 D. 康肃笑而遣.之 打发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以我酌油知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
B. 睨之,久而.不去 结友而.别
C. 公以.此自矜 蒙辞以.军中多务
D.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悟前狼假寐
8.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 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
形成对比,引出两个人的对话。
C. 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D. 本文通过对卖油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稳重。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6分)
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
一再鼓之,凄禽寒鹘(gǔ)①,相和悲鸣。后游郢(yǐng)楚②,于旅中独奏洞
庭之曲。邻媪(ǎo)③闻之,咨嗟(jiē)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⑥为业。今客鼓此,酷
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yǐng)楚:古地名,春秋战
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真
诚;扉,门。⑥絮:棉花。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只.画一处...)(1 分)
吾 抱 此 半 生 不 谓 遇 知 音 于 此 地。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11. 请结合内容分析“乔山人善琴”这一特点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13 题。(5 分)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荻: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2. 本 诗 第二 句 “ 家逐船移江浦风” 中 可 以体 现 渔 家 生 活特 点 的 两 个 字
是 、 。(2 分)
13. 请发挥想象,描述“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所展现的画面。
(3 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共 8 分,每空 1 分)
14.(1)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2)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3)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将军百战死, 。(《木兰诗》)
(5)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6)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木兰诗》中既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29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共12 分)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
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
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
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
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
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
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
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⑨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
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
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
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
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⑪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
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黠.慧.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半真半假的
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
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
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⑫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⑬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⑭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5.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大地的耳朵”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 分)
16.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⑪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黠慧..的笑容,便清晰浮现。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 分)
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
17. 文章第①—⑤段写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 题。(共17 分)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眼,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
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
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我只记住
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着梦里的馒头睡去。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
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旧梦—
—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
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
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打我。
我跑为上策,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
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
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换双干棉
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
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
才发现父亲穿的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的安静..,只记得,老师回
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
再没热起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
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
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
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匆忙挂了电话。女友缴了我的电话,命令我
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一堆未
接电话——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
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⑪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⑫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眯瞪着眼。雪花凌乱,时
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掸身上的雪,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掸不掉。父亲笑:
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没曾
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⑬父爱一场雪。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选自《北京日报》2016 年 12 月 8 日)
18. 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选文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4 分)19. 文中第③段引用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何作用?
(4 分)
20.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味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那晚,我出奇的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
21. 阅读全文,请分析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 分)
四、作文(50 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你成长的旅程中,一定有过许多意外的收获吧:也许是一次未能到达终点
的旅行,但你却收获了一份友情;也许是一次失败的考试,但你却从中吸取了教
训;也许是一次不算完美的挑战赛,但你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某种潜能。
请以“意外的收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
分;④不得抄袭。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C
6.A 7.D 8.C
9.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10. 现在我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声,像极了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11.示例一:文章写“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写乔山人难以找到知己,从
正面突出了乔山人的技艺高超。
示例二:文中写到“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通过侧
面描写,表现出乔山人技艺之高超,连鸟禽都为之悲伤。
12.逐 移
13.示例: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荻花丛中
吹火煮鱼。(意对即可)
14.(1)惟解漫天作雪飞(2)凭君传语报平安(3)独坐幽篁里
(4)壮士十年归(5)烟笼寒水月笼沙(6)此夜曲中闻折柳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5.题目运用比喻修辞,把冬菇形象地比作大地的耳朵。(1 分)生动新颖,吸
引读者。(1 分)文章围绕题目展现了作者全心全意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
那些岁月中盛满童年快乐的回忆,以及温馨的伦常亲情。(1 分)
16.①“黠”的本义是聪明而狡猾。(1 分)黠慧,这里贬义褒用,赞美了母亲
的聪明机智。(2 分)
②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冬菇写成穿诡谲袍子的巫婆。(1 分)形象
地写出了儿时对冬菇的厌恶。(2 分)
17.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1 分)先写不喜欢冬菇,与下文改变对冬菇的看法
形成对比。(1 分)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做了铺垫,同时刻画了母亲善
良聪明的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18. 雪(1 分);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生活贫困,雪中饥饿,只想着梦里梦外的
馒头;二是“我”顶撞班主任逃学后,父亲陪“我”“程门立雪”;三是父亲雪
夜等“我”电话,一夜未睡。(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9. 一是生动写出了“我”对馒头的渴望,突出当时的饥饿之感;(2 分)二是引
出下面与“雪”有关的亲情故事。(2 分)20.(1)“安静”在这里是默不作声的意思。(1 分)一向调皮贪玩的“我”,竟然
安静的出奇,反常的表现准确写出了“我”在发现父亲穿得竟是“我”换下的那
双湿鞋时,内心受到极大地震动,幡然醒悟,(1 分)面对父爱,悔恨交加,不敢
出声。(1 分)
(2)使用了比喻修辞。(1 分)写出了天气的严寒恶劣,突出了父亲对“我”的
关爱和教育(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痛苦感受(1 分)。
21. 总结全文内容(1 分),回扣文章标题(1 分)。“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点出了父爱的伟大,深化了中心(1 分)。
22.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