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专题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案+试卷+答案)5份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四 技能训练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 ‎1.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2. 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A. 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 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 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 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3. 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 4. (2019·河北沧州质检)《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 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5. (2019·广东广州测试)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6.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 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以下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A. 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发展 ‎7. (2019·安徽蚌埠一模)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8. (2019·广东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田令》载:“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据《唐律疏议·户婚》载:“卖口分田者”“占田过限者”“盗耕种公私田者”“妄认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者”, 均处以轻重不同的笞刑、杖刑。唐律令规定:“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 “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 “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 要依据脱掉家户漏掉人口的多少,处以相应的笞刑、杖刑和徒刑;“里正及官司,妄脱漏增减以出入课役”, 要处以徒刑;“相冒合户者,徒二年”; “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在土地和户籍管理上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土地和户籍管理措施的作用。‎ ‎9. (2019·湖南长沙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进而他解释:“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 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清末民国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是各地的士绅。如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 ‎ 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曾经是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体制化”。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占有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 ‎——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国基层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0. ‎(2019·湖南衡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岔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绅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救济人士, 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 对症下药,靶 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 ‎(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2~13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了行会。马克思认为:“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而中国的唐宋时期也产生了行会,“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行会制度加剧了商业竞争 C. 二者都是工商市民反封建的结果 D. 二者都带有经济垄断性质 1. 下表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部分法律。‎ 它们体现了当时美国 A.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 积极进行社会治理 C. 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D. 两大阶级矛盾尖锐 ‎3. (2019·山东潍坊一模)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A. 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 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 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 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4 .1950年8月,美国《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 5%, 1952年又增加了12. 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A. 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 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 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 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3. ‎(2019·吉林长春检测)1965~1970年西欧各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增长了11. 6%, 1970~1975年间增长了15. 3%, 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知 A. 政府干预经济未惠及所有国民 B. 高福利会增加经济发展的负担 C. 国有化是实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 福利政策带动了西欧经济增长 4. ‎(2019·江苏南通二模)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表明英国政府 A. 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A. 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B. 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C. 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7. (2019·安徽宿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 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 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推动力。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 8. ‎(2019·湖北荆门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我国失业率为23. 6%, 灾害性弱势群体统计数字大约4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因此,在救济灾民时,民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卫生、气象等多部门以及人民救济团体、科学研究机关都参与其中;在改造和救济妓女时,公安、‎ 民政、司法、卫生、劳动等系统和妇女组织协同作战;在救济资金的筹措上,有财政拨款,也有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和单位自愿捐赠。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要达到既助困又救人的目的,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调控,既要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妓女要参加固定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 ‎——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 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背景。‎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 ‎——周弘《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 根据上表,围绕“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必须具体明确,解释必须史论结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